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4章 血流成河(1 / 1)胜者即正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4章 血流成河

他们现在只要突破这片火炮攻击的区域,一旦逼近到七十步的射程,前排的火枪兵便可以与对面的清军展开对射。

此时,明军的两翼骑兵也能趁机发动猛烈的冲击。

然而,此刻山麓两侧的明军骚扰部队已经完全被清军牵制住,使得清军得以集中火力应对陈福的主力进攻。

眼前的战局让陈福心中一沉,大军的伤亡可能远远超出他的预料。

然而,只要能突破对面那支由绿营军组成的防线,他们就能直取清军中路的空虚地带。

一旦中路崩溃,明军便可趁势追击,直扑清军的帅旗,掌握最终胜利的关键。

陈福深知这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为了确保最后的迅速突击,林昌峰将金武营部署在了军阵的中央。

这支精锐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得到了最大的保留,目的是在突破清军中路时发挥关键作用。

他们的任务是快速穿透敌军防线,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满清中军,彻底瓦解敌人的指挥体系。

战局愈发紧张,明军的炮兵迅速展开反击。

一阵阵轰隆的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整个大地似乎都在这震耳欲聋的炮声中颤抖。

两军阵地距离不远,炮火完全覆盖了整个战场,双方的火炮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交火区域。

然而,鉴于此时的火炮技术和炮兵的训练水平,双方的射击精准度并不高。

炮手们大致校准方向后,便毫不犹豫地开火,炮弹呼啸着冲向敌阵。

但由于两军阵列密集,阵型宽广,哪怕射击精度不高,这种无差别的覆盖式炮击也足以造成巨大的伤亡。

如果换作训练不如明军或清军精锐的队伍,恐怕此时已然陷入一片混乱。

战斗继续激烈进行,上百名士兵在火炮的轰击下付出了生命,战场上留下了无数断肢残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前排的火枪兵逐步逼近,终于进入了七十步之内的射程。

两军的对峙瞬间转化为一场残酷的火枪对射,战场上骤然响起如同闷雷般的枪声。

在这惊天动地的交火中,白色的硝烟像龙卷风般腾起,很快便融汇成了一堵浓浓的烟墙。

橙红色的火光在烟雾中一闪而过,火枪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数千颗铅弹像暴风骤雨般扫过战场,猛烈地撞入了两军的阵列中。

不论士兵们穿着甲、锁子甲,还是贵重的钢铁甲胄,在这些廉价但威力惊人的铅弹面前,根本无法抵挡。

铅弹击中人体,鲜血如同喷泉般从伤口中涌出,士兵们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整个战场仿佛化作了人间炼狱。

这一瞬间的激烈交火,便让两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超过一千名士兵瞬间倒在了这场惨烈的对射中,前排士兵几乎被铅弹扫荡一空。

清军和明军的阵型都在这猛烈的冲击下出现了混乱。

巨大的伤亡不仅震撼了前线的士兵,也使得阵中的一些新兵开始动摇,甚至有几名明军士兵因恐惧而选择逃跑。

这些逃兵在督战队的监视下,很快被当场斩杀,两军同样的军纪森严。

但即使局面如此残酷,战斗并未停止。

两军依然在枪炮声中继续厮杀,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寸土地。

林昌峰冷静地观察着战局,金武营的精锐依旧保持着战斗序列,准备随时发起致命一击。

双方尽管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明军并未因此退却,士兵们依旧在前进,步伐坚定不移。

