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8章 北方各地局势(1 / 1)胜者即正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8章 北方各地局势

随着南方的军情传到太原,大同等地,局势瞬息万变。

那些原本还在与高一功所部大军激战的绿营军,居然毫不顾忌,立刻宣布反正了,甚至纷纷自封为“反清复明救国大将军”。

此时的他们,仿佛不再是满清丢在山西的残兵败将,而是一群充满斗志的英雄。

当然,晋南,晋中,北直隶等地的绿营军,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彼此间拉拢人马,试图将各处的“友军”,纳入自己的阵营。

而那些从河南突围而出的士兵,纷纷投向姜镶在大同所建立的临时阵营。

此情此景,使得原本孤军奋战的姜镶,瞬间成为了所有前明边军、现绿营兵、而今虽然想着反正,但却又惧怕被清算的各路绿营军的领袖。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姜镶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

他明白,若是他这样一个曾经在清军入关之后,迅速投降的人,还坑了李自成,很难逃过一劫。

毕竟,领兵来攻的,是高一功。

而那些见风使舵的兵将们,不过是拿他来试验,若是他都没事,他们自然也不会遭遇明廷的清算。

对于他们来说,换个主子、依旧吃粮,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生存之道?

但姜镶心中更清楚,身为这些叛军的代言人,他的命运其实完全掌握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向手中。

此刻,北方的局势正变幻莫测。

随着突围的进程,林昌峰和田见秀几乎占领了整个河南,他们如猛虎出笼,迅速展开了对太原的两路进攻。

与此同时,晋北方面,高一功所部也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出击。

姜镶虽然与北直隶、山西的绿营军号称“反正”,甚至派兵南下增援太原。

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割地自守,毫无进攻之力,高一功和李过根本没有停下攻势的意图。

姜镶在这场动荡的背后,试图抓住重归大明的机会。

他明白,若想在这混乱的局势中生存下来,必须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力量。

高一功、李过不行,那其他人,总是还要试一试的,他必须审时度势,尽快做出决断。

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姜镶只能在其中拼命挣扎,努力寻找着自己的立足之地。

北直隶的局势愈加紧张,清军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清军垂死挣扎的军事策略和人心的浮动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此时,清廷内外的紧张气氛日渐升级。

多尔衮意识到,明军很快就会派出主力北上,但是暂时还没腾的出手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现在,他必须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来镇压叛乱,维持满清最后的统治。

与此同时,消息传至北京,满清朝廷内部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动乱。

那些原本不服多尔衮的八旗士兵,借着这个混乱的机会,打着“清君侧”的名号,企图反抗多尔衮的统治。

毕竟,他们在朝中受压已久,心中积怨已久。

不过,没了阿济格的制约,济尔哈朗又无心内斗,这场反抗看似胜算很大,但实际上却是极其危险的尝试。

然而,这时的顺治皇帝年仅八岁,多尔衮已执政三年,早已在军中和朝中建立了稳固的权力基础。

他的亲信遍布清廷内外,虽然满清王朝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北京的八旗兵不过一万,但这种规模的叛乱,几乎不可能成功。

不过,多尔衮一方面要面对外敌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需镇压内部的动荡,这使得他心力交瘁。

平定了这场小规模的叛乱后,多尔衮在孝庄及大臣们的支持下,趁着多铎还能拖住明军主力之际,开始动员八旗。

他们像是昔日入塞劫掠一般,在顺天府周围抓捕汉人,强行押送至关外为奴。

这场劫掠不仅是为了补充关外的人力和物力,更是一种阻击。

与此同时,清廷疯狂搜刮钱粮,向关外运输大量粮食、金银,以及北京工坊里的武器弹药。

西洋传教士也被迫随之而去,仿佛这是他们长期占据关外的计划。

多尔衮所谓的“满汉一体”,在危机面前不堪一击,最终撕下了这面虚伪的面纱。

清廷调动了北京城中所有的八旗兵,以及所属的包衣壮丁,只有少数依旧坚守故土的绿营军在抵御这场劫掠。

北直隶的大部分城池几乎毫无防备,绝大部分有组织能力的乡绅早已沿运河南逃,试图避开这场劫难。

多尔衮的劫掠北直隶,除了补充关外人力和物力的考虑外,更是为了把这里变成一片焦土,阻碍明军之后出关征讨辽东。

若北直隶被焚毁、杀光、抢光,满城血流成河,那明军进攻关外就必须绕过宣大,千里迢迢穿越草原,而这必然会大大降低明军的投放能力。

而在此之前,明军或许还需处理与蒙古诸部落的关系,这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在满清兵威日盛之时,蒙古人曾屡次动乱,更何况在眼下的局势下?

明军在这一时刻,不仅要面临北直隶的困局,还要解决与外部势力的关系,这显然为他们的战略增添了更多的变数。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若是能从山东出兵,由海路进攻辽东,听上去似乎是个不错的战略选择。

但这并非易事。

顺治皇帝的父亲的父亲——努尔哈赤,罄竹难书的“十全武功”之一,便是将辽东地区的三百万汉人几乎屠戮殆尽。

换言之,若是海路,明军想要沿途获取补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换言之,若能够摧毁明军进攻关外的后勤基地,多尔衮便能在关外腾出手来,准备为接下来的撤退做充分的准备。

他深知,若明军在后勤上无法支持,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只能望而却步,甚至被迫退回。

然而,这些残暴的满洲贵族们似乎低估了北直隶的义军力量。

随着各地义军与反正的绿营迅速合流,他们开始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和甲胄。

这些义军尽管缺乏实战训练,面对八旗兵时未必能够直面相抗,但他们却能依托于城池,频频出击,这无疑极大地拖延了八旗兵劫掠的速度。在这场混乱中,和满洲牵连最深、最忠诚的包衣兵,早已死于中原的战场之中。

新征入伍的包衣,多是入关后被掠夺土地而来,面对新获得的武器,他们中许多人选择了逃离和反抗。

经历了短则几年、长则近十年的奴隶生活,这些人并未完全麻木。

相反,他们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愈加强烈。

如今,他们看到了反抗的机会,感受到了胜利的希望,又怎会继续助纣为虐?

