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6章 皇太极:崇祯啊崇祯!你到底想干什么?(1 / 1)请叫我小九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6章 皇太极:崇祯啊崇祯!你到底想干什么?

就在众人还沉浸在震惊之中时,一位御史率先回过神来。

只见他一步跨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颤抖且急切的劝道:

“陛下,使不得啊!大明水师的胜利虽振奋人心,可绝不能因此就冲动决定御驾亲征啊。”

“当年英宗皇帝率军亲征,结果遭遇惨败,险些让大明江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如今大明好不容易迎来转机,陛下怎能以身犯险呐!”

“若是出点什么差错,岂不是要重蹈土木堡之变的覆辙?”

“臣请陛下收回成名!”

崇祯听到这话的时候,鼻子差点都气歪了!

不是,怎么特么的又是土木堡之变啊!

每次一说御驾亲征,就老有人提到土木堡之变,还让不让朱祁镇这位老祖宗安息了?

朱祁镇要是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被气的活过来

紧接着,就在崇祯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又有一位大臣‘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而且这人更夸张,此时居然已经泪流满面了!

崇祯都快被气的冒烟了!

他还没御驾亲征呢,怎么这帮家伙居然都哭上了?

然而那人却不理会崇祯是否生气,而是哭诉道:

“陛下,您是大明的主心骨,是天下苍生的希望。”

“您若亲征,一旦有个闪失,这江山社稷该如何是好啊?”

“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以江山为重,以百姓为重啊!”

紧接着,朝堂上又是一阵‘扑通扑通’的跪地之声。

大臣们纷纷跪地请求崇祯不要御驾亲征。

他们对土木堡之变的恐惧犹如阴霾,始终笼罩在心头不散。

在他们看来,御驾亲征的风险极大,稍有差池,国家便会陷入无尽的深渊。

如今大明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谁都不愿看到崇祯皇帝贸然行动,毁了这来之不易的局面。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一幕,脸色已经彻底阴沉了下来,眉头更是紧紧拧成了一个“川”字。

说实话,他是真的生气了!

即便如此,崇祯还是强忍着怒火没有发作,毕竟他是一国之君,需保持应有的风度。

深吸一口气之后,崇祯这才继续说道:

“诸位爱卿,辽东之战关乎我大明的未来,关乎我大明能否一雪前耻,彻底荡平建奴!”

“所以朕必须御驾亲征!朕心意已决,你们不必再劝了。”

然而,大臣们听到这话却并未就此罢休,反而愈发激动了起来。

原本跪地的大臣们,此时纷纷向前膝行几步,有的甚至以头抢地,发出沉闷的声响,只为能让崇祯改变主意。

场面开始越发混乱了起来

这时,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几位大人,都到这时候了,你们怎么不劝劝陛下啊?”

这话一出口,不少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兵部尚书李邦华、内阁首辅薛国观等几位重臣身上。

都到这个时候了,这些个重臣难道不准备说点什么吗?

李邦华和薛国观等人听到这话,内心也是一阵无奈。

他们何尝不想劝崇祯放弃御驾亲征的打算,可之前私下里早已和崇祯以及太子多次探讨过,但都无法劝阻他们。

反倒是他们已经被崇祯和朱慈烺给说动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也确实是时候该站出来表态了!

只见薛国观整了整朝服,不紧不慢地站了出来,然后恭敬地拱手道:

“陛下所言极是,此战关乎我大明国运,陛下御驾亲征,实乃振奋军心、鼓舞士气之举!”

“老臣相信,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我大明军队此战定能所向披靡,旗开得胜!”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那些跪地的大臣们更是惊得合不拢嘴,原本以为薛国观会力劝崇祯放弃亲征,没想到这家伙居然公然支持崇祯亲征。

这老东西是疯了吗?

紧接着,户部尚书倪元璐也站了出来,神色郑重地说道:

“臣附议!陛下御驾亲征,乃是顺应天意民心。”

“户部定当竭尽全力,筹备粮草,已保大军后顾无忧!”

兵部尚书李邦华也拱手道:

“陛下,如今我大明水师已获大胜,士气正旺,此时陛下亲征,必能给予建奴致命一击。”

“兵部兵马早已准备妥当,随时可随陛下亲征辽东!”

随后,英国公张之极也站了出来。

“陛下圣明,此次出征,我大明必将大破建奴!”

