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和荥阳郑氏的交换第三更
正月初二,李承乾早早起身,然后跟随皇帝一起前往长安南郊。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长安南郊圜丘为天坛,祭天;长安北郊方丘为地坛,祭地。
这一日,便是皇帝祭祀天地之日。
……
一片荒芜的四野,天地肃冷。
圜丘之下,数十朱紫肃立。
李承乾一身淡黄色九蟒九章圆领袍,头顶九梁冠,神色肃然的站在群臣最前方。
长孙无忌,房玄龄,杨师道,岑文本,刘洎,侯君集,郭孝恪,常何,苏定方等一众文武站在李承乾身后。
众人的面前,是一座四层白灰抹面的圆坛,无数的密密麻麻旗帜四面招展。
这里便是圜丘天坛。
面前的祭坛上,四层圆坛每层都设有十二陛,十二陛顺十二辰均匀分布在圆坛四周。
如同十二个时辰一样,分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
子午相对,各为北南。
卯酉相对,互是东西。
……
无数千牛卫围绕圜丘站立,旌旗招展。
三十六名礼部官员快速的走到每一层不同的陛辰位置之上,双手自然下落,然后肃穆垂首。
大唐皇帝,天可汗李世民,一身赤黄色衮龙袍,手按黑鞘长剑,然后一步步的走上圜丘。
三层之上,太常寺卿庾俭和礼部尚书李道宗站立两侧。
等到皇帝踏足午陛之时,庾俭和李道宗同时高声道:“皇帝祭祀圜丘,众臣叩拜。”
李承乾,还有圜丘之下的其他群臣,更远处的仪仗,礼乐,在这一刻全部所有人跪拜在地。
李道宗稍微上前一步,将一块双掌大小的四方白玉,恭敬递到李世民手里,然后才和庾俭一起退到后方。
皇帝一步踏足圜丘最上,瞬间视野开阔,仰望苍穹如盖,俯首,关中沃野尽收眼底。
皇帝收回视线,目光落在眼前的“昊天上帝“的牌位上,随后,他双手捧着洁白的四方玉璧,恭敬的摆放在供桌之上。
瞬间,祭坛东南角一座燎坛之中,无数的牺牲、玉帛等祭品被扔了进去,然后快速的焚烧起来。
随即,一股白色的浓烟直接升了起来,直冲天际。
烟火升腾达上天,天帝及诸神同飨。
……
李世民站在祭坛嘴上,将亲手写就的祭文一字字的读完:“……兹乃九庙遗休,兆人介福,以臣之责,其何解焉?间属寇虞,久稽告谢,今天下安定,长至在辰,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冀凭禋燎,式荐至诚。高祖武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皇帝念完,然后沉沉躬身。
瞬间天地肃静。
下一刻,李承乾,还有四野百官,同时叩首,齐声高喊道:“尚飨!尚飨!尚飨!”
“轰”的一声,东南方的烟火猛然升腾,以更高更快的速度,直冲上天。
群臣再度叩拜道:“陛下万年无疆,大唐万年无疆,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站在圜丘,头顶苍天,脚踏大地。
庄严神圣。
李承乾跪在下方,嘴角紧紧的抿着。
今日,站在上面的,是他的父皇,那么将来总有一日,站在上面,祭祀上苍的人会是他。
……
南郊祭天,以祭祀昊天为主,黄帝为辅。
北郊祭地,以祭祀厚土为主,神农为辅。
同样的祭祀典礼,繁重复杂。
但好在早上都起的很早,午时基本已经结束。
皇帝并没有直接回宫,而是去了晋昌坊的太乙青华观。
九尺朱门,六尺黑鼎。
李世民抬头,看着上面黑底金漆的太乙青华观五个字,心底莫名的平静了下来。。
往年前往佛门,耳边是纷纷吵吵,反而是道门,能让人心中清静。
“青华观中紫雾缭绕狮子座,太乙慈尊甘露杨柳济生灵。”李世民侧身看向楼观道尹文操曹真人,满意的点头道:“道门济世,太乙救苦,名不虚传。”
“陛下过奖了。”一身紫色道袍的尹文操,一甩拂尘,躬身道:“陛下请。”
皇帝点点头,然后迈步走进太乙青华观之中,观中如今并无多少人迹,甚至有些地方,还在做在收尾的工程,不过看一眼就知道不过是三五天的事情而已。
皇帝没有在意,从太乙救苦殿,到三官殿,再到三清殿,每到一点,皇帝都上香行礼。
走出三清殿,李世民看到一人身穿白色道袍,站在了一座钟楼之下。
“孙真人!”皇帝惊讶的走上前,对着孙思邈微微点头道:“真人何以在此?”
