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还在马祖里湖北侧的俄军第一集团军莱宁坎普夫是有机会救助萨姆索诺夫的,因为两军距离并不是太过遥远。军事常识告诉俄军将领,进攻中的部队必须互相配合,要互相联系,不能让各自防线中间出现缺口。
但是有一点,俄军的将领们普遍缺乏主动精神,总是在等待上级的命令,整个指挥机构臃肿迟缓,这一点让他们的盟友法国头疼不已,甚至在一战爆发前的三年就安排自己的陆军参谋长迪巴依将军长期担任俄军的联系人,向俄军将领灌输主动作战的思想,可惜法国的努力失败了,俄军原来是什么德行,三年后还是啥样!甚至因为不同的军事思想的冲突导致将领之间的不合。
萨姆索诺夫和莱宁坎普夫就是这样。甚至在萨姆索诺夫向吉林斯基和莱宁坎普夫求援的时候,莱宁坎普夫都把决定权推给吉林斯基,他自己绝不主动踏出进攻解围之路一步。等到吉林斯基看出不妙,再下命令给莱宁坎普夫的时候,不仅萨姆索诺夫被鲁登道夫吃掉,就连莱宁坎普夫自己的第一集团军都成了阶下囚。
其实,俄国人的计划是很好的,依据俄国出乎德军意料的动员能力,先期开进的65万军队绝对能给据守在东普鲁士的德军沉重打击,之后只要把后勤补给保证好,后续军团动员好、跟上前面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的脚步,步步为营,实行压迫式进攻的战略,就是亨利和鲁登道夫第一次进行发兵棋推演表现的那种情况就会实际发生了。
这是德军面临的最糟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小毛奇必须将将近一半的西线部队抽调回来,才能稳住东线的防御,保证柏林的安全。但这样一来,德军在西线也就只能进入防御,而且同样会面临英法两国重兵压迫,同样会使德军步步后退,直到英法俄三国会师柏林。
所以如何诱使俄军分兵而不是抱团进攻实际上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幸好、幸好!与德军对抗的不是亨利,而是尼古拉二世和吉林斯基,以及贪污腐败并且自大保守的陆军大臣苏克霍姆李诺夫。自大激进的尼古拉二世还是一个非常重信守诺的人,对自己的表兄和盟友金主的求援,他回应的非常干脆,表示即使俄军没有完全动员完成也会出兵分担英法的压力,根本不考虑没有充足的武器和弹药士兵如何战斗,也不考虑没有粮食的士兵如何活着,就这么命令俄军越过了俄属波兰和德国的边境。
还有吉林斯基,身为俄军总参谋长,按说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角色,但实际上此人是一个“灰色牲口”派的人物,只强调俄军士兵的易于管理和吃苦耐劳的巨大人力资源,并以此发展成那种曾经击败拿破仑的精神胜物质的思想,认为俄军是可以像压路机一样吧德军压碎,同样不考虑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同时,吉林斯基还是一个狂热的沙皇的粉丝,所以沙皇的话就是对的,无条件的去执行......
最后,必须不能少的就是陆军大臣苏克霍姆李诺夫先生,这位先生信奉的是“刺刀是好汉,子弹是笨蛋”,在担任陆军大臣的职位上,只维持平时的军火生产~只要工厂的机器不停就行,根本不想多生产什么步枪、子弹、炮弹,以至于开战之初俄军投入东普鲁士的65万军队里,还有很多士兵赤手空拳,在一边等着捡死去战友的武器才能继续作战。
不过,德军也不是没有猪队友,普里特维茨将军也干出了这种猪队友才能干出来的事。
按照德军总参谋部的一次推演,像俄军对东普鲁士的进攻的应对方式应该是不断用团一级部队对进攻的俄军进行侧击,迟缓一部分俄军的步伐,造成集结成团的俄军渐渐被分割成两个部分,然后以一部精锐力量从俄军的缝隙中穿插过去,切断两部俄军的联系以及后期补给通道,以东线18个半师中的5个对后半部分的俄军进行警戒和迟滞,以剩余13个师的力量发起对被围俄军的穿插、再穿插,打乱被围俄军的指挥系统,并迫使俄军投降。然后再转身包围后半部分俄军,在切断俄军与其后方的联系后,孤立无援的俄军就会很快自动崩溃——突围中的俄军是最好歼灭的。
要达成这一作战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利用绝对数量优势的炮火打掉俄军的指挥中枢以及后勤补给点。对于德军来说,这不是问题,自1909年开始,克虏伯与美国钢铁就加强了合作,不管是技术还是熟练工人双方都加强了交流,到1914年的5年时间里,克虏伯的火炮技术提高了一大截——至少同口径的150mm榴弹炮的重量轻了2吨以上,射程远了2000多米,比原来也更便于运输了。
