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是商人的脑袋硬,还是大明税务军的刀硬?
朱慈烺听到这话,稍微思索了片刻之后,这才回答道:
“大明税务局主管天下商税,若是以后时机合适,田赋地租也都会划入大明税务局。”
“大明税务局位于六部之下,设局长一职,为正三品官位。”
“局长之下设立左右侍郎,品阶为正四品,总体而言,便是参照户部的模式来设置官职架构。”
“之前户部管理商税的衙门并入大明税务局,还有五城兵马司的市司,以及其他一些涉及税务的衙门,全部并入大明税务局。”
倪元璐一听这话,心中顿时明了,心道原来这大明税务局不过是将户部的模式照搬过来、然后再把其他关于税收的衙门合并起来罢了。
想通这点之后,倪元璐也暗自松了口气。
这样他接下来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随即便道:
“太子殿下放心,老臣知道该怎么做了!”
但紧接着,他突然又面露忧色,随后小心翼翼地问道:
“太子殿下,陛下之前还提到要组建一支专门征收商税的军队,请问这支军队该如何管理呢?”
“虽说陛下在朝堂上表示这支军队隶属于户部名下,可老臣心中实在没底。”
“毕竟这兵权之事,关乎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祸端,老臣实在不敢掉以轻心。”
“还请太子殿下为老臣解惑!”
掌握兵权这种事情看起来很牛逼,但倪元璐却一点也不想沾边。
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古以来兵权都跟户部扯不上关系,哪怕是主管兵权的兵部,稍有不慎也会万劫不复。
毕竟当初任命李邦华为兵部尚书的时候,就已经摆明了崇祯要夺兵权。
这个时候和兵权扯上关系,那不是纯粹在找死吗?
他都已经六十多了,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他实在不想在退休之前再出什么幺蛾子,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以说,他是真的不想沾染兵权。
朱慈烺看出了倪元璐的心思,也不拐弯抹角,直言道:
“这支军队虽名义上归属户部调遣,但实际的掌控权还是在父皇手中,所以你无需为此担忧,只需做好户部本职的事务即可。”
倪元璐一听这话,心中暗自松了口气,连忙说道:
“既如此,老臣知晓该如何行事了。”
其他事情商议完毕后,接下来便开始讨论正事,也就是商税的问题。
未等朱慈烺开口,倪元璐便接着说道:
“敢问太子殿下,商品的改革应当不只是针对货物税这一项吧?之后朝廷是否要对大明的其他税收进行改革?”
“例如盐税、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和营业税等其他商税?”
“若是如此,还请太子殿下明示,老臣也好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朱慈烺看着倪元璐,心中暗道这个老头果然聪明,知道朝廷如此大费周章地给官员涨俸禄,不可能仅针对一种商税。
毕竟好不容易收上来一千五百万的商税,却要给文武百官分一千万,朝廷仅占五百万,朝廷自然不会做这般亏本的买卖。
既然是与聪明人交谈,便也无需拐弯抹角。
朱慈烺随即说道:
“你猜得不错,接下来你提及的这些税收都要进行改革。”
“关于营业税,本宫之前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且听听如何。”
说完,朱慈烺便将之前和夏德武商议的收取营业税的方式告知了倪元璐。
倪元璐仔细思索后,点头称赞道:
“太子殿下果真睿智,竟能想出如此办法,倘若不出意外,臣估计光是这一项,每年便可为大明带来五百万两白银左右的商税。”
五百万两白银?
朱慈烺听到这个数字,心中只觉得好笑。
因为在他看来,每年一千万两白银还差不多。
不过当下也并非讨论这件事的时候,于是朱慈烺接着说:
“营业税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对于其他税收,你有何看法?尤其是盐税、矿税、茶税这三项。”
倪元璐听到这话,神色微微一变,因为这三项税收都是关乎大明国运的重要税收,尤其是盐税,更是与大明百姓息息相关。
只是还未等倪元璐开口,朱慈烺便先自顾自的说道:
“本宫之前查看了去年的税收情况,结果你猜怎样?去年的盐税居然只收了不到一百万两银子!”
“你觉得这正常吗?”
“要知道在太祖、成祖时期,朝廷每年都能收上上千万的盐税,为何到了如今,每年所收的盐税却不过是那时的十分之一呢?”
“而且如果本宫没有猜错的话,如今大明的人口远比太祖时期要多上不止一倍吧?”
