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惊风密雨(四)(1 / 1)姚叶随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作为监军御史,李邦华按照潜规则是可以直接开革武官的,但是此次开革的人数之大,涉及的范围之广,直逼北宋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

如此规模的改革即使是崇祯皇帝也不得不小心应对。

因此第二天一早,李邦华就被请进了宫里。跟他一起进宫的,还有襄城伯李守奇,内阁首辅周延儒,大学士陈演,兵部尚书陈新甲。

令这几人意外的是,当他们拜见崇祯的时候,发现太子竟然也在。

李邦华见这个开会人员的配比,知道皇帝是对自己的建议感到心动,想要得到勋贵和文官集团的支持。

只是对于太子为何在此,他也不是很明白。在他看来,太子不过是一个孩子,应该做的是老老实实读书。

至于之前皇帝任命太子总督京营的旨意,在他看来只是皇帝对他支持的表现罢了。

在场的其他几个人,心思和李邦华差不多,都把朱慈烺当成是一个摆设。他们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重整京营这件事是太子起的头。

崇祯皇帝见众人都到全了,说道:

“众位爱卿请起。朕今日召集诸位前来,是想和诸位商讨京军整治一事。孟暗先生昨日给朕上了一道折子,提了几条建议。事关重大,朕一人有些拿不定主意,还请先生将昨日建言之策说与诸位爱卿,大家一起议一议。”

李邦华回奏道:

“臣遵旨!微臣以为京营今日有三大弊端。”

“其一,冗员。京营武官大多世袭为官,入官既然无需考校,自然弓马稀疏。且京营之中,盛行卖官鬻爵之事。京营最初武官人数不过一万,而今已经四万有余。此辈领饷之时则争先恐后,临危之际则不见一人。将乃兵之胆,冗员如此,乃大患也!”

“其二,缺额。成祖永乐年间,北京京营有兵五十万余。成祖皇帝因此纵横大漠,六师屡出。土木之变后,于谦改三大营为十二团营,核定兵员二十万。至嘉靖年间,改十二团营复为三大营,兵员核定十万。”

“至此,兵员虽仍有十万有奇,然其中多为老弱,能战者十不存一。故俺答入寇,京营竟不能出战。为此,朝廷在十万大军中择其强者三万以为选锋,其余为老家。”

“微臣昨日视察京营,今日国朝之选锋,多为街市雇佣之杂役,账册之中的三万选锋,实以百不存一!缺额如此严重,若东虏再次入寇而边镇勤王不及,臣恐社稷倾危!”

“其三,占役!京营武官及各家勋贵,多视京营为私奴。常役使营中士兵为其做工,竟有士兵因服私役而被累死的情况。占役不查,则兵士自然视京营为畏途!”

襄城伯李守奇听李邦华说到勋贵占役一事,等同于是被当众打脸,立刻站出来打断道:

“先生此言差矣!营中兵士平日无事,各家雇其为工,兵士赚钱出力,各家大工得办,此乃公私两便,何弊之有?!”

说到占役,其实天底下占役占的最多的就是天家。

朱家历代皇帝想要修皇陵,修宫殿,都是靠着京营的无成本劳力来实现的。

李邦华现在说起占役一事,表面上是在指责勋贵,其实也是在说给天家听。

崇祯皇帝虽然平时为人节俭,总是把勤政爱民四个字挂在嘴边,但若是让他放着京营的免费劳力不用,自己掏腰包去雇人修他的皇陵,他心底可是一万个不愿意。

因此,他不愿意在这个话题上多做纠缠,没有给李邦华反驳的机会,直接说道:

“占役一事不急着议。先生既然说此三大弊端,还请讲一讲应对之策。”

李邦华心中哀叹一声,知道朱家皇帝一贯小气,善财难舍,也不再多说占役的事情。

他年纪大了,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有些气短,喘了几口气,才继续说道:

“回陛下。臣的建议,也有三条。”

“第一,开革冗员。臣建议,可在十天后校验京营武官。凡是不能挂重甲,挽强弓者,一体开革!若是留存者不满编制之数,可招募武举为官。”

明代是有武举考试的。

不过明代的武举极其黑暗。

凭真本事考进来的大多被分配到甘肃,宁夏,贵州等远恶军镇。反倒是许多关系户,不需要真才实学就可以靠贿赂入选。

到了明末,各个军镇几乎都已经军阀化,中央的武举根本就无法分配到军镇中。

陈新甲现在坐在兵部尚书位置上,早就对这些没处分配工作的武举人头疼不已,现在一听到李邦华的建议急忙出言赞同:

“陛下,臣以为此议可行!兵部籍下有一千余名各地的武举无处分配,若是京营需要,刚好可以在京营中分配武举练兵。”

崇祯点头道:

“朕亦以为可行。只是,京营开革的人数太多,会不会有变乱?”

