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海见面前的这位小将直接将清流们的行为定性为造反,赶忙摆手说道:
“将军,他们只是书生意气,不是谋反,不是谋反啊!”
宁小武冷笑道:“哼,妄议皇室,离间天家骨肉,不是谋反还是什么?王先生,你不必担心,你能主动来告发逆谋,于朝廷,于社稷,都是有大功的,殿下回来定会重重有赏!”
王平海见自己被牵扯进了谋逆大案里面,脑门上的冷汗流个不停。他现在害怕都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要什么封赏?王平海此刻也顾不得什么文贵武贱了,丝毫没有尊严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道:
“学生不敢要什么封赏,揭发逆贼是学生的本分。只求将军记得学生的清白,学生绝没有参与他们的阴谋,还请将军明鉴啊!”
宁小武和高图等人见这王平海如此不堪,也是哭笑不得,连忙把这官儿搀扶起来,交代人把他带下去休息。
等到送走了这官儿几人便开始商议起应对之策来。
宁小武性子最急,也最见不得有人反对太子,因此第一时间就要派兵去捕拿这些清流文人。
在宁小武看来,这些文人手上连半个兵都没有,宰他们就跟宰一只鸡一样容易,真是想不明白,这些人哪来的胆子搞事。
高图见宁小武如此急躁,连忙出言阻止:
“小武不可,现在这些清流还什么都没做,咱们拿什么理由去抓人?”
宁小武指着门外,激动地说:“老高,那些读书人可是准备着要咱们的命的!都这个时候了,还讲什么证据!他们说太子坏话的时候可讲什么证据了?再说了,这王平海不就是一个大大的人证?”
高图拉着宁小武的胳膊,生怕他冲动起来,直接派兵拿人,死命劝道:
“小武,事情不能这么办。你现在去抓人,皇上怎么看咱们,太子怎么看咱们?在这北京城里胡乱抓人,天下人又会怎么看太子殿下?”
朱慈烺手下这四人之中,顶数陈锐和宁小武脾气最急,但两人却也有不同,陈锐急起来,除了太子谁也劝不了。相较而言,宁小武则要理智一些。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有性急的毛病,所以比较听劝。
这会儿听高图这么一说,宁小武也有些回过味儿来,自己现在无凭无据地抓人,传扬出去,确实有些好说不好听。
“那老高,你说怎么办?难道等着文官们领了圣旨来大营里解我们的兵权?”
这三人之中,魏川年纪最长,做事也最周全,平时主意也多,此刻出言说道:
“小武,你先别急,这东宫军上下,从兵到将,都是太子一手拉扯起来的,没有殿下的命令,谁来也没用。咱们现在要考虑地是怎么把事情做得让殿下满意。抓人是一定要抓,但什么时候抓可是有讲究的。”
高图应和道:“魏川说得对,咱们现在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该考虑的是怎么才能让天下人认清那些清流文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凌迫圣上的嘴脸。”
宁小武的头脑也不差,刚刚有些冲动才会想去直接抓人,这会儿已经冷静下来,开始仔细思索此中的利弊。
宁小武稍一盘算,说道:“那要是这么说,咱们就应该在这些官儿们在朝堂上逼迫陛下的时候出兵动手。早了晚了,都不好。早了的话,咱们没有口实,晚了的话,陛下金口玉言,圣旨都已经下来了,虽说咱们抗旨也不会怎么样,但终究对殿下的名声有碍。”
高图说道:“小武这番话说的在理。”
魏川接茬道:“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想必皇上也苦于被这些文官逼迫,咱们这个时候出兵,可以减轻咱们带兵上殿给陛下留下的不良印象。”
魏川不像其他三人,他对人情世故认识的要更深刻一些。
皇帝哪怕没了兵权,仍旧是太子的父亲,如果在皇帝心里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现在肯定是没什么,将来在太子面前迟早是一个隐患。
宁小武和高图两人不像魏川想的这么多,既然确定了动手的时间,下一步就是敲定具体的行动细节。
这一部分商榷的余地不大。自夺营之变后,朱慈烺早已将京城内除东宫军之外的其他各部军事人员解除了武装,就连锦衣卫和东厂,没有东宫军的允许也不能踏入皇城半步。
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本来还想在皇上面前争取一下锦衣卫的武装权,结果回家之后发现家中大门外站了几名东宫军的士兵。上前一问,骆养性才知道自己的家小已经被殿下的军队“保护”起来了。从这以后骆养性就称病不出,再也不敢过问锦衣卫的事宜。
