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做个亥姆霍兹线圈练练手求首订
现在是新学期开始后的第一个周末,徐凌来到了张忠尧的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在隔壁的老校区,徐凌几番打听,七拐八拐才找到。
是一个看起来很老旧的实验楼,侧面的墙壁上还爬满了爬山虎。
几个亿的科研项目就在这儿做?
徐凌满眼的不可置信。
心中对实验室的未来感滤镜轰然破碎。
“徐凌,你来了。”
这时,王雪琴从实验楼里走了出来。
“王老师好。”
徐凌点头问好。
“你都进实验室了,就是我师弟了,叫师姐吧。”
王雪琴展颜一笑,柔声说道。
师姐?
徐凌心里还是有些别扭,但没有扫了王雪琴的兴致,连忙改口问了声师姐好。
“哈哈,今天第一次来是不是有些失望啊?”
王雪琴以开玩笑的口吻问道。
“确实跟我想象中的差距很大。”
徐凌实话实说。
王雪琴没有感到意外,缓缓说道:“外表平凡的东西也能孕育出非凡的奥秘,这里面不仅有世界上第二强的稳恒磁场发生器,还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粒子加速器。”
这是王雪琴去年进入实验室时张忠尧所说的话,现在被她原封不动地说了出来。
“师姐,那你现在能带我去看看吗?”
听到粒子加速器,徐凌有些迫不及待了。
也没有再吊徐凌的胃口,王雪琴领着徐凌走进了实验楼。
紧接着,王雪琴径直走向了走廊尽头的电梯。
加速器在地下吗?
徐凌猜测道。
结果也正如徐凌想的那样,王雪琴按下了6层按键。
电梯不断下沉,徐凌的心情愈发激动。
“叮——”
电梯门开,徐凌紧跟着王雪琴的步伐踏了出去。
身处地下,但眼前的场景没有半点压抑的感觉。
整个空间大气明亮,各种仪器充满了科技感,还有不少人来来往往。
“别急着惊讶,先跟我来。”
王雪琴看着徐凌惊愕的表情,有些俏皮地说道。
随后,王雪琴带着徐凌左拐右拐来到了一个比较空旷的房间,这里摆放着一个外观奇怪的仪器。
仪器整体是一个圆柱型的容器,但表面是金属,看不到内部。容器的旁边连接了一个控制台,各种按钮让徐凌摸不着头脑。
“师姐,这是什么?”
徐凌疑惑地问道。
“离子源,通过电离产生离子束,以便后续加速。”
王雪琴解释道。
徐凌恍然大悟,绕着离子源转了一圈,发现了一条通向更深地下的管道。
还没等徐凌发问,王雪琴先开口解释了。
这是一条输送粒子的管道,能够先给粒子提供一定的初速度,让粒子到达深层的加速管道。
深层的加速管道是一个巨大的环形管道,总长度约为10公里,埋在地下几十米深处。
经过整个过程后,粒子的最大速度能达到0.9998光速,最大能量能够达到4500亿ev。
加速完成后,粒子继续向下,进入一个更大的环形管道,总长度约为27km。
在这里,粒子能够进行对撞,实验人员能够通过监测装置分析对撞结果。0.9998光速是什么概念?徐凌已经无法想象。
更让徐凌震惊的是,这么大型的一个装置就在自己每天生活的脚底下,而自己竟然现在才知晓。
就在徐凌震惊之时,张忠尧带着几个学生进入了房间。
“感觉怎么样,徐凌同学?”
张忠尧面带笑容地问道。
“很震撼!”
徐凌语气激动,还没有从震惊中缓过神来。
“让你进入我的实验室,不亏吧?”
张忠尧调侃着说道。
徐凌连忙摆手,说道:“何止是不亏,我觉得我赚大了!”
“那我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徐凌紧接着问道。
“哈哈,不着急,先让你师姐再带你去看看稳恒强磁场。”张忠尧的语气很满意,“然后做一个亥姆霍兹线圈练练手。”
亥姆霍兹线圈吗?
那还真只是练练手。
徐凌一边想着,一边和王雪琴来到了强磁场发生器的位置。
只见一个巨大的圆筒形装置立在大厅中央,圆筒的四周还接通了几根较粗的管道。
同时,整个装置的上方,还有一个小型的显示屏,显示了一个数字——42.02。
“这是42.02特斯拉!”
王雪琴有些骄傲地说道。
42.02特斯拉!
徐凌的认知再次受到了冲击。
要知道地磁场的平均磁感应强度也只不过区区0.5高斯。
而1特斯拉等于10000高斯。
更重要的是,整个装置完全是华国自主研发的,也怪不得王雪琴介绍时一脸骄傲。
而这么强的稳恒磁场,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自然无比重要。
很多领域,都能够利用强磁场的特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比如,万众瞩目的核聚变研究。
更强的磁场能够更好的限制等离子体,提高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和约束性能。
当然,可控核聚变还处于探索之中。
参观完实验楼的两个重要装置,徐凌没有忘记张忠尧给自己布置的一个练手的任务。
张忠尧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亥姆霍兹线圈的磁感应强度要求为300高斯。
那么什么是亥姆霍兹线圈?
就是一个利用两个相同的线圈,通过控制线圈半径和两者距离实现两者中间的磁场近似为均匀的磁场。
原理很简单,就是磁场的叠加。
这也是为什么张忠尧称其为练手。
对于张忠尧的安排,徐凌自然不会马虎。
“那你就在这里做吧,通电的时候注意安全。”
王雪琴带着徐凌来到了一间小型的实验室,一些徐凌所需要的器材都有。
目标为300高斯,已经确定。那么能够调整的参数就是线圈半径,两线圈的距离,线圈匝数,和电流强度。
按照原理,线圈间的距离和线圈半径相同时,内部的磁感应强度才是均匀的。那么参数立马就少了一个。
而接下来的思路很简单,徐凌准备把线圈半径定下来,然后计算电流强度与匝数的关系。
有了思路,制作起来还会有什么困难吗?
徐凌了不过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制作和校准。
校准这一步徐凌做的很细致,因为徐凌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张忠尧的这个安排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
张忠尧或许想通过徐凌所做的线圈,来看看徐凌对待科研实验的态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