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0章 等等皇太极死了?(1 / 1)请叫我小九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0章 等等皇太极死了?

“陛下!”

“陛下!”

“陛下!”

眼看着皇太极突然口吐鲜血,身子一歪重重地倒了下去,周围的侍卫们瞬间如遭雷击。

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心头,大脑一片空白,一时间竟不知所措。

但还是有人出于本能,直接一把接住了快要倒地的皇太极。

紧接着,营帐内仿佛瞬间被一股无形的恐惧紧紧笼罩,所有人顿时乱作一团,方寸大乱。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深深的恐惧和慌乱,谁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然而,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很快还是有人强自镇定。

回过神来之后,其中一人毫不犹豫地朝着帐外飞奔而去,想要去找军医来救治皇太极。

而其余几人,虽也面露惊慌之色,但在这紧急关头,还是迅速反应过来。

随后几人小心翼翼地将皇太极抬至床上,动作极其小心,生怕一不小心会加重皇太极的伤势。

就在此时,突然有人走进了营帐,这人不是别人,赫然便是代善!

说来也巧,刚才代善就在附近巡逻,恰好遇到了准备去传唤他的侍卫,索性就直接过来了。

然而当代善踏入营帐的瞬间,就看到皇太极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嘴角还挂着丝丝血迹。

地上那滩殷红的鲜血在昏暗的光线中显得格外触目惊心,仿佛一把利刃直直地刺进他的心房,让他的心中猛地一紧。

刹那间,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怎么回事?陛下这是怎么了?”

代善大声质问道。

侍卫们此时也都慌了神,断断续续的说道:

“王王爷,陛下刚刚吐血晕倒了!”

代善听到这话顿时心急如焚,几步跨到床边,赶忙俯身仔细查看皇太极的状况。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焦虑,没有丝毫作假。

随后又急切地问道: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好端端的就吐血晕倒了?”

旁边的侍卫们,此时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但还是将刚才报信士兵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重复了一遍。

代善听完这话,心中的怒火瞬间如火山喷发般汹涌而起。

和皇太极一样,他从来没有想到大明居然会在这个时候进攻他们的水师,并且将他们的水师全部剿灭!

但他毕竟久经沙场,有着超乎常人的冷静与理智,深知此刻并非意气用事的时候。

所以很快,他还是强行压制住了心中的怒火。

同时他也知道,皇太极到底为什么会突然吐血昏倒了。

紧接着,代善深吸一口气,随后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口吻下令:

“刚才在此处的所有人,从现在起,没有本王的命令皆不准迈出这营帐半步,违令者,立斩!”

皇太极的侍卫们原本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惊慌失措。

此刻见代善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心中顿时安定了许多,赶忙齐声应下。

“遵命!”

虽然代善不是皇帝,但现在这个时候,必须有人出来主持大局。

而代善,就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了!

随后,在代善的指挥下,他们便迅速行动起来。

不管是营帐内还是营帐外,但凡有可能看到刚才皇太极吐血昏迷之人,全部都被控制了起来!

代善望着忙碌的众人,心情已然沉到了谷底,因为他知道当前的局势犹如狂风暴雨中的孤舟岌岌可危。

如果皇太极真的出了什么事儿,那么大清眼下的局面终将分崩离析。

他也知道现在有人必须代替皇太极作出决定。

可哪怕是身为皇太极的哥哥,他也难以独自做出决定,因为这关乎大清国运。

眼下只有等待其他王爷和将领到来,共同商议出一个万全之策!

就在这时,军医一路小跑终于赶了过来,他的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显然是在接到消息后一刻也不敢耽搁。

众人看到军医,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连忙自觉地让出位置,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军医顾不上喘口气,立刻走到床边,然后仔细地为皇太极进行检查。

一番诊断之后,他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代善心中又是一沉,赶忙开口问道:

“陛下到底怎么了?快说!”

