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5章(1 / 1)鹿子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午的放工铃打响后, 粮食复制品车间的一群工人抄起饭盒就往门外跑。

车间主任在后面喊:“都跑什么跑?你们这组只剩半桶绿豆粉了,把这点活干完再下班!”

“主任,别干了, 今天食堂做了红烧猪肘和四喜丸子,去晚了就赶不上了!”

钱主任一边掏饭盒, 一边问:“你们听谁说的?食堂怎么可能一顿做两个肉菜?”

“真的, 今早厂部那边传出来的消息!罐头车间要招厨师, 让那几个厨师来厂里试菜。今天食堂的肉菜全是那些大饭店的厨师做的, 听说要做好几道特色菜呢!”

闻言,全车间的工人都放下手头的工作, 拎上饭盒就往外跑。

同一时间, 全厂大多数职工都从车间里走了出来, 脚步匆匆地赶往大食堂。

叶满枝刚走进食堂大门, 便听到后勤干事举着大喇叭喊:“大家排好队,不要抢!提前准备好粮票肉票!找好搭伙的人, 四个人可以打一份四喜丸子!”

“小蔡干事, 一份是几个丸子啊?”

“一份一个!数量有限, 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尝到新菜色, 四个人吃一个啊!”

“四个人才能吃一个丸子, 那也太少了!”

小蔡说:“这就不错啦!今天来了四位厨师试菜, 人家本来只需要做一盘菜, 给厂长和罐头车间的主任、技术员试吃就行。是叶厂长提议让咱全厂职工都尝尝大饭店厨师的手艺, 才有了今天这顿午饭。为了调集原材料,我们后勤和供销科费了老鼻子劲, 牛厂长还特批养猪场送来三头大肥猪呢!”

“哇,今天这架势都赶上过年了!”

“哈哈,可不是嘛, 过年的时候才给吃一顿红烧肉。”糖果车间的罗强排在人群里,深吸了一口肉香,问,“小蔡干事,除了四喜丸子,还有什么菜啊?”

小蔡掏出纸条,按照上面的内容报菜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红烧猪肘,注意啊,这肘子是切块的,每人最多打一块!不够吃的可以打红烧肉,每人半勺!咱厂的菜价便宜,每道菜只要一两肉票加一毛钱,一共五道菜,大家选择自己想吃的菜啊!”

说到这里,小蔡干事又拿着喇叭问:“有没有老家是四川的同志?”

人群里举起十多只手。

“这次来了一位川菜厨师,咱们平时不吃辣,大多数人没吃过鱼香肉丝和宫保鸡丁,你们一会儿好好品一品今天的家乡菜正宗不!”小蔡给这几位四川老乡每人发了一个号牌,低声说,“打菜的时候把这个交出去,能多打半勺。你们可别光顾着吃,吃完以后还得给厂里反馈啊!咱们厂要用这些做罐头呢!”

拿到号牌的十多人都惊喜地答应,保证完成任务。

叶满枝站在人群里跟大家一起傻乐呵,见到皮玉珍的时候,她招招手说:“皮主席,咱们一起打一份四喜丸子啊!”

“行。”皮玉珍把妇女主任也拉了过来。

三缺一,还得再找一个人。

叶满枝往后面望了一眼,老牛带着另外三个副厂长已经组好队了,刚进门的朱可海被晾在了一旁。

她笑眯眯地冲朱可海招呼道:“朱厂长,四个人打一份四喜丸子,你跟我们一组吧?”

朱可海含笑答应着走到三位女同志跟前,但他面对叶满枝时,心情并不美妙。

食品厂的领导班子经营有方,党务工作成绩却并不突出,上级派他来食品厂就是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的。

由他去省委党校进修,本来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在《滨江政报上出现了叶满枝的一篇文章后,却让事情偏离了轨道。

牛恩久大肆表扬《鞍钢宪法的落地成果,在推荐表上写了叶满枝的名字!

叶满枝的那篇文章,朱可海已经仔细研读了好几遍。

听说叶厂长是省大高材生,又给省厅的领导当过秘书,笔杆子上确实有些真功夫。

朱可海认可她的理论水平,但他总觉得这篇文章出现的时机太过巧合了。

牛恩久迟迟不肯公布推荐人选,而叶满枝就在此期间发表了文章。

文章刚刊登,牛恩久便有了决断。

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他怀疑这两人是故意的,牛恩久就是在给叶满枝留时间,供她发表文章!

他一度觉得这个猜测比较合理,可他前天找市人委的熟人打听过情况。

《滨江政报是机关报,每月发行一期,而且从来不接急稿,一般都会提前半个月定稿。

而叶满枝的文章,是在厂里拿到推荐名额后一周左右发表的。

她总不至于去市人委找编辑加塞吧?

