返回178.第178章 送女儿上学(1 / 1)九月飞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8章 送女儿上学

由于东北的天气特别的冷,秧歌队人员都是里面穿袄,外面套各种彩色服装,也看不出是男还是女。

不过,屯子里每个人看得都是的那么津津有味,也都不顾寒冷就那么憨笑着观看。

“爸爸!妈妈!”五妮迈着小短腿跑过来。

“你不是和你四姐在一起吗?怎么跑过来了!”陈卫东笑着问道。

“四姐挤进去了,我挤不进去!她把我弄丢了!”

小奶团子委屈道。

“呃她把你弄丢了,怎么不说自己没跟上。”

陈卫东一乐,她往里瞅了瞅,发现四妮她们这会已经挤到最前面了。

“爸爸,抱!五妮看不到!”五妮伸着小手,奶声奶气道。

怀里小六急了,她怕陈卫东抱五妮,不抱她,立刻也顾不得看扭秧歌,头一扭,把陈卫东抱的紧紧的。

陈卫东也是哭笑不得,不过他一个人抱两个不成问题,陈卫东抱着六妮蹲下身体,让五妮骑在自己肩膀上。

“呜呜呜”小五知道爸爸这是让自己“骑大马”顿时开心的笑了起来。

陈卫东站了起来,五妮喜笑颜开,她能看的很远。

“爸爸!姐姐在哪儿!”

“姐姐”

小奶叫着,不过周围很吵,她们根本听不见,

柳雪婷这会和杨雪,郑小芳,几个女人凑在一起聊着天一边看着秧歌队。

在东北秧歌队一般由三部分人组成,组织者、扭秧歌的人和乐队,所谓的乐队只有两个人,不过乐队是个技术活,不是临时抓来一个人就能行的,要有多年的练习或者表演经验,

扭秧歌的人除了踩高跷有技术含量之外,其他的人跟着随大溜就行了,

秧歌队的组织者很重要,不但要把秧歌队组织起来,因为秧歌队的人也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且还要又能有能力带着秧歌队去各个屯演出,这个很重要。

秧歌队看到人很多,就开始下车来,穿着演出服装的人,开始整理演出服装,

没有穿演出服装的人,他们就开始穿上扭秧歌的衣服、帽子、面具等。

“爸爸,那踩着什么,好高呀!比我还高。”

“爸爸,你看……”

五妮在陈卫东肩膀上,大眼睛盯着那踩高跷的演员,奶声问道。

她看着高跷的人怎么样把高跷绑到腿上,又是怎么能够站起来,

不但能够快速地走路,还能够踩着高跷翻跟头、劈大叉,真是太神奇了。

陈卫东怀里小六也哼哼唧唧的用小手指着秧歌队奶叫着。

秧歌队在前面走着,很快到了屯口,就开始表演!乐队在爬犁车上,继续鼓乐齐鸣,屯子里很多小孩子队伍的后面,

或者队伍的旁边,一边跑着一边看,唢呐和锣鼓得声音震天响,在屯子口表演完,然后秧歌队就开始串村了,

屯子里面有钱的人家或者有需要的人家会请秧歌队在自家的门前扭一会儿,要给秧歌队报酬的,

当然报酬的方式多种多样了,可以给钱,像九曲屯这种穷乡僻壤,大多数都是几毛钱,给钱,这个秧歌队最喜欢,

但是没有钱也可以给其他的东西,猪肉、粮食、酒、点心、鸡蛋等等这些都可以,

秧歌队专门有一个人赶着大车,负责收这些物品,并且存在车上,一路拉着,回去之后,直接分给队员。

秧歌队有一个领头的,根据人们给的钱多少或者给的东西的价值的高低,

来安排秧歌队在这户人家门前的表演时间的长短,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都会有。

屯子里陆续有人请秧歌队人到自家门口唱唱跳跳,尤其是三婶,今年兵子媳妇了,这些钱还是舍得的。

小家伙们和屯子里的小孩子,凑着困闲的时间,窜到秧歌队伍里面,看自己喜欢的扮相,

四妮喜欢孙悟空,一直跟在孙悟空的旁边,有时候学着孙悟空的演子扭来扭去,

其他的小朋友也学着自己喜欢的人物在人群里扭来扭去,最热闹的时候,

有一些在旁边观看的大人们也参与进来,喜庆的氛围就达到了最高潮,陈卫东没凑这个热闹。

其实在东北,一个秧歌队还不是最热闹的,要是两个,三个,都凑在一起,那才是好看。

陈卫东记得以前屯子里来了两支,碰巧在屯子里相遇,十分有意思了,

每个秧歌队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比对手强,都会把看家本领拿出来,和对方进行比较,民间叫做斗秧歌。