军医这才缓缓转过头,神色很是复杂的说道:

“陛下目前的身体情况极为不妙,他身上原本就有旧伤尚未痊愈,如今又急火攻心,内外交加之下,情形已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

代善的心猛地一沉,再次急切地询问:

“那陛下究竟何时能够苏醒?”

军医无奈地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表示:

“此乃重病,病情变化无常,实在难以确定苏醒的时间。”

“小人只能先开一些药,其他的只能看天命了!”

代善听到这话,脸色阴沉的快要滴出水来,但也只能强自镇定。

片刻之后,他长叹一口气,然后挥了挥手让军医快去煎药,期望能借助药力缓解皇太极的病情。

等到军医离开之后,代善望着床上昏迷不醒的皇太极,心情犹如被打翻了五味瓶复杂到了极点。

他与皇太极之间,多年来虽因种种事务,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矛盾。

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明白,他们的命运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

想要让大清稳定下来,他们就必须要齐心协力。

尤其是在当下这一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真心地不希望皇太极出事。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皇太极的生死,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整个大清的未来走向。

倘若皇太极在此不幸离世,那么他们多年来精心策划的此次军事行动,必将付诸东流!

而皇太极的儿子们此时尚且年幼,无法承担起领导大清的重任,届时诸位王爷必定会为了争夺皇位,陷入一场残酷而激烈的内斗。

这可不是代善愿意看到的!

突然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紧接着,济尔哈朗、多铎、岳托、阿济格等人神色匆匆地相继走进帐内。

济尔哈朗踏入营帐的瞬间,目光扫过整个营帐,下一秒就变得极为阴沉。

最后落在代善身上。

他的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震惊与恐慌,瞬间就联想到了一些可怕的事情。

等等

皇太极死了?

是代善弄死的?

代善这是要篡位?

其他王爷也都是满脸的惊愕,很明显他们都误会了代善。

代善何等敏锐,立刻捕捉到了济尔哈朗等人的眼神变化,心中暗叫不好。

等等

这群家伙该不会以为他要篡位吧?

代善深知此刻局势微妙,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部的猜忌与纷争。

于是,他急忙开口解释道:

“冷静些!事情绝非你们想象的那般,切莫胡思乱想。”

随后,代善赶忙让皇太极的侍卫将刚才发生的事情毫无保留地叙述了一遍。

众人随着侍卫的讲述,脸色又是一阵变化,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压上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代善环顾四周,看着众人沉重的表情,沉声道:

“陛下如今昏迷不醒,生死未卜,而我们所面临的战事却紧迫万分,丝毫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懈怠。”

“如今水师已全军覆没,虽然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乱了阵脚。”

“必须尽快商讨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虽然在这个时候,代善似乎隐隐成为了皇太极的代言人,但却没有人再关心这点了。

因为和皇太极的安危以及目前的局势相比,这点小事儿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济尔哈朗却首先关心皇太极的状况,他急切地问道:

“陛下的病情究竟如何?”

代善没有丝毫隐瞒,把刚才军医说的话如实相告。

“军医已经看过了,说是情况不容乐观,不知何时能够苏醒。”

众人听后,皆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沉默。

他们的脑子此刻都在飞速地运转,思考着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

毕竟大明水师入侵他们的大后方,如同一颗钉子,深深地扎在了他们的要害之处,实在无法置之不理。

但若是派兵前去应对,又需从当前的兵力中抽调。

如此一来,他们留在辽东的兵力便会大幅减少,原本就紧张的战局将更加严峻。

再者,此事关乎重大,并非他们这些人能够擅自决定,必须由皇太极亲自定夺。

谁若敢擅自做主,待皇太极醒来,必定会受到严厉的惩处,甚至性命不保!

