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现在,我们接着讲讲后面的6个大的战役吧。本来,对于你们这些军事发烧友来说,也可以不讲的,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特别是小日本战后,天皇被庇护,逃脱了人类审判!因此,到现在,还有一小撮****余孽,妄图美化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妄想死灰复燃,阴魂不散,警惕啊!其实,小胡子灭亡后,德国人民真诚道歉。对比两个国家的做法,大家要三思啊!”
雷电少校接着介绍和讲解。
“第七个战役乾坤逆转——斯大林格勒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是苏联粮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产区。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这些战争所需要的重要资源。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但斯大林格勒战役并没有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才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
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参战方
苏联,德国及其仆从国
参战方兵力
苏联2500000人(苏军反攻阶段)
德国1040000人(苏军反攻阶段)
伤亡情况
苏联:共1,129,619人伤亡、失踪
德国:共841,000人伤亡
主要指挥官
苏军: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
德军:希特勒、保卢斯、曼施坦因、霍特
到1942年初,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因此,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局部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行动”。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苏联红军的战略意图是: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最后,斯大林批准了铁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先敌实施哈尔可夫进攻战役的计划。该计划规定,从沃尔昌斯克地区和巴尔文科实施向心突击,一举夺取哈尔可夫并为解放顿巴斯创造条件。
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联红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联红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
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共约45个师,分别从哈尔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面向哈尔可夫发起进攻。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突破了德军防御,并于3昼夜内前进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兴,并据此谴责总参谋部,说险些因为总参谋的固执己见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顺利的战役。但斯大林没能高兴多久。至5月29日,被围苏联红军大部被歼。苏联红军共有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
哈尔科夫战役拉开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序幕,德军在克里木和哈尔科夫的胜利使苏联来之不易的预备队消耗殆尽,南翼受到严重削弱,德军重新夺回部分战略主动权,暂时处于优势地位。德军夺取了巴尔文科沃突出部,为即将发动的攻势占据了有利的进攻出发阵地。
1942年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他命令霍特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博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涅日,以彻底歼灭该地域内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当即撤销博克元帅的B集团军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
德军的进攻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苏联红军后撤达100-300公里,顿河及顿巴斯盆地最富饶的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然而,第6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使希特勒再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攻占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辖有6个军,含2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由于交通等问题,第6集团军的前进步伐有所放慢,给了苏联红军一定的准备时间。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 1942年9月12日,苏联红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从南面突进到伏尔加河,把守卫城市的第62集团军同战场上的其他部队分隔开来。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高速前进。1942年8月9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占领了迈柯普油田。1942年8月22日,克莱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尔鲁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国的***。1942年8月25日,克莱斯特部又攻占了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里海也只有100英里。1942年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尽快拿下油田。但德军冲击力迅速下降,进展缓慢。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竭尽全力,也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冲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而在此之前,德军Ju-88式轰炸机用燃烧弹将市区炸成废墟,伏尔加河沿岸对斯大林格勒的水路增援也受到影响。苏联红军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
1942年9月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联红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联红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
1942年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斯大林格勒工业区修建在丘陵中,建筑物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或用石头砌成。德军的推进不是用公里,而是用米来衡量,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共计6人)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942年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其也因此成为日后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的原型。
