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4章 李世民:盯住侯君集,张亮,还有李泰(第一更)(1 / 1)太清妖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4章 李世民:盯住侯君集,张亮,还有李泰第一更

二月初八,春雨淋漓。

两仪殿中,皇帝坐在御榻上,看着眼前的奏本,眉头不由得微微皱了起来。

太子荐东宫千牛卫率贺兰楚石,为左金吾卫中郎将。

贺兰楚石。

这个名字让李世民心中有些不解。

贺兰楚石是侯君集的女婿。

照说,是东宫能够用来拉拢侯君集的关键,可是现在,太子却要将这个人从东宫调走。

李世民轻轻的敲敲桌案,他忍不住的想到前些时日李承乾才推荐侯知仪任大理寺正。

那份推荐,虽然让侯知仪从六品升到了五品,但却是从兵部调到了大理寺。

兵部是六部之一,大理寺是九寺之一。

天然,兵部的位置就要比大理寺高半级。

就比如同样是五品的兵部郎中,兵部郎中就比大理寺正高半级。

同样的,兵部侍郎也比大理寺少卿高半级。

将侯知仪从六品的兵部员外郎升任从五品的大理寺正,这一步是能接受的。

毕竟从兵部员外郎到兵部郎中并不容易。

虽然侯知仪是侯君集之子,但尤其侯知仪是侯君集之子。

因为避嫌,所以侯知仪很难直接从兵部员外郎调任兵部郎中。

到时要么是调任地方长史,要么就是调任九寺寺正。

所以,对于李承乾推荐侯知仪任大理寺正,在李世民看来,这是对侯君集的一种拉拢。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李世民自己是乐见的。

但现在,李承乾却要将贺兰楚石调离东宫。

虽然说东宫依旧可以通过大理寺侯知仪和侯君集进行沟通,但诸事都没有直接让贺兰楚石和侯君集讲来的很直接。

所以,太子已经开始在拉开和侯君集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

御榻之上,李世民看着铺在金殿地面上的阳光,神情凝重了起来。

安抚侯君集,是李世民通过魏征,交给李承乾的任务。

要东征高句丽,他需要侯君集稳定。

不管是在后方调运粮草兵员,还是在前线拼死搏杀,他需要侯君集认真履职。

他相信李承乾能看到了这一点,而从李承乾和侯君集的接触来看,他也的确在朝着这方面努力。

但现在,他却做出了和侯君集进行的切割的动作。

别看李承乾在推荐贺兰楚石成为左金吾卫中郎将,是升官,但拉开关系,就是在拉开关系。

太子不信任侯君集。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微微的闭上眼睛。

睁开眼,李世民转过头看向一侧,问道:“太子最近和贺兰楚石有过什么事情吗?”

张阿难站了出来,想了想拱手道:“没有,太子和贺兰楚石之间除了东宫议政之外,便没有任何接触了,甚至于上一次太子宴请陈国公,都没有让贺兰楚石作陪。”

“他在保他吗?”皇帝敏锐的把握住了一个隐约的细节。

“侯知仪,贺兰楚石。”想了想,李世民转身看向另外一侧,神色严肃的说道:“派人,加强对侯君集的监视。”

“喏!”李五站了出来,神色严肃的拱手。

李世民转头看向前方,眼神冷肃。

如果可以,他希望能一直将侯君集用下去。

但现在,太子敏锐的嗅到了不对的气味。

李世民不相信是如今腿脚不便的李承乾是专门派人调查到的,而且以侯君集的能力,李承乾也探查不到,所以只能是公开的什么事情,让他发现了端倪。

但,是什么呢?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打断了李世民的思索,他猛然抬头。

刚刚进入殿中的内侍立刻跪倒在地,然后惶恐的说道:“启奏陛下,大理寺刚刚送来对刘兰成的审决奏书。”

李世民看向一侧的张阿难。

张阿难立刻走下丹陛,取下内侍手中的奏本,然后快速的回到了皇帝身侧,将奏本放在皇帝面前。

李世民打开,快速的看了一眼,轻声道:“以谋反,判刘兰成腰斩。”

李世民点头,说道:“不错,很合理……”

话说到一半,李世民的脑海中莫名的跳出了李承乾的身影,随即又跳出了侯君集的身影。

之后是游文芝,最后是刘兰成。

他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然后低下头,再度阅读手中的奏本。

只不过这一次,他读的细了很多。

海北出天子。

这句导致刘兰成谋反的谶言,实际上刘兰成在去年就已经听说过了,然而到了今年正月初八以后,这则谶言在刘兰成耳边突然变得多了起来,而没过多久,长社人许绚就出现了。

剩下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刘兰成原本没有多少心思的,但他的儿子刘昭却很是相信,然后以子劝父,刘兰成就动心了。