毕竟,即便他们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但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兄弟之情压根就没有那么重要。

历史上因权力之争而兄弟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

眼见众人都陷入了沉默,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多铎率先打破沉默开口道:

“依我之见,可以暂且先不理会大明水师。”

“因为他们皆是步兵,不熟悉辽东的地形,且缺乏骑兵的机动性,根本不敢深入辽东腹地。”

“他们此番前来,最多只是在周边进行一些骚扰性的攻击,难以对我们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而眼下,最为关键的还是锦州之战。”

“此战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如今战事正进行到一半,总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半途而废吧?”

“真要这样的话,我们之前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其他人听后,纷纷陷入沉思,仔细权衡着多铎所说的话。

片刻之后,有几人相继点头,表示赞同他的话。

毕竟他们也都知道,水师在陆地上的战斗力与在水上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一旦上岸,他们便失去了水师的优势,不过是普通步兵而已,根本无力深入辽东那复杂多变的地形中作战。

代善却未作声,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凭借多年的作战经验和敏锐的直觉,代善隐隐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大明水师此番行动,必定有着更为深远的谋划!

但他一时之间也难以理清头绪,只能沉默不语。

突然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

“启禀诸位王爷,盛京来人了!”

众人听到这话,神色瞬间一凛,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涌上心头。

直觉告诉他们,必定有极为重要且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随即,代善沉声道:

“带人进来!”

紧接着,只见一个人被两名士兵搀扶着,几乎是被抬进来的。

此人面色苍白,嘴唇干裂,显然是经过了长途的奔波,早已疲惫不堪,甚至是浑身脱力了。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焦急与疲惫,未等众人发问,便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指了指胸口,随后便双眼一闭,昏死过去。

一旁的多铎见状,急忙上前,小心翼翼地从他的胸口处摸索,然后取出一封信。

然而,当看到信封上“陛下亲启”的字样时,侍卫顿时愣住了,脸上也露出为难的神色。

如今皇太极昏迷不醒,如何能够阅读此信?

若等他醒来再看,似乎又不切实际,因为从送信人的这副惨状来看,此事必定极为重要,甚至有可能关乎大清的生死存亡。

否则,送信之人也不会不顾自身安危,拼尽全力赶来,甚至累到如此地步。

与此同时,其他人也察觉到了异样。

他们的目光纷纷投向那封信,紧接着,他们也看到了信封上“陛下亲启”四个大字。

这四个大字如同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让他们不敢轻易触碰。

即便他们身为王爷,在没有得到皇太极允许的情况下,也没有资格打开这封信。

就连一向沉稳果断的代善,此刻也面露犹豫之色,不敢轻易做出决定。

就在众人陷入两难之际,一直没有说话的岳托站了出来,他神色坚定地说道:

“再这样犹豫不决下去,只会错失良机,这信里必定是极为重要的情报,若是不看,万一盛京有危险,我们却一无所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如我们一起打开这封信,若是日后陛下怪罪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承担责任,如何?”

众人听到这个建议后,相互对视一眼,随后又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毕竟在当前的情况下,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

随后,信被交到了代善的手中。

代善接过信的那一刻,只感觉手中的信仿佛有千斤重。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将信平放在案几之上。

众人纷纷围拢过来,目光则是紧紧地盯着那封信。

当众人看清信的内容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震惊与难以置信的表情。

首先这封信是内院大学士范文程所写,此人虽然是投降而来的汉人,但对于他们的忠心却非同一般,更是得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极度信任。

在这次松锦之战中,范文程并未跟随大军出征,而是留在盛京驻守。

他在信中写道,大约十天前,盛京方面就已经收到了建奴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

只不过当时他考虑到大明水师虽有一定实力,但距离盛京较远,且缺乏攻城的重型装备,威胁不了盛京的安全。

所以为了不影响皇太极对于松锦之战的战略部署,就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皇太极。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大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想出了一条奇谋!

他们居然将一万关宁铁骑通过海上秘密送到了辽东。

此刻,这一万关宁铁骑正在辽东后方大肆烧杀抢掠,制造混乱。

而且从他们的行军路线来看,似乎有直逼盛京的迹象!

