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朝局剧变:尚书左右仆射同时空缺第三更
贞观十七年,正月初一。
正旦大朝。
李承乾站在丹陛之上,神色复杂的看着黄门侍郎刘洎在那里宣读圣旨:“……昔魏舒人之领袖,以二揆而解官;刘实邦之宗模,自三公而逊位。
所以审去就之常分,保始终之令图。
成功退身,尽善尽美。
太子少傅,申国公,尚书右仆射士廉。
为仁由已,以道事君,烈士徇名,久输忠于象阙;达人知足,坚请老於菟裘。
东路角巾,南窗羽扇,尔思高致,朕实嘉之。
进登保傅之班,永显君臣之义。
可太子太傅致仕。
钦此!”
一身紫色长袍,鬓发苍白的高士廉,沉沉叩首道:“臣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寿无疆。”
李世民看着高士廉,心中感慨。
高士廉是北周建德五年生人,从北周到前隋,到大唐,共六十八年了。
也就是他如今六十八岁了。
他是皇后的亲舅舅,自小抚养皇后长大。
甚至于自己和皇后的婚事,也是高士廉一手促成的。
之后,他为自己效力了十七年,今年终于要致仕了。
李世民没有多说什么,目光看向侧畔。
刘洎继续宣读圣旨:“古先哲后,咸正庶官,德优者爵高,功多者禄厚。是以经邦纬国,必俟萧曹之勋;变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司空赵公无忌,识量宏博,风度峻远,地惟亲贤,才称梁栋。
德综机衡,声猷具举;宜陟中台,式典邦教。
可司徒,诸勋封如制!
钦此!”
长孙无忌立刻站了出来,拱手道:“臣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寿无疆。”
李承乾神色惊讶的看着这一幕,眼底却是惊人的平静。
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
长孙无忌还是宰相,只是司空的位置空了出来。
刘洎重新拿起一封圣旨,继续宣读道:“惟天为大,资四序以成功;惟王建国,候三台以宏化。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上柱国梁国公玄龄,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宜加宠命,平兹水土。
可司空,诸勋封如制!
钦此!”
房玄龄站了出来,认真的拱手道:“臣叩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寿无疆。”
群臣看到这一幕,不由得轻轻哗然。
如今的司空和司徒,可不是什么虚衔,而是实实在在的宰相职务,而且还是前二的宰相。
当年长孙无忌从尚书右仆射升任司空,同时就被免去了尚书右仆射之职。
如今房玄龄从尚书左仆射升任司空,自然也被免去了尚书左仆射之事。
长孙无忌的调动不重要,从司空到司徒,还是宰相,还是政事堂之首,但房玄龄同样从尚书左仆射升任司空,那么尚书左仆射就空了出来。
而就在刚刚,尚书右仆射高士廉致仕,也就等于尚书左右仆射全部致仕,尚书省直接空了。
尚书省没有了宰相,如今主管尚书省的是尚书左丞韦悰。
侯君集站在群臣之中,眼睛瞪的极大。
他的目光却是直接落在了杨师道的身上。
杨师道是中书令,从中书令升任尚书左右仆射都可以,但最好是尚书左仆射。
这样不管是尚书右仆射,还是中书令都空了出来,他侯君集就有机会成为宰相。
不仅是侯君集,六部尚书除了李道宗,每个人都虎视眈眈的盯着,唐俭,刘德威,张亮和李勣,全都紧盯着刘洎。
当然,九寺寺卿,还有御史大夫韦挺,黄门侍郎于志宁,这一刻全部都紧盯着刘洎。
尚书左右仆射,两个宰相的位置啊!
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刘洎仅仅是淡然的宣读了几个官员的致仕,其他的就再也没有了。
千牛献舞,诸州贺瑞。
诸蕃进贡,天下祥和。
皇帝赐宴,两仪饮醉。
没有了,没有了。
尚书左右仆射同时空出来之后,没有人再递补上去,杨师道依旧是中书令,其他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的位置也依旧没有。
但,群臣的心中早已经沸腾了起来。
……
东宫,崇教殿。
张玄素,马周,孔颖达,李百药,令狐德棻,萧钧等人,跽坐在左侧。
于志宁,李安俨,长孙祥,独孤大宝,裴宣机,张大象等人,全都跽坐在右侧。
李承乾坐在御榻之上,有些好笑的看着殿中群臣,他相信,如今不只是他这里,恐怕朝中所有的官员都过不好这个年。
朝中尚书左右仆射同时空缺,不管怎么腾挪,都会有两个宰相的位置空出来。之后呢,六部尚书,九寺寺卿,谁会更上一层,哪个位置会空出来,谁又会顶上去。
一层一层的,所有人都会被或直接或间接的牵连进去,就连李承乾这个太子也不例外。
李承乾转身看向难得有些不安的于志宁,笑笑,问道:“于公心中是怎么想的?”
