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9章 裁判(1 / 1)狗脚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9章 裁判

“魏寇坚垒不守,求诸野战,这是见我兵分两路,怒而求战,其不智已明矣。

“至于渭北之敌以万余步骑示我以大众,乃司马懿疑兵之策,声东击西,料司马懿必举精兵大众自渭南而来,丞相可统大众却之。

“臣请以本部五千,示敌以弱,诱渭北之敌来攻,先为陛下吞之,再南向来援。”

魏延声色从容,并不亢奋,显然是在说,纵使以寡敌众,吞灭之也是理所应当。

这是不把魏军放在眼里。

刘禅先是有些惊讶,继而又觉得有些不妥。

不是不相信魏延能打赢,但以五千敌一万余人,外加两三千骑,压力肯定不小。

而魏延本部五千精锐,赫然是大汉尖刀,魏军虽派万余步骑前来,却是一支疑兵。

以尖刀对疑兵,那丞相本部的压力就大了。

可…假若魏延这尖刀真能先刺破渭北魏军,再南向支援,似乎也合用兵之法。

不对啊,我懂什么打仗?刘禅想着想着突然一滞。

有丞相在这,他这门外汉在这瞎琢磨什么?

随即往丞相看去,却见丞相下首的杨仪、费祎、陈式等人神色皆有些异样。

刘禅先是有些纳闷,旋即猛的反应过来。

大军兵分南北立寨的诱敌深入之策,是丞相提出来的,丞相定然已经有完整的作战计划了。

魏延这是对丞相的计划不满,看他这天子在这,所以想看能不能直接向他请命,脱离丞相指挥啊!

一念至此,刘禅沉吟起来。

看似在思考,实际上是在等反对魏延的府僚自己站出来。

果不其然,行军长史,也就是相府二把手杨仪第一个呛声驳斥:

“魏延,丞相给你的任务,是让你在渭北待敌!

“谁知你竟再违军令,明知敌骑就在近前,仍逞匹夫之勇,以督将之身行斥候之险,虽胜不足以为荣,反以为耻耳!”

刘禅一滞。

杨仪跟魏延不和他是知道的,但没想到杨仪站出来反驳,却是先把魏延刚刚打赢的前哨战给批判了?

虽然魏延的行为确实挺冒险,夏侯渊、孙策都是前车之鉴,但人家就这性格,量才适用就是了。

丞相也确实没把三军重任交到魏延手上,让这种猛人当个前锋挺好。

“庸奴,没有我在前面打杀,哪有你在这里嚼舌!”魏延当即破口大骂,针锋相对。

“丞相早有定计在先,你不愿行丞相之计也就罢了!

“反欲借着陛下在此之机,行你弄险之策!

“如此置国家大计于不顾,其心可诛!”

杨仪也是唾沫横飞。

“好了,威公,文长,大战在即,陛下至此劳军壮行,你们却当着陛下之面如此吵闹,成何体统!”丞相当即怒容呵斥。

魏延冷哼一声,杨仪忿忿不语。

刘禅看向丞相,又移目看了丞相下首的杨仪。

说实话,自打他亲征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有大臣在自己面前争吵的情况。

不过虽然没有处理过这种事,但怎么想也觉得,作为大汉天子,作为这些人的领导,不能眼看着他们吵闹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

他得当裁判。

裁判权也是权不是?

只是没想到,马上就要打仗了,大敌当前了,这两人竟然闹起来了。

蜀中无人,什么魏延、李严、杨仪,一个个都有才又有病,丞相为了人尽其才,也是真的心累,

见魏延与杨仪二人仍是愤愤不平之态,刘禅出声:

“夫战,勇气也,镇北将军亲巡战地,破敌而归,士气为之振。

“虽然确实冒险,但既然已经无碍,就不必再多作纠缠了。”

魏延见天子果然为自己说话,得意地对着杨仪冷哼了两下。

天子都说我勇猛,轮得到你这庸奴来说我逞匹夫之勇?

