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这是他守过的土地
漫天的流星雨停息,滚滚浓烟被风吹散。周无清隐去手中的长弓,按下身形,从空中降下。
乍一落地,他便察觉到众多目光向他投来,面前的黄沙中显出道道身穿盔甲的身形。他们从开放的城门口涌出,站在距离他数十步远的地方,道道目光迟疑地望着他。
在久久的寂静中,身穿披挂的人影独身从队伍中走出,是方才站在城头发号的将领。
“末将张议潮,见过仙人。”
作为安西军的首领,他虽未与修士正面接触,却也知晓那些暗中撑阵庇护百姓的“仙人”们的存在。而方才这个引动天威灭敌的存在显然也是仙人,比他见过的所有能人异士都要强上百倍。
“仙人之威,我辈有目共睹。容我代沙州城百姓谢过仙人相救之恩。”
张议潮拱手作揖,话中是十足的谨慎:“敢问仙人从何而来?”
周无清与他相对着,这个距离下他能看得清对方的眼睛,那眼中神情五味杂陈,有对伟力的敬畏、有死里逃生的欣然、还有着些微的.期盼。
他知道那期盼来源于何处。
“我自中原而来。”周无清回答。
一句话宛若闪电,面前的张议潮浑身一激。他几次张开口,几次欲言又止,似乎想要说的话太多太多,卡在喉咙中无法吐出。
“仙人既是从中原而来,那请允卑职一问…”
片刻的迟疑后,他到底是开了口。他慢慢地吐字,每个字都重若千钧。
“大唐.安在?”
自河西走廊被切断,流落此处的中原子民守望大唐之名已有八十年,数代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但他们甚至不清楚他们追逐的大唐还存不存在。
他们想要回家,可他们都不知道家还在不在。
现在终于见到了中原人,他急切地想要了解那个遥远故乡的情况。
周无清默然。
九黎仙盟已经崩溃,此时的中原已然变得满目疮痍,早已不复曾经的盛唐气象。安史之乱的伤口历经百年仍在滴血,灿烂的王朝正在走向无可挽回的衰亡。
这一切他都清楚,没人比他更清楚。
但,即便如此,
“大唐依然在。”
张议潮愣了愣,疲惫的眼眸如同被火点燃般亮了起来。
“原来.大唐依然在.”
张议潮低低地念着这句话,慢慢咧开嘴,颤抖着笑了起来,笑声如同抽泣。
他忽然转过头,望向身后的士兵。
“听到了么?去告诉所有人。”他的声音扬起,“告诉所有人——大唐依然在!”
风从大漠下的城池中吹过,城头唐旗在空中猎猎作响。这座孤城在大漠中坚守了八十年,终是等来了来自故土的声音。
一日之内,这个消息随风一同传遍了整座安西城,人们在大街小巷间奔走相告,家家户户都拿出了平日不舍得吃的瓜果、穿上了不舍得穿的中原丝袍,整座城沉浸在节日般的气氛当中。
侍从走入大帐,将手中端着的果盘放在木桌上,盘中是安西特有的杏子和白丝瓜,这也是整座城中选出的最好的瓜果。
“实在抱歉,仙人,安西城被围困太久,城内吃食不多,我等只有这些东西能上贡于您了.”
木桌一侧,张议潮坐在座上,神情兴奋中带着一丝忐忑。但随即他便发觉面前的仙人似乎并未因这简陋的贡品而愤怒,那一丝忐忑便也就平息了下来。
“仙人,您既来自中原,那您可曾去过帝都长安?”
张议潮有些小心地问出这个问题,见周无清点头,他眼中的光像是更亮了一分,眉眼间尽是孩子般的欢喜。
“您见过长安啊.我等自小生于安西,常听老人们讲起大唐的都城,都想要去看上一眼。”
他竭力地按捺着自己,但话音中的激动依旧溢于言表。
“听老人们说,长安乃是天下第一城,城内有太宗皇帝建的大明宫,有聚集四海来客的东西市,生活在那里的百姓足有百万之数,其中有着来自四海的宾客,尽皆拜于唐廷之下”
“我还听说,长安的中央是一条天下最宽的路,名为朱雀大街,街两侧种满了桃,一到春天,满街都是草叶瓣…”
周无清终于出声:“朱雀大街上种的不是桃,是槐。”
“哦…槐,原来是槐。”张议潮有些尴尬地改口,“安西没有槐树,我却还没见过那槐是什么样的.是我见识短浅了。”
周无清瞥见了他眼中的窘迫,沉默片刻道:“终有一日,你会看到的。”
“谢过仙人指点。看不看槐是小事,只是安西子民人人皆有向唐之心,众人都想要回归中原、回归帝都长安治下。”
张议潮道:“自安西失陷后,此地中原子民受蛮夷暴虐统治已有近百年,丁壮者沦为奴婢,年老体弱者则被断手凿目.我从小在此长大,这等事情所见数不胜数。因而,我等欲推翻吐蕃,光复中原之号,救百姓于水火。”
说这话的时候,孩童般的激动和窘迫从他脸上尽皆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兵士的冷硬,短短几息间,他便从守望长安的孩子变回了铁血的将领。
周无清和那双坚定的眼睛对视着,缓缓点头。
“你们打算如何救人?”