双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此时,德军在苏联南部的战线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长达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800英里,德军在苏联的战线全长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国的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350英里,竟毫无掩护。德国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了附庸国的3个集团军。
这使得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联红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德军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些装备和战斗力都极差的附庸国部队是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认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弃这个作战,并向西撤退。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免去了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任命原驻法国的德军总司令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上将为新一任陆军总参谋长。
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时,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
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
苏联红军苏最高统帅部自9月底开始准备大反攻,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朱可夫开始向斯大林格勒秘密大规模集结兵力。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1942年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的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的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了反攻,负责防卫德军第6集团军侧翼安全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便被苏联红军突破。
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联红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7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希特勒遂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并命令他这个集团军今后改称“斯大林堡垒”集团军。由于恶劣天气和苏联红军防空火力,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第6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另一面,苏联红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并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
1942年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将曼施泰因元帅的第11集团军扩建为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泰因元帅任司令,并把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第4集团军交与他指挥。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顿河集团军群当前的任务,就是使敌军的攻势停顿,并夺回原已失去的阵地。”曼施泰因认为,德军唯一成功的机会在于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尔尼科沃向东北进攻,夹击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然后再旋转过来攻击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的右翼。但1942年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而曼施泰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至1942年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泰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联红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
当时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联红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同日,由于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终于同意把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节杖,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他对约德尔说:“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向总部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第6集团军忠于自己的誓言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祖国,已坚守自己的岗位,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但是,当苏联红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德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约14万人死亡,只有3万余伤患者事先陆续空运撤出。
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日德战俘受到严重的虐待导致大面积死亡。但是,据统计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德国本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