各级军官迅速上前,稳住士兵的阵列,紧张地指挥火枪兵准备进行第二轮齐射。

这种时候,真正考验的是部队的指挥和协调能力。

谁能更快地组织起有效的齐射,谁就能率先打乱对方的阵型,给敌人带来更大的杀伤,进而在战场上占据主动权。

陈福手持“千里眼”,目光如鹰隼般紧盯着前方战局。

他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眉头时而紧锁,时而微微舒展,显示出他内心的复杂情绪。

此刻的他深知,局势已到了关键时刻,稍有差池,整个战局都可能逆转。

双方的火枪对射已经持续了许久,但这场惨烈的对决始终未能分出胜负。

四轮齐射过后,明军和清军各自损失了两千五百多人,硝烟弥漫,战场上混乱的局势使得两军都难以再次组织起有效的齐射。

随着距离的拉近,士兵们只能再度转向近身搏杀,刀剑交锋,血肉横飞。

林昌峰则多次亲自率领亲兵冲入敌阵,他的进攻势如破竹,数次将清军的阵线撕裂。

然而,这支清军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顽强,不畏生死,每当林昌峰即将取得决定性突破,总有一队清军迅速填补上来,重新稳住阵脚。

林昌峰的攻势几乎一次次功亏一篑,而他自己也在激战中身负了两处重伤,鲜血渗透了他的铠甲,但他依旧咬牙坚持,不肯后退一步。

随着中路战况的持续焦灼,惨烈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这让陈福、阿济格和金砺等指挥官都开始坐不住了。

局势已经不再是一场普通的决战,而变成了双方拼尽全力的生死博弈。

眼前的战斗已演变为一场极限的消耗战,几乎成了“一换一”的杀戮。

这样继续下去,纵使胜利,恐怕也是惨胜,获胜的一方也将损失惨重,几乎没有士兵能够存活下来。

双方的主力部队几乎都已投入战斗,各自手中再无多余的兵力可以调动。

陈福手上只剩下最后的亲卫军,而阿济格和金砺也与他处境相似,只能依靠各自的亲卫队作为最后的防线和反击力量。

陈福再次举起“千里眼”,凝视着那片惨烈的战场。

两军的士兵像疯了一样互相刺杀,前线已经铺满了士兵的尸体,仿佛黑色的血河在战场上流淌。

明军和清军的阵列被尸体阻隔,连尸体上的血肉都开始糊住地面的泥土。

他紧紧咬住牙关,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知道再这样拖延下去局势只会更加恶化。

他握紧了缰绳,猛地一拉,腰间的佩刀“刷”地一声出鞘,刀刃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陈福转过头,对身旁的亲卫军统领大声吼道:

“带上所有亲卫军,跟我冲!我们必须突破清军的防线,把这些鞑子彻底消灭在山谷里!”

亲卫军顿时整装待发,战士们面色坚毅,手中的武器被牢牢握住,随时准备跟随将军冲锋陷阵。

陈福知道,这一刻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孤注一掷,才有可能扭转局势。

而亲卫军精锐尽出,是陈福最后的王牌,而眼前的清军同样处于弹尽粮绝的边缘,双方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随着一声怒吼,陈福纵马冲锋,亲卫军紧随其后。

他们像一道洪流般冲向清军的阵列,地面震动不已,战马的嘶鸣声和士兵们的呐喊声在山谷中回荡。

明军的冲锋气势如虹,宛若撕裂长空的闪电,直击敌军中枢。

清军措手不及,面对这支突如其来的精锐部队,他们的防线顿时出现了裂缝。

陈福手中的长刀不断挥舞,每一击都带走敌人的生命,他的眼中杀气腾腾,毫无退缩之意。

而亲卫军士兵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们在陈福的带领下,迅速突破了清军的阵线。

鲜血四溅,惨叫连连,山谷中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陈福的冲锋给清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眼看敌军防线即将崩溃。

此时,陈福手起刀落,斩杀了一名清军将领,清军士气瞬间崩溃。

敌兵如潮水般后退,战场上再无稳固的防线可言。

“冲!继续冲!”陈福一边大吼,一边继续挥刀前进,他深知这一刻不能放松,只要彻底击溃清军,这场惨烈的战斗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亲卫军士兵奋勇杀敌,紧紧跟随在陈福左右。

战场上的局势随着这场决定性的冲锋逐渐明朗,明军士气高涨,而清军已然崩溃,溃逃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而周围的其他明军营官们,在愣了一下之后,也随即回过看神来。