“我等以沙州为基固守数十年,积累了些许兵力。此番敌人退去,我欲从此起兵,收复安西各州,行军图我已有规划”
一张粗略的地图在桌上摊开,上面以墨笔勾画出数个锚点,每一个点都代表着成千上万的中原子民。在将军的讲述下,一条破敌路线延伸而出,伸向河西走廊,伸向远方的中原。
“那便去吧。”
周无清道:“有我在此,无人可阻你们归乡。”
公元848年,安西区域出现连月流星异像,当地佛寺与蛮修驻地接连被灭,数万吐蕃修士死于流星之下,吐蕃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同年,张议潮趁吐蕃内乱之机起兵,推翻吐蕃暴虐统治。一经起事,诸州响应,两年时间内,安西军攻克五州七关,当地百姓尽获解放。
公元850年,张议潮遣使者抵达长安,将安西之事告予朝廷。为表其忠勇,唐宣宗升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行兵部尚书之则。
公元851年,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等十一州尽复,河西走廊重新打通,唐廷以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加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封南阳郡开国公。
赐封的诏书到来的那一日,安西阳光明媚,大漠中的沙州城似是镀上了黄金的光辉。
“仙人,朝廷的诏书来了!”
沙州城墙之上,已经换上全新唐装的张议潮走至墙边,将手中的诏书递予伫立在墙头的红衣人影。
“陛下所言,如今朝廷已经将安西地区重新纳入管辖,据说往后还要在此恢复军镇.如此一来,中原和安西便再度连接上了。”
他捧着那诏书,眼中尽是欣然:“现今各地吐蕃势力已经尽皆被驱逐,百姓生活重归秩序这都是倚靠仙人您的神功,我军才能如此之快地拿下各州,您果真是神通广大的神仙。”
周无清微微点头,并不多应,只道:“你此前一直想见见长安。而今唐廷已封你作节度,你不亲自去觐见么?”
两年时间之中,他与张议潮交流不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便要向自己问起一次长安,乐此不疲。
对于这个出生于异乡的将领而言,这是他素未谋面的故乡,是心中最深最柔软的念想。
“长安.我确是想去的。”张议潮愣了愣,旋即垂头一笑:“不过,如今安西十一州虽复,但吐蕃统治时的遗毒仍在,各方百废待兴,耕地与城池都急需整备,这一切都还需我来筹划。”
“所以.我便暂且不回长安了。”他抬起头来,轻声道,“待安西百姓们皆能安居乐业,到那时,我自然便会回归故里。”
周无清默然片刻,没有再多说此事,只接着道:“安西各州的势力我已尽数剿灭,往后他们无法再成气数。如今局势已定,我便也要走了。”
他本是为了搜寻此地残存的仙盟人手而来。然而在此寻觅数年,除却最初遇到的四宗外,他没有再找到任何一名中原修士,只有在灭去吐蕃驻地时,偶尔会翻出几个带着仙盟标记的遗物。
他们所在的安西光复了,但他所在的九黎仙盟已不可能再兴。
依照飞信传来的消息,现在的大唐情况一日差过一日,失去仙盟压制的各宗各派重又掀起了修真界乱战,凡俗界各地亦然藩镇割据,急需大能前去坐镇。
大唐国运已破,气数只会日益流失,此为不可逆的大势。他所能做的也不过只有杀灭来袭的外敌,让王朝多延续几日。
但延一日,是一日。
“是么.您要走了啊。”
张议潮的声音略微黯淡下来,并未多问缘由,只道:“那么,我这便召集各地人手,为您送行。”
“送行之事实在繁复,我不喜,你也不必做了。”
周无清摇头,转过身去:“往后,我不时会来看一看安西情况的。”
“仙人!想不到时隔五年您果真回来看我们了,快请坐,快请坐”
“您看,这是我们新开垦出的耕地,今年的作物长势很喜人,四方百姓的口粮都不成问题了。我等正在河西诸州开挖沟渠,编制户籍,让安西重回唐制”
“您问外敌的事?不必担心,我等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一般异族蛮夷绝无可能威胁到百姓,上月回鹘部族来袭,被我等大败,还收缴了一万驮马.”