“老臣愿随陛下同往!”

那些原本反对崇祯御驾亲征的官员们,看着这一幕的时候彻底傻眼了。

他们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震惊与不解。

不是

这些家伙一个个的都疯了吗?

不劝崇祯放弃御驾亲征就算了,怎么反倒是支持崇祯御驾亲征呢?

与此同时,崇祯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却是暗自得意。

随后只见他又道:

“既然如此,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户部、兵部、工部,即刻着手准备所需的粮草、兵马,择良辰吉日,大军出征!”

说罢,他又看了一眼身旁的王承恩。

王承恩瞬间心领神会,尖着嗓子喊道:

“退朝!”

随后崇祯直接便起身离开了,不给大臣们反对的机会。

整个早朝期间,朱慈烺一直静静地坐在一旁,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毕竟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确实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下朝之后,朱慈烺没有返回东宫,而是带着一众侍卫,径直前往了关宁铁骑大营。

此时,一万关宁铁骑早已在营中整齐列队,他们身着甲胄,胯下战马不时刨动着蹄子,发出阵阵嘶鸣,仿佛在等待着一场盛大的出征仪式。

朱慈烺看着眼前这一万铁骑,心中不禁有些热血澎湃。

到了此时,也不需要再说些什么了,因为这些士兵已经知道了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随后,朱慈烺亲自为以曹变蛟为首的几位军官敬了碗酒。

“诸位,此去辽东,务必小心谨慎,本宫等着你们凯旋的消息!”

军官们接过酒碗,一饮而尽,然后单膝跪地,大声道:

“殿下放心!我等定当不辱使命!”

随后,一万关宁铁骑浩浩荡荡地离开大营。

一时间,马蹄声如雷鸣般响起,天地间尘土飞扬。

朱慈烺望着那渐行渐远的队伍,心中满是期待。

因为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大明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写!

几天之后,辽东,皇太极的营帐内!

此时此刻,营帐内的气氛压抑得好似能拧出水来。

因为此时已经入夜,所以营帐各处都点燃着几盏牛油灯。

昏黄的光芒在一众面色凝重的人脸上跳动,映出他们心底深深的焦虑与不安。

除了那些因军务缠身没有赶来的人之外,建奴的核心人物多被紧急召集到此!

比如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阿济格等。

皇太极面色凝重的坐在主位,济尔哈朗则是在营帐中来回踱步,脚步急促而沉重。

多尔衮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深邃,似乎若有所思。

多铎则是眉头紧锁,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腰间的刀柄。

其他几人大多也是如此。

而之所以会这样,只因他们刚刚收到一则如晴天霹雳般的情报。

那就是大明已经和新任蒙古大汗阿布奈达成联合,准备从蒙古挥师进攻义州。

根据探查而来的消息,此次大明派遣了五万兵马,蒙古方面出兵三万,双方总计八万大军,即将蒙古突袭义州!

而且这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是他们安插在各处的探子查探而来的。

根据探子的汇报,近来宣府那边的军队调动极为频繁,城内整日都是士兵集结的喧闹声。

阿布奈那边,更是大肆招兵买马,草原上到处都是新入伍的骑兵在操练。

似乎马上就要合并突袭义州!

这对皇太极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因为当下,他们的全部兵力几乎都被投入到了围困锦州的战役当中。

根本抽不出多余的兵力来应对这支突然出现的联军。

但若是对这支联军放任不管,一旦他们顺利抵达辽东,辽东这边的整个战局将陷入难以预测的地步。

毕竟大明在辽东现有的兵力本就有十三万之多,若再加上这八万联军,那就足足有二十多!

他们在兵力上便会处于绝对劣势。

到那时,说不定会前功尽弃。

因此,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皇太极立刻召集人手,想要尽快商讨出一个应对之策。

此时,皇太极坐在主位上,眉头紧紧的拧在了一起。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崇祯居然会想出这么一个办法来对付他!

不是说明军那边连军饷都拿不出来吗,甚至欠饷都欠了好几个月,怎么崇祯还能调集五万大军和蒙古联军呢?

真要有这五万兵力,直接增援辽东不好吗?

为什么非要和蒙古联合起来进攻义州,如此长途跋涉,还要攻城,这算什么战略?

皇太极想不明白,他只觉得如今的崇祯似乎和他之前听说过的崇祯有些不太一样.