范文程在信中分析道,他觉得这可能是大明的一个计谋,他们的真正目标或许并非盛京。

毕竟一万关宁铁骑,在没有攻城设备的情况下,想要攻打一座坚固的城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决定尽可能地召集人手,加固盛京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做好一切应对的准备。

同时,他在信中还让皇太极不必担心盛京的安危,安心指挥前方的战事,全力攻打锦州即刻!

看完这封信,整个营帐内顿时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气氛更是压抑得让人几乎无法呼吸,仿佛空气都已经凝固。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部署在辽中的关宁铁骑,居然能够通过海运,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了他们的大后方。

而且还直逼盛京!

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消息简直如同晴天霹雳,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恐慌与震惊。

因为谁都知道,盛京乃是大清的根基所在,若盛京真的有失,那么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大清的未来也将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片刻之后,阿济格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满脸愤怒的大声说道:

“既然你们都不说话,那我就先说了!”

“我认为,我们现在必须立刻撤兵回援盛京,因为盛京是我们的根本,若是盛京没了,即便我们打下了锦州,又有什么用呢?”

“而且关宁铁骑的实力大家也都清楚,他们是为数不多可以和我们大清勇士相提并论的骑兵。”

“若是不阻止他们,就算盛京守住了,那么我们也将面临惨痛的损失!”

眼看着有人开口,剩下的人也就不再沉默了。

多铎似乎不同意阿济格的观点,他皱着眉头认真地分析道:

“我倒是觉得范文程的分析很有道理,从种种迹象来看,关宁铁骑应该不是真正为了攻打盛京而来。”

“他们或许只是想通过制造混乱,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打乱我们在锦州的作战计划。”

“若是我们现在真的贸然撤退,说不定正好中了大明的圈套。”

岳托在一旁听了,也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你们是不是忘了一件事情?”

“虽然关宁铁骑不擅长攻城,但你们能保证大明水师这次没有携带攻城器械吗?”

“他们连一万关宁铁骑都能走海路运到辽东,运送一批攻城器械到辽东又算什么难事儿?”

“而且根据刚才的信息,此次的大明水师可是包括了郑芝龙的福建水师,双方加起来兵力足足有十五万之多!”

“一万关宁铁骑再加上十五万携带攻城器械的水师,倘若他们真的对盛京发起攻击,你们觉得盛京真的能守住吗?”

众人听到这话,再次陷入了沉默。

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抉择!

片刻之后,众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代善。

在这关键时刻,他们都希望代善能够做出决定。

代善感受到众人的目光,心中却充满了无奈。

因为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最终,代善提议道:

“现在陛下生死未卜,我们即便是陛下的亲兄弟,也不能贸然作出任何决定!”

“这样吧,我们投票决定这件事情!”

“到时候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少数服从多数,若是最后陛下怪罪,所有人都必须承担罪责!”

众人听到这话,纷纷表示同意。

于是乎,代善又道:

“同意撤军回援盛京的,站到左边,同意继续目前的战略部署的,站到右边!”

说完这话,代善率先站到了右边。

其他人一番犹豫之后,最终也作出了决定。

而最终的结果,居然是右边的人数占优,这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还是同意目前的战略部署,也就是继续围困锦州!

至于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他们在锦州之战中已经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物力和财力。

若是现在就这样轻易地撤兵,那么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无法再次发动这样的战争了。

而且这次他们是带着举国之力出征的,若是一事无成地回去,不仅会让大清的威望受损,还可能引发国内的动荡。

除此之外,义州的那边种植的几万亩粮食再过一个月就要成熟了,若是现在撤兵,那些即将收获的粮食又该如何处置?

他们刚刚修建的义州城又该如何处置?

总不能直接留给明军吧?

带着举国之力出征,没有任何成果不说,反而送给敌人一座城池和几万亩粮食,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