“陛下!”孙思邈对皇帝扣手行礼,然后说道:“太乙青华观开观之后,会免费为长安百姓诊病一年,臣可能会偶尔来看一看,所以就提前来熟悉一下。”“真人若是来此,这里便真的是天下名观了。”李世民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他知道,孙思邈哪怕来这里一趟,那么长安百姓都会将这里给踏平的。
李承乾上前半步,拱手道:“父皇,因为宫中的捐赠,修观还有一部分银钱剩下来,所以儿臣就自作主张,将多余的银钱用来好好的打造了这一座铜钟,如此,晨钟暮鼓,儿臣也能听着这特别的钟声,开始每一天。”
特别的钟声,李世民抬头看着这座钟楼。
他明白李承乾的意思,这座钟楼实际上是用宫里的衣物,甚至于皇后的一部分衣物捐赠修建的。
如此一来,每一日钟声敲响,就等于皇后的声音响遍整个长安。
乃至于传入公众。
皇帝轻叹一声,看向李承乾,说道:“太子有心了。”
“这是儿臣当做之事。”李承乾沉沉躬身。
李世民收回视线,转身看向孙思邈,问道:“真人,太子的事情准备的如何了?”
“在顺利进展当中,春暖,三月吧。”孙思邈点点头。
李世民转身看向尹文操,问道:“真人,道观什么时候开观?”
“三月十五日。”李承乾和尹文操同时开口。
李世民微微一愣,随即点头道:“那日便好,三月十六日,真人为太子治病吧。”
“喏!”众人齐齐拱手。
三月十五日,文德皇后生辰之日,
皇帝,还有李承乾少不了要再来祭拜,顺带祈求长孙皇后保佑。
对于李承乾而言,更是如此。
……
皇帝回宫已经是午后。
很快,皇帝就将宫中制作的美食,还有大量丝绢绸缎,迅速的下发到今日陪祭天地的百官家中。
三品以上的高官,甚至还有宫中赐下的美酒一坛。
东宫宜秋宫,李承乾从宫外走入,殿中郑仁泰,他的妻子崔氏,还有儿子郑玄果,女儿郑霜儿,同时起身道:“殿下!”
“不必多礼。”李承乾对着郑仁泰点点头,说道:“本来应该午前回来的,但因为去了一趟太乙青华观,所以耽搁了一点时间。”
“今日诸事繁多,稍微耽搁也是正常的。”郑仁泰很客气的行礼。
“本来岳丈也应该一起去的,不知道为什么,父皇没有叫岳丈。”李承乾很轻松的就将一句岳丈说了出口,郑仁泰的神色顿时缓和了起来,摇摇头笑着说道:“陛下心中自有想法,也不是臣等能够轻易猜度的。”
李承乾点点头,走到了郑霜儿身侧坐下,顺带按上了她的脉门。
郑仁泰诧异的看着李承乾,说道:“殿下还会医术?”
“孤养病的时候,稍微学了一点。”李承乾稍微解释一句,然后看向郑霜儿说道:“爱妃今日吃的多了些?”
“妾身不知道怎么的,就胃口大开。”郑霜儿顿时不好意思的红了脸颊。
“其实能多吃才是对的。”李承乾笑着看着崔氏,点头道:“岳母以为如何?”
“当是如此。”崔氏满意的笑笑,李承乾对郑霜儿的态度让他们很满意。
李承乾这才看向郑玄果,问道:“兄长,还是在右千牛卫?”
“是!”
“不知道兄长有无兴趣去韩王府做一任录事参军,过上两年,直接调任上州长史,做出成绩,便可调任中书舍人和给事中等职位。”李承乾将仔细思考过的对郑玄果未来的安排说了出来。
郑仁泰迅速的反应了过来:“殿下是不想让大郎再留在千牛卫?”
“继续留下来可以,但是对仕途不利,还不如去地方做出成绩,然后顺势调回长安,如此中间的一些沟壑便能轻松跨过。”李承乾认真的点头。
“多谢殿下了!”郑仁泰忍不住对李承乾微微拱拱手,他能看清楚,李承乾这里面的用心。
郑玄果除非在十年来,能够做上千牛卫郎将,否则还真的不如外调。
最后的中书舍人和给事中都是皇帝近臣,比千牛卫郎将要高多了。
“多谢殿下。”郑玄果也跟着躬身。
“不必多礼,都是一家人。”李承乾笑着摆摆手。
郑仁泰看向李承乾,说道:“殿下东宫忙碌,不知道有什么是荥阳郑氏能帮的上忙的?”
“岳丈客气了。”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若说帮助,孤这里还真的有一事相求……听闻郑氏有不少两汉魏晋流传下来的关于农事的典籍。”
“农事?”郑仁泰微微一愣。
“没错,农事最好。”李承乾神色认真的点头。
“这倒是不难。”郑仁泰缓缓点头。
“如此,多谢岳丈了。”李承乾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
承恩门下,李承乾将郑氏一家人送走,然后才将郑霜儿送回到了宜秋宫,这个时候,他才脚步匆匆的朝宜春宫而去。
他刚进入殿中,一众已经起身行礼。
“臣等参见殿下。”苏淑,苏淑的母亲冯氏,还有苏淑的弟弟苏瑰,堂弟苏均,苏干,苏昱,以及堂妹苏旖几个人,一起躬身行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