“当然,明面上的户籍人数或许相差不大,但如今的隐户最起码要比明面上的人口多上一倍,本宫有没有说错?”
倪元璐听到这话,脸色顿时变得有些苍白。
他虽然知道眼前的太子聪慧过人,却未曾料到竟聪慧到如此地步,让他这个老臣都有些难以招架。
而且太子说的也都是实话,他根本无从反驳!
倪元璐只能硬着头皮答道:
“太子殿下所言不错,情况确实如此,此乃老臣之罪。”
倪元璐说着,就准备跪下请罪。
只是没等到跪下去,就被朱慈烺一把扶住了。
朱慈烺先是将倪元璐重新扶回了椅子上,见他一脸紧张的样子,便安抚道:
“倪大人,不必如此害怕,今日本宫和你是商量事情的,自然是有什么说什么了。”
“本宫这般说也并非怪罪于你,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此事而已。”
“再者,大明的税收变成如今这般模样,也并非你的过错,而是几百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怪不得任何人。”
倪元璐听了这话,才稍稍松了口气,心中也安稳了一些。
随后又问道:
“既如此,老臣敢问太子殿下,打算如何对盐税进行改革?”
朱慈烺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陷入了思考。
明朝的盐税制度从太祖朱元璋时期到现在已经变更了数次,然而朝廷依旧难以收上足够的税款。
即便现在人口比太祖时期多了一两倍,可收上来的盐税却只有那时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答案很明显,问题就出在官员、盐商以及一些私盐贩子那里。
明末这个时候,虽然国家穷困潦倒,各种税都收不上来,甚至都快没钱给军队发军饷、给官员发俸禄了。
但却是盐商们最辉煌的时候,他们已经不能用腰缠万贯来形容了,而是要用富可敌国、丧尽天良来形容。
朱慈烺曾在后世看过一个段子。
说是明末的时候,南方有一位盐商,他家的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他怎么也不完。
甚至连仓库里都放不下的那种程度。
然后他就很苦恼了,因为钱太多了,而且还一直在赚钱,感觉自己都没地方了。
这个时候他的一个下人为了讨他开心,就想出了一个极为奢靡荒诞的主意。
他们先是购买了大量的金箔,而后将这些金箔运载至一座高山之上。
待到达山顶之后,下人们迎着风向将金箔奋力扬起。
一瞬间,金箔随风飘舞,纷纷扬扬地散落开来,犹如金色的雪一般挥洒在天地间。
盐商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情这才好了许多。
不管这到底是一个段子,还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都足以说明明末这个时候盐商到底有多么富有了。
再加上官员贪污和贩卖私盐。
这些人每年侵吞的盐税,少说也有一千万两之多。
所以,盐税改革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要从这些人的口袋中将他们贪走的盐税拿回来。
既然如此,那么之前的税收方式必然无法再用,必须重新制定新的税收方式。
而关于这点,朱慈烺也早已有了主意。
下一秒,朱慈烺直接看向倪元璐说道:
“本宫打算废除盐商们对于食盐的世袭和垄断权。”
“将其改为只要普通商户愿意经营食盐生意,在经过政府审批并且缴纳税款后,为他们发放盐业专用的完税证明。”
“然后商人们拿着完税证明便可购买相应数量的盐,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销售。”
“本宫将其称之为‘票盐制’,你觉得这个办法如何?”
所谓的票盐制,简单来说,就是废除了之前的盐商联营制度以及他们对盐业的垄断,使得天下所有的商人都能够参与到食盐贩卖的生意中来。
这个方法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名为陶澍的官员提出的。
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盐商垄断格局,只要你想做食盐生意,并且有朝廷承认的资格,那你就能够依照规章制度缴纳相应的税款,然后进行食盐的贩卖。
这样一来,之前那些冒着杀头风险贩卖私盐的走私贩们,也可以光明正大的从事食盐生意了。
虽然可能要交点税,但从此以后却不用再偷偷摸摸了,也不用担心再被朝廷抓到就直接砍头了。
伴随着这些人纷纷涌入这一领域,无疑会对那些曾经在盐业市场上独占鳌头的大盐商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到时候别说这些大盐商们无计可施,就连他们身后的那些官员们同样无能为力。
一旦从事食盐生意的商人多了,朝廷收到的盐税也就越多。
同样的,大量的食盐出现在市面上,老百姓们也就可以买到真正价格低廉的食盐了。
这个方法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百姓,都是有益的。
据说当年陶澍按照这个方法制定新的盐税制度后,每年征税的盐税比以前规定的多了将近三倍。明末时期的人口或许没有清朝那时多,但在朱慈烺看来,一年收个一千五百万两的盐税应该还是较为轻松的。
毕竟太祖爷那个时候都能收一千万两的盐税了,他改革盐税之后,比太祖爷多收点也很正常吧?
