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章(1 / 1)玄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宝音满脸愤怒。

皇帝揽住她的肩, 安抚道,“别急,我这就派人去查。”

他喊人传旨九门提督费扬古。

很快费扬古便来汇报。

“皇上, 人在九门衙门监狱。”

皇帝面色严肃起来。

“费扬古,朕未下令,你为何私自去拿人?今日你要是不给朕一个说法, 朕可不会轻饶!”

九门提督就是步军统领衙门的负责人。

费扬古跪下叫冤,“皇上,此事是下面人私自做主, 奴才也是今早才知道。”

这话宝音都不会信何况是皇帝。

皇帝不耐烦道:“把人给放了, 朕不想再听到学子聚起来闹事!”

“奴才遵旨。”费扬古领命眼角扫了一眼屏风才退下。

没多久打探消息的御前侍卫回来了。

“皇上,奴才已经打探过了, 是绿营左营去抓的人, 说是接到了明珠大人的指示。”

“明珠?”皇帝惊讶。

他还以为这事是索额图干出来的。

不过想法很快在脑海里转了一下, 皇帝很快明白过来, 明珠这是赶在索额图之前先把人控制住, 免得人落在索额图手里被拷问出什么。

皇帝让人退下。

“索额图还真会做出拷问人的事,明珠先拿人也算是帮你扫掉后患。”

宝音眉头皱起来。

[这些人是不是不把人命放在眼里?]

皇帝捏了捏她的手心, “放宽心, 我下旨放人, 就不会有人再动他。”

宝音却眉头一松, 皇帝给她的保证, 还是能信的。

人是皇帝放的,再去抓就是跟皇帝过不去,没有人会那么傻。

皇帝给她倒了杯热茶,没再聊那些令人心情不畅快的未来。

“你之前说想传授一些知识,我觉得可以, 先让我和皇子做你的学生。”

宝音一眼就看出他在打什么主意。

[教他?教他也不是不可以。]

皇帝嘴角流露出笑意。

“只要皇上同意我在民间开办学堂传授同样知识便可。”

皇帝脸上的笑容消失。

宝音忍不住吐槽道:“难道皇上还想将西洋知识只禁锢在帝国上层?”

“我希望能推进农业、医学、药学和工业、商业,这些都需要有大量数理化生基础知识的人才。”

“只皇上您和几位皇子学,是您能一辈子蹲在田间研发出亩产千斤的水稻,还是十年如一日守着实验室只为做出一样能救人性命的药物?”

她猛然站起来,脸上全是后悔。

“我昨日那些话看来是对牛弹琴了。”

宝音很暴躁。

[上层垄断知识就不能打破吗?不,我不相信!]

皇帝脸色冷了下来,“叶赫那拉氏,你过了!”

宝音背过身去,气得浑身发抖。

皇帝心软了,走上前揽住她的肩。

“你呀,性子太急了,我又不是没答应。”

“只是这人选得细细挑选,我答应你允许你开学堂,你总不能亲自出宫去教吧?”

“我原意是从旗人中挑选聪明伶俐的进宫传授知识,再由他们出宫教人。”

宝音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是说只传授满人?]

“汉人敌视我们,哪怕传授也要挑选忠心的人,这些知识若是传给个别有心之人,怕是会引起骚乱。”

“如今大清经不起动乱,台/湾未收复回来,北边草原的噶尔丹在蠢蠢欲动,有外患不能在意内忧了。”

宝音冷静下来,他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成年人三观已定很难改变,那就从小孩培养起,再过些年这些孩子长大,我就有了大量助手。]

[还是要搞钱,有钱才能养活更多的人才。]

皇帝眼里闪过一丝精光,真要是培养一批忠心的人,这可是一件好事。

***

“……约定之日到来,范巨卿果然来了,后来张元伯死前遗憾未能再见范巨卿一面,托梦告诉范巨卿自己会在某日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问巨卿能否再见一面,范巨卿惊醒,悲叹大哭一场,赶去张元伯家正好赶上张元伯下葬,这便是鸡黍之交。”

菜市口的露天茶馆,一个大大的棚子,一众茶客正一脸陶醉地听说书先生读小报。

鸡黍之交念完,不少人都感叹两个人物跨越千年跨越生死的友情。

“我以前只知道有八拜之交,却只听过管鲍之交,这段时间听小报了解了很多故事,以前都白活了。”

这个成语小故事说完,说书先生停下来喝茶,茶客们交头接耳交流起来。

冬日里无事,一些人便喜欢去人多的地方。

有些人其实都看过小报了,还是喜欢凑这个热闹,总觉得这些故事从说书先生嘴里说出来有些不同。

张吉午夹在人群中感叹,“这是行教化之事。”

跟朝廷里视小报为水火之物不同,张吉午又发现了小报的优点。

听多了忠义之事,民风何愁不能教化?

