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0章 皇太极:朕很了解崇祯,他绝对不敢屠杀自己的百姓!(1 / 1)请叫我小九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0章 皇太极:朕很了解崇祯,他绝对不敢屠杀自己的百姓!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万物都镀上了一层金色。

士兵们吃过早饭之后,再次出动挖掘壕沟。

而建奴似乎也汲取了昨天的教训,他们远远地躲在一旁,只敢远远观望,不敢轻易靠近。

唯恐再被明军的火器伤到!

也是因此,这一天的挖掘过程较为顺利。

傍晚时分,随着最后一车泥土填入壕沟,壕沟终于挖掘完成。

经过这两天的努力,他们足足填平了长达两千米左右的壕沟。

看着眼前这条平整的通道,士兵们欢呼雀跃,脸上更是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因为他们知道,明日一早大军便可顺利通行了。

不过,今晚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晚。

若建奴再来破坏,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于是,朱慈烺这次直接派了五万兵马驻守此地,采用轮班制,以确保士兵们既能保护刚刚填补好的壕沟,又能让士兵们得到充分休息。

与此同时,经过两日奔波,岳讬也终于从义州将那三万汉人百姓带到了锦州这边。

这一路,百姓们拖家带口,疲惫不堪,他们的脚步沉重得如同灌了铅,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眼神中满是恐惧与迷茫。

皇太极站在高处望去,只见不远处黑压压一片全是汉人百姓。

他们衣衫褴褛,个个形如乞丐。

有的百姓穿着破旧的衣,上面成片成片的都是补丁,线头都露了出来。

有的甚至只穿着单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牙齿都在打颤。

他们的脸上布满了灰尘和疲惫,眼神中透着绝望,仿佛对未来已经失去了希望。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皇太极心中一时间也有些五味杂陈。

他虽一直强调要平等对待汉人百姓,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子民,也多次下达命令禁止满族贵族虐待他们,但那些贵族怎会真正照做?

在那些贵族眼中,满人天生高贵,高高在上,汉人只能是他们的奴隶,供他们驱使,又怎会平等相待?

即便是曾下达此命令的自己,这次也不是打算将这些汉人当作棋子,投入战场吗?

连他自己都尚且如此,又怎么要求其他满族贵族善待这些汉人百姓呢?

想到此处,皇太极不禁在心中长叹一声。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愧疚,似乎对自己的决定也有些不忍。

不过不忍归不忍,这件事情还是必须要做的!

毕竟岳讬有句话还是说的不错的,那就是汉人百姓数量众多,等这些消耗完了,大不了再去大明抢来就是了

就在这时,代善在身后开口道:

“陛下,这两日我军与明军在壕沟前交战,虽伤亡不小,但也试探出了明军的实力。”

“不得不说,明军的火炮和新式火器威力惊人,不管是射程和威力都远超我军。”

“尤其是那种新式火器,简直是令人胆寒,若正面交锋,我军损失恐会极为惨重。”

代善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与谨慎,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了忧虑。

因为他最近两天才算是彻底见识到了明军火器的厉害。

毫不夸张的说,在明军的火器面前,他们引以为傲的八旗军根本毫无胜算。

皇太极听后,缓缓点头,近来他已多次听闻此类报告,也开始认真对待了这件事情。

随后他微微眯起眼睛,望着远方,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说道:

“放心吧,等把这些百姓驱赶到战场上,明军投鼠忌器,他们的火器就无用武之地了。”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狠厉与决绝,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不远处的岳讬听到这话,顿时满脸得意,毕竟这个主意是他提出的。

要是功劳的话,他自然是首当其冲!

不过代善却依旧忧心忡忡,他向前走了一步,再次问道:

“陛下,你真的认为明朝皇帝不会对自己的百姓下手吗?”

“万一到时候他根本不在乎这三万百姓的性命,非要继续使用火器,我们又该如何是好?”

皇太极看了代善一眼,自信地笑道:

“放心吧,断无此等可能!”

“朕还是很了解崇祯的!”

