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人家,早上一般醒来得早,家里又养了猪鸡鸭的,还要早起煮猪食,剁鸡草。郑夫郎起床洗漱后就去把鸡笼打开,把鸡放出去。郑父也起床了,他先把鸭子撵到河边去吃水草这些,鸭子一直关着不像事,郑父拿着竹竿撵鸭子,等鸭子撵到河边再回来吃早食。
家里的两个侍从把早食做好了,做的肉包子,这肉馅是最舍得的,一口咬下去满满的肉,有他们两个在这里,郑夫郎跟郑父的日子好过很多,许多琐事都不用自己动手了。
郑夫郎:“你们也吃。”
侍从说,“夫郎,我们在厨房吃。”
郑父吃了五个肉包子,喝了一碗豆浆,整个人都舒心了。刚开始他们还不让两个侍从待在这里,不像话,现在吃着这早食,屋子里干干净净的,他们嘴上是再也不敢硬了,这日子太好了。
“把土地租出去,我这租给什么人好?”吃完饭,郑父问道。
“老爷要是对我们放心,这件事就交给我们来办,我们一定找合适的人家。”侍从笑着说道。
郑父应声把这事交给侍从来办,他们两个庄稼人也不认识字,这两个侍从是认字的,交给他们郑父跟郑夫郎也高兴。
留下两个侍从看家,郑父就去田里了,说着把土地租出去,他要管的田地就少了,这人是轻松了,不用紧赶慢赶的每天去地里。郑父扛着锄头,脚下轻快,吐出一口浊气。
“你自己去地里,我上山去看看有没有山胡椒,再摘几个皂角。今天晌午说了要做鸡,我琢磨去弄点山胡椒,这样味道好些。”
“你去,整日吃这么好,要是以后吃别的,可就不习惯了。”郑父心中又喜又忧。
郑夫郎背着背篓,他才四十岁,人也是长得好看,不然也不会生出三个相貌出众的孩子。他说,“你尽想这些做甚,我觉山成有时候就跟你一样一样的。有你吃的时候就吃,没吃了就不吃,尽想些有的没的。”
郑夫郎说着他便上山了,再说了山辞都是县令,还能缺他一顿饭吃么。郑夫郎只在心里想,他是不会把郑山辞时时挂在嘴边的,这样说话惹人厌。村子里的人本来就觉他这个儿子好,他要是还时时刻刻的炫耀,这显得不太好。
他去山里捡山胡椒,还撞见苗婶在捡柴,两个人便一路聊了聊。
“你们家今早吃的啥,老香的味道了。”
“吃的肉包子跟豆浆。”
苗婶是羡慕得不行,他们就住在隔壁,每天都闻着从郑家传过来的香气。
“家里的老幺出嫁了,我心里空落落的,这嫁给自己村子里的人就罢了,结果嫁到外村去了。回门带回来见过,看她气色红润,跟女婿倒是感情很好的样子,我这心就放下了。”
郑夫郎看见一处山胡椒去捡,他闻言说道,“儿孙自有儿孙福,再说苗丫头那相公,我看过也是一副老实样子。只有她过得好,嫁到外村也没甚,坐个牛车就能回来了。”
“你说得也对。算来你们家清音十六岁了,是不是该相看人家了?”苗婶把木柴扔进背篓里。
“他那事,要看山成跟山辞的意思,只要孩子喜欢,嫁的人又是人品贵重的,我倒是没什么好说的。”郑夫郎不担心这事。要说以前还担心,怕孩子受委屈了,现今就放心多了。有两个哥哥在,娘家有人,再怎么不会让人欺负去了。
说罢,郑夫郎把皂角摘完,他不跟苗婶闲聊自己下山去了。
他回到家里,其中一个侍从把家里的衣裳拿去河边洗,另外一个在家扫院子里的灰。以前院子里是泥土做的,一下雨就踩了很多的泥水,进屋子全是泥脚印,就是天晴天,用扫帚去扫也总觉院子里灰扑扑的,怎么也扫不干净。现在这院子用石板铺面,用扫帚扫地就方便多了,看着还干净。
侍从把鸡已经杀了处理好了,看见郑夫郎回来,他忙去灶房洗了桃子出来,搁在院子里的桌子上,“夫郎用点桃子。”
郑夫郎哎了一声,把背篓放下去去洗手后,拿了一瓣桃子。桃子多汁又甜,郑夫郎的后背靠在椅子上,这椅子后面是铺了棉的,躺上去很软。
“你也吃。”
侍从笑着说,“夫郎,我先去把鸡处理了,您想吃什么样的鸡?”