每个秧歌队为了自己的面子、荣誉和口碑,都会使出浑身解数,

和对方进行比试,旁边的看客是最高兴的,看着双方的精彩表演,都会连连叫好、喝彩、鼓掌。

最后总要分出来胜负,标准也很简单,就是谁的表演赢得更多的掌声和欢呼声就可以了。

秧歌队比完了就各自散去,向下一个目的地前进。

也有比输的一方不服气,那就可以约定时间再战,也有输的一方面子上挂不住,

进而恼羞成怒,两方就发展成一场打斗,这种情况虽然比较少见,但是陈卫东上辈子也见过不少。

每次打斗起来,观看的孩子就跑得很远,只能远远地在外围观战,怕离得近了会伤到自己。一般这时候,村子里面有权威的人物会出来当和事老进行劝架,

这个人或者是村干部,或者是村里面有威望的老人,最后结果都是双方组织人握手言和就可以了。

陈卫东也掏了六七毛钱,让秧歌队在自家门口表演一会,

看到秧歌队来到自己家里,小家伙们都十分开心和骄傲。

屯子的孩子们,一边看着精彩的表演,一边模仿着自己喜欢的角色,直到秧歌队离开屯子,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家里。

在东北过元宵节,天黑后也十分热闹,家家都点煤油灯,大门前的两边门柱上要挂一对大红灯笼,

在九曲屯还有“送灯”的习俗,就是要为祖坟里亡故的亲人送去一盏灯,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祈望他们早日转世为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元宵节送灯,一般是正月十四、正月十五这两天晚上。送灯又称“亮灯”,这灯最早是用菜油和灯芯作成,

后来都用红蜡,因为传说用了白色蜡烛下辈子可能“打光棍”男人娶不上媳妇

送灯的时候村里人来人往,家家户户提着灯笼,带着纸钱、烟来到自家的祖坟。

陈卫东提着着一盏糊着红纸的灯笼,六个小丫头一人打着一盏,举着小灯笼,火光闪闪。

在九曲屯空旷的田野里,在村道上,随处可见豆粒大的灯火,如繁星般闪烁着。

送灯回来,一家人也没在屋里呆着,在东北,元宵节晚上,男女老少都要走出家门,出去溜达溜达,叫“走百病”。

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一边欣赏各家的烟彩灯,一边谈天说地。

陈卫东虽然不相信这些,但是图个热闹,

有个讲究是逢桥必过,尤其是身体不好的人,

据说多过几座桥,走了百病后,就能恢复健康、延年益寿。

一到元宵节的晚上,九曲目屯口桥边的人最多,有打灯笼,有撒灯的,撒灯按照屯口老人的说法,撒灯,就是给那些无人送灯烧纸的孤魂野鬼照个亮,让他她们捧着灯去转世为人。

撒灯可以用蜡烛、小灯笼、柴禾,甚至柴油掺锯末子撒在路上点燃。撒灯的地方,一般在树林、田野、河边、僻静小路上。

屯子里小男孩最喜欢干这事,因此,整个屯子路上,和旁边田里都亮了起来。

小丫头们一直玩累了,才肯回家。

“爸爸,啥时候过年啊!”刚回到家,五妮奶声奶气问道。

陈卫东和柳雪婷闻言,也是哭笑不得,这不才刚过完年吗。

……

过完正月十五,阳历也到了85年2月的月底。

等进入到三月份,东北的气温,也开始逐渐回暖。

虽然是回暖,但是气温依然在零度以下,只是不再像年前,动不动就在零下三四十来度。

现在的气温,大约在零下二十七八度的样子。

关内的各种生产已经开始恢复,而东北的猫冬还没有结束,

一旦气温回升,山里的积雪化冻之后,

到时候更冷!

东北开学比较比关内晚上一个多星期,

因此这些日子陈卫东也没有进山,不过也没闲着,每天喊上石头和兵子,砍一些树,

陈卫东打算在院子旁边盖一个小的木房子,用来晾晒动物毛皮!不然家里味道实在不好闻。

由于盖的是小木房,比较简单,再加上老爹陈广田,大哥陈卫海也过来帮忙,没几天就盖的七七八八了。

这一天,大妮,二妮也终于开学了!

不过,大妮,二妮也不用去多早,因为大妮,二妮属于插班,需要等老师安排,所以也不用抢座位,要是秋天开学,一般,还要提前抢座位。

吃完早饭,陈卫东赶着驴车带着大妮,二妮,前往榆树沟小学。

路上陈卫东趁机嘱咐道:“大妮,二妮,你们以后就要上学了,好好学习,当然学习不好,没关系,自己努力就行!”

“二妮,在学校,少惹是生非,当然也不要怕事!”

“……”

陈卫东呱啦呱啦说了很多,操碎了老父亲的心。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其实,父亲……也担忧,只是很多时候都闷在心里不说而已。

哪怕是离得很近的小学,

上辈子,大闺女,二闺女,没上过学,陈卫东对孩子欠的太多了。

“爸爸,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学习的!”大妮说道。

“我也好好学习!只要没人惹我,我不会揍他们的。”

二妮也跟着点了点头。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