皇太极虽从未见过崇祯,但从众多投降的明朝文臣武将口中,对这位大明的崇祯皇帝还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知道崇祯敏感多疑、优柔寡断,且十分在乎自己的名声。

据说大明的国库早已入不敷出,就连崇祯自己的衣服都是打满了补丁,每餐的饭食也极为简单,连肉都舍不得吃。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拿不出军饷来,导致明军欠饷严重。

可是虽然崇祯没钱,但是勋贵和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以及全天下的士绅们却是个个富的流油。

毫不夸张的说,闭着眼睛抓上几个杀了,随随便便都能搞到几百万的银子。

可崇祯却不敢对这些人动手,每次被这些人稍加糊弄,便会妥协。

导致国家财政近乎崩溃!

在皇太极看来,这实在愚蠢至极!

一个皇帝怎么能懦弱到如此地步?

若是大清没钱打仗、没钱给士兵发饷,他定会毫不犹豫地带兵抄没贵族家产,用他们的家产当做军饷发给士兵。

因为他深知只有保障士兵的基本利益,国家才能稳固。

但显然,崇祯似乎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在皇太极看来,一个这样的人,怎会为了战争胜利而屠杀数万百姓呢?

这压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嘛!

因此皇太极一点也不担心!

这番话皇太极虽未出口,然而一旁的代善却已心领神会。

毕竟这几日,他也多次向汉人将领们打听崇祯的为人,得到的答案也是让他颇为安心。

在汉人将领口中,崇祯优柔寡断、极为在乎名声。

这样的皇帝,是不会为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屠杀自己的子民的,否则他必将被视为暴君!

如此看来,这场战斗他们获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想到这里,代善终于松了口气。

突然就在这时,又有探子来报,说是明军那边的壕沟已基本填平,足以让二十万大军通行!

这也就是说,明日一早明军便要跨过壕沟抵达松山。

而松山与锦州一带的场地,正是他们准备与明军决战之处!

一想到即将到来的决战,代善、皇太极、岳讬等人心中都是神情一变。

毕竟此次前来的那可是明朝的皇帝,若能将其生擒,那将是史无前例的大胜!

他们甚至可以将崇祯当作人质,叩开明军的所有关卡,然后直捣北京呈!

想到此处,皇太极更是兴奋难耐,他的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仿佛自己马上就要带兵打入北京城了

此时的皇太极只顾着兴奋,丝毫没有察觉到在那群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百姓之中,正有三双眼睛正冷冷地注视着他,目光中充满了警惕与敌意!

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之前朱慈烺从北京秘密派往义州的大明夜不收!

他们身负特殊使命,原计划是在明军攻城的关键时刻充当内应,里应外合助力明军攻下义州!

然而命运弄人,岳讬的突然出现让他们偏离了原本的轨道,稀里糊涂地被带到了这里。

这三人分别叫牛大勇、李方亮、高春杰。

此刻,他们猫着腰,小心翼翼地混在人群里,时不时抬头,远远地望向皇太极所在的方向,眼神中满是疑惑与警惕。

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岳讬之前那番带他们来修建防御工事的说辞,简直破绽百出。

要知道义州那边的粮食已经快要成熟了,马上就该收获了。

可在这粮食即将收获的关键时期,突然说调三万人来锦州这边修工事,任谁听了都觉得不合常理。

因为在这之前,建奴已经从义州调了三万青壮年到锦州,如今又调三万,导致锦州那边人手不足,连收粮食的人都不够。

这合理吗?

更何况锦州本就驻扎着建奴的后勤人员,真要修建防御工事,这种活儿理应是他们的分内之事,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啊!

回想起一路的遭遇,众人心里更是一阵发寒。

因为整整一百三十里的路程,建奴硬是强迫他们在两天之内走完了!

沿途之上,只要有百姓体力不支,脚步慢了下来,或者不幸染上疾病,那些建奴便会毫不犹豫地抽出长刀。

只见寒光一闪,百姓便倒在血泊之中,随后像丢弃无用的物件一般,被随意扔在路边,任由尸体曝于荒野,无人问津。

而在这一路上,他们每人得到的也仅仅是一块硬邦邦、难以下咽的杂粮饼和一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

这一路上被建奴杀死、饿死者多达两千人!

就算好不容易活着赶到了锦州,但众人如今腹中饥饿难耐,四肢乏力,连正常行走都成问题,又怎么可能有力气去修建防御工事呢?

