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章(1 / 1)鹿子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叶满枝目前分管着三项工作, 民政、教育、家庭手工业。

开介绍信和婚姻登记,是直接面向居民的业务,民政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

成人扫盲和小学教育, 有穆主任的大力支持,如今也变成了街道办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比前两项工作, 家庭手工业就像地里黄的小白菜, 虽然每次开会都被领导提及, 其实没人真正关心。

而叶满枝正搞得如火如荼的煤炉厂, 是大工业,不是家庭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是啥样的呢?

顾名思义, 那是在家里就能操作的手工业, 不需要开工厂, 也不需要工商登记。

像二姐婆婆徐大娘负责的糊纸壳小组, 各居委会召集的手套小组、缝纫小组、木匠小组、制坯小组、铁匠小组等等,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 才能归类为家庭手工业。

对街道办来说, 发展家庭手工业的好处微乎其微。

为什么呢?

因为街道每月要给这些手工小组联系订单、分配任务, 费了老鼻子劲, 却不能从中截留利润, 要把大部分收入留给居民, 小部分交税。

而且从业人员又多又分散, 特别不便于管理。

对街道办来说, 家庭手工业投入大、产出小,除了能吸纳家庭妇女参加工作、拉高街道居民的平均收入, 再没有太明显的优势。

主任副主任都不算太重视,叶满枝这个分管的小干部,其实也没怎么上心。

要不是张勤简突然提及, 她甚至不知道去年的月平均收入只有350元。

“小叶,你填数字的时候,是不是填错了?”穆兰也不太相信小小的家庭手工业能有一千多块的月收入。

叶满枝找出她的记账本和税务所的完税证明,一起交给了穆主任。

这事也怪她自己。

她这几天沉浸在喜提新房的喜悦中,一直在瞎捉摸开春清理院子和打扫卫生的事情,再加上单位里对家庭手工业不太重视,她报完税以后就没有第一时间汇报给领导。

关键是,她当时并不觉得平均每月一千块的收入,算是什么特别大的成绩。

要是早知一千块是以前的三倍,她早就跟领导邀功了!

穆兰仔细查验了她的账本和完税证明,上面的数字,确实能与她那份汇报材料的内容对得上。

那就不是填写错误了。

魏珍也将账本接过去翻看了一遍,在叶满枝接手之前,家庭手工业一直是由她分管的。

那工作有多难做,她最清楚不过。

每天拉拉杂杂一大堆事情不说,还看不到多少成绩。偶尔还要因为几个居委会之间抢生意,出面调解矛盾。

小叶就算再能干,也不可能刚一上手就让业绩直线飙升吧?

这个账本上详细记录了9月12月的账目。

看得出来她9月刚接手时,家庭手工业的收入并没有明显起色,那个月的总收入是418.24元。

直到10月中旬以后,才突然增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进账项目。

不但有锅碗瓢盆、菜板、锅盖、扫帚、丝线等杂七杂八的小玩意,还有木床、风箱等大件,最神奇的是,居然还有9口棺材!

10月总计收入1351.43元。

“这,这……”魏珍指着“棺材”那一行问,“咱们手工小组里还承接制棺业务吗?”

“对啊,第三居委会那边有个曲师傅,以前是在棺材铺做活的,年纪大干不动了就教给他儿子。不过他儿子手艺不怎么样,棺材铺没让他子承父业。”叶满枝解释说,“656厂扩建不是要占用坟场嘛,好多人家要迁坟,来我这里登记的时候,我就把曲师傅的儿子介绍给他们了。”

殡葬也是民政工作的一部分,居民给先人迁坟之前,要来街道办做一下登记。

叶满枝因此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小曲师傅虽然手艺不如他爹,但胜在便宜,对于不想在迁坟这件事上破费太多的人家,算是首选。

所以她两个月就给小曲师傅联系了17单业务。

由于订单太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连老曲师傅都重新出山了。

穆兰认真看了她的账本,把每个条目的单价,总价都合计了一遍后,指着“扫帚”那一栏问:“这个扫帚是哪种扫帚?单价怎么那么高?”

“就是最普通的扫地扫帚。”

穆兰讶然:“扫地扫帚的收购价能高达4毛钱一把?”

如果扫帚的收购价是4毛钱,那么放到市场和供销社里,零售价恐怕要达到六七毛了。

扫帚值这个价吗?

按照账本上的记录,10月份,光是扫帚这一项就卖出300把,收入120元。

叶满枝颔首说:“您去供销社逛逛就知道了,很多供销社的扫帚、拖把都缺货,凡是有货的,价格都不便宜。质量一般的4毛左右,质量好的能卖到7毛。咱们手工小组生产的就是质量好的那种。”

魏珍问出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小叶,我看你这账本上增加了许多新的手工项目,这些产品最后都销往哪里了?”

