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3章 夜战(1 / 1)胜者即正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3章 夜战

朱慈烺手下的御营侍卫,亲自回答了巡营的“夜号”,他随后带领一行人来到营门。

值守军官上前核对腰牌,经过仔细检查后,拱卫朱慈烺的一行御前侍卫,才得以进入营地。

营门处的士兵们整齐划一,纷纷行礼,目送皇帝进入营房。

整个营地显得井然有序,军容肃整。

营房内灯火通明,四处不时有军法官带队巡逻。

如今,大战在即,巡查的频率比平时更为密集,军法官身后跟着的军法兵数量也增加了,从原本的两人增至一伍。

他们严格巡查,防范潜在的火灾、聚众闹事,或是奸细潜伏、突袭等突发情况,确保军纪无懈可击。

走过营地大半,朱慈烺和张煌言一路巡视,并未发现任何问题。

营地的值守士兵精神饱满,军纪森严,这让朱慈烺感到十分满意。

张煌言见状,继续刚才的对话。

“陛下,高一功在太原府附近击败了姜镶的前锋,如今应当已经逼近太原府城。

姜镶在内忧外患下,局势愈发不利,败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李过也在进攻大同,目前看来战局一片顺利。”

朱慈烺点头,心中浮现出一种难以掩饰的自豪感。

他想起历史中,李过和大顺军曾因姜镶失利,最终被迫撤退。

但现在,随着他自己的到来,历史的进程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令他感到欣慰。

张煌言继续道:

“此外,山西的某部绿营军在安邑发生了哗变。

这支绿营兵原计划支援姜镶,却在关键时刻哗变,导致内部动荡。

他们现在已经退回了临汾,看来是在观望太原和大同的战事进展,似乎在等待一个可以顺势而为的机会。”

朱慈烺听后,若有所思。他沉吟片刻,道:

“李过他们在野战中击败姜镶,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那些绿营军表面上似乎团结一致,实际上却各怀鬼胎。

清廷的八旗兵都已无法与我们抗衡,他们凭什么能翻起什么浪?

一旦姜镶战败,山西各地的绿营兵定然会如墙头草般投降,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趁机与我们讨价还价。”

张煌言笑了笑,附和道:

“陛下所言极是,姜镶的兵力本就不足,再分兵两处,只会让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他手下那几万人,恐怕再也撑不了多久。”

朱慈烺眉头微舒,眼中透露出一丝欣慰。

他转头对张煌言说道:

“北方的战事预计在两个月内结束。大同、太原一旦被我们攻下,整个山西的局势将彻底稳定下来。

中原已大半被我军收复,正如五军都督府此前制定的计划一样,局势正在迅速向我们倾斜。”

张煌言闻言,继续汇报:

“陛下,现在堵胤锡已经从长沙、南昌调派了官员,准备接管已经收复的中原地区。

山东、北直隶等地的义军也都行动迅速,他们打着大明的旗号,收复城池的效率极高。

这一切得益于当初锦衣卫的粮草和训练支援,如今看来,陛下的决策果然高明。”

听到这里,朱慈烺露出一抹满意的微笑,心中也涌起了阵阵振奋之情。

局势的发展比他预想的更加顺利,关内的大片领土几乎已全然在掌握之中,清廷溃败的速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心中盘算着,清廷自入关以来,虽然依靠军事武力迅速占领中原,但终究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而以小族统御大国,始终无法与汉人的文化与制度相抗衡。

清廷虽然以残酷的军事手段压制反抗,但其统治根基薄弱。

一旦失去军事威慑,必然如积木般崩塌。

他顿了顿,望向远方,继续道:

“鞑子的政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更先进一点的奴隶制部落正确,他们依赖的不是民心,而是残酷统治。

现在失去了兵力,他们注定无法再稳固江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崩溃时,彻底瓦解他们的最后防线。”

张煌言深以为然,点了点头:

“是的,陛下,您所料不差。如今清廷内部的离心离德,早已无法弥补。

只要我们稳扎稳打,清廷的覆灭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紧接着,朱慈烺想起当前的局势,又问道:

“李过那边还有什么新情况?”

他心中明白,眼前的多铎和城内清军虽是当下困局,但山西的局势,同样重要,特别是长城北面的蒙古部落,正蠢蠢欲动。

外藩蒙古军的强大机动能力,已成为他当前不得不正视的隐患。

张煌言神色严肃,略微组织了下语言,缓缓答道:

“李过目前正在忙于整顿兵马。他在山西的大战中,成功歼灭了两路绿营军主力,但自身的核心老营兵也遭受了损失。

如今他正忙着收编绿营军中的精锐,调整建制,试图恢复大军的实力。

要不然,他麾下成建制的部队,恐怕也只剩下高一功的部队了。

李过此次北上,只带了不到一万兵马,毕竟忠贞营的主力并不在他手上。”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

“此外,山西与河南的治理工作也进展缓慢,尤其是田见秀他们手下的官员储备严重不足。

中路大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地盘,但治理层的匮乏使他们难以有效控制这些新收复的地区,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全理顺局面。”

朱慈烺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

“此战咱们的阵亡不多,但掉队损失颇大,就算是我殿前军,恐怕也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彻底恢复。

李过这次为了全歼山西的绿营军主力,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恐怕麾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精锐兵力已掉队了。”

李过和高一功的军队虽然已经改造过了,但相比起殿前军,依旧缺乏标准化、成体系的训练模式。

而北伐的进展过于快速,他们也没有能够迅速补充预备力量。

正如朱慈烺所见,李过麾下的部队在每一场战斗中,损失一部分精锐,就意味着大军元气的重创。

而那些临时征召的新兵,远不及老兵能迅速投入战斗,他们需要时间在老兵的指导下逐渐成长,并通过实战磨练,方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他轻轻叹息,神情略显沉重:“这就是朕一直力推军官训练团的根本区别。”

如今的军队职业化、系统化,作战需要多兵种协同配合,这是军事科技高度发展的要求。

而与之相对应的,大明王朝的社会,经过几千的集权洗礼,早已形成高度的组织化和原子化。

一旦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哪怕占据再多的土地,都是徒劳无益。这也是清廷如今如此狼狈不堪的根本原因。

张煌言微微点头。他明白朱慈烺所言非虚。

战争中,谁能迅速恢复元气,谁就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占据优势。

而殿前军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的训练,士兵即便在激烈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依然能够通过预备役和后续训练迅速补充新的战斗力。

朱慈烺略微沉吟,问道:

“高一功呢?他那边的局势如何?”