既然京中已经没有了可以制衡东宫的武装,三人的行事就顺畅许多。计划等明天早朝,百官进入皇城之后,就派兵控制午门,只要里面的文官敢对皇上发难,派兵冲进去拿人就是了。
因为明天早朝文官们就会发难,时间十分急迫,三人不敢耽搁时间,议定之后立刻分开,各自去大营集结动员士兵,暂且略去不提。
到了当天后半夜,搁后世凌晨三点左右,文武百官就已经陆陆续续到达午门外,等候早朝了。
品级高的官员这个时候可以到皇城内设置的“朝房”之中静坐等候,有的没吃早饭的,还可以掏出袖带中的烧饼充饥。那些低品级的京官们可就没这样的待遇,只能在外面干站着苦捱。
明代的早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会在早朝的时候当面处理事情之外,后面就渐渐流于形式,重要事宜往往先由皇帝和内阁敲定之后再在朝堂之上走一个过程。
因为早朝需要皇帝一个人直面百官,一旦文官们搞“以死相逼”这一套,就会对皇帝十分不利,所以和文官闹得十分不愉快的嘉靖万历天启几位皇帝都不大上朝。
后世满遗不知道此中详情,反而说明代的皇帝都是懒鬼,这可就是无知无耻之极了。
等到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这位年轻的皇帝为了标榜自己的勤奋,又把这个制度重新捡了起来,几乎跟太祖一样,每日必朝,最后活活把大明朝给朝没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
此时的周延儒正坐在朝房里,手中捧着烧饼就着茶水,慢悠悠地过早。
同在内阁辅政的武英殿大学士陈演,紧张兮兮地跟周延儒搭话:
“周相,今天这气氛有点儿不对啊。我刚刚进来的时候,看见外面那些御史官儿正聚在一起嘀嘀咕咕地,不知道在商量什么大事。他们该不会要在朝堂上搞什么幺蛾子吧?”
同样位列阁辅的蒋德璟也附和道:“对啊,我也看到了。这些人还防着老夫,我一走近,就又都不说话了,想来是要一起弹劾什么人了。”
周延儒眯着眼,慢慢咀嚼着口中的烧饼,直到嚼烂了,才呷一口热茶,将口中的饼顺下去,满意地长吁了一口气,说道:
“发圣(陈演字),中葆(蒋德璟字),你二位老兄为官多年,这些御史官儿们是什么凑性,你们难道还不清楚?照我看啊,这些官儿要弹劾的恐怕不是别人,而是当今的东宫太子。”
这几人都是内阁的辅臣,对太子和清流的矛盾自然是心知肚明。只是这两人万想不到,这些清流官儿竟然敢对太子搞小动作。
蒋德景素来是忠于皇室的,此刻见清流和太子已然是一副不死不休的局面,不禁大为痛惜,跺足叹气道:
“唉,你说说,怎么就闹到这般田地嘛!太子虽然是储君,可这储君也是君啊,自古岂有臣子跟国君为难的?玉绳兄,你可是首辅大学士,怎么不出面压制一下?”
周延儒冷哼道:“中葆,你也是天启年间过来的老臣了,这些御史官儿可是连陛下都敢为难的,又怎么会顾忌什么储君?而且,太子这次做的的确是有些过分。那姓刘的不过就是一个举人,殿下非要抬举他做清流官。你想想,自国朝定鼎以来,可有过非进士而为御史的?这可是坏了清流的规矩啊!”
陈演为人最会趋炎附势,谄媚地问道:
“周相,这一会儿早朝要是真闹起来,咱们是站太子这边,还是站清流这边啊?”
按理说,周延儒三人都是标准的清流出身,但到他们这个风口浪尖的位置,站队的时候第一考虑的就不是出身,而是实力了。
周延儒见这陈演识趣,笑道:“要我说啊,跟着太子压清流,那败坏的是清名,跟着清流反太子,恐怕败的就是性命了。”
陈演惊道:“这,这,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三人正说话间,外面传来了午门鼓楼的钟声,看来是到了早朝的时间,三人不敢耽搁,赶忙起身,边走边谈。
奉天门前,勤政的崇祯皇帝已经先群臣一步,驾临奉天门,开始准备御门听政。
早朝众臣在纠察御史的监督下,井然有序地各就各位,等待着早朝的开始。
百官行一跪三叩之礼后,只听太监在门前尖声说道:
“有本早奏!”
在京的官员们大多察觉到今天的气氛不对,一时之间没有人出来主动答话。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等着今天的主角——清流御史们向皇帝发难。
崇祯皇帝见众臣没人启奏,场下的气氛安静地有些诡异,不禁有些奇怪,出言问道:“诸位爱卿,今日为何都不说话啊?”
龚鼎孳咳嗽了一声,上前一步说道:
“臣,兵科给事中,龚鼎孳,有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