“仙人放心,我等定会履行职责,守好安西,不复中原。”
“仙人,上一次见到您是三年前的事了吧?真是恍如隔日.”
“安西很好。而今在我们的调度下,各地生产情况都已平稳,军备也充足”
“不过我听到传言,说大唐朝廷内有所动荡,许多节度使自立为主中原的情况还好么?”
“.原来如此,看来中原如今也不甚太平啊.听说颍州汴州那边的几名节度使乱象最甚,仗着权柄肆意欺压百姓,似乎他们后面也有仙人支持.呃?您已经将他们全杀了?”
“不,我并未失望。这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动荡是难免的事,何况还有您坐镇不是么?总会过去的。”
“仙人.您的模样还是和四年前一样,丝毫未变啊。”
“我从朝廷使者那听到消息,如今中原四境皆有饥荒发生,百姓吃不上饭,各地都有反党集结起来欲推翻大唐这都是真的么?”
“.是么,大唐已经变成这样了啊。”
“今年安西还存储了些粮,将这些带回中原,或许还能派的上用场.您看呢?”
“无论中原变成何种模样,那终究还是我们的故土啊.”
“仙人.您回来了。”
“从第一次见到您算起,已经有二十年了吧?我都已垂垂老矣,您还是如此年轻。”
“几日前朝廷发诏,要我回朝觐见陛下,我明日便准备启程去往长安了。”
“是啊,自出生以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去往长安您说,我若穿这衣服去,会不会显得太土气?”
“激动?哈哈,当然激动,只是我已经老啦,已经不再如当初那般啦.”
“您与我一同去?这这是否有些.”
“不,自然是愿意的。时隔二十年,能再度与仙人您同行,实属荣幸.”
公元867年二月,长安。
车队在城门前停下,站在马侧的周无清抬起头上的斗笠,举目望向面前的都城。
冬日的天幕之下,长安城依旧如过去一般宏伟,只是街道上的草木都谢了,城内的人声也变得稀薄了许多,干枯的树干立在空荡荡的街道侧,似是无数默立的亡魂。
与记忆中相比,那旧日的欢歌与烟火都不复存在,站在这城门之前,他能感觉到从门内渗出的冷清与寂寥。
他知道这扇门后,已经不再是那开元盛世。
“原来这便是长安啊.”
低低的感叹声从旁而来,他转头去看,白发苍苍的老人正颤颤巍巍地走下马车,有些踉跄地走到他身边,抬头看着眼前宏伟而冷清的都城,手指似乎有些微微的颤抖。
“长安.果真和听说的一样,这是天下第一城。当初还是老人们讲给我听,现在我也成了老人啦.”
张议潮喃喃地道。一瞬之间,似乎有水光在他眼底泛起,满脸的皱纹绽出孩子般的笑意。
“仙人.长安真是很美啊。”
他望着眼前的长安,嘴角颤抖着勾起:“虽然没能看到朱雀大街上的槐但这样就很好,真的很好了”
周无清听他说着,默默地拉低斗笠,将脸上神情遮掩在帽檐之下。
“我本以为这一辈子也回不到中原了.都是多亏了仙人您,我如今才能站在这里,看到这么美的长安.”
“仙人,您看”
张议潮忽然一愣,转头去看,身边一片空落,见不到半个人影。
我方才.是在跟谁说话?
他按住额头,竭力地想要回想起些什么。正苦苦思索间,一股幽香却灌入了鼻中。
那是的香气。
在冬日的朱雀大街上,本已枯死的槐树一棵接一棵地泛起了绿意,朵朵槐在树间开放,漫天白色的瓣飞舞,直入天际。
铁灰色的天幕下,归家的老人站在雨间,久久失神。
公元867年二月,河西节度张议潮受诏回京,抵达了他一生未见的长安。在入朝觐见后,朝廷授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加官为司徒。
公元872年八月,张议潮在长安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四岁,获赠太保。此时,距离大唐分裂还有16年。
张议潮逝世后,其侄张淮深接替节度之位,持续在安西地区推行生产、整备甲士,使安西地区万乘忻欢,成为唐末时期仅存的数块净土。
千余年后,这片土地伫立在华国的版图之上,得名甘州。
千年之后,此地仙迹仍在,先人仍在,传承仍在。
此为中原。
ps.先更两章大的,待会还有一更,下班才开始写,一直写到现在还没写完,抱歉orz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