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5章 加勋晋爵敕旨下(1 / 1)木子蓝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5章 加勋晋爵敕旨下

李渊拉着李逸的手,笑眯眯的道:“想要什么赏赐尽管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李逸心说我想要封个国公,你也不会给啊。

被皇帝如此近距离的看着,要是一般人可能都激动的要晕倒,好在李逸对皇帝光环有点免疫。

“这次兴盛里七个村子,几乎无一幸免,全被乱兵纵火烧了,百姓刚收回家的粮食也被抢了,地里还没来的及收割的稻谷还被纵火烧了,

马上冬天到来,兴盛里的百姓还不知道要如何度过这个寒冬,如果朝廷能够免除兴盛里百姓今年的租调,并予以赈济,李逸代表兴盛里五百户村民,感激不尽。”

李渊道:“救灾济民,这是朝廷应有之事,你不说,朝廷也会做的。你放心,朝廷会拨钱拨粮,帮大家修复房屋,也会免除今明两年的租调的,”

“你这次损失应当也很大吧,”

李逸点头,说自己无棚草堂两个院子,二百多亩地新收的粮食,无极学堂接受的皇帝、太子、秦王等的赏赐,杜如晦等的捐赠,那些钱粮纸笔,甚至课桌椅全没了。

还有他的作坊,也烧没了。

听起来损失真不小。

但皇帝不知道,那天,家里提前把不少粮食转运到草堂后面崖下三孔窑洞里,然后封起来了,

作坊里的铁锅,腐竹,油等不少也都搬去了冯六郎庄园,

家里来不及带走的,李逸都给收空间里了,甚至家具都收到露台上了,羌兵劫掠,也没啥东西可给他们抢的,放火,也只是烧掉了黄草屋顶,烧坏了些门窗。

学堂连课桌椅都没少一套,更别说珍贵的纸笔墨砚书籍,还有学会仓库里的粮食钱绢。

但李渊哪知道这些,理所当然的认为事发仓促,李逸来不及搬运粮食布匹等,被贼人一把火烧了、抢了。

李渊想了想,让殿中监卢宽替他草旨。

皇帝敕建新的无极学堂,敕修无极院。

“给李逸修个庄园,修大点修高点,四面筑夯土围墙,筑个三丈高,底厚两丈,围个十亩地,墙外挖个宽深各两丈的壕沟,

以后再不惧啥事咧,你那现有两院子围在里面,让少府监派工匠给你修复门窗,把屋顶都换成小青瓦,

朕再让给你弄个园,”

无极学堂修到先前万年县给的那块桥头的六亩地上去,这次也给夯筑起四面高墙,围成堡子,学堂房屋夯筑,屋顶也换成小青瓦。

并给配备齐桌椅、书籍、纸笔,并拨一笔钱粮。

十亩的无极院,六亩的无极学堂,一大一小两个堡子,相距百来米,坐落在神禾塬下,滈河北岸,

李逸听了欣喜的很,

皇帝敕建,将作监派工匠,少府监出材料,太府寺出钱,哪有反对的理由。

“你这次立下大功,朕不仅要补偿你损失,还要重加赏赐,赐你晋爵一级,加勋二转,散职升三阶,

赐地千亩,赏钱十万,黄金百两、绢千匹,奴隶二十口。”

“朕再封你长安县尉,专职捕贼。”

这一连串的赏赐,连殿中监卢宽这个紫袍三品大佬,都听了很羡慕。

李逸也感叹李渊的豪爽大方。

“臣连个正字、校书都做不好,哪敢领长安县尉之职,长安县尉人称捕贼尉,负责半座京师五十余坊,以及城外五十余乡的治安,臣年方十六,刚还俗,实在没这个能力,”

李逸只是拒绝了长安尉一职,

没拒绝其它的赏赐,

李渊捋须,“事不过三,你真要拒绝朕第三次封官?”

“长安县尉,国家公器,朝廷要职,臣不敢受。”

李渊对卢宽道,“亲家公,你说这李无逸是不是有点过份了?”

卢宽看的出李渊并不是真生气,便笑道:“李逸没做过官,这长安尉确实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罢,既然你不想做官也不勉强。”

皇帝其它的赏赐倒也还是给了。

李逸于是由浅水县男爵,荣升浅水县开国子爵。

勋加二转,累积九转,为大将军散实官,散职加三阶,升为正七品宣惠尉散职。

散实官和散职都不值钱,现在很泛滥,也没职掌,唯一值点钱的是,能够请授勋田。

大将军做为九转勋,可得一千五百亩勋田。

这意味着李逸还能再获得五百亩永业,皇帝又额外赏赐一千亩,这次又能到手一千五百亩地。秀芝、李存孝等七人放免为良,李逸失去七个奴隶,但皇帝补偿他二十个。

“臣谢陛下洪恩。”

