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章 商队来了(1 / 1)端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奉县的大雨在半夜时变小了,房间里的蜡烛燃尽了,郑山辞抱着虞澜意正睡得香。虽说昨晚经历了一些意外,险些没有睡着,但最后太困,两个人撑不住双双闭上了眼睛。

郑山辞去上值,虞澜意今天抓着他的衣襟抓得特别紧,郑山辞还扯不开。

郑山辞:“……”

郑山辞用自己的枕头替自己,虞澜意手指松开,抓住了枕头的左上角,抓出了一个小揪揪。

郑山辞立马逃了。

他到了县衙,朱典史带人去打捞尸体了,他前来回禀了郑山辞,“郑大人,雨太大了,我们只打捞了五具尸体,还有三具尸体被冲不见了。”

郑山辞心想这也是无妄之灾,都是戚县丞的遗留问题。他说:“让县衙出点钱,把死去的人安置了,另外让工房的人把断桥修一修。”

朱典史拱手离开了。

丁宣穿上官袍前来拜见郑山辞,郑山辞把他扶起来让他坐下,“你来得正好,这些日子文书都是我跟江大人处理,你来了,就可以处理一部分的文书。”

丁宣伸手接了文书。

郑山辞微笑:“另外住宅的话,你找户房的人挑一挑,我们县拎包入住。”

丁宣瞬间觉着手里的文书不重了。

“对了,让旺福带你到处转一转,介绍一下,我们膳堂每日是三菜一汤,偶尔要是不可避免会加值,我会让膳堂的人准备夜宵。”

丁宣激动的抱着文书。包吃包住,还有俸禄拿,郑大人还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上官,丁宣瞬间觉得自己幸福了。

“多谢郑大人提点。”

旺福跟着丁宣走出门。郑山辞一看自己案桌上的文书少了很多,心中一叹,果然还是要多个人多份力。他快速的把事务处理完了,这次没有带着江主簿出门,找了丁宣一同出门。

丁宣换了一身便服,跟在郑山辞身后。

“郑大人,我们上哪儿去?”

“就在集市里随便转一转,再去看看水泥路,我估摸着路已经修好了,谭和带着人也应该回来了。”郑山辞看见集市里的人都按照县衙划分的位置在进行摆摊。之前百姓们没有按照划分的位置摆摊,随意乱摆摊,看起来就很乱。郑山辞看见了,就让户房的人做出了规定,给他们特意划分了区域,其他的地方就不允许摆摊了。

这样看着整整齐齐的,总比东一个西一个的好。朝廷对摊位费、租金跟税费都有要求,只是县令一般不会对这些小事做要求。这样有空隙可钻,不少小吏就靠着这个压榨百姓。所以郑山辞就把摊位费这些全部统一了,还会时不时来看一眼。

丁宣看见这些蔬菜都是新鲜的,水润润的,想着等下值后他来买些菜回去做饭。县衙只管你的午膳,晚膳一般都是要回去自己吃,只有加值时,才会留顿晚膳、还有夜宵。

丁宣是从岚县过来的,他看见了从岚县到新奉县的水泥路,心里很震惊。还向马夫打听了,马夫说是新上任的新奉县县令做出来了。

现在他踩在水泥路上,硬邦邦的水泥路,不像泥土一样,踩在坑里还会把鞋底弄脏,雨水冲刷过的水泥路,越发的干净了。看见水泥路上远远的马车驶过来,这道路平坦顺畅,要是大燕全是这样的水泥路,这将会大大缩短各地之间的距离。

“郑大人修的路真是鬼斧神工。”丁宣拱手心中佩服。

“新奉县在沙土之中,要想变得繁荣起来,必须跟岚县相连通。”郑山辞看见郊外还有百姓在田地里挖地,他笑了笑。

“丁大人难道不想做出一番政绩出来么?”

丁宣就是向来混吃等死的,如今对上上官的眼神,丁宣心里也生出了一股豪气壮志。儒家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们学的是儒家之道,秉持着儒学的精神,积极入世,上官竟是这般有志气,丁宣心里也打足了底气。

丁宣:“想,郑大人,下官也想做出一番政绩。”

戚县丞走了,丁宣来了。现在新奉县的县衙已经没有短板了。

郑山辞看见一个老农给田里挖了一条道,把田地里的水排出去,看见郑山辞也没怕,他看他们一直看着便解释道:“田地里的水多了,容易把药材泡坏,还是先把水排出去。”

老农带着水囊喝了一口水,心情很好的样子。

郑山辞问:“我看老人家你们种的是枸杞,你的枸杞已经成熟怎地不拿到县衙去卖?”

老农看了一眼自家的枸杞,他说:“等再熟一些再卖,好的枸杞呈鲜红色或是暗红色,外观饱满有光泽,我家的枸杞还差点。这药材的品相不好,要少很多文钱。”

“我们村的一个混子,他家里有几亩地,他听说县衙鼓励我们种植药材,他也跟着去买了点,伺候那几亩地还算尽心,结果给他挣了二两银子,把他高兴坏了。可惜他早年把田地卖了,不然多种几亩地,银子就更多了,还能攒点钱讨个媳妇。”

“以前老人家种过小麦么?”

