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2章 刘备想做光武帝没做成的事?曹操:我向你们低头,你们扶我称王!(1 / 1)天命不在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

众人心头一震,神色皆是一凛。

陈群话不敢说的太直白,可在场这些人精们,又岂会听不出他言外之意。

府兵制且不论,那均田制,可是要刨他们士家的根儿啊。

你刘备搞均田,你不让我们士家豪强兼并土地,我们哪来多余闲钱开枝散叶,繁盛家族?

你不让我们兼并土地,我们哪来的雄厚财力,来眷养家奴私兵?

我们怎么享受锦衣玉食?

我们又怎么制简作书,传承经史,保持我们家学渊源的优势?

没有了这一切,任你再显赫的家族,用不了百年,只怕十几二十年就可能走向衰落。

天下可以改朝换代,汉朝可以为魏朝取代,天子可以姓刘也可以姓曹。

但!

无论你们谁做天子,我们士族绝不能倒。

而士族以屹立不倒的根儿,就是兼并土地的特权。

当年的光武帝也搞过什么度田制,最终在众豪族的反对下,不得不叫停。

众人原本以为,刘备搞什么均田制,也只是为了与曹操争天下的权宜之计罢了。

听陈群这么一说,刘备这是搞起来不打算停的节奏啊。

这还了得?

“刘备倒行逆施,与天下士人为敌,我们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当同仇敌忾,保我大魏,共抗伪楚。”

钟繇第一个站了出来表态。

钟氏作为颍川百年望族,倘若刘备北伐中原,钟氏也首当其次,面临着颍川失陷,钟氏祖地为楚所吞的危险。

钟繇既为曹魏重臣,又为颍川望族,自然是心焦如焚。

众名士大臣们纷纷称是,皆是附合响应钟繇,皆声讨刘备的“倒行逆施”。

“刘备倒行逆施,欲置天下士家与死地,懿自当与之死战到底。”

“只是河南诸州直面伪楚兵锋,自当倾尽全力保我大魏,抗击刘备。”

“可有些州郡尚远离刘备兵锋威胁,未必就会如我等这般紧迫了…”

司马懿言语别有暗示,目光瞟向了田豫等几位河北士人。

言下之意,你钟繇等颍川士人,着急火的要抗楚,那是因为楚国一旦再启北伐,颍川首当其次直面楚军兵锋。

乃至于整个河南诸州,皆有可能不保。

可人家河北士族,却有黄河为天险阻挡,还有你们河南诸州挡在前边,人家有什么好着急火的?

你们河南士家想倾家荡产保魏,跟楚国玩命,你们就自己玩呗,何必拉我们河北士族。

如此,则河南河北各怀鬼胎,又如何能齐心协力,共保曹魏?

一时间,高柔,杜袭等河南人纷纷称是,田豫等河北士人,则默不作声。

“诸位莫忧。”

陈群出言打断了众人议论,捋髯笑道:

“群正是为促成我大魏诸州,地不分南北,所有人皆能一条心,共保我大魏,故而才要联名诸位,向魏公进献这九品中正制。”

“诸位看过之后,自然便知群之苦心。”

众人这才停下议论,心怀着狐疑,翻看起了摆在眼前的帛卷。

片刻后,众人脸疑云散尽,皆为惊喜取代,堂中议论声再起。

这帮人精怎么可能看不出来,陈群这部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之法意味着什么。

此法若能推行,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魏国将出现君王与士家共治天下的局面。

从党锢之祸时起,这就是天下士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啊。

君权将受到限制,宦官之祸也不会再重演,天下大事皆决于士人…

这画面想想就令人热血沸腾。

“长文这九品中正制,一举革除了察举制之弊端,令天下贤能皆为魏公所用,实乃强我大魏的万世之法!”

“好好好,此法若能推行,必能令天下士人同心协力,共保我大魏!”

钟繇是拍案叫绝,脸掩饰不住的欣喜。

杜袭,高柔等河南地士人,纷纷表态,皆是大赞陈群此制。

“陈侍中这九品中正制,确实开万世太平之良制,豫相信,此制若魏公能推行,天下仁人志士,必不分南北,定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保大魏!”

田豫终于也表了态。

这九品中正制之下,所有的士家皆为受益者,他所在的河北士人,自然也包括其中。

在如此重利之下,哪怕河北还未直面楚军兵锋,他河北士人自然也愿倾尽全力,扶保曹魏。

田豫乃河北名士,他的态度,自然是代表着河北士人的态度。

陈群,钟繇等颍川士人,彼此对视,皆是会心一笑。

陈群当即起身,笑着向众人一拱手:

“既然诸位同僚已再无异议,那就请诸位随群联名表,奏请魏公速速推行此制吧!”

众人皆轰然响应。

三日后,魏公府。

曹操眉头微锁,指尖有节奏的敲击着案几,目光一动不动的盯着案前那道帛卷。

这是一天前,以陈群为首,近三十余名大臣,联名表进献来的一部选官之法。

“九品中正制,九品正中制…”

曹操喃喃自语,眼神变化不定,叫人捉磨不透内心态度。

“子桓,仓舒,陈群他们所献这个九品中正制,尔等以为孤当不当采纳?”

