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帝听了这话背着手离开了,他回到盘龙殿,沉默良久问道,“郑爱卿现在官位是几品?”
冯德说道:“回禀陛下,郑大人是正五品户部郎中。”
这已经算是极为年轻的五品官员了。
武明帝听了这话眯了眯眼睛没在说话。郑山辞有一句话打动了武明帝,天道酬勤。武明帝让宫人来给自己脱靴,他要睡午觉了。
瞧见武明帝上了龙床,冯德脚步轻轻的离开。让宫人们守着,他也要去休息片刻,不然下午熬不住。毕竟每日在武明帝跟前当差,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要时刻打起精神应付。
他的干儿子端来脸盆伺候他洗脸,冯德虽说是一个无根的人,但他是武明帝身边的近侍,有的是人巴结讨好他。
“且歇着吧,到了时辰就喊我起来。”冯德上床,想了想吩咐道,“你去把郑大人的事多收集一些晚上呈给我看。”
“干爹不知是哪个郑大人?”
“还能是谁,当然是户部郎中郑大人。”
冯德说完自己扯着被褥睡去,陛下关注的人,冯德也要关心着。万一哪天陛下就想起来,他到时候才有话说。
郑山辞在晌午又跟谢承说了一些话,郑山辞让谢承把《史记看完,先看帝王本纪,把每个皇帝的性格特点归纳出来。
谢承领了课业回到皇子所。魏次辅给他也布置了课业,谢承带着两份课业,心里还是满足充实的。谢承听了郑山辞的话,心里平静多了。他学到晚上时,在周嬷嬷惊讶的目光下,没有再继续学下去而是先睡了。
周嬷嬷心中欣慰。
大殿下压力太大了,整个人都是紧绷着的,现在瞧着大殿下平缓许多,才十三岁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她以往劝说过尽没用,这次大殿下自己明白了,懂得爱护自己的身子了,周嬷嬷心里高兴。
周嬷嬷从谢承的房里退出来,去小厨房里吩咐人明日给大殿下□□吃的,希望大殿下每天都是快乐的。
谢承在床榻上安心的闭上眼睛。
……
郑山辞回到家中,把岳父要去边疆的事告知给虞澜意。
“那父亲岂不是不能在京城过年了,而且他年纪也大了,这般奔波去边疆,我还怕他身子出了问题。”虞澜意心中担忧。
“岳父身子硬朗,去边疆送药材还有就是押送粮草,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事。”郑山辞安慰他。
虽说虞澜意心里也明白,但他还是担心。
翌日郑山辞去上值,虞澜意就回侯府去。瞧见虞夫郎便问父亲去边疆是不是真的。
“陛下已经下旨了,你父亲今早就出发去了,皇命不可违。边疆的事更要紧,你晓得在边疆还有你叔父在,军中也有诸多旧人,你父亲放不下。若是这次派旁人去边疆,你父亲心里也是悬着的,这次派了你父亲去,他心中还安生一些。”
虞澜意听了虞夫郎的话,只好放宽心了。
“你父亲昨日回来还夸山辞办事办得漂亮,让他面上有光,在好友面前炫耀了一下。你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没什么正经的时候,他的身子还是硬朗的,府邸里里的亲信都让他带走了,放心吧。”
虞澜意听虞夫郎说长阳侯还夸郑山辞,唇角上扬,“又是郑山辞在户部做出什么事,让他又能长脸了。”
被阿爹宽慰后,虞澜意的心放下来。可惜他这个心放得太早了。
今天早朝还要议定去青州和扬州赈灾的人。朝臣们都在推荐人选,有人还是推荐了叶云初,因为他每次去赈灾很快就能把灾情结束。
武明帝点了叶云初的名,“叶爱卿已经去过一趟青州了,这次叶爱卿去扬州。”
叶云初上前一步应一声是。
年底大理寺的事不多,他去赈灾正好,也不耽误事。
武明帝想到还差一个人。他心里还是有分寸,知晓不能派太老的人去赈灾,不然一不小心撅过去,他这罪过就大了。
他的目光在朝臣面前一一扫过。这个太老了,另一个手底下不干净,这个勋贵不成。要去青州赈灾一时半会儿回不来,武明帝尽量找清闲一些的官。
他想到什么,眼睛眯了眯。
“户部郎中何在?”
