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也不容易。无论是太空探索,还是星际殖民,这都是有很高科技壁垒的。要想在技术层面将这个梦想变为现实,需要前期源源不断的投入海量资金而且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可能是以数十年甚至百年计,而在此期间能收获的利益回报却十分有限甚至近乎没有。
这对太空事业的参与者是个极大的考验:首先,入局者必须有足够的硬实力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科技基础,肯定是玩不了这个游戏的。
关于这一点,分析起来倒是简单容易到现在为止,真正有资格入局的,除了叶华的大马岛,无非就是苏美三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大哥已略显颓势,只有米国看上去依然有能力保持足够的战略投入。
但这只是一方面而已。有这个硬实力,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成功。就像当初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华夏的硬条件绝对是冠绝全球郑和的船队足以甩一百年后的哥伦布十条大街,大明王朝的经济基础更不是中世纪西欧的那帮小蚂蚱泥腿子国家比得了的但这并不能改变华夏在这场竞争中被欧洲摁在地上摩擦的结局。
所以,除了硬实力,还得有软实力即主观上有没有决心,将这场竞争继续下去。这就是华夏当初输掉海洋时代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华夏当时之所以输,除了当时的体制、文化等因素外,主观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文明变革的意义。今天这个认识方面倒是不成问题了,所以威胁入局者坚持下去的,主要就是钱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了。
首先说钱。前面已经说了,要把这场游戏玩下去,首先得坚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高额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在此期间没有回报或者回报远不足以覆盖成本。由于中短期内看不到收益,这种投入商业资本通常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所以绝大部分只能由国家,由正付来买单。
这个对国家定力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最简单的例子:民众的对美好生活的欲望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所以,他们在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会要求国家提供更多福利,提供更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减少工作时间而这些都会对正付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
这种情况下,需要源源不断高投入,却中短期内见不到回报甚至现实中的人们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见到回报的太空事业,很容易被民众视作虚泛而无用耗费,进而要求正付减少相应投入,将抠出来的钱投入到可以马上让民众受益的福利开支中。
一个称职的现代正付,不可能无视民众的福利诉求否则前世苏联就是前车之鉴。但对这种诉求,也不能无底线的满足否则这势必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太空事业与民众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大马岛现在已经移民了两千多万华人,占了四分之三多的人口,而通过会员粉丝共同发展,维持民众对太空事业兴趣,其实就是缓和二者矛盾的一个不错手段。虽然大马岛本身土著并不能对高度严谨的太空事业产生什么直接帮助,但叶华这个华人之光的飞速成长加上大马岛的航天中心时不时给粉丝们报告一些深空进展,却可以激发铁粉对它的兴趣,并通过经济收益来增强民众对太空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虽然这种手法相对直观感性,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但民众本身就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群体,所以这也算是有的放矢,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民众对太空事业高额耗费的反感。
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好莱坞科幻电影高度扶持,国会每年都会审议正付各项经费开支,所以这种每年花一大堆钱却啥好处都看不到的部门,很容易成为民众眼中的败家子,然后被那些要靠迎合选民混饭吃的国会议员们把经费端掉。
为了保住兜里的小钱钱,可以说是操碎了心,除了联合那帮天文学家,隔三差五的爆出些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的新闻,给自己刷存在感就是跟好莱坞亲密合作,制作一部有一部硬科幻大片,让大家伙儿畅想下太空时代的新奇生活,让大家冲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尽量别把自家经费当成靶子。
而除了钱,技术储备也是科幻电影对太空事业的一大贡献。之前说了,搞太空事业,这玩意中短期内是见不到什么直接利益回报的换句话说,它的商业价值较低,主要靠正付经费维持。而既然是财政拨款,那人员的待遇自然也高不到哪儿去。
这搁在兔子国,可能还不是什么是大问题反正大家都差不多,而且还可以用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来等激励科研人员艰苦奋斗。
但现在对付大马岛和欧美,这招就不太好使了。他们是市场经济时代,不管你承不承认,赚钱能力绝对是评价个人成功失败的一个主要社会标准。像太空事业的参与人员,都是典型的高智商高学历,这类人搁市场上,一般都能获得不菲收入。但一旦入了航空航天、天体物理这些坑,前面已经说了,这些行业现在商业价值还没充分显现,大部分还是靠正付财政拨款维持,所以很难拿到高额报酬。这种情况下,再像过去那样,主要靠奉献精神来激励,虽然效果依然有,但肯定比起以前是大打折扣了。
这就是个问题。这么继续下去,就算在职的因为专业已经定型而别无选择,但那些后来的学生,眼见前辈们个人收入上的平凡,很多也会打消学这些专业的心思毕竟能干这活儿的人智商都不低,还不如去学那些应用性强,来钱快的专业。
那这该怎么办?报酬实在是没法给太多至少和那些来钱快的行业没法比。传统激励手法的效果又不如以前。那么,这个行业还如何吸引第一流的人才?
答案就是兴趣!