曹操忽然开口,目光斜瞟向了曹丕和曹冲两兄弟。

曹冲自不必说,已是曹操心中内定的储君。

只是鉴于南征之战,曹冲几次献计皆失利,青徐二州失陷,十万魏军的折损,少不了其责任。

无功而有过,曹操自然不好在这个时候,就宣布立曹冲为储。

至于曹丕。

其生母卞氏虽然叛逃,但曹丕在邺城之变中,选择拒绝了卞氏命令,依旧忠于他这个父亲。

这份忠孝表现,令曹操对曹丕态度有所改观。

故而今日他才会将曹丕也召来,父子三人共商这事关国本的大事。

“父亲,儿臣以为,这九品中正制,若从长远计,乃是弊大于利,断然不可推行!”

曹冲率先开口。

态度明确,反对!

曹操拂了拂手,示意曹冲说出自己的理由。

“此制若推行,假以时日,选官之权便将尽付于士族之手,从朝廷到州郡,高官重位将皆为士家所占。”

“儿臣担心,若出现这般局面,则士族将膨胀到尾大不吊的地步,势必会危及父亲的君权。”

“倘若如此,我大魏社稷岂不危矣?”

曹冲一针见血,点破了这九品中正制的隐患所在。

曹操眉头深锁,指尖只是敲击着案几,却并未就曹冲所言表态。

虽未开口,显然曹冲说到了他心坎。

他自诩唯才是举,打压了半辈子士家豪姓,到头来却要向士家让渡权力?

这岂非推翻了他坚持了半生的政治理念?

“子桓,你怎么看?”

曹操未作表态,目光又看向了曹丕。

曹丕咽了口唾沫,心跳陡然加快。

他自然知道,自家父亲压了士家半辈子,让父亲向士族让权,无异于虎口拔牙。

只是若跟着曹冲一起反对,岂非有拾人牙慧,没有主张之嫌?

这对他赢得储位,能有半点帮助吗?

曹丕眼珠飞转如梭,蓦的心一横。

“事到如今,只能赌一把了…”

曹丕深吸一口气,拱手正色道:

“父亲,儿与仓舒意见相佐,儿反倒以为,父亲为我大魏社稷,当推行这九品中正制!”

曹操眉头一皱,同样示意曹丕说下去。

曹操的冷静,令曹丕看出了一丝希望,忙道:

“我大魏前番南征,折兵十万之众,连失青徐二州,已是元气大伤,被迫转入守势。”

“今大耳贼又拒绝了我们的讲和,今秋一过势必会再度挥师北伐,不给我们恢复元气之机。”

“父亲若推行这九品中正制,便可尽得天下士族之心,令他们倾尽全力保我大魏。”

“如此,我大魏在短时间内,便能恢复元气,国力大增!”

“父亲方有挥师南下,收复失地,扫灭伪楚,一统天下的机会!”

“故儿臣以为,为了我大魏社稷,为了父亲一统天下之伟业,父亲当推行这九品中正制!”

曹丕慷慨激昂,道明了自己的理由。

这番理由,正捏在了曹操的七寸之。

魏楚攻守之势已逆,楚强而魏弱,刘备北伐攻取河南之地已是近在眼前。

想要挡住刘备的凌厉攻势,他就必须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复振兵势。

这就是曹操的七寸,是他的软肋。

九品中正制进献的时机,正是恰到好处,拿捏住了曹操的软肋。

曹丕正是念及于此,方才决定赌一把,力主推行九品中正制。

若成功,便为曹操立下了大功,还赢得了陈群等士人的拥护。

一石二鸟啊…

曹操心头一震,站了起来,负手踱起步来。

曹丕一见有戏,趁热打铁道:

“儿臣以为,你父亲的功业,区区魏公之爵,已不足以彰显父亲之功。”

“现下也该是父亲顺应天意民心,进位为王之时了。”

“父亲若推行这九品中正制,天下士人必感念父亲恩德,定然会全力拥戴父亲进位为王!”

曹操蓦然停止,眼眸中一道精光闪过。

曹丕这是要他以推行九品中正制为条件,换取那帮士家豪姓支持他进位为王!

魏公,魏王…

离那九五至尊之位,就只差一步了啊…

曹冲却急了,忙道:

“父亲,魏王之位只是虚名而已,父亲岂能…”

曹操却一抬手,打断了曹冲。

转身时,曹操脸已燃起傲色:

“孤压了那班士家豪姓十余载,以孤的手腕,还怕被他们架空了孤不成?”

“孤就暂且遂了他们心意,推行这九品中正制,以换取他们死心塌地保我大魏,助孤扫灭伪楚,一统天下!”

说罢。

曹操目光射向曹丕:

“子桓,你代孤转告他们,孤进位魏王之时,就是孤推行九品中正制之日!”

本书将改名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大家翻书架时别找不到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