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群小弟在这面哭穷,董卓很无奈,不过他确实没钱了!
不得已,招募士卒的工作被迫停止,十三万军队也足以支撑起现在的局面。
军事方面有了着落,董卓便开始把重心放在政治上。
俗话说,打天下易,守天下难,董卓深感此话的准确性。
除去圣灵郡、日月郡不归自己管,班郡的部署被董卓扔给了宋昊阳,其余六大郡,把董卓难为的脑壳痛。
长史郡乃是整个西域的政治中心,长史郡守的位置自然被董卓送给了赵普!
这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顶级政宗虽然不情愿,但也只得接受董卓的安排。
名义上董卓是长史,但他的政治水平兼职是不堪入目。
整个西域的大型政务由董卓、妇好、刘穆之、赵普四人联和商讨,也算是董卓偷懒的象征。
龙伯郡位于长史郡之东,主要面对的是龙伯族以及部分东迁的西域人族。
龙伯郡的经济水平可以说是整个西域最低的,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董卓任命汤不兴为郡守。
曾经任异星皇朝三十年宰相,虽然实力不算顶尖,但应对一个小小的地方郡县已经绰绰有余了!
楼兰郡面临羌族,人口混杂,西域诸国、西羌诸族,这个地区没什么油水可言。
楼兰郡,农业发展也不算发达,不过此地民风彪悍,是典型的兵源之地。
此地郡守为韩琦,北宋韩琦,即是名将也是政宗,有他在这,董卓很放心。
疏勒郡乃是防御的重中之重,又临近妖魔洞窟,此地郡守当仁不让就是晏殊。
文道上位王,政宗实力也是极为不错,刚刚还与妖魔洞窟之主九翼天龙王签订契约。
坐镇疏勒,晏殊是最好的人选。
曾经的乌孙国,现在的乌孙郡、解忧郡。
乌孙国,西域最为强大的国家,坐拥三十万军队,就连禁卫军团都有。
现在虽然国都已被攻破,但残余的贵族抵抗势力也是整个西域最为顽抗的,在这两个地方,董卓部下的军力也是很强的。
不过有着原乌孙国的经济底子,这两个郡在未来将是董卓的经济中心。
乌孙郡的郡守为王安石,这位北宋的改革大家终于可以在这个时代一展身手。
对于王安石的改革能力,董卓还是非常信任的。
虽然在北宋由于某种原因,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但在乌孙,改革说不定可以活得奇效!
剩下的楼兰郡守董卓很头疼,他手下已经没有可以镇守一方的政宗,唯一还有所空闲的刘穆之还兼任着军师的名头。
思前想后,董卓决定,再一次进行召唤。
“花费两次次召唤机会,指定召唤政宗型人才!”
回到熟悉的空间,董卓下令到。
截止到现在,兑换一些宝物、特殊物品所花费的召唤机会,已经全部还清,而董卓手头上的召唤机会也只有七次。
“恭喜宿主获得人物,吕蒙正!
吕蒙正,北宋丞相,宋代第一位平民丞相,为人宽厚正直。
武道24,统帅47,智谋97,政治101。
技能一,知人善用,吕蒙正可分辨人品好坏,向主公人才。每一次所的人才被主公任用,自身智谋、政治随机1。
技能二,宽宏,吕蒙正度量惊人,每次遇到难以解决的事务都可用度量解决事务,技能发动时,吕蒙正智谋6,政治6。
技能三,较真,吕蒙正敢说真话,遇事果决,从不因一己私利耽误国家之事。技能发动时,智谋6,政治6。
技能四,相才,治理一地时政治6。”
“北宋的吕蒙正!”,董卓埋头思索起来,对于这个与东吴大都督吕蒙只相差一字的北宋政治家,他不是很了解。
不过从系统所给出的资料来看,这位吕蒙正与吕蒙一样都不是普通的人物。
虽然没有所谓的问道修为,兵道政宗修为也不算杰出,不过这四个技能代表了此人的品性。
敢讲真话、知人善用、度量宏大,三个特征算得上典型的君子风范。
虽然可能会得罪不少主公,但对于董卓来说,此人也是个合格的下属。
董卓没有皇帝一言九鼎的权威,他更信奉太祖有错就改的思想。
魏征得不到,这个削弱版的吕蒙正正适合董卓。
楼兰郡的郡守有了,西域的政治布局也大体都出来了!
看着还剩下五次的召唤机会,思考许久,董卓决定再次召唤。
现在武将、谋士都不缺,召唤可有可无。
可就如同前世董卓所玩的各类游戏一样,抽奖、拼人品是会上瘾的。
反正手头上有机会,不用白不用。
“系统精灵,叠加两次召唤机会,指定召唤武将。”
“恭喜宿主获得人物,赫克托尔。
赫克托尔,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第一勇士,与希腊联盟勇士阿喀琉斯一战,败亡。
赫克托尔,武道105,统帅76,智谋48,政治31。
武器,不毁之极枪,武道1
技能一,矛神,赫克托尔善用长矛,从飞抛长矛击穿埃阿斯惊心准备的七层牛皮青铜盾的六层。
使用长矛时,武道12。
技能二,敢勇,赫克托尔不好战,但为保护国家,他必须要战。他不畏惧战斗,他的勇气保卫着他。
与敌人对战时,自身武道增加58。
技能三,步将,步行对敌,武道5。”
“呼!”,长叹一口气,董卓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赫克托尔,希腊神话中的顶级猛将。
提前得到他,也算是削弱了未来罗马帝国的实力。
全力爆发下的赫克托尔实力可以达到131点的武道中位王。
不过这种实力有着一定水分,不过即便如此,赫克托尔的实力也应该保持在封王水平。
不过,因为赫克托尔的身份,董卓不知道应当对他是信赖还是不信赖。
毕竟这里是大汉,而赫克托尔毕竟是外人,是罗马之人。
会不会养虎为患,这是个问题。
左传成公四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对于这句话,董卓还是比较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