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7章 围攻寿州城(1 / 1)皇三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7章 围攻寿州城

八月初,后蜀的国书送到了开封,孟昶虽然丢了秦、凤四州,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态度依旧比较强硬。

在信中自称“大蜀皇帝”,不仅没有俯首称臣的意思,反而指责后周无端开启战事。

朝会上。

柴荣龙颜大怒:“哼!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他孟昶好大的胆子!”

史彦超出列行礼,说道:“臣请陛下增兵秦、凤,末将愿率军前往,趁势一举灭了那蜀国!免得那蜀国主孟昶给陛下添堵!”

左谏议大夫王朴忙道:“不可,吓吓那孟昶就行,固镇的大军已经开拔回京,攻蜀的战事到此为止,不宜再大动干戈。那蜀国的使臣如今到了大梁,陛下不召见、也不答复他们求和,蜀国主自然就知道害怕。”

史彦超不依不挠道:“蜀国的军队都是一群草包,一个月就拿下了秦、凤,打得蜀军嗷嗷直叫。听说那蜀国主昏庸无能,给臣精兵两万……不,一万足矣。臣定能替陛下把那蜀国主孟昶活捉到东京来!听说蜀国的蕊夫人艳丽至极,颇得蜀主宠幸,一并捉来献给陛下!”

枢密使魏仁溥轻喝道:“史都使,此乃朝会,不得无礼,退下!”

史彦超这才悻悻而退。

柴荣却并不斥责于他,对史彦超分外宽恕有容。这货虽然说话粗鲁,做事有些莽撞,但皇帝却很信任他的忠心。

既然决定暂时把孟昶晾在一边,大伙儿当即不再去讨论蜀国的事。

如今最重要的还是攻打南唐的战事……实际上从去年开始,皇帝就考虑一统天下的事情,所以才会出了“为君难为臣不易”和“平边策”两道策论题目。

当时王朴的主张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扬,并且以此为蓝本制定了一系列的战事计划。

这个月刚落下帷幕的攻蜀之战便是其中之一。

其实今年初攻蜀也只是一个前奏,甚至也只算攻南唐的一个前期准备。

关于攻打南唐的规划,经过朝堂上的一番激烈讨论,最终是定下了总体的方略,关于军队的调度、将领的安排也随之新鲜出炉。

随后皇帝柴荣下令正式对南唐国开战。

先是派遣宰相李谷先行,授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知庐、寿等州行府事。

又以许州节度使王彦超为行营副部署。

再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几名大将率领禁军马步精锐同行。

与此同时,吴越国使臣返回南方,带走了后周皇帝的诏书,让吴越国上下整军备战,一起攻打南唐国。

后周朝廷又派使臣诏令荆南调兵参战。

南唐不论是国力军队,还是文化经济,都是十国中综合实力最强的。

后周想要攻打南唐,绝不是像攻蜀一样,派几千禁军加上藩镇兵马就行。

而且攻蜀的目标只是为了把秦、凤四州给收回来,顺带堵死后蜀的东出通道,只能算是局部的小规模战役。

但后周对南唐的战役,那是奔着全面开战去的,最低也要拿下江北十四州,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之战首战。

十天后。

柴荣设宴为回朝的向训庆功,厚赏了袭衣、金带、银器、缯帛、鞍勒马,加检校太尉。

又以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王朴,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依旧权知开封府事。

除了对南伐战事和朝中人员的安排,柴荣还把改造东京城的事提上了议程。

后梁在汴州建都以来,东京大梁城逐渐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取代了原来洛阳的地位。

但由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都城的建设远没有军事任务那么紧迫。而且国家财政都以打仗为先,东京城的建设始终被搁置一边。