老农邀他们一块去树桩上坐,闻言拍了拍大腿,“当然种过了,我们是津兴镇,都是我们镇的种小麦。小麦也是让县衙收了去做税,上交给朝廷,根本卖不出价。听说郑大人让我们都种药材,我们心里都高兴,说来也奇怪,以前种小麦的时候,天天尽心伺候,这庄稼还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用了郑大人说的沤草肥跟粪丹好多了,而且种植药材不费劲,它们长得嫩绿,好似天生就该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老农越说越高兴。

郑山辞心想是天生就该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因为因地制宜。

“多亏了郑大人,他还请药农来教我们怎地伺候药材,不然也种不到这么好。郑大人考虑得太周到了,药材给的价格也公道。”老农说起新县令满满的都是赞赏。

郑山辞别开了脸,轻咳一声,耳朵红了,有些不好意思。

“你们村子里士兵的遗孀怎么样?”

“她们都去纺织坊了,听说郑大人还要扩一扩纺织坊,要不是家里的人不争气,针线活不好,去纺织坊也是一条出路。”

“听说郑大人还在修住宿院了,这般以后她们以后就可以住在院子里了,以后就是城里的人了。”老农眼中闪着羡慕。

这住宿的事,郑山辞还忽略了,是郑清音给他说的。郑清音说下午回去的时间太晚了,还要回镇上、乡里,女子跟哥儿一个人单独回去总会怕的。

收了贪官跟城中大户的钱,县衙里有钱又有地,郑山辞就直接让户房的人跟工房的人商量着修一座院子给她们住。

工房的人要再加点人手,以后估计用的地方还多着。

郑山辞回到县衙,江主簿正好来找他,江主簿见了丁宣也是见了礼。丁宣是正八品的县丞,比江主簿的官位高。

郑山辞又想到了他的岳家,长阳侯府。罢了,不想了。

“郑大人,昨天已经排查了工房的账本,抓了一些人已经关进大牢了。按照大燕律,他们该处死。”江主簿把一份名单交给郑山辞。

郑山辞看了工房的小吏足足有十个人,还有工房的工匠有二十余人,郑山辞心中发冷。他初任官职,就抓了几个贪赃枉法的小吏,也在户房抓了人,这次断桥的事又把工房的人牵扯出来。

“都解决了吧。”郑山辞说道。

……

谭和回来了,他先去拜见了郑山辞,把修路的事汇报后,郑山辞让他下去休息了。郑山辞在想新奉县的产业,药材是他们想要打出的名声,但各地都有药材。郑山辞打算把三个坊都扩一扩,榨油厂、纺织厂、辣酱厂。另外还有一个特色,郑山辞打算让百姓种植鲜花,做香水跟香囊,做一个香水厂。在古代香料是极为珍贵的,一般供给富商跟贵族享受,沙土地可以种植一些不常见的鲜花,做出的香水比香料更方便,这就是走高端的路线。

这个厂子郑山辞想自己来开,然后交给郑清音跟林哥儿来打理。还有酒肆,郑山辞也想把酒肆做大,毕竟烈酒的味道也是独一份的,只要酿酒的方子在手里就不怕被人超越,说服虞澜意把酒肆开成酒厂。

另外修路还要继续让谭和修,把县城、镇、乡里的距离缩短。

郑山辞把自己今后的目标确定下来了,他心里更有底了。

……

虞澜意起床后,他吃了早膳。今天小厨房做的是醪糟汤圆,汤圆是厨房自己包的,软软糯糯的,芝麻在舌尖上像是要融化了一样,醪糟带着丝丝的酒香跟甘甜,虞澜意连带着汤一起喝完了。

他出门去酒肆,看见酒肆的生意不错,还有人排着队,让伙计打酒喝,都是些汉子要的烈酒,他们也没多要,有的就要一斗,有的是把葫芦装满。酒肆旁边开的是一个饭馆跟包子铺子,包子的香气远远的飘过来,虞澜意发现他又有点想吃了。

昨晚被吓到了,他根本就没吃多少。虽说一碗汤圆下肚了,但走到这里来他还是费了不少力气。虞澜意说道:“金云,给我买三个包子。”

金云:“……”

金云麻木了。

“少爷,你要什么馅的?”

“我要酱肉包。”虞澜意语气轻快,他最喜欢吃酱肉包了。

金云找店家买了三个新鲜出炉的酱肉包用油纸包着,他递给虞澜意。

虞澜意在酒肆找了一张桌子,开始吃包子。这家的包子铺,开了二十多年了,虞澜意还挺喜欢吃这家铺子的。

酒肆里的宋掌柜,原先只是一个账房先生,江主簿门清,说宋先生是一个耿直的人,所以被赶出了县衙。郑山辞就请宋先生来酒肆里做掌柜。做掌柜的,只要忠心就成,余下的对他们来说大抵不算重要,能力平常,酒好,这就成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