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0章(1 / 1)鹿子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参加这次翻译选拔的候选人, 总共有十六人。

工学院七人,俄文系六人,工业经济系三人。

苗主任瞥一眼在对面扎堆的别家队伍, 对自家略显忐忑的三个苗苗说:“你们三个是系里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的, 一个顶对面三个, 没什么可紧张的!”

他这话说得十分掷地有声, 好似对面全是酒囊饭袋, 不值一提。

叶满枝附和道:“主任说得对,工学院那边的俄文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咱们必胜!”

连周牧都能当候选人, 可见那群工科生的外语水平相当一般般。

闻言, 苗主任心累地提醒:“谦虚一些, 不要吹牛!”

叶满枝:“……”

十六人被分成四组,每组随机选择四个人, 共同进入刘副校长的办公室。

有的小组只聊一刻钟就出来了, 有的则要半个多钟头才结束。

工学院的第一个四人组, 只用十分钟就结束了战斗。

苗主任从旁解说:“校长工作繁忙, 哪有时间跟所有人详谈?每人开口说上几句, 就大致了解个人水平了。”

叶满枝偷偷瞄着手表, 目前为止, 在里面逗留时间最长的是来自俄文系的一组, 待了将近一个小时。

工业经济系这边,苏芮和高云帆, 与俄文系的两人分到了一组,不过他俩进去没多久就出来了。

高云帆对苗主任解释说:“刘副校长问了社队工业的问题,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准备。”

社队工业在汉语里还是个新词, 俄文表达就更没有统一标准了,他们连问题都没听懂……

苗主任点点头没说什么,让牛皮吹上天的叶满枝,跟随工学院的另外三个男生一起进了办公室。

是骡子是马,先拉出来溜溜吧。

叶满枝打头阵,走在周牧和另两个男生前面,用俄语与校长问了好,介绍自己是工业经济系二年级的学生。

刘副校长似乎在批阅着什么,忙里偷闲地抬头问:“大二就被选上来了?平时成绩不错吧?”

叶满枝完全不提自己六十来分的物理成绩,只说自己的俄文成绩是年级第一。

她上学期俄文满分,可不就是全年级两个班的第一嘛!

她这样介绍自己,一下子就给校长留下了她是优等生的印象!

清楚她底细的周牧,忍不住向她投去鄙夷的目光。

这可太能吹了!

你咋不说你是全校第一呢?

刘副校长听过她的介绍,来了些兴趣,拧紧钢笔帽,笑着用俄语闲聊:“既然俄文成绩那么好,怎么不考俄文系?”

叶满枝不知道调干生怎么说,她就说自己以前当过街道副主任,高考的时候,干部身份不用考外语,自然不能报考外语专业。

她的俄文是由白俄人启蒙的,带着点白俄口音,吐字清晰又柔和,十分悦耳。

刘副校长听出她是有语言功底的,便点了点头,将视线转去另外三个男生,等着他们做自我介绍。

工学院比工业经济系还不注重外语。

大家学俄文主要是研究外文资料的,会点哑巴俄文就足够了。

叶满枝认真听了一下,没想到三人中口语最好的竟然是周牧,周牧为了去苏联留学苦练过口语,跟着苏联老师学习过,俄文水平与当初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听了几人的介绍,刘副校长又一边在文件上签字,一边问他们对主席提出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解。

这题叶满枝会做,上学期的政治理论课考过。

她边思考边放慢语速说:“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解决了国民经济两大主导部门——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巴拉巴拉巴拉,讲了十多分钟。

周牧几次想插话,都被她提高音量加快语速,岔过去了。

然后又展开谈了谈一五计划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啦,成立人民公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啦,口干舌燥地又讲了十分钟。

刘副校长一直认真听着,偶尔给她纠正几个用词错误,比如生产队不应该那样说。

叶满枝对其他纠正都虚心接受了,轮到“生产队”的时候,她就要反驳了。

“我最近在看苏联《民族友谊杂志上连载的一篇长篇小说《姐妹们,那里面的织布女工为了反抗老板的剥削,斗争的第一步就是组建生产队。苏联当地对‘生产队’就是这样称呼的。”

刘副校长在本子上记了几笔,又笑问:“那上面也讲人民公社了吗?”

“没有。苏联只有集体农庄,没有人民公社。我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蝴蝶姑娘,女主角玛丽诺就是集体农庄的饲养员。”

“那你为什么要把人民公社翻译成hapoдharkommyha?”