张煌言回答道:

“高一功目前在山西驻守,主要负责稳定新收复的区域,尤其是那些战略要地。

然而,他手下的部队规模有限,治理经验不足,想要稳固这些地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加上他和李过两人需要协调作战,调度兵力,想要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攻势,难度不小。”

朱慈烺闻言,微微点头。

忠贞营的组织结构并不如殿前军严谨,尤其在面对治理和统治这些新收复的地区时,恐怕还会有诸多困难。

他们虽然勇猛,但一旦核心力量遭遇重大损失,恢复起来的难度远超预期。

“不过,李过和高一功在山西的局势,暂时还不足为虑。”朱慈烺说道: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鞑子在困境中往往会爆发出极强的求生欲望,若我们不能迅速控制局势,他们依然会成为我们北进的障碍。”

张煌言点头称是,随后道:

“陛下,所言极是,我们需要尽快派遣能干的文官前往这些地区,加紧巩固这些新收复之地。”

朱慈烺深思片刻,随后下令:

朱慈烺心中早已有了定策,他要在这场战争的博弈中,牢牢掌控主动权,确保大明复兴的步伐不再停顿。

夜色逐渐深沉,营地中的灯火依旧照亮着一方天地。

朱慈烺站立在营门口,耳边是士兵们的行军脚步声和哨兵的呼喊声。

此刻,他已经掌握了这场历史大戏的主导权,而未来的胜利,正在一步步向他靠近。

.

沧州城外,夜色再一次笼罩大地,星月隐于云霭之中,明军早已完成了部署,静待清军突围。

各部队经过数日的隐蔽集结,悄无声息地潜伏在预设阵地,借助山势和夜色的掩护,隐藏于敌人的视线之外。

整个战场如同一张巨网,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

赵正东,身披精良的铁甲,骑在一匹骏马上,伫立于沧州城外东南的小山坡半山腰处。

他的身影隐没在山间的阴影中,眺望着不远处的废墟与河流。

两道山岭连绵起伏,阻隔了他的视线,山岭以西,已是被明军火炮轰得满目疮痍的侯台堡垒,断壁残垣布满了原本平坦的地面,而那堡垒的尽头便是沧州城外的护城河。

多铎原本在护城河周边修筑了大量的侯台堡垒,试图强化防御。

但这些堡垒在经历了明军的猛烈轰炸后,变成了废墟。

残垣断壁不仅未能发挥防御作用,反而成为了清军骑兵行动的障碍。

护城河已成清军与城外明军之间的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迫使突围的清军只能通过狭窄的山道,穿过赵正东所在的这片区域。

根据从城内绿营军传递出来的情报,清军计划从东南方突围,预计会派出多批兵力。

其中,包括三千八旗甲兵、一千包衣兵以及三千绿营兵。

这些绿营兵尽管已经有反正倾向,但被八旗兵紧紧控制的包衣兵却依然不明其态度,局势变幻莫测。

多铎调动东面兵力发起骚扰,意图牵制明军的力量,试图在东面制造突破口,从而迫使朱慈烺加强南面的防御,借此为西面的突围减轻压力。

这一战术颇为高明,多铎显然希望通过这种分兵之计来打破明军的包围圈。

此时,中军已经抽调了一个骑兵营去支援东面战场,而赵正东麾下的精锐则被部署在东南方城门附近,负责迎战从此处突围的清军。

他们不仅要应对清军的正面冲击,还要配合伏击力量,在关键时刻形成包围。

在赵正东的前方,两道小山岭高耸,其间的狭窄山口是清军唯一可能通过的路径。

山岭两侧,明军早已设伏,百总古德富率领的一百精兵埋伏在山岭出口的左侧,而另一位百总则率部隐于右侧,他们将承担阻击突围清军的重任。

根据赵正东的计划,只要能在山口成功阻拦清军,便可利用地利之便,依托明军火器优势,将这支清军全歼于此。

山岭地势险要,崎岖不平,对骑兵行动极为不利。

清军骑兵若要通过,必然会在山道中陷入迟缓的状态。

届时,赵正东将亲率大军合围而来,从背后与两翼发动突袭,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敌军。

这一战术计划精密,力求在短时间内击溃敌人,减少明军的伤亡。

夜风中,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隐约可闻,似有千军万马正从护城河方向奔来。

随着距离的拉近,地面的震动愈发明显,那是清军最后的主力,依旧保留着充足的战马和精锐的战斗力。

此刻,他们已无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全力突围。

赵正东目光如炬,紧盯着前方黑暗中的动静。

他深知,此时的清军必定处于决死状态,尤其是这些八旗骑兵,他们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突围的决心无比坚定。

一旦战斗打响,明军必须迅速出击,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敌军,不能给他们任何喘息之机。

山岭之中,伏击的明军士兵屏息静气,握紧手中的火枪和刀剑,等待着赵正东的指令。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停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风暴前的平静。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