叶满枝的确没找人加塞。

她那篇稿件是6月份寄出的。

当时《鞍钢宪法已经在全厂推行了,牛恩久找记者宣传报道过厂里的成绩,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着实出了一阵子风头。

叶满枝从广交会回来,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有了些想法。

尽管她与老牛厂长的关系还算融洽,但她是第一个提出在厂里推行《鞍钢宪法的人,那总结成绩的时候,咋能只让老牛厂长出风头,而把她落下呢!

所以,没有记者采访,她就自己写篇文章发表到报纸上。

内容主要是总结成绩的,夸职工的功劳,当然也夸了老牛厂长领导有方。

稿件在六月份寄出,但六月和七月的《滨江政报都没有采用她的稿件。

一直等到八月份这一期,才给了她一个版面。

叶满枝心想,她可不是为了给老牛递梯子故意发表文章的。

她的文章要是早点刊登出来,老牛早就有理由把名额给她了。

只要不给能威胁到他的朱可海,这个名额给谁都一样。

叶满枝在窗口打了菜,便与一群人围坐在了大餐桌旁,介绍起几位厨师的情况。

“人事科一共推荐四名厨师,一名川菜兼粤菜师傅,三名鲁菜师傅。川菜师傅六十多岁,在家乡的大酒楼当过厨师,年轻的时候还在广州的饭店做过粤菜。前几年独生子被调来滨江工作后,他就和老伴一起来投奔儿子了。咱这边材料不全,今天暂时没有粤菜试吃,先尝尝两道川菜的口味如何。”叶满枝冲蒋文明笑道,“蒋厂长,听说你是四川女婿,帮大家尝尝这两道川菜的味道正宗不?”

见他点头,叶满枝又向一众评委介绍了三名鲁菜师傅的情况。

两人来自国营饭店,一人来自公社食堂。

公社食堂的厨师名声不显,却是由宴宾楼周师傅推荐过来的。

周师傅就是当初给宴席菜罐头调味的大师傅。

被推荐的这位是他徒弟,在宴宾楼干过几年,但人家不愿意在大饭店里熬资历,就在家门口找了一个食堂做大锅饭。

反正吃喝不愁。

周师傅见不得他浪费手艺,便将他介绍来食品厂当个技术员。

福利待遇好,听上去也体面。

三位鲁菜师傅做的菜都是一样的,每人一道红烧猪肘,一道红烧猪蹄,再加一个四喜丸子。

评委们打菜的时候,也按照标号,将三人的菜分别打了一份。

“大家觉得怎么样?”牛恩久问。

“川菜吃不惯,太辣了。”王士虎吞了两口馒头解辣,接着说,“另外三位师傅的鲁菜都做得挺好的,但我觉得3号更接近咱们厂宴席菜罐头的口味,红烧的口味偏咸香,适合配饭吃。”

叶满枝也觉得3号的肘子好吃,肘子皮肥而不腻,刚出锅的菜比罐头好吃多了。

最后,包括宴宾楼周师傅在内,一共25个评委给三个鲁菜师傅投票。

1号师傅得了8票,2号师傅得了7票,3号师傅得了10票。

“3号是哪位师傅啊?”叶满枝问。

“3号是来自东风公社食堂的崔壮壮师傅。”

正是周师傅的徒弟。

*

第一食品厂最终录用了崔壮壮和那位川菜兼粤菜师傅。

食品厂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请一个崔壮壮相当于附加半个周师傅,万一有崔壮壮搞不定的难题,还可以请他师傅出马。

省委党校的理论骨干研究班在九月一号开学。

在叶满枝去进修前,两位新来的技术员已经着手为宴席菜罐头调整口味,研究新菜式了。

“如意,我这次要脱产学习两个月,厂里要是有急事,你去党校找我,没急事就等到周六,我每周六下午回来一趟。”

周如意在本子上记着她的安排,“厂长,还有别的交代吗?”

叶满枝笑说:“没什么交代了,你在家也多学习理论知识,多给组织写思想汇报,争取早日入党。以后要是有了去各级党校进修学习的机会,你不是党员,不就错过了嘛。”

周如意频频点头。

最好的榜样就摆在她面前,她按照叶厂长的路子走准没错,职级一时半会儿升不上去,但她可以先争取入党。

……

叶满枝要去学习两个月,将厂里的事情安排好,便去党校报到了。

报到的日子是工作日,叶满枝没用吴峥嵘接送,自己背着包袱坐车去了省委党校。

她参加的是理论骨干研究班,但是在9月1号开学的还有县处级干部轮训班、高级干部自修班、理论教师进修班,以及各种业务的短训班。

在不大的校园里见到成群结队背着包袱的学员时,让叶满枝恍惚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远离单位的各种工作以后,她终于有了点来学习的真实感。

理论骨干研究班只分了一个班级,总共60人,学员们都是来自全省各单位的理论骨干,大多是各单位的书记和副书记,甚至还有政研室的笔杆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