然而随着中原政权的逐渐稳定,东京的人口越来越多,不光有禁军和他们的家眷,还有很多往都城聚集的百姓,以及赶来做生意的商人。

皇帝柴荣有着兼并天下的志向,但作为统一政权的国家首都,东京大梁城明显不太象样。

内城稍微还好些,外城简直脏乱差,房子挨着房子,商铺挤着商铺,根本没有专业的规划。

新的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明显已经不够,扩建的事情迫在眉睫。

为此皇帝柴荣调派了开封府、曹州、滑州和郑州近十万民夫丁壮来修缮加固东京大梁城。

命曹州节度使韩通负责外城的扩建和城墙的修筑。又以王朴兼管城内的布局规划。

八月下旬。

李谷从前线发回奏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慕容延钊,率领前锋部队已经抵达淮河以北,准备从正阳架设浮桥渡过淮河。

柴荣便诏令淮河北面诸路节度使兵马出动,同时命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李重进,率侍卫司马、步军一万余人出东京。

各地军队向淮南浩浩荡荡进发,动员禁军、地方兵马以及民壮数十万计。

南唐江淮诸地人马,听说后周军队大举入侵之后,全都被恐慌的情绪笼罩。

唯有清淮节度使刘仁赡镇定自若,像平常一样派遣将领前往各处要地驻防。

南唐皇帝李璟得知奏报,连忙召集众臣武将商议对策,很快南唐军队便全部动员起来,准备迎战周军。

李璟任命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军两万前往寿州协助抵御后周军队。

同时任命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为应援使,以及常州团练使姚凤担任应援都监,二人共同率军三万前往定远。