最重要的是,德军的移动速度提高了,从美国引进的拖拉机虽然数量不够装备西线,但对于东线来说,进口的数量完全能满足18个师级炮兵的使用。
顺便提一句,在东普鲁士作战,属于德军的内线作战,德军能够完全利用自己在战前修建的公路和铁路。
不像在比利时,德军即使进攻顺利,被击败的对手为了迟缓德军的进攻速度也会破坏公路、铁路和桥梁。所以德军的后勤部队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给前方的进攻部队补充损耗,而是派出工兵修路,修铁路、公路、桥梁,而维修的同时,往往还会遇到被打散的敌军小部队的袭扰,再加上工兵往往还要对敌方的坚固工事进行爆破破坏,所以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兵种:战斗工兵。这些战斗工兵,因为时常直接参加战斗,所以武器装备和步兵是一样的,职业特点还让他们额外多携带了工兵特有的装备,比如工兵铲、地雷、破障器等等。特别是工兵铲,在近距离肉搏还是很常见的一战时期,绝对是一个让协约国军队闻风丧胆的大杀器。
回头说普里特维茨,这位将军不知道是不是昏了头,只顾得一个劲死守,然后就是向总参谋部告急,完全是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而与之相反,原本在普里特维茨束缚下无能为力的东线参谋部却不是这样,因为他们有一个天才的参谋主任——马克斯霍夫曼少将。
这位猪队友普里特维茨命令部队进行线性的节节防御,不仅没有击退俄军,还让俄军得以不受干扰的攻击前进,很快就让俄军推进到马祖里湖地带,小毛奇得知战况后,真是头痛欲裂,幸好西线的德军击溃了英法联军,并且表现出了长驱直入的态势,让小毛奇误以为英法两国已经无力挽回败局,于是下令从西线抽调30万军队,转移到东线,用以击破进攻东普鲁士的俄军。
这才出现了让英法联军得以短暂喘息的机会,并重组防线。
小毛奇同时还撤换了这个惊慌失措的猪队友普里特维茨和他的参谋长瓦尔德泽,任命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成为东线指挥官和参谋长。
其实,按照东线德军的实际状况,根本不用这两位大神,德军也一样在得到补充力量后取胜。因为那位天才的参谋马克斯霍夫曼实际上已经准备好了作战计划,只要小毛奇撤掉了普里特维茨和瓦尔德泽,就能把马克斯霍夫曼解放出来,大展拳脚,击败乃至全歼俄军并不费事。
但从小毛球的角度看,东线需要一个有足够威望的将领去那里稳定军心,而兴登堡就是一个最好的人选。
保罗.冯.兴登堡.贝内肯多夫,生于1847年,1903年就晋升上将,是德军中一位很受尊重的将领。1908年还曾不顾德皇威廉二世的面子,在演戏中击败了威廉二世指挥的军队,1911年退役。但在战争爆发后,归乡田园的兴登堡主动前往柏林总参谋部要求再上战场,此时正和小毛奇的需要,于是兴登堡得以再度披挂上阵。
这位老上将也很有意思,他安抚部队士气的办法根本不像想象中的下部队演讲、进行许诺啊什么的,而是到了司令部就找了一个卧室,睡起了大觉。
而麾下的德军也很有意思,得知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天天睡觉的消息,不仅没有继续惊慌失措下去,反而安定了。不过也对,换位思考一下,这说明老将军对战局很放心,认为德军是必胜的结局。一个能带领士兵打胜仗的将军出现,军心士气会自认提升的。
就好像二战时期的朱可夫,苏军中传闻:只要朱可夫在哪里出现,哪里就要开始反攻了;还有巴顿,当巴顿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美军进攻的主力(巴顿将军那部电影里,德军总参谋部的参谋就是这样说的)。
这是一种对能打胜仗的将领的信任。
有了锐意进取的鲁登道夫,有了天才设想的霍夫曼,还有自带军心稳定的兴登堡,于是德军不再是那个猪队友指挥下的僵尸军队,变成了俄军的神对手。于是马祖里湖成了俄军两个集团军的葬身之地。
这次战役被兴登堡命名为坦能堡战役,战役结果是俄军第二集团军损失25万人,其中被俘9.2万人和500多门大炮;第一集团军损失15万人,其中被俘4.5万人和大炮15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