刘禅却又道:

“不过,杨长史说得也有些道理,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胆勇。

“望镇北将军日后临敌时,务必智勇兼之,莫要像那夏侯渊一般不敏而诛就是。

“否则,朕恐怕也只能为军心士气计,给镇北将军赠个「白地将军」的称号,以盖棺定论了。”

“是!”魏延拱手称谢,显然,陛下还是站在他这边的。

随即又挑衅地看着一眼杨仪。

心道老子自己的命自己都不当回事,你这庸奴多什么嘴。

再说了,区区几十骑,老子能死在他们手上?难道老子杀他们就没动脑子?

刘禅又看向杨仪:

“朕向闻杨长史与镇北将军之不睦,甚于水火之难容。

“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朕无意干涉你们私怨,但杨长史见镇北将军以身犯险,不愿见其死而坏国家大事,足见杨长史公心大于私心,朕亦嘉之。”

刘禅听说过,魏延曾当着一众府僚文武的面,拿刀架在杨仪脖子上好几次,把杨仪弄得当场痛哭流涕,难堪至极,完全下不来台。

两个人谁也看不惯谁,谁都想把对方弄死,若非两人都有些本事,而大汉又实在无人可用,丞相至少得弄走其中一人。

杨仪一滞。

却是没想到他与魏延的私怨,竟然连这位久居深宫的陛下都知道,而且还挑到了明面上。

但陛下说得没错,要不是一片公心,他巴不得魏延早点死。

刘禅不知道魏延杨仪这时候在想些什么,只环顾众人一圈,又道:

“昔年孝宣帝曾言,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不能偏废其一。

“座中众卿,俱是国之所重,朕之所倚,必欲兴复汉室,非骁勇之将如镇北,干略之臣如长史,皆为朕所用不可,亦不能偏废其一。

“望众卿勉之,相忍为国,待寰宇大定,汉业大兴之日,于国有功之臣,必不失公侯之位。”

魏延与杨仪皆是一愣。

而其他人也迅速反应过来。

陛下说的是“公侯之位”,而不是封侯之位!

这是要把赏格提到“公”这一级别啊!

也别管这公是郡公、县公还是乡公吧,他怎么着也是公啊!

公不比侯强多了?

而且陛下所说的封公之赏格,虽然因魏延杨仪争吵而起,却也没有限定在这两个人身上,而是说“有功之臣”。

就算我本事功劳不够,达不到封公的地步,但封公的人既然有了,我这功劳本事次一等的,封个侯总不成问题吧?

如今大汉侯爵十人都不到!可是值钱得很!

至于将来泛滥不泛滥的,只要是侯,那也是光宗耀祖了啊!

然而刘禅这话,在众人耳中听起来是一回事,在魏延、杨仪两人耳中听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陛下这番话因他们而起,主要针对的对象自然就是他们两人了。

而陛下此番又特地提到了“公侯”二字。

这什么意思?

这是知道他们有能力,让他们好好做事,往后定会给他们封公的意思啊!

只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不好厚此薄彼罢了。

就在众人各有心思之时,天子的声音却又传来:

“但朕有一言,今日不得不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这中军大帐,又是兵家重地。

“一国兴亡,万夫生死皆系于其间,重之重者也。

“诸卿各有私怨,难可避免。

“但还请诸卿为国家大事计,往后不要把个人私怨,个人私怨生出的情绪,带到这决定一国兴亡,万夫生死的中军大帐里来。

“个人私怨在哪解决都可以,怎么解决都可以,朕都不管,但不能是这里,望诸卿日后谨之慎之。”

丞相与费祎听到此处,神色复杂地对视了起来。

而帐中其余人等更是面面相觑,噤若寒蝉。

如今大战在即,陛下却说了这么一番明显针对魏延、杨仪的话。

杨仪倒还好,魏延却是领大汉精锐悍勇之师,难道就不怕魏延一个不服气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这长安还取不取了?

刘禅却是先后看向魏延、杨仪二人,诚声恳色道:

“镇北将军,杨长史,朕知道朕这么说,你们应该会不高兴,也知道如今大战在即,长安在望,朕为了大局计,或许不该说。

“但…不高兴朕也要说,不该说朕也要说。

“朕这番话,确是因二卿之怨而生,却绝非针对二卿之怨而言,而是在朕看来,这是原则问题。

“朕今天既然遇到了,便不想和稀泥,更不想把这事拖到日后,待他日形势不那么严峻,又或待其他威势与能力俱不如二位之人,发生类似争执时再挑软柿子捏。

“何也?