这一切迹象都表明,事情绝非表面这般简单,背后肯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李方亮以前读过几年书,肚子里有点墨水,此刻他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地将两位兄弟拉到一旁,压低声音说道:

“两位兄弟,我这心里不知为何总是七上八下的,有种不祥的预感。”

“我曾经在史书中读到过一些事情,据说有些外族在攻城的时候,手段极其残忍,会强迫敌国无辜的百姓冲到最前面,充当人肉盾牌。”

“这样一来,城墙上防守的士兵,因为投鼠忌器,便不敢轻易发动攻击。”

“你们仔细想想,建奴会不会也打算用这三万百姓当先锋,来对付我们明军呢?”

牛大勇和高春杰听到这些话后,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他们对视一眼,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副百姓被驱赶着冲锋在前的惨烈画面!

细想之下,越琢磨越觉得李方亮所言极有可能发生。牛大勇性子急,当下便焦急地问道:

“要是真被你说中了,那可如何是好啊?”

“以当今陛下仁慈的性格,他肯定不忍心下令屠杀这三万无辜的百姓。”

“可这样一来,明军岂不是投鼠忌器,束手束脚了?”

“这仗还怎么打?”

高春杰也重重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若不是皇帝陛下御驾亲征,为了国家的安危,辽东的将士们或许会权衡利弊,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不顾这些百姓的性命,直接发动攻击!”

“战后再统一口径,将责任想方设法推脱过去。”

“但如今皇帝就在军中,谁又有那个胆子,敢当着天子的面做出这等残忍之事呢?”

“让皇帝下令屠杀百姓,这更是想都不用想。”

“谁都知道,当今皇帝陛下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绝对不愿意背负上屠杀百姓的千古骂名。”

“可如此一来,这仗可就难打喽!”

“一旦皇太极驱使百姓打头阵,明军投鼠忌器,便不敢贸然发动进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逼近,等到近身了再展开近战。”

“可这样一来,这些无辜的百姓反而会成为明军的掣肘,让明军缚手缚脚。”

“而反观建奴,他们却可以更加毫无顾忌的屠杀一切!”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析得透彻明白。

想通了这一切后,接下来又都沉默不语,心中满是忧虑。

只觉得眼前的局势如同乌云密布,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就在三人满心绝望之时,高春杰突然眼睛一亮,像是想到了什么,随后开口道:

“两位兄弟,我倒是有一个计策,虽说此计十分冒险,但若是能够成功,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能够扭转当下这岌岌可危的困境。”

“只不过有句话我得说在前面,一旦实施此计,我们三人恐怕是性命难保了。”

牛大勇和李方亮听闻这话,先是微微一愣,随后相视一笑,齐声说道:

“兄弟,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如今这局势,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的性命又何足惜呢?”

“我们只愿能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也不枉太子殿下对我们的信任了!”

“有什么话你直说便可!”

高春杰见两位兄弟如此仗义,心中一阵感动,他定了定神,接着说道:

“我这几日暗中观察,发现这些百姓之中,除了普通的百姓之外,还有许多是当地的军户。”

“他们原本也是保家卫国的军人,却因种种原因,无奈逃到了关外,结果就沦为了奴隶,受尽了屈辱与折磨。”

“他们对建奴的恨意可一点也不比我们少,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暗中策反他们。”

“等到双方正式交战的时候,我们振臂高呼,一同发动叛变,如此一来便能出其不意地打乱建奴的阵型。”

“只要能成功打乱建奴的阵脚,或许就能为明军创造出可乘之机,扭转战局。”

牛大勇和李方亮听后,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虽然知道这种计策一旦实施,他们这些首当其冲之人定然会被建奴大军当场砍杀,但是到如今,哪管得了那么多?

而且他们心里清楚,就算是他们牺牲了,太子殿下也必定会念及他们的功绩,妥善照顾好他们的家人。

按照之前太子殿下的许诺,他们的职位还将由家人继承,并且连升三级!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这国难当头之际,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盼能为大明江山出一份力。

再者说了,就目前这处境,四面八方都是建奴,他们想要逃出去报信都做不到,只能被迫被建奴押送到战场上送死。

既如此,为什么不能选择壮烈的去死呢?

如此一来,也算是全了太子殿下和他们的君臣之谊了!

君以真心待我,我必以命相报!

