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章(1 / 1)鹿子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整个光明街道办, 只有穆兰和张勤简是区管干部,有资格被区委组织部谈话,其他人都是由街道自行招聘的补充干部。

尽管叶满枝常以小干部自居, 但她其实连组织部的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从来没去过!

接到组织部的电话以后,叶满枝的第一反应是, 她要升官儿啦!

否则组织部怎么会找她谈话呢?不升官她没这个资格呀!

不过, 冷静下来以后, 想到单位里频繁的人事变动, 她又觉得组织部也许是想通过她,了解其他同志的情况, 比如张勤简。

在调干生的事情上已经失望过一次了, 叶满枝这次没敢声张, 抓心挠肝地等了一晚上, 翌日大清早就按照要求去了区委组织部。

林副部长是位中年女同志,简单的开场白以后, 就单刀直入地询问她对街道工作的看法, 还让她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

听了对方的提问, 叶满枝心里倏地安稳了。

看来这次的考察对象是她本人。

她是第一次应对组织谈话, 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若想被提拔, 她得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呀!

于是, 她先把最有看头的成绩摆了出来。

街道的家庭手工业工作是她独自负责的。光明街去年第四季度的家庭手工业收入在全市所有街道中排名第二。因着今年有了反帝大集这个销售渠道, 光明街的家庭手工业收入又有大幅增长,第一季度的收入位列全市第一!

另外, 刚刚建成的“反帝小学”是全市第一所“公办民助”小学,在市财政吃紧、学龄儿童入学极其困难的严峻条件下,他们没用一分财政拨款, 靠着自筹资金的方式,将学校成功建了起来,她在其中也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的。

叶满枝没说建校指标是她找来的,水泥也是她换来的,她觉得这样说话太直白了。

如果听到其他人这样说话,她会觉得对方在抢功劳。

除了以上两项比较亮眼的成绩,光明街的成人扫盲工作也卓有成效。

尽管脱盲人数不是全区最多的街道,但是从扫盲班结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成人高小班的人数,却是最多的。

她挑着重点,将主要工作都大致介绍了一遍。

至于学习情况,副部长问的肯定不是文化课成绩,而是思想政治方面是否进步。

叶满枝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了,而且党校的基层干部进修班也结业了,她的考试成绩位列全班第五。

虽然没能挤进前三名,但她多年轻啊,叶满枝自我感觉这个成绩已经很值得吹一吹了!

所以,尽管她只是个第五名,可是那语气听在林副部长耳中,好像她考了第一似的。

之前穆兰曾说过,这个小叶同志积极自信,工作热情极高。她当时还不以为意,此时倒是有些体会了,叶满枝确实有旺盛的革命精神。

林副部长不动声色地打量这位年轻同志,笑着问:“除了在基层干部进修班上课,你还进行过哪些方面的学习?最近读过什么读本?”

“最近有两位同志调离了,单位里工作比较多,我只大致翻看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还没时间精读。不过,我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以后,读过党纲党章和政治常识读本,还看了一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叶满枝其实挺想说几个她在吴峥嵘书架上看到的高级书名,可她没读过那些书,万一领导让她谈谈读书心得,她一问三不知,岂不尴尬!所以她还是老老实实的,读过什么就说什么。

“嗯,年轻干部读这些书是可以的,以后还能看看《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逐步深入学习。”林副部长提了几个书名,而后依照程序问,“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吗?”

叶满枝一时半刻还真找不出像样的缺点。

她在某些方面并不十分“优秀”,但也能达到“良好”的水平,“良好”算不上缺点吧?

要是非让她说出一点不足,那就是她太年轻,工作时间太短了,选拔调干生的时候,工龄就是她的短板。

然而,她不会主动提这一点,万一领导也觉得她太年轻,不提拔她了咋办?

所以,叶满枝斟酌了半天,只说展开自我批评的力度还不够,而且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与群众打交道,但缺乏机关工作经验,来区委改革办工作时,由于不了解机关情况,闹过很多笑话,误把公车当成小轿车之类的。

她本来就是基层干部,缺乏机关工作经验是正常的,她觉得这点不足无伤大雅。

*

谈话进行了半个多钟头,叶满枝从区委办公楼离开时,手心里全是汗。

通过林副部长透露的信息来看,之所以会有今天这场考察,是因为穆主任向组织部门推荐了她。

她突然就理解了穆主任给她介绍对象时的心情,感激和喜悦之情实在是溢于言表呀!