“只因威势、能力不如二卿之人,就算再怎么把私怨带到公事上,也不会影响到一国之计,万夫之命。

“但二卿不同,二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事关黎元生死,事关社稷兴亡。

“朕若挑软柿子捏,立下所谓原则,恐怕也未必能引起二卿重视。

“而这原则既不能约束二卿,便成了空话,废话,笑话,又何以约束他人?

“至于大战在即,长安在望,朕却不以大局为重,不挑别的什么时候将此事挑明,确是觉得如此一来,大汉诸卿应都能看出,朕确实以此为不可触犯之原则。

“而不去和什么稀泥,不挑什么软柿子捏,则是希望两位骨鲠之臣能助朕一臂之力,起到个带头的榜样作用了。

“先帝一生忙碌,没有教朕怎么当一个天子,临崩前,也只教朕一句唯贤唯德,能服于人。

“朕不知何为贤德,但观先帝一生行事,不过我以诚待人,人便以诚待我,又知二卿俱是国家重臣,一片公心,绝不会因私废公,是故才率性直言。

“愿二卿能助朕一臂之力,立此规矩,守此原则,相忍为国,此虽公事,但二卿若能将此事应下,朕便欠下二卿一个人情了。”

前面先画了公侯大饼,现在先帝又搬出来了,又是你以诚待我,我就以诚待你,不过是让你们俩不要在中军大帐因私废公这么点小事,总不能这么点面子都不给吧?

两个人不可能有私交,矛盾都是在这中军大帐积攒的,刘禅也不指着能解决,但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军国大事上来就是了,否则迟早会有坏事的一天。

别两人闹着闹着,魏延又闹出个烧自己人栈道,断自己人归路的事情出来,那就真是爆雷了。

等日后地盘大点,人才多点,就把这两人分开。

刘禅对杨仪实在不感冒。

本事是有的,但也就那样,无非是如今大汉无人可用,矮子里面拔高个罢了。

若非担忧丞相太累了,暂时缺不了杨仪这么个人做副手,迟早让他去坐冷板凳。

毕竟原时空上,丞相故去后,这厮自以功高才厚却没能执掌朝政,就说什么“早知如此,当年真该投魏去了,不然何至于此”。

阿斗这都没杀他,将他贬为庶民而已,结果这厮还硬颈,继续上书诽谤朝廷,不知悔改,最后被朝廷抓进监狱,自杀了。

这还不如李严呢,一直想跟丞相争权的李严还知道丞相死后自己没希望了,所以主动忧郁而死了,省朝廷几顿牢饭。

杨仪刘禅虽看不上,但魏延却是真有本事的,只要好好磨一磨,就是一把好刀。

下去了好好安抚一番,告诉他你才是我的自己人。

“臣唯陛下之命是从!”魏延脸上似乎不情不愿,“但陛下,臣刚刚可没把个人私怨带到公事上来,只是骂了他两句罢了,还是私怨,没涉及公事。”

这是真的,魏延刚真就只骂了两句庸奴而已。

至于杨仪所言,丞相早有定计而魏延却仍欲行什么弄险之策,这实在算不得什么其心可诛。

司马懿刚有举动,魏延就去亲巡战地,得到了一手消息,自然有建策的资格。

丞相再有应对之策也都是司马懿出发前定下的,只是预案,正式军令还未签发,一切都有待商榷。

杨仪也对着天子拱手作揖:

“闻陛下之言,臣不胜惶恐,但臣方才亦是一片公心,并无私怨,望陛下明鉴。”

这…刘禅有些不敢苟同。

魏延亲巡战地得胜而归,他已经夸了魏延勇武,这事也就翻篇了,而魏延建策已罢,你不满意,既不直接针对魏延建策进行反驳,也没什么指导性意见,反而先批判并否定了魏延亲巡战地并得胜而归之事,多少带了点个人情绪在里面。

但刘禅还是轻轻颔首:

“朕知道,都是一片公心。

“既然二卿都应了下来,日后这中军大帐便只论公事,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因公争辩不可避免,朕也鼓励因公而辩,真理越辩越明,只要就事而辩,怎么辩都行。

“但军令一下,便不得再有异议,所有人都要贯彻施行。

“希望日后我大汉之臣,都能相忍为国。”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