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朝廷对袁绍出兵,袁术也妄图扶立新君!
京师德阳殿。
“启禀陛下,公孙瓒在右北平煽风点火,造谣蝗虫可以食用,表面上与袁绍对抗,暗中沆瀣一气,联手反抗朝廷。幽州牧刘虞忍无可忍,发兵十万讨伐公孙瓒。”
幽州远在边关,距离京师很远。
但锦衣卫还是很快将消息传递回来,因为锦衣卫的触手已经向着幽州伸出了。
“以刘虞爱民如子、为政宽仁的性情,不是公孙瓒做出天怒人怨的举动,他是不会擅动兵戈的。
“朕明明说群居蝗虫不可以食用,散居蝗虫可以食用,这些人却都在造谣中伤,残害百姓。是该出兵讨伐!”
刘辩闻言后,倒是没有意外和责怪:
“但正因为刘虞太过仁义,反而有可能被公孙瓒利用,令锦衣卫暗中相助,避免发生意外了。”
“诺!!!”
朱雀立刻领命退下。
刘辩记得很清楚。
原历史中,刘虞也是发兵十万讨伐公孙瓒。
但太过妇人之仁,令麾下将士不要践踏农田、破坏百姓房屋、不要伤害影响到百姓生活,令众将士束手束脚,给了公孙瓒有机可乘。
公孙瓒可不在意百姓的生死,反而利用百姓,令刘虞投鼠忌器,最后大败而归!
刘虞爱民如子、为政宽仁值得学习,但两军交战,畏首畏尾,反而令幽州陷入更长久的混乱,这是应该反思的!
不久后,刘虞奏报朝廷的文书也传达了,刘辩批阅赞同了他的出兵计划。
但刘辩希望刘虞不要太过妇人之仁!
战争出现伤亡是不可避免的,雷霆出手,快刀斩乱麻,事后进行抚恤、救助的工作即可。
也不知道刘虞能不能听进去!
刘辩一直命人关注幽州动态,谁知道很快锦衣卫又传来消息。
朱雀汇报道:
“启禀陛下,袁绍派遣使者前往幽州,劝说刘虞退兵,不要大动干戈,战火摧残、生灵涂炭,影响的是黎民百姓!”
…
“袁绍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仁义了?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刘辩不以为然,这不过是委婉的说辞,令刘虞不要对袁绍盟友公孙瓒出手。
袁绍真那么仁义,应该缴械投降,而不是负隅顽抗朝廷了。
朱雀看了看刘辩的脸色,旋即继续道:
“袁绍另有其意,使者最后私下会面刘虞,言称袁绍等世家想要拥立他登基,希望刘虞可以称帝!”
“……”
闻言后,刘辩神色一凝,目光冷肃。扫过朱雀,令她脊背发凉、毛骨悚然,立刻垂首贴耳下来。
“刘虞拒绝了吧?”
刘辩收回目光,缓和下来,他对刘虞的忠诚还是很认可的。
“是的!”
朱雀立刻说道:
“袁绍使者以陛下残暴不仁、滥杀无辜、擅动干戈、致使战火摧残、生灵涂炭,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等理由为说辞,希望刘虞扶大厦之将倾,匡扶汉室。
“但刘虞一概不听,最后直接将使者斩了!”
…
刘辩颔首,这符合他对刘虞的印象:“刘虞将袁绍的使者斩了,袁绍又有什么回应?”
…
朱雀继续说道:
“袁绍通过党羽势力,造谣刘虞有谋逆篡位之举,公孙瓒正因为发现刘虞的僭越之举,这才被他挥兵十万讨伐。”
…
“这颠倒黑白、造谣中伤,符合我对袁绍的刻板印象!”刘辩冷笑。
…
朱雀又道:
“据冀州锦衣卫传来的密报,袁绍暗中调兵北上,似乎想要与公孙瓒合围击败刘虞。
“袁绍妄图扶立新君,明显想要对抗陛下和朝廷,刘虞拒绝,但他却可以生擒刘虞后,强行拥立刘虞为帝。
“属下认为,应该借机出手,削弱、甚至斩断袁绍的兵马势力。”
…
刘辩与荀彧等臣子商量过后,可是刚刚定下修生养息的战略方针。
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
但袁绍如此任意妄为,妄图扶立新君,这是刘辩无法容忍的存在!