叶满枝回到单位以后,又找穆主任单独谈了一次话。

“主任,是您跟组织部推荐的我吧?”

“嗯,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你都放平心态,继续为光明街的居民们服务。”

穆兰与组织谈话时,推荐了张勤简接替她当主任,也推荐了叶满枝当副主任。

叶满枝年轻,既是缺点也是优点,年轻人头脑灵活还有冲劲儿,这是不争的事实。

穆兰能走进上级领导的视野,一部分原因也是得益于年轻人的奇思妙想。

小学的建校指标和去年的二等模范,都是叶满枝弄来的,她把叶满枝推荐上去也算是“筹功”了。

而且她以后还要在正阳区工作,光明街是她一拳一脚打拼下来的,既是她的成绩,也是她的大本营。

穆兰需要让光明街的辉煌成绩延续下去,而张勤简比较沉稳老成,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现在全市都在大搞社会主义建设,别的街道都在进步,如果光明街原地踏步,就相当于退步,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其他街道赶超过去。

因此,穆兰想给他选一个有进取心的搭档。

外单位调来的人未必会听她招呼,而叶满枝是她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干部,放到副主任的位置上正合适。

叶满枝迟疑地问:“主任,我太年轻了,工作年限也不多,组织上恐怕不会同意吧?”

“能被组织谈话,已经说明了组织上对你近期工作成绩的认可。你不要思虑太多,先认真工作吧。”

穆兰没把话说得太满。

她能向组织部门推荐叶满枝,当然也考虑过她年龄上的短板。

如果是在其他时候,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未必有机会被提拔。

但今年市里刚提出,要组建一支由主席思想武装起来的、有旺盛革命精神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队伍。既要有久经革命锻炼的领导骨干,也要有优秀的年轻人。

而且着重要求某些老同志克服论资排辈,右的保守思想,广泛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层层育苗。

现在培养革命接班人是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任务,每个层级都有规划。

叶满枝是工农出身,又是做出过成绩的年轻干部,很可能会被区里选来“育苗”。

而当事人小叶干部完全没想到,自己可能进入“苗苗班”。

穆主任让她放平心态,她就真的放平心态,不再琢磨升官的事了。

关键是,这种事情不是她能左右的。虽然有穆主任的推荐,但张勤简也是她的顶头上司,组织部门肯定也要征求他的意见。

叶满枝觉得张勤简未必乐意跟她这种年轻人搭班子。

于是,叶满枝把这件事放下,开始忙活自己的婚事了。

因着她工作上的变动,吴峥嵘一直没提结婚的话题,长辈们选出的两个日子,还是她从常月娥那里听来的。

她跑去跟吴峥嵘商量了一下,两人都想选5月28号领证。

吴峥嵘选这个日子的理由就不用说了,新打的木床已经晾了一个多月,只等着迎接女主人的到来。

叶满枝选择这个日子,主要是不想选八月一号。八月以后各单位都很忙,尤其是军代室每年都要搞什么国庆献礼,吴峥嵘很可能在新婚期频繁出差,让她独守空闺。

两人各有各的理由,但殊途同归,共同选择了5月28号登记结婚。

两家长辈商量聘礼的时候,叶满枝和吴峥嵘都不在。

但常月娥回来后给了她六百块钱,让她存到银行去。

“吴家老太太说,峥嵘他哥姐结婚的时候,父母准备的聘礼和嫁妆都是三百块。吴家的孩子都是按照这个标准置办的,其他长辈私下贴补的不算。”

常月娥小声说:“他哥姐那边不知道贴补了多少,但吴家亲戚都在滨江老家这边,哪怕有人贴补也有限。”

“那你怎么拿回来六百啊?另三百是他爷爷奶奶给的?”叶满枝问。

常月娥点点头,“咱家给你准备的压箱钱,之前已经用来给你买房子了,家里就不另外给你出钱了。你结婚的时候带着一套市中心的院子,比多少嫁妆都体面!吴家给的这六百块钱咱家一分不留,你自己存起来,以后过日子用。”

六百块的聘礼放在城里算是相当高的,一般人家有个二三百就很拿得出手了。

老叶家三个女儿的聘礼钱都是让闺女自己带走的,婆家给多少,闺女就带走多少。

“你俩抓紧时间去拍结婚相片,我这两天去峥嵘那房子里看看,缺什么东西得赶紧给你们补上。”

想起吴峥嵘屋里那张新床,叶满枝脸颊都要烧起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