李逸谢的非常真诚,

这次赚大发了。

拒绝长安县尉,也是必须的。长安县虽有六个县尉,一人管一曹,但李渊说他是专职捕贼,也就是管法曹的县尉,人称捕贼尉。

这个县尉是最难当的,因为京师这么大,哪怕长安县只管一半城里一半城外,但加起来五十多坊外加五十多乡,

京师京郊那么多王公贵族宗亲,门阀豪强,别说小小县尉,就是京兆尹,这名面上的京师地方长官,也是很难当的,

唐朝历史上的京兆尹,绝大多数干不满一年就被撤了。

李逸既无经验,也没什么显赫背景,想当好这个差太难,更可能是上任没多久,就得罪重要权贵,或是被人踢出来背锅,

所以啊,还是不去趟那浑水,

干嘛那么辛苦呢,

俗话说,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连当个京城的县令,都被称是前世恶贯满盈,才会这世罚做京城县令,可见这京县令多难当,那京县尉就更难当了。

人啊,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鸿运当头,天上掉馅饼。

这三千羌骑叛乱,本来是一桩大祸事,结果李逸这里却因祸得福,升官晋爵,赏钱赐地,

好事一堆,

但也是他把握住了,

半路听闻羌兵叛乱烧杀抢掠,及时果断的就组织安排,他没有逃去长安城避祸,

反而是留下并组织了兴盛里的村民退到易守难攻的冯六郎庄园,

甚至派出了自己手下羌奴侦察敌情,

这些表现,值得嘉奖,尤其是误打误撞下斩了旁仚地的首级,这可是实打实的大功一件。

皇帝告诉李逸,

如今叛羌因旁仚地被杀,三千羌贼已四分五散,一窝蜂的往南山逃,仚图逃往汉中。

庞玉集结了一万人马,衔尾追击,已数败羌贼。

但李渊给庞玉下了道秘旨,让他不要斩尽杀绝,而是撵着羌贼溃兵往汉中跑,庞玉率领的一万唐军,在后面跟随入汉中。

以剿灭叛变羌兵的名义,正式兵入汉中,

汉中此时虽然也名义上归附大唐,但没啥实际控制,

当初李渊带兵南下,攻打关中,阴世师卫文升等主持长安防御,李袭誉辅佐代王守卫京师,他提出派兵占据永丰仓,散发粟米赈济贫穷,拿出仓库中钱绢赏赐将士,

快马传檄各郡,一起联合围剿盗贼,

但阴世师却不同意,李袭誉跟阴世师不合,便干脆请求去老家招募军队。

他老家就在汉中旁边的安康,世为当地豪强,他大哥李袭志原在岭南桂林为始安郡丞,天下大乱后,也是招兵买马,自称总管,打退了周边多次进攻,相当了得。

李袭誉抵达汉中,立即以朝廷名义,召集地方豪强大族,甚至是蛮族部落酋长们,给他们开出了很丰厚的条件,封官许诺,还真就拉起了一支军队来。

不过他这边刚拉起军队,那边李渊已经击败卫文升、阴世师,直接拿下长安。

李渊听说李袭誉在汉中招集了一支大军,立马派使者快马加鞭赶到汉中,带去亲笔信,

李渊给李袭誉的条件非常不错,咱们都姓李,几百年前是一家,你来长安,我们两家结亲连谱,我还代表朝廷封你为安康郡公,并封你大哥为桂州总管、始安郡公。

李袭誉看了看自己新招起的人马,再看看李渊的势力,

最后选择上表归附李渊,回长安上任去了。

汉中等地表面上也是因此归附,但实际上各方势力自治,甚至因天下大乱,这些地方世家,跟蛮族首领们互相攻击,开始兼并。

去年,也就是李袭誉归附入朝后,李渊便派李孝恭为襄州道招慰大使,在李袭誉家族的向导下,出长安至安康,然后入川,经达州,开州等地到达夔州,在这一带招降抚慰。

又遣云阳令詹俊、武功县正李仲衮等前往巴蜀招抚。

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这一块,有三大重镇,汉中、安康、商洛,李袭誉家就是安康最大的豪强世家,这一支也确实是出自陇西李氏的分支。

汉中是汉水河谷第一重镇,如今更名梁州,由魏城县伯陈茂掌握,但在越来越激烈的汉中内乱中,这位曾经隋文帝心腹,任过益州总管府司马的陈茂,也死于汉中蛮族的袭击下,

李渊虽马上派从江都归来的陈茂儿子陈政去接替父职,授其梁州总管,

但是,这个陈政刚到梁州,也被蛮族击杀,

但有密报,陈政可能并不是死于蛮族,而是有可能被汉中豪族所害。

明显还是权力之争,本土势力不愿意接受长安空降的刺史。

眼看汉中越来越乱,

李渊必须得派兵过去才行,

李孝恭人在川东,也忙着跟那些巴山蛮族等作战,根本抽不开身,李渊便借追击叛乱羌兵之名,一万人马杀过去。

皇帝还给庞玉一道密旨,

等他进了汉中城,就向当地官民宣旨,设梁州总管府,管梁、洋、集、兴四州,由右卫将军庞玉担任梁州总管、刺史。

一万唐军,就驻扎于梁洋集兴四州。

李逸并不知道皇帝还有这些复杂的计划,在皇帝眼里,三千羌骑已经赶进南山,他们反成了唐军掌握汉中的先锋。

李逸还在高兴得了许多赏赐,李渊却已经要得到整个汉中。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