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4章 监军魏元忠(1 / 1)羽客霞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徐敬业兵临城下,蓄势待发,面对誓死守护润州城的李思文,将会如何攻打润州,确实让人拭目以待。不过正如魏思温所,李思文虽是个庸将,但其手底下颇有几名悍将,润州司马闻达,及其弟录事参军闻贤,润州长史裴庆之以及都梁山极为将领,都是身经百战,当年的边关守将,因事被贬润州。

再加上李思文守城的决心,润州守城兵马与都梁山来投的兵马加起来只怕有五六万人,而且还不包括民兵在内。因此魏思温认为,这场战役势必会旷日持久,打得极为艰难。

所以他在鄢云的建议下,还是急速向润州方向而来,此刻虽仍在途中,但一路上忧心润州战事,快马加鞭,巴不得顷刻间便到达润州,向徐敬业出谋划策。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话,徐敬业很有可能半句也听不进去。

但是他也不愿意没有尝试,或者畏惧艰难,而不对徐敬业进言献策。

玉虚道长等人自然希望义军能取胜,最好是兵不血刃,或者尽量避免伤亡,总盼着早到一日,便能一起想出一些像上次那样的攻城办法,因为一味强攻,双方兵力消耗都会很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中无辜百姓也会受到波及。这是玉虚、重玄等道长最不愿看到的。

再到李孝逸方面,大水未退,大军便一日不得前进,军粮又日渐减少,眼看着没有军粮,将士就会像上次那样哗变。

李孝逸迟迟等候薛克构不到,便猜出薛克构带去的五千兵马根本不是云月宫土纺对手,这会儿又怕空手而归,担当罪责,便迟迟不到军中报到。于是便找来马敬臣、李知十两位副将商量大军去向问题。

只听李孝逸问道:“大军军粮一日不到,就算大水退去,也无法到达扬州,两位将军以为此时该当如何是好呢?”

马敬臣道:“看来薛克构是等不到了,就算薛克构攻克了云月宫,取得巨万财富,我派去打听的斥候,豫南一带也是大雨数日,山洪已将道路淹没,深及马腹,根本不能通校就算薛克构带来财宝,我们也无法筹集到粮食。所以将军还是早作打算为好。”

李孝逸道:“我再上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到洛阳,奏请皇帝陛下调拨军粮来如何?”

李知十道:“奏请调拨军粮不难,难的是皇帝陛下是否会再次调拨军粮,而不问责将军。将军准备如何写这奏折呢?两次丢失军粮不是事,三十万大军的军粮丢失更不是数目,朝廷可以命丘神积运送部分军粮,但将军这一次又申请这么多军粮,难保朝中不会有人进谗言,将军以平叛为名,中饱私囊,克扣大军军粮啊!”

李孝逸一听之下连忙急道:“这该如何是好?就算没有其他人敢进谗言,但我与那丘神绩却是有仇的,他如果回到朝中,定然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先参我一本,届时我有理也不清了。早知道今日这么被动,当初就应该一刀杀了他,以免今日之患。”

马敬臣道:“现在这些还有何意义呢?为今之计,只好以大水阻路,无法行军为由,先奏请十万石军粮,其余军粮等到扬州之后,或由攻城拔寨所得,或者直接向各地官府征收。”

李孝逸断然反对道:“这恐怕不成,如果大雨持续不止,即便这些军粮越,等到雨止水退,我们到达江南时,扬州叛军养成气候之后,攻城拔寨恐怕没那么容易,而且骤然之下,让地方官府征粮,他们没有得到朝廷的旨意,势必会奏请朝廷,到时候非但筹集不到粮食,而且还会引起朝野非议,皇帝陛下也会起疑,到时候该当如何是好?”