叶满枝实话实说,这个词是她临时编的,“巴黎公社就用了kommyha,我觉得两个公社是一个意思。”

刘副校长不置可否地笑笑。

公社和生产队还是新名词,目前还没有统一解释,但他觉得这女同学有几分急智。

目光扫过干站了将近半小时的三个男生,刘副校长没让他们回答同样的问题。

他转而问:“要是捷克斯洛伐克交流团的代表,向你们询问我市机械制造业生产革新的情况,你们要如何介绍?”

三个男生习惯性地看向叶满枝,以为她又要抢先发言。

但叶满枝并没着急开口,她对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革新不怎么了解,没必要上赶着露怯。

这种问题是工科生的强项,三个男生中有两人是机械系的,对于国内机械制造企业的大致情况都有所了解。

而且周牧的亲爹是656厂的副厂长,他多少能知道些内部消息。

于是,在两位师兄的发言结束后,周牧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又针对师兄的回答进行了补充。

甭管答得如何,观感上就让人觉得工学院这三人还挺团结的。

刘副校长似乎挺满意,像之前纠正叶满枝似的,给他指出了几个用词和语法上的错误。

工学院三人的回答全部结束后,刘副校长将视线落到叶满枝身上,用流利的俄文问:“女同学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补充吗?”

叶满枝踯躅片刻,皱起秀气的眉毛说:“我可能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与技术有关的话题可能涉及保密信息,外事部门也许会提前准备相关问题的答案,安排专人回答。我对机械制造业生产革新的情况,只知道皮毛,以防说错或说多,我可能不会跟代表团的人解释太多,翻译不就是传话的吗?”

学校要挑的是翻译,又不是接待人员。

有些问题哪能随便跟人家闲谈……

她可是军代表的爱人,耳濡目染之下,对保密工作那是相当警觉的。

想到这里,她状似疑惑地看向意气风发的周牧,小声嘀咕:“军工厂子弟怎么连这点保密意识都没有?”

音量不大,但在场几人都隐约听到了。

周牧:“!!!”

他就知道!

只要跟叶满枝碰上,就准没好事!

这人无理都要搅三分,何况现在被她抓住了小辫子。

周牧已经做好了她借题发挥的准备。

然而,他成长了,叶满枝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她没有咄咄逼人,只是疑惑地嘀咕了那一句便没了下文,老老实实地站在一边,等待校长接下来的提问。

刘校长对几人的底细已经清楚了,没再问其他问题,请同学们回去等通知。

*

叶满枝是在三天后得知选拔结果的。

学校为十七人的交流团,配了四名随团翻译。

其中三人是俄文专业大四的学生,只有叶满枝是工业经济系大二的。

对那场演讲的翻译工作是俄译汉,以四人的俄文水平来看,其实任何一个人都能胜任。

但是,据红光满面的苗主任透露,那天的十六名候选人中,只有叶满枝提及了保密的问题。

叶满枝同学,以她过硬的政治素质,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露脸机会!

认真听苗主任介绍了注意事项以后,叶满枝欢天喜地地跑回吴家老宅。

在吴爷爷和吴奶奶的万分不舍中,抱上她的漂亮闺女就匆匆赶回家了。

她没直接回军工大院,而是转道去了656厂军代室,向吴峥嵘通报了这个大好消息。

吴峥嵘知道她这几天一直在等学校的通知,生怕被那周牧压过一头。

此时听到了好消息,吴峥嵘也替她高兴,笑着道了声恭喜。

叶满枝问:“我要接待外国代表团了,是不是应该提前练习一下吃西餐啊?”

吴峥嵘闻音知雅,“你想去工人俱乐部二楼吃西餐吗?”

“当然想啊,好不容易有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你能不能跟厂里说一说?让我去西餐厅练习一下西餐礼仪。我不用你的招待票,自己花钱就行!”

她怕对吴峥嵘影响不好,目前为止只去过两次西餐厅。

一次是她答谢吴峥嵘,在那里请客吃饭,另一次是去年七夕节,她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两次都是用的吴峥嵘的招待票。

除此之外,就再没去吃过了。

“你跟后勤说说呗,让我去吃一顿!”叶满枝跟他商量。

“不用那么麻烦,”吴峥嵘把孩子放进她怀里,拿起听筒说,“跟餐厅那边说一声,订个位置就行。”

厂领导家属去西餐厅吃饭的不在少数,谁也没像叶来芽这样小心翼翼的。

叶满枝由着他安排,等他放下电话,才问:“你今天工作忙不忙?能按时下班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