他们毫不犹豫地朝身后的士兵大喝一声,领着麾下或数百,或数十亲卫骑兵,仿佛一股黑色的洪流,义无反顾地冲向战场。

作为陈福麾下的老兄弟,多年的跟随让他们对陈福的性格了如指掌。

他们知道陈福是个敢冲敢拼的主将,然而今天这一幕却还是让他们心头震撼不已。

此时的陈福已是皇帝陛下面前数一数二的大将,甚至可以称得上除了常提督之外,军中的第一大将。

可他们没想到,身居如此高位的陈福,竟仍能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就在这时,几声尖锐的呼啸声划破空气,明军阵地上仅存的五门火炮再次发射,炮火的怒吼瞬间撕裂了战场。

钟鼎福的视线透过硝烟,看到前方两列八旗甲兵被炮弹轰得四分五裂,三十几名战士连人带马,被炸得支离破碎。

破碎的肢体、盔甲四散飞扬,发出凄厉而清脆的碰撞声。

这场血战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时辰,双方的火炮由于炮膛过热,几乎都已哑火。

钟鼎福心中一沉,明白这应该是明军最后一次开炮了。

火炮阵地上的宁静让他感到一丝轻松,但并未放松警惕。

事实上,明军的火炮性能在某些方面确实高于他的北直隶炮,竟能比他的多发两轮。

要知道,北直隶因为顺天府的存在,同样一直是铸炮重地,吸收了福建的火炮铸造技术后,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而眼下,敌方的火炮展现出了超乎预料的威力。

虽然火炮的威胁暂时解除,但明军爆发出的战斗力却让钟鼎福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这场战斗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随着双方的交锋愈发激烈,战场上的硝烟越来越浓烈,呛鼻的火药味弥漫四周。

钟鼎福心头压力陡增,眼前的巨大伤亡和滚滚而来的明军,仿佛让他看到了这场战役可能出现的败局。

尽管钟鼎福征战沙场几十年,但他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战况。

明军像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冲锋,而清军的八旗甲兵也毫不示弱,前赴后继,不断填补着被巨大的伤亡撕裂的空缺。

战场上,士兵们厮杀成团,互相刺杀,鲜血飞溅,尸体堆积如山。

阵地上的杀戮仿佛无尽,仿佛死亡本身在这里肆意狂欢。

此刻,钟鼎福手下的火枪兵已所剩无几,在激烈的对射中,最初的数千人如今仅剩下一半。

他的火枪兵们在这场战斗中迅速消耗殆尽,前排的士兵几乎全被夺命的铅弹扫荡一空,许多人甚至还未举起武器,便已倒在了血泊中。

耳边的马蹄声和火枪的轰鸣声几乎混成一片,战场上白色的硝烟与黄色的尘土交织,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钟鼎福目睹了明军三次成功突破他的防线,然而每一次突破后,他们都迅速被清军的反击逼退。

明军一次次冒死冲锋,而清军则一次次顽强抵抗,双方势均力敌,胜负难分。

即便身处阵后,骑在战马上的钟鼎福也未能幸免于这场厮杀的余波。

黑色的硝烟早已覆盖了他的脸庞,风吹过,灰烬混杂着血腥气弥漫在空气中。

他的心情愈发沉重,尽管已打了几十年仗,他也不得不承认,今天的战斗已经超出了他以往的经验和预想。

战场上的每一个瞬间,都决定着两军的生死存亡。钟

鼎福知道,此时此刻,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局势彻底崩盘。

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支撑这即将崩溃的防线,等待一个转机,或者迎接最后的胜负裁决。

战斗仍在继续,厮杀声、呼喊声、刀剑的碰撞声不绝于耳。

每一声枪响,每一次马蹄踏过,仿佛都在撕裂钟鼎福的神经。

他的双眼紧盯着前方,手中紧握缰绳,心中暗自祈祷着奇迹的降临。

此时此刻,胜负的天平在双方的鲜血和汗水中摇摆不定,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整个战场。

而清军未来的命运,也仿佛被一层厚厚的迷雾遮盖住,难以预料。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