李知十道:“如今之计,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若不按马将军所言而行,也实在没有什么两全之策了。”

李孝逸闻言,心想,朝廷问责事,大军哗变事大,眼下除了这个办法,也是束手无策。于是道:“那就依马将军所言,上奏朝廷,调拨军粮,顶一阵子再。这场该死的大雨,实在下得不是时候啊。公若是作美,我大军又何至于此,只怕这会儿早就拿下扬州了。”着便写了奏折,命令属下骑上快马火速赶往朝廷,就算大水走路,无论怎样,也要将信送达,否则就提头来见。

一队人马立即从皖北出发,向北而去,奏折还在路上。武则便起了疑心,这时正在武成殿,与朝武商量平叛之事,只听武则问道:“李孝逸大军已经出发十几日,如今可到了扬州了么?”

宰相李昭德道:“目前还没接到前方的军报,不过最近两淮沿岸雨水倾盆,淹没了许多城镇村庄,饿殍遍野,许多地方官员纷纷请求朝廷拨款拨粮赈灾。”着便递上奏折,婉儿作为内侍女官,掌管文告,于是便连忙代为呈上。

武则随意翻了翻,怒道:“胡袄,时值初冬,何来洪涝!这些官员都改收入大理寺治罪,国难之际,还想着欺瞒朝廷,贪墨钱粮。”

殿中侍御史魏元忠道:“陛下,微臣也听到许多官员反应两淮洪涝之灾,有不测风云,就算是初冬,也是有可能的。还请陛下以灾民为虑,调拨钱粮,赈济灾民。”

武则道:“度支部已经没有多余的钱粮用来赈济灾民了,自从李孝逸的大军两次申请军粮后,府库已经基本空虚,所以还请各位宰相多想想办法,看能否募集到钱粮,缓解灾情。”

武则见众宰相俱都默然不语,只得继续道:“既然各位暂时也无良策,那赈灾一事,暂且搁置,我看这个时节即便有洪涝也不会太严重,等雨停水退之后再议。目前李孝逸的大军迟迟没有消息,恐怕……”

宰相武三思道:“李孝逸毕竟是李唐宗室,叛军是以匡复庐陵王为幌子而造反的,恐怕李孝逸已经与叛军勾结在一起了。”

武则道:“我正有此疑虑,这该如何是好?一旦李孝逸的大军倒戈相向,那么叛军的声势便更大了。”

武承嗣道:“臣愿替陛下分忧,领兵南下平叛。”武承嗣此言一出,群臣俱都忍俊不禁,心想,若是让武承嗣领兵平叛,简直是滑下之大稽。

武则也笑道:“武承嗣,你是哀家的侄儿,是块什么材料,哀家还不知道么?让你去领兵打仗,岂不是让人家徐敬业笑话么?你不要在此添乱了。”

武承嗣本来想他日姑姑做了皇帝,若是传给武氏的话,那么这个继承皇位之人,势必要有卓越的军功,所以想借此机会,好好表现,没想到却被当庭斥责,无奈之下,只得怏怏而退。

武则道:“殿中侍御史魏元忠何在?”

魏元忠上前跪秉道:“微臣在。”

武则道:“命你为扬州道监军,火速南下,赶到李孝逸军营。若是李孝逸未与叛军勾结谋反,则督促其立即进军剿灭扬州叛贼,否则,可先斩后奏,权宜行事。”

武承嗣见武则将重任交于魏元忠,而当庭斥责自己,因而不悦道:“魏元忠不过是一介文官,哪里懂得行军打仗的道理?陛下为何派他前去作监军呢?”

武则笑道:“想必各位大人中也有许多人有此疑问,那哀家就给你们讲讲。这个魏元忠,原本在先帝在位期间,只是个太学生,但自幼熟习兵法,志气倜傥,从不将举荐放在眼里,故而累年不得升调。但在这期间他刻苦学习兵法,对江融所撰写的九州设险图详细批注解释,高宗曾称此书为古今用兵成败之大全,高宗仪凤四年,吐蕃扰边。魏元忠以太学生之身,亲赴洛阳上密奏,论当朝武将用兵作战之得失,先帝见之极为惊叹,遂授以秘书省正字,任职中书省。”

武则续道:“所以魏元忠不仅有文韬,亦有武略,这等人才不为我所用,难道去任用庸碌无能之辈么?”

满朝文武闻言,俱都心悦诚服,异口同喧道:“皇帝陛下英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