这一千五百万两还是他心中的最低估算,实际应该比这个更多!
而一旁的倪元璐在听到朱慈烺所说的方法时,整个人顿时被彻底震惊到了。
一来是这个办法确实让他感到意外,二来是这样做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太过庞大。
首先,那些世代以贩盐为生的盐商将会瞬间破产。
其次,大明的商人们将会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
毕竟食盐是除了粮食之外最为重要的物资,人既要吃饭也要吃盐,大明每年对于食盐的消耗量极为巨大,其中蕴含的利润自然十分可观。
但正是因为利润太大,涉及到的人也会更多,其中不乏一些高官勋贵,想要顺利推行这个政策,恐怕会困难重重。
想到这里,倪元璐只能无奈地说道:
“太子殿下,此办法固然很好,也能够为大明增加税收,但是倘若要实施下去,恐怕会遇到诸多阻碍。”
“那些盐商以及从中获利的官员们必定不会允许朝廷这样做的。”
“到时候又该如何应对?”
朱慈烺听到这话,倒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因为这些情况他自然清楚。
但这对于一个手握兵权、并且有人背锅的太子来说,还真不算什么问题。
盐商阻挠?
杀!
勋贵阻挠?
杀!
官员阻挠?
杀!
总而言之,无论是谁想要阻挠税收改革,直接挥刀就砍,杀他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一直杀到再也没有人阻挠税收改革为止!
不过别误会,这些肯定还是以崇祯的名义杀的!
毕竟作为大明第一背锅侠,这是崇祯应尽的义务!
想在这里,朱慈烺这才说道:
“你所说的这些本宫都知道,但是你且放宽心,这些事本宫自会处理。”
“你要做的,就是等回到户部后,便立即着手派人推行新的盐税制度。”
“本宫可以保证,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拦朝廷推行新的税收制度。”
“本宫方才大概算了一下,盐税改革之后,每年的盐税至少有一千五百万两银子。”
至少一千五百万两?
倪元璐听到这话,心中又是无比震撼。
心想即便在太祖时期,盐税也未曾达到一千五百万两。
真要是有这么多的话,那朝廷以后可就再也不缺钱了。
回过神来,他赶忙拱手道:
“太子殿下放心,臣回去之后马上着手准备。”
紧接着,两人又商量了一下其他税收的改革,也就是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等等其他税收。
朱慈烺根据后世的所见所闻,对这些税收也进行了新的改革,并且制定的税收额度。
总体来说,大明以后的所有商税全部加起来,最少也得四千万银子以上。
要知道,去年大明的所有商税全部加起来也就三百多万两,朱慈烺等于说是一下子提高了整整十多倍!
如果是在以前,倪元璐肯定会觉得这是白日做梦。
但现在,他却觉得这个数字并不算多
究其原因,还是眼前这位太子爷针对商税的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他说的那些方法,连他这个活了六十来岁的户部尚书听都没有听过。
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有利于国家的!
大明有这样的后世之君,岂能不兴盛?
两人这一聊,就整整聊了好几个时辰,等到倪元璐准备离开的时候,天都要黑了。
刚好东宫也到了用膳的时候,朱慈烺就管了这位户部尚书一顿饭。
吃完饭之后,倪元璐这才离开了。
朱慈烺吃过晚膳,想着时间还早,睡又睡不着,索性又召见了李若琏、李国桢、李虎人。
然后命他们各自挑选一些士兵,组建大明税务军。
这件事情朱慈烺在山东时已有过相关经验,如今再做也是得心应手了。
派遣到全国各地的大明税务军需要慢慢挑选和训练,但是专用于在京城收税的大明税务军却可以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来。
而且基本上不需要培训。
毕竟这支军队本来就是常驻在京城的军队,对于京城可谓是相当了解的。
更别提大明税务军中还有三分之一是锦衣卫,对京城的方方面面都十分了解,收税这种事情交给他们再合适不过。
当然,之所以要把锦衣卫也安排进大明税务军,更重要的还是想让这支军队保持严格的纪律,不会对税收起什么贪念。
毕竟众所周知,锦衣卫可是隶属于天子的情报组织,谁要是当着他们的面贪污税收,怕是嫌自己的命太长了。
于是乎,就在当晚,一支专门负责在京城收税的队伍便组建完成,只等次日便开始执行征税任务。
原本朱慈烺是打算为这支军队定制一套专门的制服,然后再让他们行动的。
但是由于时间紧迫,且他急于整治那些囤粮的商人,制服的事情只能先行作罢了。
只是让人连夜赶制了一些刻有“税”字的木牌,让士兵们拿着先去收税。
什么?
