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4章 李世民:魏王心中有怨言(第一更)(1 / 1)太清妖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4章 李世民:魏王心中有怨言第一更

秋光明澈,殿室静谧。

李承乾一个人躺在床榻上,手里捧着一本医书在细细阅读。

“吱呀”一声,殿门打了开来。

李承乾没有理会,每日进进出出的医官不少,他已经习惯了。

突然,他感觉有些不对,医官怎么没关门。

李承乾下意识放下医书,赫然发现一道熟悉的人影已经站在床榻之侧。

一身赤黄色衮龙袍,头戴黑色璞帽,一脸平静的皇帝就站在一侧。

李承乾赶紧坐起来,有些手忙脚乱的躬身拱手,道:“父皇!”

“免礼!”李世民摆摆手,目光落在李承乾手里的医书上,问道:“太子在看什么书?”

李承乾赶紧拿起医书递了上去,同时说道:“这是孙真人,这些年治疗瘟疫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其中还有不少是从民间百姓那里搜集来见过成效的法子,不过很多都还需要谨慎的验证。”

稍微停顿,李承乾认真的说道:“儿臣和孙真人都认为诸事需要多从民间来,不过民间的东西也需要验证和甄别,毕竟有的东西只是特殊环境下的巧合。”

李世民微微思索,便明白了这个道理。

战场很多地方也是如此,治国很多方面同样是如此。

李世民点点头,平静的说道:“你在北门和还有武功县,长安万年两地种植的田地,朕看过了,全部丰收,这并不容易。朕已经让马周总结诸事,将来将有利于种田的种种方法,传遍天下,如此,天下就能更加的丰收。”

李承乾坐在床榻上,能够清楚的看到皇帝说这句话的时候,拳头紧紧的握住。

对于有为的皇帝来讲,天下民生很重要。

每一年的粮食收入都将关系到第二年的各项朝政,尤其是要防备洪涝干旱,瘟疫战争这些。

这几年天下丰收,没有什么洪涝干旱,但是瘟疫战争这两年年年都有。

瘟疫倒也罢了,关联不过四五个州,真正令皇帝在意的,是战争。

这几年,皇帝一直在做东征高句丽的准备。

只不过这里面的细节一直都是皇帝在亲自把控,除了几个宰相之外,知道最多的,是兵部尚书李勣。

但偏偏早就已经应该归朝的李勣,因为战事和瘟疫始终逗留在并州。

对于皇帝在河北真正的布局,朝中清楚的人很少。

李承乾略微沉吟,抬头说道:“父皇,其实这些增长农田产量的种植技术,天下世家都有,父皇想要传遍天下,除了提防这些世家以外,还需要提防那些胥吏,毕竟他们才是真正执行这些事情的人,诸事传扬的快慢,甚至删减都在他们手中。”

李世民的脸色阴沉了下来,点点头道:“官吏官吏,天下事就在这两个字手上,朕能管得了官,但很难管的了吏。”

皇帝能管的,除了中枢的百官以外,只有地方的刺史,长史,司马和录事参军一级,最多涉及到地方参军。

了不起是几个特殊地方的县令,或者是自己关注的几个特殊官员。

仅此而已。

其他更细节的,掌握在地方刺史,县令和低级官员以及胥吏的手上。

“太子有什么办法?”李世民看向李承乾,目光中带着审视和考教。

李承乾开口,说道:“就农时而言,儿臣觉得或许可以将司农寺总结出来的各方种植方法雕刻在石板上,然后要么竖在城门之前,要么就镶嵌在城门两侧城墙上,如此来往的百姓都能看到,这可比什么皇榜要坚持的时间更长。”

李世民缓缓的点头。

“而且父皇只要每年派人巡逻,看一眼有没有便知。”李承乾稍微停顿,然后接着说道:“剩下的,官吏下乡也好,来回的游商传扬也罢,用不了多久,这些东西就能广泛传播开来……而且石板上的字,还能帮助百姓开化识字。”

“好处真多啊!”李世民看着李承乾,有些惊讶的点头道:“太子,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算是吧。”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这种石板刻字的手段,道佛两家多了去了,其他的竹片龟甲也有不少,儿臣想的,若是能够让百姓更多的识字,那么他们就不会太受官吏欺压。”

李世民点点头,感慨的说道:“太子现在倒是很有汉明帝的风采。”

“儿臣像汉明帝,父皇岂不是便是汉光武帝。”李承乾一顿,随即直接摇头道:“父皇可比光武帝要强太多了。”

“啊……哈哈哈……”皇帝忍不住的大笑了起来,笑的很大声。

……

李世民收敛笑容,在床榻上坐下,目光落在李承乾被柳木板死死夹住的左腿上,关心的问道:“你的腿,怎样了?”“好了很多。”李承乾看向自己的左腿,笑着说道:“孙真人说,儿臣现在已经能下地了,拄着拐杖,每日走不超过一刻钟,不仅没有坏处,反而加快恢复,不过每日仅一刻就是了。”

