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章 战守之争(求首订)(1 / 1)胜者即正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5章 战守之争求首订

国本的问题,朱慈烺倒不着急,选妃只要按部就班,顺其自然,他每夜加倍努力,争取雨露均沾,自然能在明年出征之前,成功种下一批龙种。

相较而言,他现在更关心各地的局势,特别是北面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南下决策,这关系到他还有多少时间备战,更关乎着大明的生死存亡。

周世显继续往山东和河南派出锦衣卫,同时朱慈烺还派出官员带着封赏诏书,在豫南,豫东,鲁南,胶东等清军暂时没有完全控制的地方封了大量的督抚官员,令他们暂时蛰伏,伺机而动。

这些墙头草虽然没有实力抵挡清军南下,大部分对于定武朝廷也是阳奉阴违,甚至同时接受了定武,顺治两朝的册封,根本没有多少忠心可言,

不过,这些封赏的消息传出之后,原本就怀疑这些人忠心的清廷,必然不敢再轻易信任他们,对地方的掌控能力,也将进一步被削弱。

而只要将来局势发生改变,这些人马就能对清军的后勤,造成不小的破坏,削弱清军继续南下作战的军力和决心。

但想要守住江南,挥师北伐,朱慈烺还得靠自己的部署,特别是江北各州府的城防修缮,乃是重中之重。

工部尚书何应瑞,淮扬巡抚路振飞两个大臣一直在筹备此事,从江南江北征召了大量民夫,朱慈烺也让户部拨下了钱粮支援。

但除去练兵的巨大支出,定武朝廷的基本运转之外,户部所余的钱粮根本不足以全面修缮江北各州府的城防。

“陛下,臣以为江北各府城的城防修缮大可徐徐图之,不必操之过急,如今鞑子和闯逆正在北方鏖战,短时间必然不可能还有余力南下。”

南京朝堂上,何应瑞在各方压力下,最终和路振飞一起,想出了一个力求全面的折中之策。

“既然目前朝廷的钱粮不足,江南江北又因练兵运粮,征召过度,民力枯竭,各处城防又不得不修,何不先通通简单修缮一轮,等到第二年朝廷的钱粮充裕了,再扩建坚固?”

“如此作为,岂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高弘图闻言,当即出列,对着朱慈烺道:

“陛下,臣以为不必修什么城防,有那么多钱粮,何不用来练兵?如今鞑子和闯逆正在北方鏖战,正是朝廷兴兵北伐,与之决战的大好时机。

殿前军,京营,江北三营等各部兵马,数以十万计,短短数月,便耗费了百万钱粮,必定已成强军,正好北上打一仗,振奋人心士气。”

“北伐之事,更应该徐徐图之,高阁老此言,实在操之过急,甚至有自乱阵脚之嫌了。”史可法见状,也当即出列,对着朱慈烺微微弓腰,拱手拢袖道:

“倒是练兵之钱粮,消耗实在太大,以至于朝廷财政失衡,臣以为可以适当削减,用来加固江北城防。”

正如朱慈烺此前所料,他和高弘图如今因为政见不同,已经互生龃龉,每次高弘图进言北伐兴复,他都要反驳几句,斥责对方太过激进,同时继续坚持自己的多修城池的守淮守江之策。

史可法的这一政见,得到了江南出身的诸多官员的支持,他们对于北伐兴复并不强烈欲望,对于因为各处练兵激增的税赋,对于权势日大的武人,那些受到恩宠的知兵大臣,则根本是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是除之而后快。

“不是本官操之过急,是史阁老你安于享乐,已经失去进取之心了,鞑子素来野蛮,妄图利用其平乱,无异于与虎谋皮,想着偏安一隅,更是枉费心机,可笑至极!”高弘图当即驳斥道。

他和史可法一样,都是自视甚高的刚烈之人,一个是坚定的北伐决战派,一个是固守待战派,两人现在可谓是水火不容。

而马士英现在一心奉承朱慈烺,朝中各部要职,也基本上是“正人”担任,没有了所谓的奸臣当道,这两个曾经的政治盟友,如今赫然已经反目。

至于马士英,凭着一张巧嘴,再加上同样不支持即刻北伐的政治态度,和史可法越走越近,也获得了很多官员的认可,史可法现在虽然依旧不待见这个“奸臣”,但态度早已经没有此前那么抗拒。

“高阁老,此言差矣!”

马士英再次出言相助,他虽然依附奉承朱慈烺,但也感受到了朱慈烺并非真的信任他,更不认为朱慈烺真的有实力北伐,要是惹怒了清军,新朝恐怕会迎来灭顶之灾,那他的荣华富贵,内阁首辅之梦,恐怕就要灰飞烟灭了。

“江北防御,以守图战,那是陛下登基前便定下的策略,南方固然有兵,但若不整训一年以上,绝对难以一战,必须要有城池坚守,方能抵御清军。

至于这种时候,匆匆北伐,图谋决战,不过是虚耗钱粮罢了,有何意义?”