李邦华拱手道:

“禀陛下,此辈练兵无能,钻营有术,要之何用?臣料定,此辈绝不敢生乱。”

此条建议若是真的执行,等于将京营的人事控制权拱手交给兵部。

如果此举通过,简直就是把勋贵逼到了绝路!

襄城伯当即就想站出来反对,但是见皇帝和文官达成了一致,心知自己眼下就算反对也没有用处。不如按照老国公的计策,以退为进!因此只是冷哼了一声,却并没有出言。

李邦华见众人对此条建议不再有异议,继续说道:

“第二条,就是改军户为营兵!”

这里交代一下,明代的武装力量是分成三份儿的。

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军户兵。这个前文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多介绍。

其次就是营兵。又称募兵。

这一群体和西方的雇佣兵相类似。拿钱打仗,杀人换钱。好处是管理方便,可以根据战事需要灵活招募。而且士兵的战斗力也比军户好强上不少。

人数最少而战斗力最强的,则是边镇将领的家丁。

按照关宁军军头,吴三桂老爹,吴襄的说法,家丁们吃的最好,兵饷最多。自然,打起仗来也最为卖力,每战必为先锋。

家丁的缺点就是,他们本质上是将领的私人军队,不为国家掌控。

若是中央有力还好,若是中央掌控力下降,这些人就是军阀的急先锋。

其实严格说起来,朱慈烺的新军也算是家丁,只不过他们忠于的将主是皇帝的儿子罢了。

现在李邦华提议要废军户,改营兵,营兵们都是拿钱办事的,自然就无法被占役。

这一下,等于是对勋贵的利益又砍了一刀。不仅如此,连皇室的利益都受到了牵连。

崇祯之所以要众人来商议,议的主要也就是这改营兵一事。

首辅大学士周延儒一向以逢迎圣意著称,如何不知道崇祯的小心思。

他咳嗽了一声,迈步出列,说道:

“臣有言。”

崇祯皇帝欣赏地看了周延儒一眼,抬手说道:

“先生直言便是。”

“臣以为,京营祖制,以军户为兵,实乃效法大唐以府兵为关中根本的典故。太宗用府兵而天下安,玄宗用雇兵而天下乱,陛下不可不察。”

李邦华回道:

“首辅此言差矣。若是府兵堪用,玄宗为何要改用雇兵?正是因为府兵分心农事和工役,不能专心训练打仗,所以玄宗才不得不在边镇雇兵。今日京营之军户多有在京自为生意者,此辈如何能战?”

周延儒两次被罢免又两次被起复,一手和稀泥的本事早就练得炉火纯青,回声应道:

“臣以为,军户营兵,各有所长,不宜偏废。臣建议,京营十万军户不动,在此之余重练选锋。以三万选锋为营兵,选能将练之,如此可以两全。”

崇祯不待李邦华出言,急道:

“首辅所言极是,就依此议!”

天子言出法随,李邦华不好反驳,只得继续说他的第三条建议。

“第三,将京营马场,粮仓交由兵部统一管理!”

京营的马场名义上是归太仆寺管理,粮仓则是名义上由都督府管理。

但在实际操作中,想要调用马匹和军粮都要经过京营监军太监的许可。

这些太监们当然不会有什么道德操守可言。公马私用,倒卖军粮,以次掺好,这些都已经是约定俗成的陋规。

刚刚李邦华说前面几条的时候,朱慈烺都是眼观鼻,口观心,充耳不闻。

可是李邦华一提到马场和军粮,朱慈烺可就不能不动心了。

前文说过,朱慈烺从来就没想过去真的整理京营这个大染缸。他想的只是把京营的水搅浑,然后从中攫取利益。

京营的利益除了勋贵腰包里的钱之外,自然就要属这积存的军粮和军马了。

所以朱慈烺之前跟崇祯皇帝下军令状的时候,要的两样东西除了总督京营的大印之外,就是京营的马匹和军粮的调拨权。

现在自己还没出手呢,竟然要被李邦华划拨给兵部!若是真的到了兵部那些文官的手里,再想往回要可就难了。

别的都好说,军马场里面的那一万匹上等的军马朱慈烺可是眼馋已久。

朱慈烺不顾在场重臣的惊诧目光,大步上前大声说道:

“臣有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