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庄子附近, 许多荒地被开了出来。
老李见状赶紧去昌平州办地契。
康熙十二年便有政策,凡是开垦荒地,十年内不需要纳税。
京师附近因为圈地之风盛行, 许多本籍民众抛地跑往外地开荒。
开荒的地在一定年限不抛,官府会给办地契。
这也不是没有漏洞可钻,许多农户开了荒地, 种了没一两年就有人拿着地契找上门,说地是他家的。
普通百姓又上哪去说理由去,还不是自认倒霉。
老李也怕到时候这片地无端换了主人, 赶紧花钱买下, 上等田一亩五六两,荒地还真不值几个钱。
这次将小汤山的荒地全都拿下, 多出的人手也有活干。
自家主子可说了, 只能救急不能救贫。
青珞领着两牛车布回到庄子, 沿途有不少忙活的人跟她打招呼。
老李看到小跑过去, 先是摸了摸车上的布料, 才开口询问。
“青珞姑娘,这布料是哪来的?”
青珞头看向京城方向, “蓝玉找人弄来的, 没花多少钱, 四处分分就没了, 这是分给咱们庄上的。”
老李激动地搓了搓手, “这布要怎么处理,我们分了吗?”
青珞白了他一眼,“想什么好事?这些布主子有用处。”
“还记得上回发的布票吗?”
大批人来干活,总不能不给报酬,钱是没给, 发了粮票和布票,这些可以跟庄子开的商铺换粮自己开火做饭,也能去饭堂吃现成的。
不是没人心里犯嘀咕,可一想到粮票能换到粮食,也就接受了。
其实算一算,拿粮票去饭堂吃比自己做要划算。
不用烧柴省了一大笔,不用做饭也省了时间。
才几日庄子上忙活的人就习惯了拿粮票去饭堂打饭,有想吃点好的,可以拿钱跟人换粮票,多出些粮票去饭堂开个小灶。
青珞拉回来的两车布很快被人注意到了,地头有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这些布是要卖的吗?王家的,你手上有多少布票?”
“布票按人头分,前天我们一家分到了两尺半。”
“不知道能不能拿钱来买,我家老大到说亲的年纪了,得穿一身好的去相看。”
中午吃饭时,青珞带着人进了饭堂。
“跟大家说一下,庄门口的商铺来了一批瑕疵布料,价格便宜,想要扯布的吃完饭可以去。”
“青管事,我家就五寸布票,能买多少布?”
青珞不假思索道:“这次的棉布是瑕疵布,用布票是一尺换三尺布,数量有限,不外卖!”
三尺布哪怕是瑕疵布拿到外面去也得四五十文。
寻常的棉布价格在10到20文,南边时不时打仗,这个价格波动也实属正常。
这么算下来,一尺布票能值四五十文钱,这可是白来的!
有不少人后悔了,因为之前觉得拿布票不划算跟人换成了粮票。
粮票可没有三倍差价。
也有人端着碗跑回住处拿票去了。
青珞见饭堂人都无心吃饭,耸了耸肩退出去了。
刚出去没多久就看见紫翡冲她招手。
“蓝玉不在,这次你进宫去。”
“真的?”青珞十分惊喜,要知道从老家过来,她还没见过主子。
“主子要的铁皮炉子做好了,饭堂用了说好,一点烟也不漏,我和蓝玉商量了一下,这饭堂长久下去也不是事,迟早要取消,不如多弄些铁皮炉子来租,还有这蜂窝煤,只需要煤灰,西山的煤灰可不值钱,我们可以多囤一些,开个煤厂给京城供煤。”
青珞笑话她,“你还真钻进钱眼里了?”
紫翡摊手,“这也是没办法,养活这么大批人,不想办法赚钱该怎么办?”
***
“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看棒!”
“吾乃玉帝外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
马车路过官道的茶铺,一只手掀开帘子就看见两个小孩各拿着一根棒“嘿哈嘿哈”打得火热。
不远处不少人围着一位说书先生,隐约能听见在说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故事。
“昌平州百姓安家乐业,民风淳朴啊!”明珠感叹一声。
皇帝未置一词,马车继续走,约莫一刻钟后终于停下。
明珠和张英先后下车,又恭请皇帝下车。
皇帝下车先看了一眼路两旁开荒的百姓,让明珠二人不要跟上,他带着三名御前侍卫慢慢走了过去。
“老人家,今年收成如何?这是打算开荒吗?”
正忙着捡石块的老人抬起头来,有点拘谨道:“回这位贵人,是帮主家开荒。”
“哦,听声音不是本地人吗?老人家哪里人?”
“霸州人。”
“怎么来昌平开荒,我年前路过霸州,那边不是有不少荒地?”
