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1章 是非善恶(1 / 1)年糕配麻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1章 是非善恶

运气好的,勉强冲出人群,丢盔弃甲,狼狈逃向远方。

运气不好的,便成了百姓们手下亡魂,别说留下完整的尸首,连血肉都零落成泥。

直至天色渐暗,一万蒙古骑兵十不存一,吉州城下方圆数百丈,血流成河。

一剑斩杀蒙古名将忽必来,救万民于水火,奖励江湖名望2000点。】

名望等级保持不变:名扬四海62531/100000=>名扬四海64531/100000】

“咱们得走了,再不走,只怕难以脱身。”

眼见尘埃落定,再难找出一个还骑在马上的蒙古兵,顾平安收回软剑,招呼穆念慈几人尽早离去。

若等到百姓们冷静下来,难免一番感恩戴德,千酬万谢。

几人都觉他言之有理,翻身上马,扬鞭疾驰而去。

一番厮杀,衣衫皆被鲜血染透,隔着老远都能闻到扑鼻的血腥味。

这样显然不便在城镇走动,四人只好去了当初遇上石大叔一家的山村,洗去一身血污,换上干净衣衫。

月上中天,郭靖独坐院中,望着满天星斗怔怔出神。

“在想什么?”

顾平安拖了条板凳与他对坐,轻声问道。

“顾兄弟你说,这世上,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你心中是如何想的?”

“完颜洪烈害我父惨死,杨叔父颠沛多年,自然是坏人。”

郭靖沉默了许久,缓缓开口。

“大汗命我取他性命,又派兵伐金,本该是好人,可那忽必来却做出惨无人道的屠城之举,这让我心中好生困惑。”

“郭兄,这世上的善恶本就没有绝对,便如这满天繁星,如何能以一人一事来定论?”

顾平安指了指夜空,星辰闪烁,仿佛世间的善恶也如这繁星般错综复杂,难以明辨。

“在蒙古人眼中,铁木真是英雄,是带领他们走向辉煌的领袖,可在今日惨死的那些百姓眼中,他又何尝不是十恶不赦的奸贼?”

“没有绝对的善恶吗.”

“七公明知老毒物狡诈恶毒,却还是舍命救他,我却亲手将他杀了,你说,我与七公,谁善谁恶?”

郭靖一愣,道:“七公自然是善.”

顾平安又问:“他救了老毒物,那些死在老毒物手上的无辜人,是否会说他助纣为虐呢?”

“这”

“这便是我想与你说的,善恶对错,全在你自己,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郭靖心中一动,似有所悟。

“郭兄,我们只需坚守自己的内心,以保护弱小、匡扶正义为己任,便是侠义之道。”

顾平安语气和缓,循循善诱。

“就像今日我们在吉州城,我们手染鲜血无数,却拯救了万千百姓,这便是侠义之举。至于他人如何评判,那是他们的事情,与你我何干?”

郭靖微微点了点头,目光渐渐有了神采。

“我懂了!洪恩师说,所谓是非善恶,便在‘侠义’二字,侠士义士,做的只是求心之所安,倒与你所说不谋而合。”

“不错,做你认为对的事,别给自己套上镣铐,自然心安。”

顾平安见他真听懂了,不由满意一笑,轻轻拍了拍他肩膀。

“若我猜得不错,你今晚总算能睡个好觉了。”吉州距离凤翔府已不远,快马加鞭几日,便到了扶风。

一路上道旁尸骸越来越少,流民似乎更多,百姓扶老携幼,都在向西而行,似乎与他们同路。

扶风县城外热闹非凡,人流聚集,引得黄蓉好奇不已。

穆念慈看出她心思:“这里已是牛总镖头他们的地界,走,咱们去看看。”

越向前走,流民似乎自发排起队伍,沿着长龙向前看去,竟是几间粥棚。

几口巨大的铁锅稳稳架在熊熊燃烧的柴火之上,锅内米粥翻滚,热气腾腾。

袅袅白气升腾而起,如云般缭绕,散发出阵阵诱人的米香,弥漫开来。

人群略有些拥挤,却似乎都有经验,始终不见有人争抢。

一个七八岁的孩童紧紧拉着母亲的衣角,跟着队伍向前缓行,偶尔探头向前张望。

孩子的小脸脏兮兮的,眼睛却格外明亮,母亲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小声说着什么。

队伍最前是一位白发苍苍身形佝偻的老妪,脚步蹒跚地走到锅前,双手颤抖地捧着一只缺口的陶碗。

锅后那人搅动米粥,舀起满满一勺,小心翼翼地倒入她碗中,口中还轻声说着。

老妪浑浊的眼中泛起感激的泪,嘴唇微微颤抖,喃喃道:“多谢,多谢好心人呐。”

那施粥之人衣衫倒比难民还残破几分,处处补丁,腰间还破了个大洞。

“阿婆,小心烫。”

他闻声抬起头来,露出个笑脸,轻声说道。

顾平安视线扫过,愕然发现,竟还是个熟人。

“余兄弟?”

四人加快脚步上前,招呼一声。

“顾少侠!黄帮主!你们怎么也来了?”

这人一身乞丐装扮,正是江东蛇王黎生的师侄余兆兴。

余兆兴满脸惊喜,将大勺递给身后一人,喜滋滋地迎上前来。

顾平安忍不住笑着问道。

“还问我们,你师叔不是做了丐帮南路长老吗,怎的大老远跑到扶风来了?”

“此事说来话长,来来来,我师叔和鲁长老也在,咱们过去细说!”

四人牵了马随他入城,来到丐帮落脚处,又是一番寒暄。

原来当初在归云庄一别,鲁、黎两位长老各自召集人手,赶赴莒州。

近些年丐帮弟子数量猛增,当然有洪七公的原因,究其根本,却是百姓日子过得艰难。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朝廷昏聩无能早已深入人心,不仅鲁、黎两位长老,大多丐帮弟子也都瞧不上赵氏皇帝,一听是去襄助义军,一时云集响应,转眼拉起数千人的队伍。

几个月来,红袄军连战连克,势力遍布山东、淮北两地。

后来牛翰、庞斌等人拉起旗帜,消息传至山东,杨妙真听闻凤翔义军也与“平安大侠”有关,立刻与鲁、黎两位长老商议派人来援。

鲁有脚本就是西路长老,山东局势又已是一片欣欣向荣,两位长老一拍即合,干脆同来。

吓死了,差点来不及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