一山容不得二虎,更逞论是一国两君呢?
刘虞虽然拒绝,但架不住袁绍狼子野心,妄图强行拥立称帝。
以刘虞的仁义,袁绍和公孙瓒合围,怕是会吃大亏!
念及此处,刘辩颔首道:
“袁绍如此得寸进尺,修生养息也不是坐以待毙。传召荀彧、荀攸等文臣武将入宫议事,朕决定对冀州动兵!”
“诺!!!”
锦衣卫传召后,刘辩的股肱之臣立刻入宫议事。
闻讯后,荀彧有些心累!
树欲静而风不止。
朝廷想要修生养息,但架不住袁绍上蹿下跳,得寸进尺!
袁氏兄弟两还真是血脉相连、心意相通——袁术妄图自己登基称帝。袁绍妄图扶立新君。都是大逆不道!
这一次,荀彧没有反对出兵。
修生养息没错,但袁绍都如此大逆不道、妄图扶立新君,这是动摇大汉的根基!
这是不能再退的底线!
荀攸说道:
“陛下,河内、司隶、青州等地刚刚经受蝗灾,且朝廷下诏修生养息、屯田农耕。
“如果朝令夕改,会对朝廷和陛下的名望不利。但袁绍如此任意妄为,坐视不管也非正道。
“臣建议——
“河内、司隶等关东地区,继续保持按兵不动的姿态,甚至朝廷做出对幽州牧刘虞猜忌的表态,放松袁营警惕,令其对幽州动兵。
“而暗中,朝廷调兵驰援幽州,将袁营兵马葬送在幽州之中。此举即不会对河内、兖州等关东地区造成巨大影响,也能对袁绍进行反击重创。”
…
荀攸这个战略布局,令文臣武将附和。
至于幽州军民会不会受到影响……
刘虞都已经发兵十万讨伐公孙瓒,已经起了战争苗头,影响肯定是会有,但并不会加大多少。
反而朝廷暗中驰援,雷霆出手,快刀斩乱麻,尽快终结战乱,可以将影响降至最低!
闻言后,刘辩赞同了荀攸的提议:“就依公达之计行事!”
“诺!!!”
荀攸的排兵布阵看似只有数百字,
但其中所需要的粮草辎重调动、暗中的兵马调动,以及谣言舆论的散播,松懈袁营防备等,都是很繁琐且麻烦的战前准备。
战争不是两军在战场上厮杀就可以了,背后的后勤粮草调动,才是最重要的!
但幸好,刘辩身为一国之君、大汉之主,麾下能臣干将不知凡几。
在野人才,也如过江之鲫般想要投效朝廷!
这就是“受命于天”、“皇权天授”的一国之君,拥有合法正统权利的最大优势!
也是袁绍为何想要扶立新君对抗的原因之一!
既然刘氏江山,气运犹在、天命依旧,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那么只能扶持一位刘氏的傀儡皇帝对抗了!
两相对比,袁绍比袁术更聪明!
但不管是袁绍的扶立新君,还是袁术的自行称帝,都不是刘辩所能容许的!
在刘辩这位大汉之主下达出兵诏令后,整个国家机器开动起来。
粮草辎重、兵马将士、锦衣卫密探等向着幽州暗中赶赴。
本从并州奇袭冀州的吕布等并州军退回并州,如今又借着太行八陉赶赴幽州。
贾诩没有回京述职,而是随着并州军前往幽州。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昼伏夜出,白天休息晚上行军,有条不紊的向着幽州驰援开拔。
与此同时。
朝廷在明面上配合,似乎相信了袁营的造谣,开始怀疑幽州牧刘虞有僭越之举,下诏调刘虞回京任职宗正。
黔首百姓们还以为刘虞升官了,为他惊喜庆祝,奔走相告!
但那些读书人们却知道,这是朝廷对刘虞产生了猜忌,这是明升暗调!
将幽州牧刘虞调离核心岗位后,对幽州进行大清扫的前奏!
…
“陛下果然中计了!”
袁绍看着朝廷的诏令文书,上面擢升刘虞为宗正的任命,令他大喜过望!
宗正虽然是九卿之一,但值此关键时刻,这是明升暗调,想要将刘虞调离幽州。
这表达了朝廷和陛下对刘虞的猜忌和怀疑!