崇祯啊崇祯!你到底想做什么?

皇太极不禁在心中喃喃自语道。

但很快,他又回过了神来,深邃的目光缓缓扫过眼前的众人,沉声道:

“都别愣着了,说说吧,这件事究竟该如何应对?”

济尔哈朗率先按捺不住,往前踏出一步,整个人显得气势汹汹,语气中却充满了不屑与傲慢。

“依我看来,这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大明军队向来就是我军的手下败将,在以往的交锋中,哪次不是被我大清勇士打得丢盔弃甲?”

“至于蒙古,更是早已被我大清铁骑踏平,连国都灭了。”

“即便他们此刻联合起来,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在我大清勇士面前,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皇太极听了济尔哈朗的话,非但没有感到丝毫欣慰,眉头反而皱得更深了。

因为他心里清楚,如今的局势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严峻。大明此次与蒙古联合,必定是经过了精心策划,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就在这时,多尔衮突然站了出来。

随后拱手道:

“陛下,臣弟以为绝不能让这支军队抵达辽东,一旦他们进入辽东战场,我军将腹背受敌,局势也将不堪设想。“

“所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将其阻拦在蒙古草原之上,绝不能让他们踏入辽东。”

多铎和岳托听闻,立刻心领神会,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皇太极同样微微点头,对多尔衮的提议表示认可。

他深知多尔衮的军事才能,在这种关键时刻,多尔衮的意见往往能切中要害。

紧接着,皇太极追问道:

“你且说说,具体该如何实施?”

多尔衮稍作思索,立刻回应道:

“可派遣两万骑兵前去阻拦!”

皇太极听后,面露疑虑之色,再次追问:

“两万?怕是不够吧!对面可是八万敌军,兵力悬殊如此之大,又怎能获胜?”

多尔衮眼神坚定,毫不犹豫地回应:

“足够了,臣弟对我大清的勇士们有着绝对的信心。”

“臣愿亲自领兵前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皇太极闻言,陷入了良久的沉思。

两万兵力对于围困锦州的战局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股力量。

若是抽调这两万兵力,锦州的防线或许会出现一些漏洞,面临一定的风险。

但若是不派出足够的兵力去阻拦联军,锦州这边也将陷入绝境。

经过一番艰难的思索,皇太极最终下定决心同意了这一方案。

“既如此,就按你说的做!”

“其他人先行退一下,多尔衮留下!”

众人听到这话,也不敢说多说些什么,随即便各自离开了。

营帐内,此刻只剩下皇太极和多尔衮两人。

皇太极站起身来,缓缓走到多尔衮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关切与信任:

“十四弟,蒙古草原那边的战事就全仰仗你了。”

“这场战斗,无需追求胜利,只需将他们拖在草原之上即可。”

“朕知道以两万兵力对抗八万兵力胜算渺茫,但锦州这边的兵力也已捉襟见肘,实在无法抽出更多兵马。”

“你此去一定要小心谨慎,只要能拖住敌军,便是大功一件。”

多尔衮听到这话,赶忙说道:

“陛下放心,臣弟就是明白其中的艰难,这才提出带两万兵马出征。”

“臣弟一定会竭尽全力拖住这八万兵马!”

皇太极听到这话,则是一脸欣慰的又拍了拍多了滚的肩膀。

经过这番交谈,两人之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驱散了之前的一些隔阂。

此刻,他们心中只有大清的千秋大业,以及对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没过多久,另一边的洪承畴便得知了这一消息。

他手中反复查看着刚刚收到的情报,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一丝笑容。

果然,太子爷的计划成功奏效了。

建奴居然真的分别去了蒙古!

作为辽东明军的最高将领,洪承畴对朱慈烺的战略布局早已了然于心。

虽说这次建奴仅分兵两万,但据探子回报,这两万皆是从各军中挑选出的精锐之师,战斗力极强。

所以明军这边所面临的压力还是大大减轻了。

而且,根据朱慈烺的计划,不出意外的话,关宁铁骑也即将对建奴后方发动一场突袭。

等到建奴得知这一消息,必定会再次分兵救援。

关宁铁骑加上大明水师,兵力已然超过了十万,到时候建奴至少得派五万兵马前去回援!

如此一来,围困锦州的建奴兵力最多不过五万。

洪承畴想到这里,眼神中闪过一丝冷笑。

因为如果建奴那边真的只剩五万兵力的话,那他还是有把握可以击败他们的!