“当初朝廷在辽西筑了多少城?”高弘图并不服气,紧接着又怒气冲冲道:“这些城池,可是令辽东兴复了?”

“但也挡住了东虏,反而是辽镇虚耗钱粮无数.”马士英当即反驳。

“结果就是入塞六次,次次”

“若将供给辽镇之钱粮,用以在京城北面修筑十数座坚城,又当如何?”

“修筑坚城?恐怕有人私心自用,想着中饱私囊吧!”“高阁老,你这是什么意思?”

“.”

“够了!”

朱慈烺大声喝道,他实在是不想再听这三个不是不知兵,就是心里怀着小算盘的大臣再无休止的争论下去。

而且,每次这种争论,最后一定会演变成私德之争,然后便是相互攻讦,完全偏离原本的政见不同。

“李邦华,你来说说,江北城防的修缮,到底该如何?”

李邦华闻言,当即出列,他拱手拢袖,弓腰以对,缓缓道:

“陛下,臣觉得何尚书,路巡抚,还有三位阁老说的,都有各自的道理,应该统合各方意见之精华,博采众长。”

“哦?”朱慈烺听了,原本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有些振奋地问道:“怎么个博采众长之法?”

他心里虽然已经有了基本的方略,但想要说服各执己见,特别是迫使朝中那些一心只想偏安一隅的大臣们,把事情顺利办好,并不容易。

朝中的各部受到冷落的大臣和勋贵们,如今不少都非常抵触北伐,并想着借定策之机,打击政敌,夺回权力。

“何尚书所言,乃是江北各城,皆无遗漏,如此清军便是南下,也必定处处碰壁,讨不到一点好处。

高阁老所言,乃是进取之策,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强兵。同样的,守城若无强兵,那再坚固的城防,也终有一日会被破。

而史阁老,马阁老所言,乃是稳妥之策,积蓄力量,徐徐图之,这不仅符合当前我朝之实际,更是陛下高瞻远瞩,早早定下的江淮防御方略之基。”

李邦华俨然是早有准备,他称赞了一番几人的可取之处后,话锋一转,又侃侃而谈道:

“但如今朝廷的钱粮,确实不足,而清军随时可能南下,若是等到明年再筹划修缮城防,恐怕便太迟了,处处防御倒是绝妙,可也失去了主动权,若是分兵过散,反而不妙。”

“继续说!”朱慈烺眉头一挑,脸上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神情。

“所以,臣以为,应当集中力量,重点修筑徐州,淮安,凤阳,扬州,庐州五城,同时囤积重兵,如此一来,清军便是派出主力南下,也不得不担心侧翼,分出兵马掩护。

若是其分兵不多,徐州,庐州两城之兵便可袭扰清军侧翼,破坏其粮道。而凤阳,淮安两城,清军想要顺利渡过淮河,便不得不先攻下其中一城,扬州更是拱卫京师的关键。

如此一来,面对江北的这五座坚城,清军便不得不处处分兵,战场的主动权,便也就掌握了我朝的手中。”

“可若是如此,其余众城的百姓该如何自保?鞑子本性残暴,视百姓如鱼肉,到时必定处处屠城,就地取粮,恐怕会直奔扬州,江浦而来。”

路振飞听了,不由眉头紧皱,当即提出自己的质疑,他并不是反对李邦华,只是觉得对方的考虑欠妥了。

“可若是坚壁清野,驱散江北各地百姓,根本无法实现,也必然会造成无数流民产生,陛下刚刚在江北恢复屯田,奖励耕种,千万百姓刚刚缓一口气,若是就这样破坏了,不知道多久才能恢复啊!”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我大明之兵,有无反攻之力了。”朱慈烺听罢,当即出言,李邦华说了那么多,也说出了关键的问题,如今到他一锤定音的时候了。

“若无强兵,只能龟缩与城中,自然无法保护百姓,守淮守江,伺机反攻,更是笑话。所谓的战场主动权,必须要以强兵为支撑,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所以,练兵之钱粮,绝对不可省,而筑城,也应当有所侧重,在关键枢纽,以强兵牵制清军,使其首尾不得相顾,慢慢露出破绽,才是御敌破敌的正略。

而且,江北河湖密布,想要守住,不止是要靠步军,靠城防,水师也至关重要,练兵之钱粮非但不能省,反而还得继续筹集.”

十分感谢书友们提的的意见,作者菌都认真看了,也借此理清楚了自己的问题,后续的剧情存在结构失衡的,作者菌会在原本的大纲上进行调整,书友们请放心。

ps:第二章已经有了初稿,不过昨晚还没修好,要迟一些,两点之前发。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