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6章 暮投山村(1 / 1)年糕配麻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6章 暮投山村

埋伏在莒、海两州之间的金军骑兵听闻大军溃败,匆匆撤离,却被率兵来援的老狼撞个正着。

两相夹击,这支仅存的独苗也未能幸免,落了个全军覆没。

先前莒州城下侥幸逃得一命的骑兵统领终究没能走运到底,乱军之中,被顾平安一剑斩落马下。

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只“可惜”李家二位首领壮志未酬身,战死沙场。

李福最终“尸骨无存”,李全尸首倒是勉强找回,不过人踩马踏,早已面目全非。

此后几日,莒州城中一片缟素,不过这其中究竟几人真心祭奠,却已无人知晓。

总之经此一役,杨妙真“木兰再世”、“女中诸葛”的称号在军中越叫越响。

以女子之身纵横沙场,一杆梨枪杀得金军精锐丢盔弃甲,又能运筹帷幄,以少敌多,几乎将五万大军悉数歼灭。

仅这一份功绩,便足以在后世史书之中,留下她“杨四娘子”的名号。

至于此战首功的顾平安二人,亦成了众军眼中天人下凡一般的大侠。

别的不提,单是日日猛增的名望值,就很能说明问题。

战事平定,顾平安也不再久留,辞别杨妙真和江临等人,带着穆念慈离了莒州,一路朝终南山赶去。

如今蒙古军兵威浩大,势不可挡,红袄军虽一战成名,引来投奔义士络绎不绝,可毕竟独木难支,只怕日后仍是难以抵挡。

为今之计,只好试试老祖母那枚令牌,是否真能再号令当初义军。

二人绕过汴京,沿着黄河一路西行,越近蒙古,越见满目疮痍。

分明是秋收时节,本该麦浪滚滚的良田,却都只剩一片荒芜。

这一日到了壶口,自此向南渡过黄河,距离长安已没多远。

眼见暮色四合,天色渐暗,恰好前方一处萧条山村,二人索性牵马进村,打算寻一处弃屋过夜。

此处距耿州不远,那里是拱卫平阳府的要地,金蒙两军已反复争夺了数月之久。

战况胶着不已,两军死伤不计其数,一路走来,大大小小的村落之中,别说成年壮丁,就连年过甲的老翁也见不到一个。

如此乱世,稍微胆子大些,早已举家逃离。

瞧着十室九空的村子,穆念慈叹息一声,不知心中在想些什么。

二人没走几步,前面墙角转出一个衣着破旧的年轻妇人,怀抱襁褓,低头轻声哄着。

顾平安身后马儿也不知怎的,抬头仰天,打了个响鼻。

“噗噜噜”一声,那妇人惊觉有人,身子一抖,一个没抱住,怀中襁褓脱手坠落。

好在顾平安轻功了得,当即跃身上前,总算来得及将其接住。

襁褓中的婴儿不过两三个月大,被吓得不轻,小嘴一瘪,紧接着便是嚎啕大哭。

顾平安被他哭得心慌,欲将他还给妇人。

哪知还未等他抬头,妇人尖叫一声,劈头盖脸便是一阵乱拳。

“三宝!你还我孩子!”

她这叫声一起,院中顿时响起“哗啦”一声,似是碗碟摔碎,随即一位老妪慌张奔出。

顾平安一头雾水,明明自己好心救她幼子,怎么反倒被她追打不休。

偏偏这妇人没半点武艺在身,若是运内力相抗,只怕伤她不轻。

他只好护着婴儿,闪身飞退,她却还不停手,兀自闷头追来。

老妪刚想抬手阻拦,又见他带着孩子退走,慌忙开口哀求。“官爷!求您行行好,我家真没男丁了!”

官爷?男丁?

“姐姐莫急,我们不是坏人!”

穆念慈醒过味来,上前拉住妇人,轻声安慰。

顾平安趁机掠至门前,将婴儿交到老妪手中。

妇人回头瞧见孩子无恙,一腔热血泄去,身子一软,险些跌坐在地,还好被穆念慈及时扶住。

“这位婶婶,我们只是过路,碰巧看到孩子跌落,这才出手相救,并非要夺。”

顾平安看了那妇人一眼,捏了捏眉心,满脸无奈。

那妇人也知道是自己闹了误会,露出歉疚神色,连连道歉。

老妪抹了抹泪,叹息一声:“实在对不住,我这媳妇一时糊涂,冲撞了公子,还望恕罪。”

“不妨事。”穆念慈朝她们笑了笑,柔声道,“他身子骨硬的很,没伤了姐姐才好。”

胳膊肘往外拐?

顾平安扭头看去,一脸莫名其妙,还带着几分委屈。

那妇人瞧见他这反应,只觉二人有趣,扑哧一笑。

那老妪淳朴,心中仍是内疚,又道:“方才多有得罪,天色已晚,若二位不嫌弃,不如留下来吃顿便饭,休息一晚再走。”

“多谢大婶,”顾平安点头答应,“如此便多有打扰了。”

他们这一路赶来,随身只有些干粮清水,能吃顿热乎的,总好过找间弃屋将就。

妇人引着二人进屋坐下,倒了热水,又去厨房帮忙。

屋子不大,屋角堆了些犁、耙、锄、铲之类的农具,只是犁头残损,镰刀生锈,似是许久未用。

穆念慈瞧着屋中陈设,橱柜桌椅都有些陈旧,却打扫得一尘不染,院中还晾着几块洗得干干净净的尿布。

看得出,这家人虽过得清贫,但也算温馨。

“怎么了,看什么呢?”见顾平安望着院子不语,她不禁好奇问道。

“那柴房里,还藏了个人。”

穆念慈心中一惊,却不动声色,小声问道:“冲我们来的?”

“不知道,”顾平安微微摇头,“听动静,不像有武艺在身。”

恰在此时,婆媳二人端着碗碟进屋,放在桌上。

真正吃食只有两样,一碟野菜,一坛稀粥。

野菜瞧不出品种,只用开水烫了,洒点粗盐调味;那稀粥更是可怜,一半糠米,一半黍米,加在一起也只放了不到半两粮食。

老妪皮肤黝黑,仍能看出脸色一红。

“乡野人家,世道又不好,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还望二位见谅。”

她说着,将坛中仅有的米粒全盛进二人碗中,自己和儿媳妇面前的,却只是半碗米汤。

眼见老妪招呼动筷,顾平安忽然开口。

“大婶,柴房中那位.不与我们一起吗?”

下章在赶,尽快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