郑夫郎:“把它炒了吧,多放点辣椒,爆炒。我今早去山上捡了山胡椒,你拿去做鸡正好。”
侍从应声,把背篓拿到灶房里。
郑父在田地上费劲,晌午也不让郑夫郎给他送饭了,自己扛着锄头回去吃饭。活不多,不用日头大的时候还在地里耗着,回去吃了午食,还能睡个午觉再去地里。
想到今早说的吃鸡,郑父脑子里想着,脚步加快。他回去的路上还遇见一些女子跟哥儿去给在田地间干活的汉子带饭去。
“老郑又回去了啊。”
“郑大哥这日子真美。”
“郑叔叔赶回去吃饭啊。”
郑父跟他们说几句话,也没耽误功夫,他在村头远远的看见那青瓦白墙的院子,心中一阵高兴,还没进院子,就闻到了从家里飘出来的香气。
他进院子,把锄头一放,去灶房把手洗了,郑夫郎哎一声,“快过来,准备吃饭了。”
郑父迫不及待来了:“还真是鸡啊。”
去给汉子们送饭回来的人,闻到这香气也是没辙了。自打这些侍从来了后,郑家是变着法的吃香的喝辣的,屋子大变样。跟他们这些人家完全不一样了,这青瓦房比里正家的还要气派,估计要花上百的银子。还有这猪崽跟牛的,也养上了。
“别说找个像郑大人那样的儿子了,哪怕是考上一个秀才我们的日子也好过。”
“这话说得好听,哪有那么容易的事。不说我们村跟镇上,我们整个县城才几个秀才。”一个婆婆拿着自家老头子吃完的食盒回去洗碗了。
说说酸话也就罢了,郑家的福气是他们羡慕不来的。
郑家生活这方面是两个侍从接手了,连吃饭的碗筷都换了新的,白白的瓷碗,看着就喜欢。还买了铁锅,这铁锅的价格可不便宜,村子里没几户人家舍得买铁锅来做饭,一般都是用陶锅、石锅。陶锅保温性差,但很快就能让锅里的食物受热,重量比较重。石锅保温性好,但不易受热,重量也很重。
铁锅分量轻便,能让食物很快受热,比较受热均匀,避免食物部分烧焦或是没熟,炒菜的味道更好,因为受热均匀,还能省柴火。
清乡村里还有一户钟家,以前郑家没发迹前就他们家在村里最有钱,也是村子里的人眼红的人家,现在郑家发迹了,他们老钟家就显得不那么有钱了,没啥值得得意的。
钟家有两个兄弟两个姐姐,这两个姐姐都是嫁到外村去的,其中一个大姐生了两个孩子,结果大姐夫得了痨病去世了。大姐一个人拉扯着孩子时不时还要跑回娘家薅点东西,要么就是农忙的时候求着娘家人帮忙。
要说钟大姐刚开始嫁过去的时候,还是个富裕人家,家里有几十亩的好地,女婿样貌也好,怎地就生了这病。生了两个孩子也不好再嫁,家里只她相公一个儿子,现今那边是需要帮衬的,直到把田地租出去,这日子才好过了。
二姐嫁得平常,嫁给了一个猎户,反正儿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去,余下的都是跟着猎户上山去住。过年过节这些野味钟家是少不了的。最有出息的是两个儿子,小的在镇上做账房先生,一个月就有四两银子,大的那个在镇上开了一家食肆,自己做老板。每回两个儿子从镇上来看家里的人,都是大包小包回来,村里人看着就羡慕。
这次大钟买了猪肉跟坚果回来,在路上乡亲们只是很寻常的跟他说话,问了买的什么东西就没其他了。
“爹娘,我来看你们了。”大钟喊道。
钟老爹一看是大儿子回来了,忙让他坐下。大钟今天来也是有事要求着钟老爹的,等他们吃了饭,大钟才开口,“爹,最近食肆缺点钱,想找你借点。”
钟老爹还抽着烟,问道,“要借多少?”
“就十两银子。”
钟老爹一愣,这十两银子对他们两口子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挨到了晚上,大钟才带着八两银子回去了。
羡慕郑家做甚,郑家在郑山辞身上砸了多少钱。
……
新奉县
郑山辞在看香水厂跟玻璃厂的账本,这两个厂子比其余几个厂子开的时间短些,没想到还没几个月这个利润就上去了。普通的香水是一两银子,玻璃香水就是二两银子了,这人力的价格跟纺织厂的工人一模一样的,这生产的东西却是多了。
谭和前来拜见,“郑大人。”
郑山辞险些没把谭和认出来,在他的印象中谭和还是一个白面书生,现在皮肤变黑了,整个人神采奕奕的。
“谭和你先坐。”
谭和谢过郑山辞,拱手道,“郑大人,已经把津兴镇跟华镇的路修好了,有几个乡里离得近,我们便只修了一条水泥路,他们走那条水泥路不用费多少时辰。”
“我是信你的,还有两个镇的路,你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好好歇息,以后县衙里还有很多事要忙。”
谭和听了郑山辞的话,心间一热,笑道,“不瞒郑大人说,我现在是停不下来,只想再把东安镇和吴镇的路修好,浑身都是劲儿。”
郑山辞瞠目结舌。
先天打工人圣体。
郑山辞还是让谭和先休息,“就算你不休息,工人们也要先休息。”
谭和只好先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