到时候也用不着什么乌龟战法了。

更何况,作为辽东的最高将领,他已经得知崇祯即将御驾亲征的消息,而且这次前来还会带来五万援军。

届时,明军这边的兵力几乎是建奴的五倍之多,再加上崇祯御驾亲征所带来的士气,这场战役明军必胜无疑!

不过,随着崇祯御驾亲征的消息传来,洪承畴这边也面临着一些棘手之事。

辽东地区长期以来吃空饷、军户逃亡等问题犹如一颗毒瘤,深深扎根在军队之中。

由于军官肆意霸占军田,许多军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奈之下,只能背井离乡,逃亡在外。

在平时,这些问题或许还能勉强掩盖过去,但如今崇祯即将到来,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一旦被崇祯发现这些问题,他这个总督便会大祸临头。

所以,洪承畴最近一直忙于处理这些问题。

他奔波在各个军营之间,与那些军官们进行着谈判和周旋。

可那些军官们个个都仗着自己在军中的势力,根本不好对付。

再加上大战将至,洪承畴也不敢轻易采取强硬手段,以免引发军中哗变。

这让他倍感焦头烂额,不过作为一个官场老手,洪承畴还是有信心可以解决这些事的。

与此同时,京城这边。

崇祯下令御驾亲征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京城接连好几天都热闹无比。

再加上大明日报的传播,街头巷尾,人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这个话题。

没办法,大明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皇帝御驾亲征了,所以在百姓看来,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另外,大明水师取得大捷的喜讯也在京城传播了开来,这就导致百姓们对于崇祯御驾亲征的事情大多数都是表示赞同的。

除此之外,户部、工部、兵部的官员们最近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没办法,毕竟只要涉及到战争,最忙的就是他们这三个部门了。

更何况这次崇祯还要御驾亲征,需要准备的东西更多!

要是因为准备的不够细致导致战争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么他们可就万事难辞其咎了。

所以认真一些总是好的!

另一边,朱慈烺此刻正身处京营的教场之上。

教场四周,旗帜随风猎猎作响,红色的旗帜上绣着金色的龙纹,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数百个大箱子整齐地排列在朱慈烺面前,里面装满了白的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原来,今日正是京营发放军饷的日子。

而为了收拢人心,朱慈烺决定亲自前来发放军饷。

虽说要是崇祯亲自来做这件事,效果或许会更好,但朱慈烺可不想让崇祯来干这事儿。

这种收买人心的事情,还是由自己来操办更为妥当。

因为他心中清楚,掌握军队,对于未来的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支忠诚于自己的军队,将是他未来登上皇位、稳定江山的重要保障。

当然,京营兵力多达十来万,不可能都由他亲自发放。

主要还是由净军负责发放工作,朱慈烺只需在一旁监督即可。

为彰显对此次发饷的重视,朱慈烺特意带来了崇祯的仪仗队。

大明的仪仗队是由锦衣卫组成的,不过这些锦衣卫级别更高一些。

台下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紧张的脑门上直冒冷汗。

毕竟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隆重的场面。

大明的太子、未来的皇帝竟然要亲自为他们发放军饷,这怎能不让他们激动?

以往,大明发放给士兵的军饷,主要以大米、食盐、布匹为主,偶尔再加点铜钱和碎银子,很少直接发放白银。

而且有时候还会加上一些大明宝钞,再加上级层层克扣,士兵们实际到手的军饷连应得的一半都不到。

许多士兵家中贫困,就盼着这点军饷维持生计,可每次拿到手的却寥寥无几,这就导致生活十分艰难。

但此次不同,因为朱慈烺决定全部以白银发放,让士兵们自行购买所需物资。

如此一来,不仅能让士兵们切实得到实惠,改善他们的生活,还能促进物资的流通,带动京城的商业发展。

毕竟士兵们拿到银子后,总是需要去消费的!

如此一来,也算是给此前缴纳商税的京城商人们带来一些商机。

毕竟,如今的大明国库充盈,并不缺这点银子。

就在这时,一旁的方正化微微欠身,轻声询问朱慈烺道:

“太子爷,人齐了,是否可以开始发放军饷了?”

朱慈烺微微点头示意。

得到应允后,方正化立刻大声宣布道:

“开始!”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