李世民缓缓点头,感慨道:“孙真人医术高明,此番瘟疫之事,他用心甚多,还有你的腿,也是他帮忙治的,可惜朕本来要赐他官禄,他却一点也不肯接受。”

“孙真人心思淳朴,有如赤子,反而是一件好事。”李承乾赞同的点头,

孙思邈不接受高官厚禄,这样反而让他能轻松的远离朝臣纷扰,皇帝反而要敬重许多。

“青雀的事情,朕有些对不住你,本来说好的,让他今年就之番的。”皇帝有些抱歉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笑着摇头,诚恳的说道:“父皇,青雀身体不好,相州又陌生,难免心底忐忑,加上魏王妃如今有孕,他留在身边照顾也是常事……而且说实话,儿臣觉得魏王妃有孕之事更加重要,毕竟是皇家血脉延续,其他该放的,就应该放放。”

李世民满意的点头,说道:“你说的不错,皇家血脉延续更为重要,青雀难得在多年之后又有子嗣,朕也不舍让他就这么去地方,现在也好,魏王妃身体移动不便,就让他们在洛阳先住着吧。”

李承乾眉头一挑,随即低头道:“父皇说的是。”

“等到明年魏王妃产子之后,再让青雀就番吧。”李世民摇摇头,说道:“反正他现在也已经不是雍州牧了。”

李泰之前之所以能够名正言顺的留在长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雍州牧。

雍州牧留在长安,谁也不能说什么。

但是现在,他已经不再是雍州牧了,到了明年三月,就算是李泰想留,朝中的百官也不会同意的。

除非皇帝重新改任他为雍州牧。

李承乾笑着点头说道:“父皇说的是,不过儿臣倒是有些担心魏州和相州的政事,毕竟青雀不在,很多事情不名正言顺,万一出事就不好了。”

“你放心,朕会让吏部严格考核魏州和相州诸事的。”李世民点点头,说道:“你的这种办法很有用,起码齐州今年做的就不错。”

“父皇明年继续严格要求便是!”李承乾笑着点头。

“嗯!”李世民赞同的微微点头,随后他目光温和的看向李承乾,说道:“朕已经回京了,你的身体也已经好了不少,如此,今日便收拾收拾回东宫去吧,群臣太久没有看到你这个太子,他们已经有些不安了。”

“是儿臣的过错。”李承乾赶紧低头躬身。

李世民摆摆手,说道:“已经八月了,太子良悌马上就要生产了,到时候,朕也会过去的。”

“多谢父皇!”李承乾沉沉躬身。

“朕让杨务廉做了一辆高点的木轮车,这样初一十五的时候,你也可以到太极殿听政,很多事情,朕也需要听一听你这个太子的看法。”李世民的神色异常的严肃起来。

“儿臣领命!”李承乾认真的拱手,他不用等到一年后再去参与朝政,现在就可以了。

……

看着李承乾坐着木轮车朝武德门而去,李世民突然间轻叹一声:“李五,你说朕是不是太冷酷了?”

李五一身黑衣,平静的从廊柱之后站出来,然后拱手道:“陛下已经回到了宫里,内宫守卫恢复以往,任何人都难以再窥伺宮禁,太子既然安全,自然是要回到东宫。”

“嗯!”李世民点点头,然后侧身问道:“东西呢?”

“在这里。”李五从袖子里面取出一本奏本,递给李世民,同时说道:“陛下,这里面记载着太子在武德殿养病期间所见的任何人,以及他们大部分的言行。”

“大部分?”李世民有些诧异的看向了李五。

李五拱手说道:“太子殿下和太子妃的一些贴己话,守卫武德殿的侍卫不好听,另外,太子也和李安俨低声交代些什么,侍卫也不好太凑近听。”

“东宫还是有些秘密的。”李世民微微摆手,说道:“李安俨在外面的动静都盯着吧?”

“盯着。”李五点头,说道:“他所有的动静都在我们的注意当中,不过东宫的臣子很多,若是他提前交代给其他人,臣就难以打探了。”

“那么长安城这半年的关键地方,有变化吗?”李世民紧跟着问道。

“没有。”李五躬身,说道:“东宫的人没有靠近过这些。”

“如此还好。”李世民抬头,看向前方,平静的说道:“至于剩下的,若是没事便没事,若是有事,他们早晚会出手的。”

“是!”李五微微躬身。

“东宫便是如此吧。”李世民迈步朝着立政殿的方向走去,同时说道:“洛阳那边多关注一些,相比于太子,魏王更让朕不放心。”

“是!”李五站在台阶上,然后看着皇帝远去。

他明白,太子腿伤痊愈之前,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动真正的心思,反而是魏王,被免雍州牧,难免心中有怨言啊!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