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太子和皇帝的默契第一更
腊月二十七日,天气森寒。
卯时六刻,天色未明。
太子步辇从东宫而出,两侧十余千牛护送。
李承乾坐在步辇上,目光微微低垂。
李安俨走过来,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李承乾轻轻点头。
很快,一众人就来到了承天门下。
恰在此时,百官也在同一时间抵达承天门。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魏征等人,对着李承乾同时拱手。
“诸卿平身。”李承乾微微点头还礼,然后关心的看着脸色依旧有些苍白的魏征:“魏相今日怎么也来了,身体可还好?”
“臣无恙,多谢殿下关心。”魏征拱手,说道:“今日是贞观十五年最后一个朝会,臣无论如何也应该来一趟的。”
“原来如此。”李承乾点点头,他的目光却是不由自主的看向了群臣后侧的苏良嗣方向。
今日,最重要的,便是广州都督党仁弘贪渎一案。
苏良嗣是李承乾派到广州查案的,这件案子的结局,将会极大的决定苏良嗣未来的前途。
他做监察御史已经好几年了,是更进一步,还是继续蹉跎,就看今日了。
同样处境的,还有李义府,去年的那场功劳他躲了,今年的这场功劳,他却是要实实在在抓住的。
苏良嗣和李义府同时更进一步,才是对李承乾一方的势力最大的夯实。
……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庄严的两仪殿中,群臣齐齐拱手,持笏肃立。
李世民一身赤黄色衮龙袍,坐在御榻之上,看向群臣,平静的点头道:“众卿平身。”
“多谢陛下。”群臣这才起身,然后站立殿中。
李世民转头看了站在侧下的李承乾,一身淡黄色的蟒袍,手持玉笏,面色庄重。
眼中闪过一丝沉吟,皇帝面向群臣,开口道:“众卿,今日是贞观十五年最后一次朝会,所有诸事,之前已经都处理妥当,唯独只有一事,广州都督党仁弘贪赃一案……苏卿,说说案情吧。”
“喏!”苏良嗣从群臣后侧走出,捧着奏折对皇帝说道:“启奏陛下,臣于四月奉命南下广州,察查广州都督贪赃一案,六月初抵广州,便遇到了广州都督麾下杀人灭口之事,臣随即令千牛卫擒下,之后诸事顺藤摸瓜,如今已经水落石出。”
“说具体。”李世民摆摆手。
苏良嗣认真拱手,道:“据查,广州都督党仁弘,任职广州都督后,贪图享乐,买官卖官,鱼肉乡里,烧杀劫掠,都已查实,其中贪赃一事,数年来,其人在广州职上,贪赃一百二十万贯,其中运回同州四十余万,七十余万存于广州都督府。”
苏良嗣微微抬头,郑重的说道:“诸赃已经运往户部查实,请陛下审阅。”
内侍监张阿难立刻从丹陛之上走下,接过奏本之后,快速的放到了皇帝的面前。
李世民虽然已经看过一遍了,但如今还是再度打开细细审阅。
……
丹陛之上三阶,李承乾持笏拱手。
耳边是皇帝翻阅奏本的声音,眼前是白釉鎏金笏板,低着头的李承乾,却在思索着这件案子。
党仁弘贪赃百万,买官卖官,鱼肉乡里,烧杀劫掠,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其中的细节。
贪赃一百二十万贯,其中运回同州四十余万,七十余万存于广州都督府,诸赃已经运往户部查实。
一百二十万贯全部没动。
真有意思。
但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四十余万运回同州,其他的留在了广州都督府。
是来不及运,还是不敢运。
李承乾眼神随即凝重起来,不管这件案子背后有怎样的玄机,但在眼前,最重要的,还是党仁弘贪赃百万之事。
这是大唐立国以来,被查实的贪赃数目最大的一桩案子。
整个朝野内外无数人都在瞩目,整个御史台的所有人都在磨刀霍霍的要将党仁弘送上断头台。
以儆效尤。
刑部,大理寺,还有门下省,所有人都准备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
甚至于就连病重的魏征都也赶了过来。
党仁弘在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就亲率两千多人投唐,之后皇帝东征王世充和窦建德,党仁弘在后面竭力的支持粮草,后来玄武门之变,他也是参与者之一,可以说是秦王府的起家功臣。
贞观以来,凡十五年,他便已经任过南宁、戎和广州都督,为人颇有才略,所到之处,也很有政绩和声望。
皇帝很是器重他。
然而这样的人,却在多年的任官之中逐渐的贪婪了起来,甚至贪性爆发,一下子贪了百万贯之巨,这样的事情,便是大唐开国多年,也是头一份的。
但,在群臣虎视眈眈之下,皇帝却要救党仁弘。
上一世的时候,皇帝以要郊祭三天向昊天请罪为由,逼到群臣不得不妥协。
当然最后皇帝也是以下了罪己诏为由,才将党仁弘之罪,改为罢官,贬庶人,流放钦州。
很多人都说皇帝是在顾念老臣,也有人说皇帝是在通过轻放党仁弘,来收买秦王府旧臣的人心。李承乾上一世也这么认为,但经过了一次重生,他对此事却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
他是皇帝,是天可汗李世民,天下人人敬仰的太宗皇帝,根本不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收拢人心。
所以这里面必有玄机。
李承乾如今也已经逐渐的看了出来。
……
皇帝合上奏本,然后看向御史大夫韦挺,问道:“御史台如何说?”