殿中东宫群臣全部忍不住的看向于志宁。
于志宁是东宫太子詹事,他如果能够成为宰相,那么东宫所有人的路就都会被打开。
日后的张玄素,马周,都有成为宰相的可能,后面的其他人也是一样。
于志宁听到李承乾的声音,不由得微微苦笑,然后才开口道:“臣是有这个想法,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臣的心底始终有些不安!”
“那是因为于公在门下省的时间太短了。”李承乾看着于志宁,说道:“尚书省和中书省的事情和于公无关,于公只需要专注门下省的事情就足够了。”
“殿下所言有理。”于志宁点点头,收敛了心中杂乱的心绪。
“门下省如今没有侍中,只有于公和刘公两位黄门侍郎,所以关键位置要盯在侍中位置上。”李承乾看着于志宁,摇摇头说道:“侍中为三省正相,刘公虽然已经是参知政事,但说实话,就孤来看,他是没有资格升任侍中的。”
殿中群臣惊讶的看着李承乾,想要听他怎么说。
李承乾毕竟是太子,皇帝心中怎么想,李承乾这个太子心中的想法是最接近的。
“所以,最有可能,也是对于于公唯一的机会,就是以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要想,光如此就足够了。”李承乾直接摆手。
“是!”于志宁点头,虽然中书省也很有可能由中书令杨师道调任尚书左右仆射,但这些对他的作用不大,他对中书省更陌生,还不如门下省。
“还是那句话,资格,除了资历以外,还有功劳。”李承乾看向于志宁,说道:“于公,你现在的资格不够……起码从孤的角度来看,你的功不够。”
于志宁的脸色微微一变,随即轻轻点头。
“若是没有申国公今日致仕之事,那么从父皇的角度来讲,于公起码需要再在门下省待一年,才有机会参知政事。”李承乾看向殿中群臣,说道:“孤下面这句话,仅止于殿中,任何人不得外传。”
“喏!”群臣齐齐拱手。
“父皇一两年来就要东征高句丽,到时候,必然会有相当的一次人事调证,于公,刘公都会在那个时候,迎来机会,但前提是这一年,门下省诸事要做的漂亮,不要出差错,如此……”李承乾停顿了下来。
于志宁缓缓的点头道:“如此,臣就有机会了。”
“诸卿这一年都努力一些,说不定谁就有机会更进一步。”李承乾笑着看向群臣,群臣立刻笑着拱手道:“喏!”
李承乾一句话开解之后,东宫的气氛顿时放松了下来。
李承乾转身看向于志宁,继续说道:“如今在门下省,刘公为宰相,于公仅在刘公之下,实际上除了无法出入政事堂以外,于公依旧是门下省的第二人,是不是宰相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于志宁点点头,这一点他知道。
突然,于志宁抬头,看向李承乾问道:“殿下,若是有人空降侍中……”
“别人能够空降侍中,自然也能空降中书令,而且就算是他人空降侍中了,到时候,于公调任中书省便是,相信那时候,尚书省的调动也就结束了。”李承乾这一句话透露的消息很多。
中书令杨师道有机会调任尚书左右仆射,岑文本有机会任中书令,自然于志宁可以调任中书省,以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那个空降侍中的人,很有可能是侯君集。
这就是于志宁问的。
但李承乾没有告诉他,侯君集不可能成为宰相。
……
迷迷糊糊之中,李承乾睁开了眼睛。
熟悉的香味传来,是苏淑躺在身边。
她睡的很沉。
今日正旦大朝之后的宴席,李承乾身为太子,几乎五品以上的官员敬了个遍。
但今日,没有几个人的心思在酒宴之中。
李承乾相信,李泰也是一样。
房玄龄不再是尚书左仆射,而是做了司空,他也需要衡量这件事情对他的计划的影响。
另外还有侯君集。
李承乾悄悄的起身,走到殿中的桌案之前。
从墙上取下黑鞘长剑放在了桌案上。
没有人知道,空出来的尚书左仆射将来依旧会是房玄龄,空出来的尚书右仆射,也依旧会是高士廉。
他们重新回任。
只不过前一世,是在李承乾谋反失败之后。
这一世,应该是会在李泰谋反失败之后。
李承乾有种感觉,皇帝此番布局,恐怕就是为了应对李泰的谋反。
“呛”到一声轻响,长剑出鞘。
冷冽的剑光映入李承乾的眼中,同时明亮的剑身也倒映出他平静的面容。
李泰,侯君集,这一次,都在皇帝的布局算计当中。
当然,还有房玄龄。
贞观十七年啊,他上一世就是在今年三月被废了,如今不过区区两月而已。
这一次,李泰又将如何呢?
李承乾右手一甩,剑刃瞬间前刺。
刺破虚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