你说商家会抗税?
那你也得看看大明税务军答不答应啊!
到时候咱就看看是商家的脑袋硬,还是大明税务军的刀硬!
于是乎,次日清晨,一队队身着各色服装、甲胄的队伍,手持“税”字木牌,浩浩荡荡地出现在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朝着各个商铺进发。
其中,重点关注的便是之前收购了五百万石粮食的那些商铺。
按照朱慈烺的计划,要征收他们进货价的十税二。
而那五百万石粮食的进货价可是一千五百万两银子,也就是说,光是这些粮食就可以征收整整三百万两银子的商税。
虽说看起来似乎有点吓人,但在朱慈烺看来,这些商人多年来逃税漏税,也不知道赚了多少黑心银子。
如今让他们缴纳这些税款,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与此同时,杨家米铺。
这是京城中颇具规模的一家大米铺,之前夏德武售卖粮食时,这家商铺便购入了整整一百万石,价值高达三百万两银子。
这笔钱对于普通商户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
然而对于杨家米铺背后的大老板来说,却并不算什么。
因为这家米铺的老板乃是扬州一位姓杨的盐商,因为靠着贩盐赚了不少银子,所以开始涉足其他行业。
光是开在京城的商铺就多达数十个,杨家米铺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也就是说,这位姓杨的盐商等会就要交数十个商铺的商税了。
不过当然,等他知道的时候,那恐怕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毕竟他可不在京师,京城中的商铺都是交由同族人打理的。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他现在应该还心存侥幸,想着灾民数量的不断增多,京城内的粮食逐渐消耗殆尽,朝廷到时候定会允许他们涨价,届时便可大赚一笔。
今天早上,如同往常一般,身为杨家米铺掌柜的杨老三正指使伙计将粮食搬到店外。
他准备故技重施,今日只售卖两石粮食,营造出粮食短缺的假象,以便日后哄抬物价。
杨老三一边拿着紫砂壶时不时的喝上一口,一边指挥着正在忙活的伙计。
“你傻啊!不是跟你说了可以把陈米和新米掺合在一起卖吗?你怎么就听不懂呢?”
“陈米二两银子一石,新米三两银子一石,这中间可差着一两银子的差价呢!”
“还有仓库里那些快要发霉的陈米,也拿出来掺和一下,也按照新米的价钱卖出去。”
“这些可都是钱啊!”
在杨老三看来,现在这个年头他肯卖给百姓粮食就不错了,掺合点陈米、发霉米又算得了什么?
反正又吃不死人!
伙计们面对杨老三的黑心肠,虽然心有不忿,但为了能保住自己的工作,还是一句话也不敢反驳,低头按照杨老三的吩咐办事。
可还未等百姓前来买粮,一支举着“税”字木牌的军队倒是先来了。
正在外面忙活的伙计见状,吓得匆忙跑回店内,呼喊杨老三道:
“掌柜的,快来看看,有一大群人朝咱们这儿来了!”
杨老三还以为是百姓们要来抢购粮食,满不在意地说道:
“别管他们,反正不管他们来多少人,今日依旧只卖两石粮食,多了不卖。”
伙计急得直跺脚。
“掌柜的,那些人不像是买粮的百姓,像是军队,还有锦衣卫呢!”
杨老三一听这话,心中也是一紧,赶紧放下紫砂壶跑了出去。
一看之下,瞬间瞪大了眼睛。
只见这支队伍中不仅有锦衣卫,还有身着甲胄的士兵,个个神情严肃,气势汹汹,一看便知不是好惹的主儿。
更要命的是,他们居然真的冲自家米铺来了!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杨老三有点懵逼。
难不成朝廷也没粮了,所以这些锦衣卫和士兵组队一起来买粮食?
不过话说回来,他的举得那个牌子是什么意思?
上面好像还有什么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