“回贵人的话,老汉跟同乡一起来投奔贵人,贵人赏一条活路,老汉实在不安心,便帮贵人做点事。”
皇帝耐心询问,终于问出这位花甲老人家中情况,老人家里本有十多亩水田,前几年家中儿子儿媳相继病死,他年迈无力养育孙儿,田便租给了村里人种,自己靠着开荒的地种些粮食为生。
秋日衙役来收税,说他开荒的荒田是有主的,是熟田,要补缴税。
“老汉哪有来的钱,只能变卖了十多亩水田补上税。”
“好在这边娘娘慈善,愿意收留老汉和两个孙子,老汉也做不了什么,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皇帝蹲下身问,“朝廷已经下令开垦的荒地也不允许原主人要回,这些衙门就不管吗?”
老汉摇摇头,“怎么管?地契主人是上面的旗人老爷,衙门谁敢管?”
皇帝皱眉,告别老汉后,又沿途问了不少人,全是京师周边失地之人。
皇帝眉头皱得更紧了,上了马车继续往小汤山走。
“此地人杰地灵呐。”皇帝看着还是绿茵一片的大汤山,赞叹了一声。
一路过来,见到的都是枯黄叶子,只这里还是一片葱绿。
张英也跟着赞叹。
明珠走过来提醒,“皇上,汤山自古便有汤池。”
汤池?
皇帝先考虑到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近来背后还起了癣,太医曾进言常泡温汤能够缓解癣症伴随的瘙痒。
只是太皇太后嫌出京太过兴师动众,一直不愿意冬日出巡。
皇帝若有所思,想到某人上回反应过大,暂且将这个想法压在心底。
“前面可是小汤山?”皇帝望着远处的山询问。
“是。”张英恭敬询问,“皇上可要去?听闻贵妃娘娘的人兴师动众请来上千人预备修建一座庄子。”
明珠若有所指道:“敦复此言差矣,我怎么听说这上千人都是来投奔娘娘庄子的流民,差使人干活,给予人报酬,这是活人性命的善事,怎么能称得上兴师动众?”
张英顺理成章道歉,“是臣说错了。”
明珠若有所思,也没揪着这点穷追不舍。
他看向皇帝,微微躬身询问,“皇上可要去小汤山?”
皇帝摇头,“继续赶赴昌平州府。”
皇帝就这样走了半日,走走停停,确定光昌平州圈地之风便没断过。
之前张吉午当面奏对,皇帝信了也没选择全信,今日总算是抽出时间亲自来查看。
一出来才发现情况恶劣,不只王府贝勒府寺庙等官庄圈地,皇庄也没停过。
甚至近些年百姓开荒的地也被相继圈走。
回去的时候,皇帝心情说不上好与不好,只能说在预料之中。
***
宝音用上了新灶,青珞还送了几口锅进来,炒锅、平底锅、奶锅、煲汤的陶瓷锅应有尽有。
知道她想吃臭豆腐,还送了一罐进宫。
“主子,今年盛京庄子上收获了一千多斤辣椒,除了留了一部分做种,全都晒干送进京了,您看是做成火锅料还是做成辣酱,或继续腌辣白菜?”
宝音已经很长时间没吃辣了,听她一提起就馋得要命。
“聚贤楼还没同意我们参股吗?”
青珞回道:“说要劝家里老人同意,一直没给答复。”
宝音想了想道:“本来就是想借他招牌一用,不愿意就算了,正阳门外商铺多的是,买一间铺子,做好防火措施,开一家火锅店吧。”
“尽快将辣椒推广开,宫里这饭菜我实在是吃腻了。”
“是,主子您给新饭馆起个名吧。”
“海底捞!”宝音满怀怨念开口,天知道她有多怀念海底捞火锅,十二年了!都十二年没吃到了!
青珞没有多待,很快被领着出宫。
宝音留在小厨房看太监安装烟囱。
烟囱当然不是铁皮管,而是用的陶管,怕接口漏烟,小太监还用黄泥涂了一圈。
宝音就站着看他们干活。
忙完后,宫女们提了水桶来清洗锅灶。
宫里水井打上来的水是不喝的,只用来浇花洗衣服,喝的水都是从城外拉进来的泉水。
至于原因宫女太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前朝时就有的规矩。
锅清洗完,宝音突然开口,“铁锅是不是要开锅?”
小厨房里其他人面面相觑。
居住在宫里的太监宫女哪里知晓,只好将锅送去御膳房让那边的厨子帮忙弄。
宫里规矩,晚膳之后是不用膳,可以用些点心。
这让宝音有点受不了,她习惯了一日三餐,偶尔再加顿宵夜。
现在有了小厨房就方便多了,去送锅的太监们还带了不少菜回来。
进宫前宝音以为宫里吃的是山珍海味,进宫后她才知道宫里常备的就是鸡鸭鱼羊,一些野味也是皇庄供上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