“启奏陛下。”韦挺持笏站出,拱手道:“党仁弘贪赃之巨世所罕见,又有买官卖官,鱼肉广州之罪,故,请判斩首。”
李世民稍微停顿,然后沉沉的叹息一声,问道:“大理寺如何说?”
大理寺卿孙伏伽拱手站出,然后恭敬的说道:“启奏陛下,按律,当以斩首。”
皇帝轻轻的敲敲桌案,然后看向一侧,问道:“门下省如何说?”
黄门侍郎刘洎拱手站出,认真说道:“启奏陛下,门下省请斩,以儆天下!”
皇帝又看向了中书令杨师道,杨师道刚要站出开口,皇帝突然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你如何说?”
杨师道微微一愣,伸出去的半只脚,被收了回来。
李承乾站在丹陛三阶之上,闻言赶紧拱手道:“启禀父皇,大理寺,御史台,刑部,门下省,都是一致意见,党仁弘之罪,以律当斩,这毋庸置疑,然而党仁弘多年以来多有立功之处,律法也有议功之说,故而儿臣以为,当以议功,减一等,为绞刑。”
斩首,一刀之下,尸首分离。
绞刑,留个全尸,依旧要死。
群臣之中一两声哗动之下,然后全部肃静了下来。
党仁弘是秦王府的旧臣,多有功劳,议功之事,便是太子不说,也会有其他人说。
如今只是从斩首到绞刑,百官倒也能够接受。
而且太子只是提出议功,皇帝完全可以不接受,但是……
“太子所言有理。”李世民轻轻点头,然后看向群臣道:“但党仁弘为国效力多年,如今贪赃已经全部追回,诸卿看,是否可以再减一等,以罢官处置。”
“陛下,当斩。”杨师道站了出来,神色认真的拱手。
“绞吧。”高士廉跟着站了出来,附合李承乾的意见。
李世民的眉头忍不住的一皱,目光看向了房玄龄和长孙无忌。
房玄龄站出拱手道:“陛下,当绞。”
皇帝看向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头,拱手道:“陛下,按律当斩,同样按律可绞。”
长孙无忌知道皇帝心中的想法,但是这件事情,想要在明面上去回缓,很难。
“来人,传党仁弘。”皇帝抬头,看向殿外,两名红衣金甲的健硕卫士,已经大踏步的走下了金阶。
……
脚步狼藉,头发灰白,明显苍老了很多的党仁弘,被两名卫士押送着步入殿中,也不抬头,直接沉沉叩拜道:“罪臣党仁弘,叩见陛下。”
“你让朕失望了。”皇帝看着党仁弘,神色一阵复杂。
“臣有罪。”党仁弘满脸惭愧的叩首在地。
“为何会如此?”李世民看着党仁弘,咬着牙,沉痛的说道:“自太原以来,多少人战死沙场,便是因为前隋暴虐,百姓艰苦,如今才要改造一番天地,你看你现在的作为,与当年的暴隋有什么区别。”
“陛下!”当党仁弘跪在地上,突然痛声哭道:“陛下,臣寒门起家,如今虽为广州都督,但年余岁俸,竟不如广州一贩商之家,因此才大起贪心。
臣有罪,请陛下依律责罚。”
李世民紧紧的握紧了拳头,脸色一阵愤恨,许久之后,他才艰难的开口道:“朕本想念及你当年的功劳,免你死罪,但是你贪的实在太多,百万贯,实在太多太多,便是将你的功劳全部都填进去,也依旧逃不了一个绞字。”
“臣认罪!”党仁弘用力的磕在地面上,同时痛声说道:“是臣对不住陛下的期望,是臣贪污渎职,请陛下赐死!”
皇帝坐在御榻上,面色一阵的苍白。
“父皇!”李承乾拱手,对着御榻之上的皇帝,说道:“党仁弘有罪,当斩当绞,但诸刑还是年后再判吧,如今岁末年底,判死,不吉。”
李世民神色有些麻木的转身,看向李承乾:“太子说什么?”
“如今岁末年底,判死,不吉。”李承乾神色郑重的再度拱手。
皇帝微微甩了甩头,人彻底的清醒了过来:“太子说的不对,便是岁末年底,该判死的依旧要判死,传旨,广州都督党仁弘,贪赃枉法,买官卖官,鱼肉乡里,烧杀劫掠,应判斩首,但议功,减一等判绞,其余人等,大理寺按律判罚。”
稍微停顿,李世民转头看向杨师道说道:“中书省即刻起草塘报,行文天下各道州府县,警示天下官员,若再有贪赃枉法之人,一律依律处置。”
“臣等领旨。”殿中群臣齐齐拱手。
他们听的出来,皇帝心中依旧有不想处罚党仁弘的念头,但太子一番话,让皇帝改了想法。
但党仁弘终究是被严惩了。
只是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微微松了口气,一侧的魏征,眉头却是不由得皱了起来。
“太子,赵国公,梁国公,郑国公留下,其他人退朝。”
“臣等领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