此战,唯死而已!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锦州城内,气氛同样无比的压抑。

祖大寿身着一身厚重的铠甲,手中紧紧握着一架望远镜,正站在城墙上,目不转睛地仔细观察着远处的这一幕。

他手中的望远镜,还是上次洪承畴派人历经千辛万苦送来的,这可是个稀罕物件,对于勘察敌情大有用处。

此时的祖大寿眯着眼睛,透过望远镜,看着不远处密密麻麻如蝼蚁般的百姓,心中不由得暗叫一声不好。

他在辽东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与建奴交锋无数,对他们的手段和残忍了如指掌。

几乎是瞬间,他就明白了皇太极的险恶意图。

无非是想要用这三万百姓充当人肉盾牌罢了!

想到此处,他气得满脸通红,胡须都气得竖了起来。

恨不得立刻冲出去与皇太极决一死战!

祖大寿心中明白,以当今崇祯皇帝优柔寡断又极为爱惜名声的性格,若是真遇到建奴以百姓作为挡箭牌,逼迫明军的情况。

他真的很可能会出于所谓的‘仁慈’和对自身名声的考虑,下令不许发动进攻。

可如此一来,明军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时候局势无疑会变得更加危急!

祖大寿想到此处不敢有丝毫耽搁,他心急如焚,随即转身大步流星地回到城内。

一边走一边大声传令:

“速速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对策,十万火急!”

不一会儿,锦州城内的大小将领们便纷纷接到命令,匆忙安排完各种事宜之后,他们这才神色匆匆赶来。

有的甚至还来不及整理好自己的衣冠,便一路小跑着赶到了中军大帐。

锦州城虽规模不算大,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战略意义重大,所以驻军多达两万。

此前,外城的两千蒙古人被建奴成功策反,最终选择投降,再加上阵亡的士兵,如今城内还剩下大约一万三千人左右的兵力。

其中包括五千精锐骑兵,其余则皆是步兵。

众将士很快便集结完毕,整齐地站在中军大帐内,目光齐刷刷地望向祖大寿。

祖大寿看着眼前这些跟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神色严肃,语气沉重地说道:

“诸位,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是要告诉大家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

“那就是当今陛下为了辽东战事御驾亲征,如今已经距离我们此处不远了!”

“大概就在这两天,便会与建奴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众将士听闻此言,神色皆是猛地一震,脸上满是惊讶与难以置信。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神色极为复杂。

事实上也难怪他们会如此震惊,因为在此之前,祖大寿也一直不敢确定崇祯是否真的会来。

毕竟皇帝乃一国之君,身份尊贵,轻易不会亲临战场。

特别是当今的皇帝陛下,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会御驾亲征的皇帝。

因此在这件事情未确定之前,祖大寿也未曾将此事告知众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如今,此事已经板上钉钉,确切无疑,他觉得是时候将这个消息告诉众人了。

毕竟皇帝御驾亲征,无论何时都能激起士兵最大的士气!

就在这时,其中一位年轻的军官激动得满脸通红,声音都微微颤抖地问道:

“敢问总兵大人,这这是真的吗?”

“不是属下不信大人的话,而是皇帝陛下乃万金之躯,怎么会御驾亲征,亲临此处呢?”

面对属下的疑惑,祖大寿没有过多解释,只是默默地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然后展示在众人面前说道:

“你们自己看吧,这是之前洪承畴大人亲笔所写的密信,这种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他是绝对不会拿来开玩笑的。”

“而且最近这段时间,建奴的兵力调动情况你们也都看在眼里。”

“建奴已经将所有的兵力,全部集结在了锦州一带,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显然是打算在此与陛下的军队进行一场殊死较量!”

众将士依次上前,开始打量眼前的密信。

再听着祖大寿的话,众人顿时只觉得眼中顿时一亮,原本沉闷压抑的气氛也为之一振。

要知道他们一直以来都在苦苦坚守,盼望着朝廷能够派兵救援,解锦州之围。

却万万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御驾亲征而来!

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毕竟自古以来,多是臣子奔赴战场、救皇帝于危难之中,哪有皇帝亲自冒险,来解救臣子的呢?

一时间,众人心中满是感动,对崇祯的忠诚度瞬间直接拉满!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