哪怕之后刘虞入京,调查清楚真相,但为时已晚,袁绍和公孙瓒已经掌控幽州了。
朝廷想要卷土重来,需要面对两军的强强联手!
估计到时候,陛下和朝廷会追悔莫及!如果执意进攻幽州和冀州,又将拖垮朝廷的财政!
朝廷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一想到这里,袁绍就笑了,畅快的大笑起来。
因为黎阳驻兵进攻河内之战的失利,以及平原郡驻兵进攻济南之战,损兵折将,渤海水师损失惨重的憋屈、愤怒和不甘,也荡然无存了!
大快人心!
当然,袁绍文臣武将中,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的!
但这时候袁绍正在兴头上,他们泼凉水,会让袁绍下不来台,很多人不敢直言不讳。
不过逢纪等股肱之臣,还是建言道:
“主公,我们不可大意,这可能是朝廷的以退为进、诱敌出击之计,我们需要暂时观望,避免陷入幽州之战中!”
…
“此事我自然明白!”
袁绍点头说道:“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我们也没有全力出兵,只是分兵出手。稍有不对,就可以立刻撤回来。
“而且,我相信陛下肯定是会怀疑刘虞的,他的威望太高,如今谣传篡位称帝的野心,没有一位统治者会放心的!”
袁绍为何如此自信?
因为袁绍本人就是生性多疑,外宽内忌之人,看似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别人的忠诚!
袁绍以己度人,认为汉帝也是如此。
…
逢纪闻言后,没有再劝,只是心下叹息一声。
袁绍是英雄人杰,但也只是英雄人杰,距离雄才伟略的雄主,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议定之后,袁营分兵对幽州出兵,想要与公孙瓒里应外合,合力击败刘虞,生擒刘虞。
然后强行扶立刘虞登基称帝!
说起来,光武帝刘秀就崛起与幽州,如今天运合回,他们扶立刘虞为帝,也算是崛起于幽州。
这是大兴之兆!
当然,袁绍并没有那么自大,一下子分兵驰援幽州,而是小股部队前往。
这既是为了掩人耳目,也是担心驻扎关东的朝廷兵马借机出手。
不过关东的朝廷驻兵,一直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一直在屯田种植,发展农耕,修生养息。
这更令袁绍放心了。
但逢纪等文臣还是担心,因此在这时候,建言道:
“主公,幽冀动兵,事关重大,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下建议派遣特使前往淮南,令袁术随时呼应,牵扯朝廷的兵马。”
“公路……”
袁绍闻言后皱眉。
因为近段时间淮南传来消息,袁术竟妄图自行登基称帝!
这鼠目寸光,令袁绍对其极其不耻,且袁术以往对他的辱骂,也令他有些忍无可忍了。
如果可以强行拥立刘虞称帝,届时,他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用跟袁术结盟了。
似乎看出袁绍的想法,逢纪劝道:
“主公,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袁术这支盟友是我们重要的力量,只有他在淮南牵制朝廷兵马,我们在幽冀才可以更加稳固放心,可以为我们分担压力。
“袁术虽然妄图称帝,但据传麾下文臣武将极力反对,这估计也能令他惊醒过来。
“如今刘氏气运犹在、天命依旧,肯定会打消袁术称帝的野心,不如告知袁术我们的意图和计划,联手拥立刘虞登基称帝。
“袁术肯定会答应。
“自从太傅袁隗被满门抄斩后,袁术得到了袁氏众多力量,主公与其血脉相连,值此时刻,应该放下成见,携手与共。
“且渤海水师被刘备设计击败,遭受重创,我们也可以与袁术交换舰船备战,互助互利、优劣互补!”
…
闻言后,袁绍心下有些不豫。
好像没有袁术,他袁绍就不能成事一样。
且逢纪等文臣话里话外,都是不赞同驰援幽州,认为这是朝廷和陛下的诱敌出击之计。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不过袁绍也没有刚愎自用,虽然看袁术不爽,但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他也只能捏着鼻子答应了:
“就依你所言!”
“诺!!!”