朝臣们还在议人选,武明帝突然出声喊户部郎中,朝臣们噤声,心思百转,陛下喊户部郎中做甚。
谢承在前面闻言心口一紧。
郑山辞走到文武百官的中间拱手道,“陛下。”
武明帝哼笑一声,意味不明,“郑爱卿就去青州走一趟吧。”
汤首辅听见这句话心中没有波澜,他马上就要退下来了,根本不关心朝中的局势。六部尚书跟内阁大臣们只是觉得郑山辞在陛下面前留下了印象,这次有机会就让他去赈灾,要是这次赈灾赈得好,这回回来又来升官了。
这就是给他一个理由升官。魏次辅心中这么一想就想通了,不然他无法理解武明帝为何要派郑山辞去青州。
还有一层缘故就是郑山辞曾经是在青州任的官,这般去青州也熟悉一些。
郑山辞:“臣谢主隆恩。”
郑山辞领恩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浑身刺挠。他自己也没料到武明帝要他去青州赈灾,按理来说他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估计武明帝是看在他以前赈灾还不错的情况下才把他提溜出来。
武明帝把两地雪灾的事派了人选,这事暂时可以放下来。
接下来武明帝还要宣布一件在年底最重要的一件事。他看向底下的汤首辅,汤首辅会意,上前一步,“陛下,老臣年事已高,现对朝中的事力不从心,现乞骸骨,容陛下让老臣归乡养老。”
武明帝劝了三次,这才痛惜的准了汤首辅的折子。
文武百官都知道这是必要的流程,他们都配合着演。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殊途同归。
汤首辅把这件事办完后,心情轻松了。他轻松了依附他的人可不轻松。一朝天子一朝臣,汤首辅在位多年,依附他的官员不计其数,牵一发而动全身。汤首辅在之前跟武明帝达成共识时就跟手底下的人说了,自己要退了。
他们还是来不及变动,这厢成了没山头的人。汤首辅退下去后,其余紧要的位置就不容他们在位把持了,要换新的人。首辅更替,对朝廷来说是大事。
郑山辞似有所感。武官因为军费改革和无仗可打,对文官的牵制削弱。但这次换了首辅之后,文官会有一个更替的轮次,这样的话,文武之间还是平衡的。
郑山辞心中感叹,这绝不是武明帝一时兴起。汤首辅年事已高,众所周知,为何偏偏在这个节骨眼让汤首辅乞骸骨。这是君臣早就说好的事,今天这一出只是在朝臣面前走个流程。
汤首辅归乡养老,首辅的位置就空出来了。没有朝臣去问武明帝下一任首辅是谁,他们心里都有小心思,武明帝看了一眼文武百官,再看了一眼谢承,退朝离开了金銮殿。
他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把首辅的人选定下来,让他们自己慢慢去猜。等年后再做打算,有些人的脑子也该缓一缓,多思考一阵,不要盲目去站队,结党营私。
年假这几日就是武明帝留给朝臣的缓冲时间。
武明帝愉悦的笑起来。
退朝后,叶云初回到大理寺,同僚们都称赞他。
“世子殿下,陛下太看重你了。”
“世子前途无量。”
叶云初唇角含笑,对同僚的话一一谢过。他把在大理寺案子的档案整理好后才下值回去。
大理寺的官员都很敬佩叶云初。身为王府世子还这般守时,也并不会压榨下官。反而是下属有什么好点子,叶云初都会很赏识,而后有机会就把人推荐上去。
有一个小官本来才八品,结果在一件案子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被叶云初采纳后,在最终结案时,叶云初竟然把这个小官的名字也写上去了。这样这小官就升了官阶,变成了从七品的大理寺主簿。
这样深受皇帝器重,又是宗室子弟的叶云初在大理寺深受官员的爱戴。虽说在私事上有一些小瑕疵,这无伤大雅,不是什么大事。
叶云初回到家后就把自己要去扬州赈灾的事告诉给王妃。
“我要去扬州赈灾,时言会带着小叶子去庄子上住。”叶云初把这件事告知给王妃。
镇南王妃被叶云初伤到了,“你父王不待见我,现在连我生下的儿子也要这般跟我疏远了,孙子也不让我瞧。你这样太伤母妃的心了。事情尘埃落定了,难道我还会对虞时言做出什么事么。”
叶云初拱手,“母妃的行为,作为人子我不该去评判,陛下信任我,交给我差事去做,我是心中感激的。但夫郎跟孩子我也要护着,不敢劳烦母妃替我照顾,他们两个人在庄子上过着也挺好的。”
王妃心痛难忍,“王府才是他们的家,你让他们过年也在外边么?太不成体统了。”
叶云初说过年会回来过年,过年后就回庄子上。叶云初自打儿子的事情出来后,他对王妃已经极度不信任了。
说完叶云初对王妃礼数周到,他回到自己的院子,把自己要去扬州赈灾的告知给虞时言。
叶煜城瞧见叶云初喊了一声父亲,抱着他的大腿。
“小叶子跟你都去庄子上去住,等我回来后,我再把你们接回来。”叶云初摸了摸儿子的头,把人抱起来放在腿上。
虞时言轻轻的点头,“我去给你收拾包袱,冬日寒冷,你到了那边要保重身体,不要生病了。雪灾难免会死许多人,你性子温和,不要太把这些事压在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