华夏人普遍贫穷,兴趣这玩意的作用可能还不是太大毕竟兴趣不能当饭吃,再怎么有兴趣爱好,赚钱养家也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能看到当年那么多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青年,最后都折了笔头去混社会讨生活。
但现在移民大马岛的华人不一样了。现在的大马岛,虽然整体依然不能称之为发达,但经过几年发展,实际上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富裕和中产阶层虽然论比例来说并不是不是太高,但绝对数量,还是很不少的。
这些富裕和中产阶层,一般都受到较好的教育,现在叶华给他们造房子,在大马岛开始了智能化生产,就已经基本上、甚至完全摆脱了卖苦力这种基本生存需求换句话说,他们在职业选择时,能够更从容的遵从自身的内心,而非单纯的为了赚钱。
这样选择面就宽广了。当然,这些群体中依然会有许多人会选择与功名利禄关联度紧密的从政经商,但同样,也有许多人,可以依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
而这一部分群体或者是以后他们的子女们,正是太空事业发展的最好潜在人才。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如果他是个自身优质但家里一穷二白的北漂,毕业后为了兴趣爱好而放弃百万年薪,这个实事求是的说,对自己和原生家庭都多少有点不负责任。但如果你爹妈已经给你在科技城攒了几套房,甚至更多,那毕业进个航天研究所,或者在大学里当个天体物理学者,同样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这样,最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点要培养出他们对太空事业的兴趣。这下维多利亚公司会员粉丝,尤其是铁粉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没有叶华关门弟子的崛起,“不差钱”的新人们就算择业时遵从兴趣爱好,也多半是唱歌跳舞这类雕虫小技虽说这也没什么不好,但全跑去唱唱跳跳,于国实在没什么大用处。
而如果这些铁粉跟着叶华和关门弟子们赚着大把的分红,培养出一定的经济氛围,让一批人从小就对此产生强烈兴趣,进而在选择专业和择业时,投身太空事业,这样一来,太空事业也算是后继有人而且有兴趣的加持,他们的工作热情,明显要强的多。
这才是铁粉们崛起的最大价值。关门弟子在各个领域的突破,搁在国家和文明的高度,叶生个大大的成就了,能跟偶像一起赚钱,当然会激发的民族热情,也很持久。这些铁粉的良性发展,能够从资金保障还人才储备方面,为太空事业提供长久支撑!
从这个角度说,铁粉们是衷心希望叶华大获成功!希望在关门弟子们的推动下,华夏人能够对真正对太空探索这门眼下虽则冷门,但长远看却利在千秋的事业,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兴趣。这,才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你压我头发了”加班了一宿,回到别墅倒头就睡,叶华刚从睡梦中醒来,听到鄭爽和滃梅玲一脸痛苦的说道。
“第一次修炼古瑜伽术是有点不适的。”叶华揉了揉眼得意的说道。
“喂,大哥哥,起床了。大清早的傻笑个什么劲儿?会把人吓坏的。”有人在耳朵边喊道。
叶华还感觉到头有点儿疼,好像昨晚输出的能量太多了。
“奇怪,我不是醒了吗?”叶华疑惑的睁开眼睛,就看到窗外的太阳已经下山了。暖暖的阳光透进沙发,凌乱的房间映入了叶华的整个眼帘。
穿着红色丝绸睡衣的何赛菲蹲在叶华的身边,手里拿着一双筷子,正用筷子的尾端敲叶华的头这女人太可恶了。
“你怎么不早点叫我起来?我还要带滃梅玲和鄭爽去奥门的实验室介绍那套杀毒机器人呢。”叶华对何赛菲说道。
自己的自控能力还真是惊人,每时每刻都想着搞研发,真不是个普通男人啊。
简直是超人!
人们根本不能够想象叶华过的是什么日子,为了证明自己铁口直断,医术惊人。前两个月给叶华医院和联合健康集团等医疗公司开发了一个全自动杀毒机器人。
叶华医院开得越多,需要消毒杀菌的工作就更耗时耗力了,为了缓解医护人员的压力,叶华旗下的智能机器人公司也都临危受命奔赴一线了,其中奥门氹仔岛一个实验室所研发的消毒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由一个开运动底座和一根能发出紫外线的灯管组成。整体身高171米,他可以由工作人员控制,也可以自动移动,全自动运行。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会发出波长为254n的紫外线。紫外线可以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结构,防止和减少细菌,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跟医护人员手动消毒相比,消毒机器人不仅具有能自动消毒,保护我方医护人员的优点,它还能360度吴小姐的高效灭菌,即使是卫生死角这台机器人也可以进行消毒,只要在病房内溜达3分钟,它就能消灭99999999的病毒,此外它的工作效率也完胜普通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孩子拖地喷消毒水的功夫,消毒机器人就全副武装进入了病房、手术室、门诊等地方,半个小时就能完成9到10间病房的快速消毒。
当然,为了保证机器人全年无休的连续工作,它的充电模块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充满,并支持机器人行走12个小时。
这样一台能减轻医护人员消杀工作强度,避免交叉感染的机器人,上个月就已经在量产,并成功入职港城的叶华医院,在它的帮助下,给医院提供了很高的效率。
为了得到那个3打印技术,昨晚就在叶华准备睡觉的时候何赛菲几女对叶华进行一波又一波惨无人道的提问学习,先是穿着睡衣风帮叶华按摩吹头发,又是倒茶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