袁绍方立刻派遣特使南下,很快联系上袁术。
袁术妄图登基称帝,却被麾下文臣反驳的哑口无言,正心情沉闷至极。
此时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在江东地区搅动风云,试图反抗袁术的统治,也令他不厌其烦。
袁术一直分兵江东对抗刘繇,但收效不大。
因此袁术近期的军情战报,根本看不到捷报,这令军心士气有些萎靡不振。
袁术称帝的意图又失败了,整个人的情绪可想而知,低沉到了谷底!
也就是这时,袁绍的使者到来,告知了袁绍的意图。
“扶立刘虞称帝?!”
袁术闻言后,心下也不得不感慨,袁绍这个婢养子脑袋就是灵活,他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大汉四百多年的国祚,深入人心,他袁术妄图称帝,肯定会遭受众人阻止。
可这时候,袁术要是扶立新君,扶持一位刘氏宗室傀儡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没有那么多的反对声音了。
而随着他的控制,日子长久了后,可以逼迫傀儡皇帝,禅让退位,他登基称帝,岂不是名正言顺了?!
到时候三推三让,不是他袁术妄图称帝,而是实力不允许低调啊!
袁术后悔了!
他还是太急切了!
“不知袁将军意下如何?”
袁绍使者看到袁术陷入脑补之中,许久不曾回答,终于忍不住打断道。
“我与哪个婢……咳咳,我与本初出自袁氏,血脉相连的兄弟情,自然愿意鼎力支持……”
袁术说了一大堆场面话,最后说道:
“江淮地区什么都不多,就是舰船多,请本初安心,他愿用幽州良驹与我交换,我自然十分赞同。
“还有,我会在淮南拖住朝廷兵马,只要朝廷兵马轻举妄动,我会直接出兵豫州和徐州,牵扯朝廷兵马!”
袁绍的使者放心了!
不过顿了顿后,袁术却又说道:“但是!扶立刘虞为帝后,我希望他可以驾临淮南定都!”
刘虞远在幽州,受到袁绍控制摆布,袁术的势力鞭长莫及,他自然也不傻,可不想要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
袁绍的使者表现出犹豫的姿态,其实袁术的想法,袁营已经有过预测了,他顿了顿说道:
“将军,国君定都需要在龙脉核心之上。
“根据华夏山川地理走向,龙脉是从昆仑延伸秦岭,出黄河入海口。核心在长安和洛阳,前后两汉,都是在此定都。
“黄河流域,也是大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中心。但因为朝廷兵马掌控极深,我等望尘莫及。
“但经过袁公派人勘探,北方也有一条龙脉,起于昆仑,延伸祁连山,转入幽州大兴安岭、长白山,至辽东白头山出海。
“这条北龙,核心在蓟县!其他地方,都不太适合成为帝都!”
…
闻言,袁术皱眉!
这风水地理之说不是他所擅长的,但这也是他们最看重的一点。
袁绍使者虽然说的头头是道,但不管是黄河流域的长安与洛阳,还是幽州蓟县,袁术都鞭长莫及。
袁术只能凭借自己的学识瞎掰道:
“其实南方也有一条龙脉,起于昆仑,从长江入海口出。核心在江东吴郡、丹阳郡一带。
“如江东秣陵,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
“黄石公曾感慨“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这里也适合国君定居!”
袁绍使者和袁术说出三个龙脉核心——洛阳、蓟县、秣陵。
洛阳如今由朝廷掌控不用多想,但蓟县乃幽州,袁绍可以掌控。秣陵乃江东,袁术可以触及。
袁绍和袁术,都想要靠着“扶立新君”令权利得到飞升,前提是国君需要定都在他们地盘上。
届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岂不美哉?!
商议许久,两人决定不下。
最后袁绍使者说道:
“将军,我们事情都没有成功,就提前商量胜利成果,这未免惹人发笑,不如等到成功后在决定如何?”
两人这番争执,就好像赌博还没有开奖,已经在幻想着中大奖后该怎么瓜分利益,是买马车呢?还是豪宅呢?着实有些可笑!
“自然是丑话说在前头!”袁术心中冷笑。
万一到时候成功后,袁绍不认账,他还能挥兵北上吗?!
两人又商量、争执许久,最后还是决定不下,袁绍的使者只能先行回去告知袁绍。
两兄弟都各有算计,这就很难达成一致了!
但经此一事后,也让袁术产生了联想:
“那个婢养子可以拥立刘虞为帝,我也可以在淮南寻找一位宗室,扶立为傀儡皇帝操控啊!”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