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古今相似
话说如今的半岛局势,倒是与后世差不多。
乐浪郡与海东属国加在一起,与北韩类似。至于三韩之地,便仿若后世的南韩。南北对立,连分界线都有些神似。
也就是魏哲不姓金,要不然就真有点古今轮回的意思了。
当然,魏哲没准备当什么太阳,客串奸商倒是有点兴趣。
正旦后不久,随着一船船粮食流入三韩,正在混战的三韩各部对管休的好感度顿时暴增,打起仗来信心也更足了。
于是就这样,一船船牛马、皮毛、夷女就这样涌入乐浪。
这么说罢,当初家破人亡的青州流民如今几乎全都再次成家了。
甚至第一批被赏下的东夷女子,如今都能用汉话骂街了。
而带方县的粮食,则在管休商队的交易下慢慢渗入整个三韩之中。
无论是月支国还是伯济国,亦或者是臣苏涂国等部。
只见一袋袋粮食从草袋中倾泻而下,与粮仓内的粮食混在一起。
一次一次晾晒回收之后,彼此早已浑然一体,再无区别。
没办法,三韩人的储存技术实在有限,粮食在粮仓久了就会变得潮湿。
于是为了防止发霉变质,延长粮食的保存时间,他们只能时常晾晒。
当然,在晾晒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的消耗着。
所以现在别说三韩各部了,连管休都不知道他们仓中有多少问题粮种。
作为三韩各部最好的兄弟,最坚定的伙伴,管休只能一遍遍来回奔走。
如今就算是月支城中的马韩大王,都已然与管休兄弟相称。
毕竟眼下也就有管休这个背景深厚的汉商才有胆量卖给他粮食与铁料了。
就冲这一点,别说是牛马女人了,就算是土地他都愿意卖给这个汉商。
只可惜管休丝毫没有留在三韩当部落首领的意思,这才让马韩大王的算计落空。
……
且不说管休在三韩如何折腾。
魏哲这边在乐浪九县巡视一圈,完成了劝课农桑的任务后便回到了朝鲜城。
“嚯哪来的猛虎,这么大?”
城门前元骏本想按照惯例慰问一番,却不想队伍中竟然有一头老虎。
只见在十几根长矛所制的担架上,足足有四名士兵抬着一头吊睛猛虎。
元骏只是微微一扫,便看出这头老虎最起码有一丈长。
这就不一般了,即便辽东向来多虎,像如此大的猛虎也不多见。
更何况这头猛虎通体貌似都没有伤口?
看到这里,元骏不禁一脸诧异的望向魏哲。
见此情形,魏哲的脸上不由露出些许得意之色。
“哈哈哈也是这畜生倒霉,回程的路上正好叫我撞见了,便顺手猎了。”
别看魏哲说的轻描淡写,但当时的情况却颇为惊险。
当时那虎也不知是不是正在追捕猎物,竟然直接从一座山坡上一跃而下,正好落在官道之上,吓得行春队伍中不少马匹都人立而起,当场就受惊了。如果不是魏哲弓马娴熟,仓促之下恐怕也少不得要被掀下马来。
幸好焦山这厮是开路先锋,当即便抽出熟铁棍便与那虎厮杀。
不过三棍子下去,一张完好无损的虎皮就这样诞生了!
说到这里,只见魏哲得意的拍了拍身旁的焦山炫耀道:
“都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看来还是某的猛虎更厉害!”
此言一出,焦山顿时咧嘴大笑,只感觉倍有面子。
毕竟鹰犬功狗之说,自前汉以来本就盛行,魏哲这么说才是最好的抬举。
没看亲兵中柳毅那厮羡慕的眼珠都红了嘛?
其实作为积年的猎户,柳毅当时也想出手来着。
只是他一直在魏哲左右护佑,这才晚了焦山一步。
对了,在当下老虎并没有被称为“大虫”的习惯。
实际上“大虫”的说法也是从唐朝才开始有的。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为李虎,故此为了避免冒犯皇室,唐人为了避讳才改称“大虫”。从春秋战国时就被称“虎子”的尿壶,也正是在唐朝的时候成了“马子”。
与之类似遭遇的还有鲤鱼。
据《酉阳杂俎记载:
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因为对“虎”的避讳,以及对“鲤鱼”的推崇,导致有唐一朝调兵遣将用的都是“鱼符”而不是“虎符”。
不过魏哲可没那么多忌讳。
回城之后便让匠人用虎皮做了皮褥子,虎骨则被拿来泡酒,虎肉、虎血更是一点都没浪费,直接让亲兵们分食了。
虽然那玩意儿有点腥,但将士们可不在乎这些,其中尤属焦山吃的最多,连虎鞭都没放过。
……
……
翌日,郡兵大营。
看着校场中的三千士卒,这次魏哲脸上的笑容就真实多了。
之所以只有三千人,那是因为还有一千名额被魏哲麾下亲兵给定了。
用朝廷的粮食,养自家的亲兵,这也就是魏哲能干得出。
对了,此事还是公孙昭亲手办的。
直到这个时候,公孙昭才算是彻底松了口气。
在看完郡兵的演武之后,只见魏哲微微颔首道:“这批郡兵不错,好生操练着,年底我有大用!”
此言一出,公孙昭顿时精神一振,立刻铿锵有力道:
“卑职明白,定不让府君失望!”
一时间公孙昭心中那叫一个感慨万千。
这趟建功立业的顺风车,总算是让他搭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