家庭手工业的订单由街道办负责联系。

为了能接到长期且稳定的订单,通常要为工厂生产配套产品。

比如给火柴厂生产火柴盒,给烟厂生产烟盒,给调料厂生产花椒面纸筒,帮制帽厂裁剪帽遮……

但工厂只有那些,全市范围内却有几万个居民生产小组。

若想拿到工厂订单,也是需要走走关系、找找门路的。

小叶是656厂子弟,也许有这方面的人脉。

然而,叶满枝却理所当然地说:“这些新产品就是卖给批发市场和供销社的呀!”

众人:“……”

有点扯了。

供销社的大门有多难进,大家都清楚。

人家总不会因为你长得漂亮,就把产品收下吧?

赵二贺好奇地问:“小叶,你怎么说服供销社收下这些产品的?”

“不用说服啊,市场上缺什么,我就让手工小组生产什么,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能直接送进供销社的柜台。”

“那你咋知道市场上缺什么?你总不能天天去市场上守着吧?”

叶满枝要负责婚姻登记,管着扫盲学校和煤炉厂,不可能再有时间去做市场调研了。

“商品信息是我四哥叶满桂,以及魏大爷提供给我的!”

“哪个魏大爷?”

“就是魏国进魏大爷,”见众人仍没反应,叶满枝只好说出对方那个诨名,“魏监进!”

“哦哦哦”

原来是他呀!

提起“魏监进”,大家瞬间恍然了。

魏监进在解放前是个经纪人。

经纪人是干啥的呢?

就是帮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干股和回扣。

解放以后,这种吃回扣的经纪人被国家取缔了,大部分经纪人主动或被动转行。

有人去商店做了售货员,也有人被安排进工厂的供销部门。

魏大爷当时被分去“生猪交易服务所”当了业务员。

不过,他前年就退休了。

退休以后不忘初心,时不时就要帮人家牵线搭桥,赚点外快。

被工商和派出所抓住以后,死性不改,放出来之后继续干。

别人是二进宫,三进宫,魏大爷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进宫了,大家就给他起个外号叫“魏监进”。

像他这样的,主要以罚款和说服教育为主,所以,魏大爷也算是街道办的熟人。

一年总要被街道教育好几回。

穆兰一方面觉得小叶能把魏监进挖掘出来,算得上是知人善任,一方面又觉得这事不太靠谱。

“那魏国进没跟你要回扣吧?”

“没有,我让他担任‘家庭手工服务社’的顾问了,他经常去各大市场转悠,所以我每个月给他报销8毛钱的交通费,那账本上都记了。”

叶满枝能跟魏大爷搭上线,还多亏了她四哥。

四哥那些花鸟鱼虫,就是魏大爷帮他找门路销出去的。

这俩人经常一起逛市场,全市各大市场都被他俩玩儿遍了。

8毛钱的交通费里,其实还有四哥的4毛,但她要是说四哥的车费也被她报销了,似乎有假公济私的嫌疑。

张勤简狐疑地问:“咱们什么时候有这个‘家庭手工服务社’的?”

“我当时随口忽悠他的,”叶满枝赧然道,“没想到魏大爷还挺相信,干活特别起劲。”

众人:“……”

办公室里沉寂了很长时间,隔了不知多久,穆兰才打破沉默说:“我看还是可以开办一个‘家庭手工服务社’的,就让魏国进当顾问吧。”

他们是国家干部,不能骗老头干活。

这魏国进要是真能把家庭手工业的收入搞上去,由街道给他发点补贴也没什么。

“看来小叶这汇报材料填得没什么问题,”穆兰笑道,“老张,你还是跟区里解释解释吧,这是咱们干部的真实成绩。另外,申报先进集体的材料也要重新整理一下,把家庭手工业取得的成绩加进去。”

她心里有点为叶满枝惋惜。

虽说她让四个年轻人都写了先进个人的申报材料,但那主要是为了鼓舞激励年轻人的。

评奖委员会考察的是一整年的成绩,原则上,先进个人必须工作满一年。

光明街的五份申报材料中,只有魏珍符合要求。

她今年在街道组织开办了一家养老院,把很多无儿无女,鳏寡孤独的老人送进养老院集中照料,在福利工作这方面也算成绩斐然。

这个先进个人的奖项,很可能会评给魏珍。

不过,家庭手工业的进步,兴许能为先进集体的奖项增加一些砝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