喝茶润了润喉咙,说书先生咳嗽一声又继续念道:“下面是一则广告。”

棚子嘈杂声弱了下来,足够听清中间说书先生的声音。

“泰山煤铺开业大吉,原本三文钱一块,现在大促销只要一文钱!”

棚子里一下热闹起来,冬日里最热门的话题不外乎每日烧的炭。

这种天气,人在外面过一夜就得冻死,不烧炕是不可能。

可这碳烧起来实在是让人心疼,今年冬天来得早,准备不充分,就只能看着煤价一日高过一日,有些家贫者购置的煤数量不足,只能省着点烧,一家人睡在一个炕上是再正常不过。

一听报纸上有人打广告说是有便宜煤卖,不少人都心动了,纷纷跟说书先生打探地址。

“煤铺子就在菜市口平时卖煤的地方,大家可以先去悄悄,几个人合伙定,要是凑给一千斤,人家还给送,不过只送到胡同口,剩下自己搬。”

“这也行啊。”

一听不需要自己拉车去拉,更多人心动了,还有人已经动身了。

菜市口生活气息浓厚,这里是京师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学,沿街都是菜摊菜店,除了菜以外,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这里也能买到。

卖碳的铺子就有十多家,生活在这附近的居民闭着眼睛就能找到哪一家店。

卖碳的铺子不少是西山煤窑开设。

西山的煤窑并不是朝廷开采,而是煤商跟朝廷买了开采的牌照才有资格去开窑。

当然百姓自己去私采也是可以,只是西山煤碳已经开采了几百年露天煤所剩无几,质量还很差。

不是穷到一定地步,没人愿意去费那个事。

瘸腿的老李跟着一众老伙计往卖碳的临街商铺走去。

还没靠近就看见几辆板车停在了一家铺子前。

那板车上堆放着圆圆的煤,等走近才发现这煤有点奇怪,并不是压成煤块的那种,而是中间有许多圆孔的煤。

“这煤一块一文钱?”

老李脸上满是失落之色,这煤比其他煤铺子的碳轻多了,他就知道怎么会有一文钱一块的煤。

铺子的年轻伙计推开玻璃门走出来招呼人。

没错,别人家的店还没用上玻璃窗,这家店门的上半边已经换上了玻璃。

“老人家可是买煤?我们家的煤耐烧,一块煤能用三个时辰。”

本来要转身的老李惊住,“小子,此话当真?”

他又看了一眼板车上的煤,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煤能烧三个时辰。

“不信?”伙计将门口的圆筒上的水壶提起来。

老李这才发现水壶下面竟然是个炉子,炉子里一颗空心煤球正发出暗红的光。

伙计笑呵呵道:“这最上面的煤球是我早上开门换的,不信你问问旁边摆摊的,我有没有换过?这都烧快两个时辰了。”

有人说没注意,也有人点头说没看人换。

一群人里有个格外倔强的老头。

“你新换个试试,我们盯着看。”

伙计笑呵呵将最底下还未燃烧完的碳取出来,又从板车上夹了一个放在最上面。

大肚子水壶重新坐上去,伙计招呼一群老头,“大爷,进里面坐外面多冷。”

老李跟着老伙计身后进了店,店内没摆放煤炭,倒是有不少跟外面一样的炉和水壶,还有不少带尾巴的铁锅。

那铁锅比平常家用的要小不少,一看就知道是放在炉上用的。

老李问:“小子,你把炉拎进来,放在外面我们也看不到。”

门一关,可不就堵住了。

“那我开半扇?”

伙计拉开半边门,外面冷风一下吹进来,屋子仅有的一点热气也被吹走。

“还是关上。”

“对对,关上。”

伙计笑呵呵带上门,就站在门边给几位大爷介绍。

“闲着没事,我来跟几位讲讲,大家平日里用煤是不是非常费?我们家的蜂窝煤可是经过特殊技术改良过的,非常耐烧,温度也均匀,要是再买个炉子回去,这省下来的煤可就海里去了。”

有老头子不认这个账。

“小子,话不是这么说,我们烧炕做饭用的,这怎么节省?”

伙计一拍大腿,“哎呀,我的大爷呀,一年四季,您总不能都烧炕吧?”

“您看我家这炉这蜂窝煤,一天用下来也就四个,要是炒菜做饭得用猛火也就多用两个,算下来也比煤块便宜。”

老李闷声道:“不划算,这煤没有煤块重。”

人家煤块一个两斤多,这煤球三个还不一定抵上人家一个,算下来价钱也没便宜到哪里去。

伙计看了看左右,神神秘秘道:“大爷,您要是定得多,一千个蜂窝煤,我们额外赠送一千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