这场战争是残酷的,几乎是一场用鲜血堆积出来的胜利。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是好的,但它的过程鲜血淋漓得可怕。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几个大帅运筹帷幄的事,它一定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筑造的。**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先后拿下了几个版图较小的国家,然而面对地域广阔的苏联,德军的进攻就显现出了吃力。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可以类比于日本对南京的攻打,它们对人民的屠杀都到了泯灭人性的地步。斯大林格勒沦陷,然而这并不是战役的终结,而是另一场悲壮反击的开始。他们在市区依然一栋楼一条街地反抗争夺着,这便是有名的巷战。市区被战火烧出了一片片废墟,苏军就是在这一片片废墟中躲避敌军但我炮火,奋勇杀敌。在指挥官崔可夫的强力抵抗下,最终还是赢得了这场对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相当重要的战争。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取得胜利的虽是苏联红军,苏联的损失却仍要高于德军。失去了主动权的德国军,在后来的战役中一步步走向毁灭,为了守护家园的苏联人民也被永远载入了史册。至今这座城市仍被称为英雄城。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斯大林:斯大林格勒是德国***军队覆灭的起点。大家知道,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
罗斯福:同盟国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蔡茨勒: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已被打断。
德军军官(经历者):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
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以来德军第一次以一个集团军的形式受到歼灭,在这之前都只是有组织的退却。也打乱了德军在南部的部署,攻打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也因此差点受到歼灭,但这次战役并不是最后的转折,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次战役5个月后,当苏军像洪水般对德军发起大反攻的时候,一个人物的出现扭转了整个战局,德国三大装甲之父之一----曼斯坦因,以他传奇般的军事天赋,回敬给了苏联人一个属于他们的斯大林格勒。非常具有戏剧性的,苏联反攻的前锋部队,又是一个第六集团军遭到完全彻底的歼灭。这年结束的时候,德军与苏军所把守的阵地和这年初的时候竟是惊人的一致,这是一段属于德国老兵们的记忆。
第八个战役胜利之门——诺曼底登陆
1944年,美、英鉴于前苏联战胜德国已成定局,开始履行其1943年11月作出的关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
1944年6月5日夜,盟军3个空降师在距诺曼底海岸10—15公里纵深处实施空降。6日晨,盟军开始在5个地段上突击登陆。7月24日,战役结束,盟军和德军分别投入兵力288万人和51万人,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盟军伤亡12.2万人。诺曼底成功登陆使德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完全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态势。
1943年,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后,苏军在苏德战场转入反攻。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后攻入意大利半岛,意大利于同年9月投降并于10月对德宣战,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也已转入攻势。
值得一提的是,布莱德雷讲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巴顿将军深受教育。但他转过身来,搞笑的说:虽然这很伟大,但是打仗,靠的是实力和水平,让那个靠上级争取军功的家伙,见鬼去吧!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一直推进到柏林!而不是在巴黎停下来,看看模特的大腿,还有时装秀。
布莱,你知道,我对这些,向来不感兴趣!
1944年8月1日,美军组建了第十二集团军群,由布莱德雷升任司令,下辖巴顿的第三集团军(包括第八、第十二、第十五、第二军)和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包括第五、第七和第十九军)。共有5个装甲师、16个步兵师,共约40万人。
第三集团军的4个军在阿夫郎什刚一集结完毕,巴顿立刻命令各军呈扇形展开,第八军向西直扑布列塔尼半岛顶端的布雷斯特,其余各军分别向东推进。仅3天,第十五军向前推进了110公里,占领了通往勒芒的公路。
8月13日,巴顿麾下的第十五军推进到与英、加军队分界线阿让唐以南12公里的地方,但加拿大部队仍在法莱斯以北10公里之外苦战。巴顿给布莱德雷打电话,要求允许他的部队越过分界线,占领阿让唐和法莱斯。但布莱德雷考虑到盟国部队之间的关系,强令巴顿不得越界进攻。最后,在巴顿的力争下,蒙哥马利才同意让美军先于英军占领了阿让唐。
作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战是战略性的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九个战役帝国覆灭——柏林战役
苏德战争末期,苏军为攻占***德国首都并给德军以最后的歼灭性打击,于1945年4月16日—5月8日进行的进攻战役。
柏林战役是一次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进攻战役,既要强渡江河,又要通过高地和森林;既有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又有对坚守城市之敌的攻坚战斗。它是在突破敌人防御后,对敌先行割裂,尔后分别合围敌兵集团的战斗。苏德双方共投入兵力350万人,伤亡百余万人,最后以德国***的“帝巢覆灭”而告结束。
德国战败已成定局,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瓜分德国了。然早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前苏联统帅斯大林曾就战后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达成协议,但是仗真的打起来,则是另一码事了。因为,谁都明白,夺占柏林在全世界将引起震动,其军事和政治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斯大林的态度坚决明确,不惜任何代价,志在必得。1945年初,苏军推进到德国境内的奥德河和尼斯河一线,即开始作进攻柏林的准备。从这里到柏林只有60公里远了。
1945年3月,英美盟军先头部队攻入德国境内。然而就在蒙哥马利率领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和布莱德雷率领的第十二集团军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东挺进之时,3月28日,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将军之所以不把柏林作为主要攻击目标自有他的道理,而且他认为这些理由是无可辩驳的。他认为如果向柏林突击会使他付出伤亡10万人的代价,在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未免得不偿失,就这样,艾森豪威尔一纸电文将柏林拱手让给德国人最不情愿的对手——前苏联。
这样3个方面军加起来拥有的兵员总数达到250万,可谓规模空前!火炮和迫击炮420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辆在柏林战役中,苏军共投入作战飞机7500架,超过德军飞机1.3倍
从1945年1月19日起,德国最高统帅部因战局所迫迁至柏林办公,希特勒本人则在柏林市中心的总理府地下深处的避弹室定居了下来。此时的希特勒被东、西两个战线上雪片般飞来的战报搞得焦头烂额,他的思想越来越变得虚无缥缈,已无法清醒地认识到德国的真实处境。对于身边的人,希特勒也完全失去了信任感,认为他们都在欺骗自己。对于一些敢于直言不讳的将领,稍不如意,希特勒就予以撤换。他认为眼下的失利完全是由于手下将领指挥不利造成的,德国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对于苏军在柏林城下陈兵百万和几千辆坦克,希特勒并没感到恐惧,他自信能击退这些俄国人。