随后李璟召回了镇南节度使宋齐丘,与他一起商谈军队指挥事宜。

并任命翰林承旨、户部尚书殷崇义担任吏部尚书,管理枢密院。

……

寿州在淮河中游的南岸,也就是后世的安徽北部寿县附近,北方地区几条河流垂直注入淮河,形成水道网络。

自古城池多建于江河汇流处,以扼守水陆两路,寿州城的位置也不例外。

这里是西淝水和淮水汇合的地方。

后周主力进军路线便是从东京沿蔡水南下,又沿西淝水直接逼近南唐国淮河流域。

两地相距八百余里。

朝廷又部署了诸镇节度使从各地出兵,淮河上游也施加了军事压力。

李谷下令搭建浮桥,从正阳渡过淮河。

前军行营副部署王彦超率先进逼寿州,并在城下击败了两千余人的南唐部队,拿下了开战的首胜。

接着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又在山口镇击溃了一千多人的南唐驻军。

扫清了寿州城周边的威胁后。

宋、毫、陈、颍、徐、宿、许、蔡等州军民陆续从浮桥渡过淮河。

各节镇地方军队、民夫丁壮,以及从东京出征的禁军将士,共计数十万人马齐聚寿州城下,开始了昼夜不间断的强攻。

寿州城外。

一架巨大的投石车“喀喀”作响,绞盘发出的声音听得人肌肉绷紧,伴随着一声尖锐呼啸,粗杆在轮盘中转动,木头摩擦的声音听得人牙齿泛酸。

“砰”地一声杆子到达限位,撞在了架子上停住,同时一枚大石块飞了出去。

一瞬间,大量的石头纷纷向寿州城的城墙飞去,其中还夹杂着划出长长黑烟的发火飞弹。

抛射的石头砸在城墙上,激起砖石木橹的碎片横飞,燃烧的火球击中城头崩裂,火光四溅如打铁般绚烂。

还有房梁一般粗的弩箭在空中乱飞,又有数不清的箭矢点缀其中,空中黑压压一片、烟雾弥漫。

寿州城就如同装粮食的大瓮,被密密麻麻的蝗虫包围,浓烟四起让人就像是蚂蚁,随时都会被吞噬化为灰烬。

在巨大的呐喊撞击中,整座城池好像随时都会崩塌……可惜只是错觉,终究还是没崩。

护城河里,成片的黑油浮在上面,好像是粘稠的黑水一样,在水里都能剧烈燃烧。

据说这黑水名叫猛火油,乃是南唐从地下开采,遇火则燃,怎么灭都灭不掉。

周军放在护城河上的浮桥,沾染上火油也剧烈燃烧起来,火势越发凶猛、浓烟滚滚。

无数的民壮丁卒冒着如雨的箭矢,有人在前面举着大盾,有人背负着沙袋,步履艰难的逼近护城河,往里面不断丢沙土碎石。

几架受损的冲车正在被士卒往回拖。

那些冲车都还没能靠近城下,就被城头的弩炮在远处砸坏,眼见着修修还能用,距离寿州的城墙也挺远,索性就有将领让人把它拖回来。

护城河边上,一架高耸的云车一动不动,上面熊熊燃烧的火焰,把它烧得只剩架子,还有两具尸体倒卧在上面。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抬着尸体,运送伤兵的人,耳中传来痛苦地喊叫、呻吟,让人恍惚间以为是身处阎罗地府。

李谷站在城外的高坡上,看着被围的水泄不通的城池,神色有焦虑和担忧。

攻打南唐的战争到现在快一个月了,周军前后在寿州城下、以及寿州西面的正阳野战都有建树,歼灭、俘虏的唐军人马足有万人。

但这些都不是皇帝想要的,皇帝想要的是整个江淮平原。

按照皇帝和枢密院定策的战略,要从淮河流域中间突破,攻占寿州城为立足点,同时扫除大军进攻的沿途威胁。

再以寿州城为大军的支撑点,向东南方突破至清流关,进而攻占滁州、扬州。

沿着淮南中路长驱直入,将江淮平原分割为两半,等占领南唐重镇东都江都府,大军直逼长江以南,威胁南唐的首都江宁府。

如此一来,南唐国长江沿线首尾不能相顾,又失了寿州这个核心,自然而然成了一盘散沙。

接下来若要收拾残局定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然而设想很好,第一步就出了意外。

现如今打了快有一个月了,连最初的战略目标寿州都没有拿下。

围着不能攻下来是没用的,南唐国富庶不缺粮不缺钱,寿州这种军事重镇,里面屯粮起码够吃几年。

难道周军要包围几年时间等着里面的人饿死?

就在这时,有人向李谷奏报,南唐派来的援军抵达来远镇,并且换乘战船直奔正阳而去。

李谷顿时大吃一惊,连忙返回中军大帐,召集将领幕僚前来商议。

他开门见山道:“据报唐国有大军正在驰援过来,从来远镇直逼正阳。我军浮桥就在正阳,粮草人员全都从那里通过,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依我看来,为防寿州城下的大军退路被断,遭到唐军的前后夹击,还是需要回师正阳,先迎战唐军援兵才是。”

当即有人反对道:“若是从寿州城下退兵,前面一个月不是白打了?万一寿州刘仁瞻乘机出城偷袭,我们难道还要腹背受敌不成?”

又有部将接话道:“此次我朝发禁军精锐数万,还有地方人马数十万辅助,伪唐岂是我大周的敌手?分兵数千人回防正阳足矣。”

一时间众将大多不同意退兵,只有少数人有些犹豫,也在担心退路被断。

李谷摇头道:“据称唐军有战船数百艘赶往正阳,我军不善水战,只让部分人马回防不太稳当,万一后路被断,我等就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

说罢他不再犹豫,拍板道:“暂时退兵还能再来打,可若是失了正阳的浮桥,数十万大军被困在这里,那等风险谁能担得起?”

“寿州城下退兵的事就这么决定了,今日攻城之事暂缓,明日开始分批撤退。其中的缘由我会去给陛下说明,诸位不用怕担责。”

“诺!”诸将只能领命行事。

援救寿州的唐军主将是刘彦贞,得知周军开始撤退后,顿时大喜过望,加快速度奔赴正阳,行军队伍加上后勤辎重,连绵不断足有上百里。

清淮节度使刘仁赡和池州刺史张全约,两人全都派人用委婉的口气提醒刘彦贞,让其慎重不要冒进,以防是周军的诱敌之计。

然而刘彦贞不以为意,觉得是二人太过小心了,执意领兵直逼正阳。

另一边。

李谷准备退守正阳的奏报送到东京,皇帝柴荣对其怯战的行为非常生气,立刻派了使者八百里加急前去阻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