这些义军、反正绿营军以及叛逃的包衣兵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令清廷恶劣的劫掠计划并未全面推行。

最终,他们只是掠夺了北京城周边的城镇村庄。

然而,即便如此,清廷依旧从北直隶掠走了超过三十万人口,牲畜和粮食无数。

这导致包括北京城在内的顺天府、永平府,乃至半个保定府和山西的一部分,几乎毁于一旦。

与此同时,北直隶和山西两地战事再度升温,局势愈加紧张。

姜镶凭借着大同边军仅剩的三千老兵,摇身一变成为西北地区反正绿营军的盟主。

但他的地位并不牢固,北直隶与山西的绿营军,虽然名义上归他统辖,但并非所有人都完全听从他的指挥。

在高一功和李过的联合进攻下,太原、大同等地的绿营兵不断逃出,窜逃之际泄露了当地的部署机密。

而与此同时,乱局之下,还有有不少绿营军纷纷汇聚到了姜镶的阵营。

姜镶在短时间内集结了近三万兵力,这让他的军队看似强大,实际上却各怀鬼胎。

因此,他的兵力尽管超过高一功和李过派来大同的兵马,但战力却难以匹敌。

这支所谓的军队内部派系众多,许多士兵不愿与高一功、李过所部直接交手。

他们在乱局中加入了姜镶的联盟,实际上只不过是墙头草,随风摇摆。

那些真正愿意与姜镶同仇敌忾、希望打出统战价值的,反而是曾经放满清入关,或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叛徒们。

其中,大部分都是河南镇撤入山西,北直隶的部队,他们成为了姜镶的忠实拥护者。

而他们的加入,使得姜镶的队伍更显实力。

这股力量虽然尚不足以对抗高一功与李过的联军,但至少为他赢得了一线生机。

姜镶与他的盟友最终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了大同与晋东北一带,似乎准备与已经兵临城下、两路进攻的高一功和李过联军展开生死较量。

随着局势的发展,双方都在积极筹备,调动人手,寻找适合的时机发起进攻。

高一功与李过的联军已经在战斗中锤炼出了一支精锐的队伍,士气高涨,他们决心一举攻陷太原,大同,巩固在晋中,晋北的统治地位。

姜镶深知,倘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他所依靠的这支军队随时可能分崩离析。

他试图通过对各派系的妥协和调解来凝聚力量,同时也向各路明军,传递了自己要反抗清廷的信号,希望能够获得招抚。

.

与此同时,沧州城内,聚集了来自各地调来的八旗军,绿营精锐,兵力多达一万以上,还有数万当地招募的绿营守兵。

如今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多尔衮与阿济格败亡的消息一经传出,城中随即波澜起伏,特别是金砺的溃兵在河间府附近被全歼的传闻,更是令士气低落的军心开始动摇。

不过,这些绿营军的反正潮流虽然频繁涌动,但却都被城内的八旗甲兵严加镇压,未能掀起更大的波澜。

目前城中仍然驻守着三千多名八旗兵和包衣兵,其中一千多是来自关外的新八旗,近千名包衣兵使得沧州的防线看似牢不可破。

这座城池的城防极其复杂坚固,既有厚重的城墙,也有险峻的壕沟,令这些零零散散的绿营兵在反正的同时又无力攻城。

即便士气再高,面对这样的固防,想要成功起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较于沧州的局势,北直隶其他地方的防守,就显得脆弱得多。

那些城池虽然同样坚固,但在明军的攻势,城中的绿营士兵反正行动迅速,内外夹击之下,这些原本固若金汤的城池,往往会在短短一天内便被攻破。

八旗兵在绿营军与明军的联合袭击中尽数覆灭,最终基本上都只有少数绿营军可以活下来。

高杰对于满人投降的态度非常明确,他并不接受满鞑的降服,满人更是不敢轻言投降。

他们深知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所犯下的罪行,一旦被汉人抓住,等待他们的将是何等惨酷的下场。

随着山东几乎所有城池被明军收复,沧州如今成了清廷在北直隶南部的唯一据点。

但城中的人心早已动荡不安,虽因八旗甲兵的压制,许多军官和士兵依旧选择追随,根本就是因为害怕被当众处决而不敢轻举妄动。

但这种压抑的局势并非长久之计,随着反正潮流的不断蔓延,城中的防线变得岌岌可危。

沧州城内,虽有足够维持两万大军一年消耗的粮食,但这也不过是延缓死亡而已。

孤城的现实让满清兵员意识到,坚守下去不过是静待灭亡。

如今的沧州城早已沦为孤城,四周满清的战局已然崩溃,再也不会有什么援军来支援。

没有了外援,城内的兵力不足以击败强大的明军,沧州的沦陷几乎成为了必然。

在这种情况下,支撑这数万兵马坚持下去的,只剩下北上突围的幻想。

他们希望能够与在北京的清廷汇合,逃出关外寻求生机。

然而,这一切都要求必须趁着明军在北方的统治尚未巩固,立即突围而出。

突围计划虽有希望,但若再拖延下去,情况只会愈发恶化。

若是等到明军整合力量,沧州便会如同一座被围困的孤岛。

到时候,逃脱之后又能如何?清廷在北京的控制力愈发薄弱,倘若无法及时得到支援,等待着突围军队的,将是彻底的覆灭。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