希特勒如此自信,那么,柏林的守备情况究竟怎么样呢?守卫柏林的德军共有100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辆,大炮10400门,飞机3300架。
苏军主帅朱可夫决定采用他的另一项著名的别出心裁的办法,以“震慑和从精神上压倒敌人”。考虑到守敌在夜间更容易发生混乱和恐慌,他决定在黎明前两小时实施突击。将使用140部对空探照灯照射敌人的阵地,以利红军的进攻和对红军突击部队的控制。
4月16日凌晨3点,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由正面发起进攻。苏军首先进行了猛烈的、力量空前的炮火准备,成千上万发炮弹的爆炸声震撼了长空,火炮发射时冒出的火光亮成一片。空军第十六和第四集团军的150多架夜航飞机,几乎在同一时间对德军第一和第二防御地带上的司令机关和通信枢纽部开始了轰炸。
为了支援地面部队冲击,空军第十八集团军的745架重型夜航轰炸机对德军第二防御地带的主要支撑点进行了猛烈的密集突击,在为时42分钟的连续突击中,平均每分钟对地面目标投弹22吨,其中多半为重型炸弹。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场面。在奥得河谷地和泽耶洛夫高地上火海翻腾,炮声、飞机马达声、重型炸弹的爆炸声、开进的坦克履带的咯咯声、冲锋枪的射击声此起彼伏,在整个奥得河上空回荡着。
下午,正当苏军突破德军防御的战斗打得激烈的时候,支援近卫第八集团军的前苏联飞行员用降落伞投下了4把大钥匙。每把钥匙上钉有一块小木板,上面写着:“近卫军战友们!向着胜利前进!谨送上打开柏林大门的钥匙。”飞行员们的战斗号召给了进攻部队以鼓舞和新的力量。
在发起进攻之前,强击机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同时施放了大量烟幕。航空兵在宽大正面上施放的烟幕,既使德军搞不清苏军的主突方向,又掩护了先遣部队的隐蔽突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主要集团利用航空兵和炮兵突击的效果和烟幕的掩护,迅速地强渡了尼斯河,并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开始继续向前推进。
由于长时间处在苏军航空兵使用的重型爆破炸弹的不断突击之下,防守柏林的德军的人员和武器都受到不少损失,许多防御工事被摧毁,市内发生了数十次强烈爆炸,整个柏林成了火海。被俘的德国将军鲍埃尔在描述苏军飞机歼灭性突击时说:“我惟一可奉告的是,我们坐在帝国办公厅的多层地下室里,连出去见一见亮光都没有可能。”
尽管如此,德军还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为争夺每幢楼房、每条街道和每片住宅区都要展开一场鏖战。
4月30日清晨5时,苏军大炮向国会大厦开火。当天下午,朱可夫的部队冲进国会大厦墙壁的缺口,紧接着在大厦内部进行了激战。不久,苏军终于获得了胜利,在这座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建筑物上升起了红旗。
当朱可夫的部队在国会大厦上升起前苏联旗帜的时候,希特勒正在帝国办公厅的地下防空掩蔽部里。他把他的各项事务作了安排,同埃娃?布劳恩秘密举行了结婚仪式,并且写下了遗嘱。在获悉本尼托?墨索里尼的死讯以后,希特勒默默地吃过午餐。饭后,他和那些在场的人握手告别,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寝室。下午3:30分,他用手枪对着自已的嘴开枪自杀了。他的妻子服毒自尽。“两具尸体在院子里烧掉了,”丘吉尔写道,“希特勒的火葬柴堆,和越来越响的苏军炮火的轰鸣,构成了第三帝国的悲惨结局。”
戈培尔想同苏军谈判的企图失败了。朱可夫只愿意讨论无条件投降。于是狠心的戈培尔毒死了他的6个孩子,并命令党卫军卫兵对他和他的妻子开了枪。
苏军在反***战争中从莫斯科一直打到柏林,无数士兵牺牲在这绵延上千公里的战场上。1945年4月,250万攻打柏林的苏军官兵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共消灭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俘虏德军48万人,几乎每3个德军中就有1个人被苏军俘虏。
在仅仅持续了18天的战斗中,苏军死伤达30多万人,平均每8个苏军官兵中就有一个人倒在攻克柏林的道路上。
此役,苏军在作战上的显著特点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在宽大正面上实施多路进攻和迅猛突击,并使用大量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参加突破与远距离突击;对敌军集团采取先分割而后各个歼灭的战法;市区战斗中,广泛组织强击支队和强击群实施激烈的巷战和夜战。
在柏林被攻克5天之后,德国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1945年5月8日午夜,在欧洲上空连绵响彻了长达6年的枪炮声停止了。自1939年9月1日以来,欧洲大陆第一次出现了和平的欢乐。胜利的礼炮,五光十色的烟火映红了柏林城,照亮了整个欧洲大地。
苏德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不断增加和改进,军队的技术装备程度都有很大提高,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战指导的优劣直接影响战役战斗的成败,其中尤以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和有效使用战略预备队最为重要。德国在战争初期突然袭击成功后,多次改变主攻方向,失去了有利战机;前苏联在反攻和战略总攻中,正确选定主攻方向,不给德军以喘息机会,集中主力连续实施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德军在多次重大作战中,都因缺乏足够的战略预备队而达不到预期的战略战役目的;苏军则在一系列大规模战役中及时组建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将其使用在主要方向上,从而得以持续发展胜利。随着战争规模空前增大,战略性任务必须依靠庞大的军队集团才能完成。此外,前苏联人民的敌后游击运动也为夺取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柏林战役作为苏德战争的最后一战,不光为欧洲战局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也为***国家敲响了丧钟”!
“哈哈哈,说个笑话吧,调剂一下沉重的气氛”。
我趁少校休息一下,发言了。
“二战飞机事故奇闻。1942年12月,中国军队击落日军十一军司令官,冢田攻的座机。让他成为了中国战场上击落的高级的日军将领之一。而且由于他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由此影响了中国战场的整个战局。日军海军死在中国的最高将领是前日本海军大臣,大角岑生,他比山本的官职更高,同样也死于坠机。不过对于他的死,一直饱受争议,因为弄不清他是死于中国军队的防空炮火还是死于飞机事故。
而二战最大的防空战绩莫过于意大利军队。意大利军队是公认的战斗力最弱的,但是1940年6月,一艘意大利军舰的防空火炮打下了两架飞机,让意大利军队取得了二战最大的防空战绩。其中一架飞机上坐着,易塔诺.巴尔博。他是一空军元帅,是二战中被防空炮火击毙的最高级别将领,但是他却是被自己军队的放空炮击落的。因为他是意大利的空军元帅。
除了意大利这样的傻蛋以外,或许没有人会出现这样的乌龙,但是,被认为装备最为精良的美军,也干过这样的事情,二战中美军阵亡的最高军职的将领,第一集团军群司令官麦克奈尔,也是被美军自己的轰炸机炸死的。麦克奈尔是隐蔽专家,他发现自己遭到自己的部队轰炸之后,迅速的隐蔽了起来。但是奈何向来以火力至上的美军,轰炸力度过于强大,麦克奈尔还是被自己人炸死了。
除了意大利和美军外,向来以严谨著称的德军出现过更高效的事情。德军的高级将领,冯.溯贝特,在视察完后,乘坐飞机返回。在降落时,勿入了雷区,被炸身亡。坐着飞机踩地雷,古今中外,估计仅此一人而已。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后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或者说是笑话,不知是真是假,二战末期,奥地利的集中营中关押着德意日三国的俘虏。德国人组织起来尝试挖洞逃出收容所,日本人组织起来剖腹自尽,而意大利人即使在集中营大门没有关上的时候也非常配合地乖乖呆着”。
“哈哈哈,二战真的是闻所未闻的深刻啊”。
在大家笑过后,少校继续讲解东方战场,那个最阴险的恶犬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