之后还不等刘兰成做什么,鄠县县尉游文芝便因罪下狱等待处死,之后,便是告发刘兰成。

这一切都是在一月底发生的。

实际上那个时候,游文芝调入鄠县也没有多久,时间很短的。

在极短的时间里被下狱,然后告发刘兰成。

这一次看起来能说的通,但这里面的节奏太紧了,紧的甚至都有一点赶的味道。

布局,这是有人在布局。

李世民满脸的愕然,竟是这样。

刘兰成的确有罪,但是他的这件事情却是别人刻意为之的算计。游文芝。

李世民一瞬间就想到了他。

他在初到鄠县就打死了人,然后被判罪下狱,大理寺判决也走的很快。

李世民想起孙伏伽,随即他摇摇头。

孙伏伽是大唐第一位状元,他没必要因为这件事情脏了手。

一个人影这个时候,已经模糊的出现在了皇帝的心底。

轻叹一声,他转向另外一方面,刘兰成被处斩,谁会因此得利呢?

代州都督,李世民摇摇头,他现在还没有想替代的人选,实际上政事堂和吏部也都没有将人选推荐上来。

刘兰成和别人有仇吗?

刘兰成算不上什么脾气好的人,但他本身是降将出身,平时行事很谨慎,和他真正有大矛盾的人基本没有。

如果真的有的话,李世民这里弹劾刘兰成的奏本就不知道有多少。

那么是谁呢?

李世民继续思索。

刘兰成,北海有天子气。

刘,金刀之谶。

刘洎,刘德威。

两个名字猛然间从李世民的心底跳了出来。

是的,刘洎和刘德威。

他们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

在刘兰成谋反消息确认之后,李世民立刻就让人盯住了同时是刘邦后裔的这两人。

即便是他相信他们,但是同姓之间,这个时候万一有什么往来就麻烦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他李世民已经对刘洎产生了猜忌。

对刘洎产生猜忌的同时,李世民不由得对另外一个人有了好感。

侯君集。

侯君集。

游文芝是鄠县县尉,鄠县就在雍州治下。

侯君集就是雍州长史,他要是在这里面做手脚太容易了。

他的目标也从来不是什么刘兰成,是刘洎。

敲山震虎。

杀鸡儆猴。

刘兰成,右卫将军,代州都督,平原郡公,如此的朝中重臣,竟然只是别人用来吓唬猴子的一只鸡。

当然,刘兰成自身有问题是根本。

当他开始见到长社人许绚,并且让许绚为他解读谶言的一瞬间开始,刘兰成就已经有了取死之道。

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侯君集几乎达成了目标,但仅仅是几乎。

因为刘兰成虽然一样姓刘,但说实话,李世民对刘洎和刘德威的猜忌心并没有多少。

因为他们并没有掌握重权。

刘洎是黄门侍郎,刘德威是刑部尚书,虽然他们都是中枢重臣,但实际上,他们掌握的一切权利都是来自于皇帝本身,他们对于皇帝的威胁,远不如一个边疆重臣。

尤其,刘洎还是文臣。

至于刘德威,李世民更不担心,因为刘德威的妻子是平寿县主,而刘德威的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十五弟虢王李凤。

所以,对这二人,李世民虽然有所猜忌,但自刘兰成被抓回京以来,两人都没有额外的举动,李世民早已经放下了心。

在他的心中,他对于刘洎的信任,依旧在侯君集之上。

想到这里,李世民已经彻底的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因,侯君集要的就是打击李世民对刘洎的信任,然后,让他任侍中。

侍中。

原来一切都是为了侍中。

李世民抬起头,神色冷了下来。

他不介意按照李承乾的方式,在打下高句丽只会,给侯君集一个参知政事的名义。

反正人在东岛,也不可能真的插手中枢,但是你现在这样,几乎是用算计,甚至是抢的方式,还争夺宰相之位,那你就不能留了。

李世民低头,看向桌案上李承乾奏请调贺兰楚石为左金吾卫中郎将的奏本。

他直接递向左边,轻声道:“烧了!”

张阿难没有犹豫立刻上前接过奏本,然后走到一侧,将奏本直接烧掉。

李世民抬头,看向殿外。

他是从层层细节当中看出这一切的,那么太子,太子又是从什么地方看出这一切的。

李世民敢肯定,李承乾没有派人去调查侯君集,而且他也调查不出来。

那么就是在朝会的时候,他敏锐的察觉到了什么。

李世民轻轻点头,自言自语的说道:“很好,太子已经逐渐的有了洞察人心的敏锐,这很重要。”

“传旨!”李世民抬头。

褚遂良从帷帐之后站了出来,肃然拱手:“以大理寺判决为准,刘兰成以谋反之罪,三日之后,腰斩于市。”

“喏!”褚遂良认真拱手。

看到褚遂良快步离开,李世民这才开口道:“盯住侯君集,张亮,还有李泰的一举一动。”

“喏!”李五站出拱手。

……

贞观十七年,右卫将军、代州都督、平原郡公刘兰成被告谋反,坐以腰斩。

右金吾卫将军丘行恭探兰成心肝食之。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