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2章 孔孟之道治江湖(1 / 1)重要嘉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义父,这里是座岳飞的庙,我们进去坐坐。”

一行十多位大汉走到庙前,其中一个面带桀骜之色的年轻汉子下了马,指着庙门上的匾额大大咧咧地说道。

“千丈!不可无理!”

一个面目威严的老者大声喝道:“岳帝庙乃是武修的圣地,我等来到此处当心存敬畏,不可乱来。”

“是,义父!”

面目桀骜的大汉暗暗撇嘴,口中大声地答应着。

“都随我上柱香!”

“是,帮主!”

老者身后跟着一群黑袍的弟子,在黑袍后背位置上都印着一个血红的掌印。

“相公,他们都是铁掌帮的人。”

庙宇里,赵敏看着一众从门外涌进来的人,悄悄地提示道。

“好人坏人?”

王维记得原著中铁掌帮帮主是个坏人,可是看到那个老者面带正气,不想是个坏人。

赵敏无语地看着他,摇头叹了口气。

“咋了,是坏人?”

赵敏无奈道:“相公,江湖上只分守不守道义,从不讲好坏。你这问题真是太外行了?”

“咯咯!”

看到王维脸色尴尬,苏小妹高兴地笑了起来,秦可卿也笑容嫣然。

王维尴尬地摸了下假胡子,此时他终于有点明白陆小凤为什么要留胡子了,一者可以装哔,再者可以遮掩尴尬。

忽地王维想到,身边三人都是自家女人,有必要在她们面前不自在吗?

完全没与必要。

他看到铁掌帮的人上完了香,在庙堂的另一边坐下,两方距离不远。

他担心对方听去,问道:“敢问赵贤弟什么是江湖道义?”

赵敏摇着折扇,淡淡一笑:“王大哥,道义便是规矩,庙堂有规矩,那就是律法,江湖也自然有规矩。”

“什么规矩?”

“大体上分仁义礼智勇,忠孝不敢忘。”

王维微微点头,却又有些奇怪。

“这江湖道义怎地跟儒教五常差不多?”

文圣孔子和亚圣孟子传下了君子之道,为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此乃文修立身之道,若敢违背,轻则名声受损,重则入不了大道,道基受损。

可是一群没文化的江湖人为何也要守君子之礼呢,这未免太苛刻了。

赵敏道:“相公博览群书,可知文圣在成圣之前,曾游走天下江湖,为江湖人立下了三达德。”

王维只知道孔子周游列国,试图恢复周礼、推行仁义的政治主张,宣传儒教教义,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江湖人。

“贤弟,何为三达德?”

“说起三达德,便要讲一讲,孔子之前的江湖。”

在孔子周游天下江湖之前,江湖上信守的道义,乃是庄子的江湖,他主张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这种道义将江湖人与国家、民族、朝廷彻底割裂开来。

在圣族崛起的时代,此种道义一不合于时,二不利于天下安定。

那时天下高手尽在江湖之中,一些人族高手信奉庄子的道义,只想着修炼成仙,不愿意为人族的崛起出力,导致人族在与圣族的交战中,屡屡失败。

孔子周游天下,劝说各方势力加入人族联军,为人族崛起出力。

江湖人都不同意,当时天下江湖人皆以庄子的弟子列御寇为盟主。

列御寇轻功极高,可凭虚御风,五日而游遍混元大陆,据说混元大陆最早的地图就是列御寇绘制成的。

对于孔子周游天下,招揽江湖人的举动,列御寇认为他是来捣乱的,用功名利禄来坏人清修,认为他是一个沽名钓誉,被功名利禄蒙蔽的俗人。

孔子则批评庄子的道义是错的。

坚守庄子道义之人,大都贪生畏死,轻信薄义,循规蹈矩之人,不能追求不朽的灵魂光辉,亦不贪享人性,却追求向兽性下滑的n,只为些须肉身饱暖之乐而生存,这不是人之道,而是兽之道。

孔子曰:“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

孔子认为兽之道不好,乃取死之道,作为人应该追求人之道。

列御寇询问何为人之道?

孔子趁机提出了三达德。

“三达德指的是智、仁、勇。”

智:孔子劝说江湖人别躲在山中,要进入人族间,多学习,以此来摆脱原始的蒙昧状态,将人与野兽区分开来。

仁,仁慈。何为仁,人二为人,人者爱人,意思是人族之间要亲亲相爱,和睦一家,一起对付外族。

勇,要求高手们在对付外族时,一定要勇猛,不能贪生怕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族崛起而死,死得其所。

孔子认为三达德是三条通达天界的德行,只要遵守了,一定能早日飞升成仙。

孔子与列子列御寇在荒原上辩论了七天七夜。

列子少,辩不过孔子,含恨败退。

孔子留下武道修为最高的子路在江湖中传播道义。

百余年后,一直躲在大山中的江湖人,渐渐走进了人族城市中。

为了教化那些江湖人,孔子又宣扬礼之道。

按照礼仪行事,才能算是文明人,是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划分标准。

江湖人不想被称为野蛮人,渐渐地接受了礼的概念。

后又过了千余年,亚圣孟子出世。

孟子执掌儒家,修改了孔子的江湖道义,改为仁义礼智勇,人之四德。

主张江湖人要有恻隐之心,仁也有羞恶之心,义也有恭敬之心,礼也有是非之心,智也有无畏之心,勇也。

就这么一步步地教化,到了如今,江湖人大都遵守着孔孟之道,失去了本色,成了被笼头套住的驴子,如同文道的附庸。

这也是文修看不起江湖中人的原因。

王维仔细地听着,慢慢地回过味来,所谓的仁义礼智勇,就是孔子和孟子联手挖下的一个大坑,将江湖人都装了进去。

原本的化外之民,也就是教化之外的江湖人,学习了孔孟之道后,渐渐地变成了顺民。

“贤弟,如今江湖上有人不遵守江湖道义吗?”

“有哇,有两种人。”

一种是逍遥派一类的隐逸门派,逍遥派是庄子的嫡传派系,一直传承到今天,他们始终遵守着庄子的道义,任意而行,逍遥自在,喜怒无常,想杀就杀。

他们本是江湖上的异端,可修为太高,江湖人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反而更多的是羡慕。

“王大哥可见到过纯阳真人、铁拐李、济公等神仙?”

“见过!”

“兄长觉得这些神仙行事与凡人有何区别?”

王维想了下,忽然明白了,“他们遵守的便是庄子之道?”

“哈哈,不错,其实庄子之道乃是仙道,孔孟之道只是人道,那群江湖人放弃仙道,转为人道,再求仙道,岂不是走了弯路?”

王维狠狠地抓了下脸,孔老夫子挖的坑好大,直接将人带进了坑里,孟子再接再厉,将坑挖得更深,组队坑人!

“相公看到他们的行为与衣着,可曾觉得怪异邋遢?”

“确实如此!”

“咯咯,这说明相公也被儒教的教化框住了。”

“那该怎么办?”

“有人明白了此事,便诞生第二种人。”

“什么人?”

“也就是相公眼中的坏人。”

有些人一朝顿悟,想要追求自由自在的江湖,不想再被孔孟之道束缚。

他们开始不按照江湖道义行事,便成了江湖异端,成了坏人。

成了坏人之后,就有一大批大侠少侠冒出来,杀掉坏人,保持江湖道义不被破坏。

“你看,江湖人可以自行教化,杀掉那些明白人,将糊涂人捧上高位,名利双收,完全不用儒教插手,这便是教化之力的恐怖之处。

这种教化可以让坏人变成好人,好人变成坏人,将孔孟之道刻进每一个江湖人的骨子里,这天下再无江湖人!”

“砰!”

忽然庙宇另一边的老者,拍着案子大声呼喝起道:

“说得好!!”

“自从三万年前列御寇败退荒原之后,这天下就变了,这江湖之中就再也没有了真正的江湖人,只有一群为了名利规矩杀来杀去的愚夫。”

“那些所谓的大侠者,只不过是一群被孔孟之道束缚住的可怜虫,一群被儒家捧起来的打手,他们早已忘了庄子之道,忘了江湖乃是自在之地,江湖人便是自在之人”

听着老头子吐槽,王维不由地想起了死守襄阳的郭大侠,战死在雁门关的乔大侠、杨大侠、张大侠等等,他们在前线拼死拼活,一群文官大臣却在拖后腿,贪图享乐。

等大侠们战死后,却连一篇像样的传记都没有,正史中也不曾记载过他们的历史功绩,这便说明了文人的态度:瞧不起!

好吧,这些大侠都是虚构之人,可历史上真的没有大侠吗,肯定有,只是史官们不屑一顾罢了。

还有一些大侠最后的结局为何是归隐呢?

难道不是他们从中悟出了点什么,重新回归到庄子的怀抱中吗?

庄子的江湖才是江湖,孔孟的江湖只不过是庙堂的附属物,早已失去了江湖的本源。

那一篇篇为侠客们nsn的小册子不就是儒教的花招吗?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果不其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