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9.血浓于水(1 / 1)一鹤北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整个十六、七世纪欧洲商人对东方丝绸、瓷器、药材等货物需求量极大,但是受制于奥斯曼帝国的阻隔,双方的贸易量非常有限,这才迫使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去需找新的路线。另外中原腹地的交通状况也不理想,朱由校虽然在境内大力推行以工代赈,若想彻底改观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时间,同时还得有充足的资金,仅凭他那五千万两的私房钱很难维持这个吞天的规划。

当然明朝还有一个致命的短板,那就是重视陆权而无法全力拓展海疆,海军战略是防御性的,所以自永乐年间的七下西洋后,一直饱受倭寇的袭扰。此时倭国、东南亚还盘踞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老牌殖民强国,以及急欲从海外贸易中分一杯羹的英格兰、法兰西等新贵,甚至奥斯曼帝国的势力已经染指马来亚半岛和印尼群岛。

随着朱由校重新恢复对外贸易,必然召来这群强盗的觊觎之心,想到这里他不免忧心忡忡的问道:

“海上航线顺利与否?”

一提起航线的话题,魏朝为之一振,眉飞色舞的回道:

“相比以往要顺利许多,这都得益于两任福建巡抚商周祚和南居益的几场恶战。老奴听说他们多次打退西洋人和海盗,使得大明万里海疆风平浪静。”

要说南居益能打退葡萄牙与荷兰人,魏朝也有一份功劳。这小子深知航运顺畅对于贸易的重要性,多次请求从织造局拨款扩充海军,建造新式战船,有一定的全局意识。朱由校虽然对他不冷不热,暗中却支持这项建议。对此魏朝也是心知肚明,谁让他当初不知好歹的勾引客氏呢!

众人见小皇帝和魏朝聊得甚欢,不免有些嫉妒和忌惮。朱由校心知王安和魏忠贤的想法,先对王安说道:

“你提拔的人还是挺能干的,也算没白疼他一场。”

王安听闻心中甚是受用,连忙推辞说都是皇帝慧眼识人。左战并不打算跟他客套,又转头对魏忠贤说道:

“朕这次南巡除了祭祖和查看江南税赋的情况,还要裁撤南京的闲散衙门,这件事就交给忠贤处理。那些太监和宫女要是愿意回家就多发些安家费,想留下的择优送到京师,其余的分配到泗州、凤阳去看守祖陵。若是有作奸犯科、欺压百姓的奴才,一律押到南海子净军中服役。”

明朝虽然实行双京制,但南京早就成了养老院,六部人员并无实权。如今他们能领到一笔不菲的退休金也就没什么好抱怨的,加上魏忠贤辣手无情的手段,卷铺盖走人是上上之策。至于那些送到京师的宫人,全部交给曹化淳和方正化,除了分配到一再扩建的内务府外,也在东厂安插了大量的人手,用来制衡魏忠贤的势力。

安排完这些工作,这次南巡的主角们也该登场了,各地皇族齐聚孝陵,在朱由校的带领下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有明一代朱元璋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不仅白手起家创建了大明公司,还创建了很多好的制度。继任者除了朱棣做了补充外,其他君主多是照本宣科,并没有突破他的高度。

当然朱元璋最牛的地方还在于他留下了几百万子孙,若他泉下有知不知是该欢喜还是该忧虑,大明公司快让这些人吃垮了!一应礼节过后,朱由校在行宫内宴请各地藩王,以水代酒举杯说道:

“祖宗有在天之灵,尔等应心存感恩之心,多回想当年太祖皇帝打天下的不易,珍惜现在的荣宠。”

众人听完后齐声附和,身为宗人令的秦王朱存枢起身施礼后说道:

“圣上为太祖和成祖的嫡系血脉,登基以来亲征辽东、平定西南、收复海疆,颇有他们当年的雄风啊!”

靖难之变在明朝虽有非议,但数百年过去了大家也都认同了燕王一脉为正统,所以秦王这话倒也真诚,朱由校闻此赶紧亲近的说道:

“秦王谬赞了,朕能有所建树,全仗各位宗亲协助!征讨辽东时你们捐了几万两白银,平定西南的奢安之乱蜀王可是散尽家财呢!”

朱由校这话绵里藏针,当初为了募集军饷他曾向这群藩王开过口,但结果非常不理想,二十七家一共凑了三万两白银,气的朱由校转给叶向高用于祭祀。后来奢崇明围攻成都,蜀王朱至澍拿出了六十多万两白银组织百姓守城。虽然朱由校多次当众褒奖蜀王的义举,但明眼人早就知道这是欲擒故纵。如今听得小皇帝再次提起此事,朱至澍急忙推辞道:

“圣上言重了,平定奢安叛乱时听说戚千户的虎贲健儿在西南屡建奇功,这都是圣上知人善任、点石成金,本王不过是困兽犹斗,不敢辱没了祖宗的名望罢了。不过参与平乱的滇南土司有割据称雄的迹象,圣上应早作筹谋。一旦他们有不轨之心,朝廷讨伐会更加艰难。”

朱由校心想朱至澍不愧是富甲一方的王爷,竟然能看出云南的隐患,仅凭这点就能断定他的眼光要高于其他藩王,只是他在张献忠入川后的表现实在让朱由校觉得厌恶,对他一直提不起好感来。

当然滇南的问题朱由校早已开始行动,先是将沙定洲等土司变相的软禁在京城,然后让云南巡抚直接接管沐府的大小事宜,并将四岁的沐天波接到紫禁城重点培养。

这些事自然不必跟这群安于享乐的王爷们废话,鉴于此他顺着说道:

“蜀王所虑极是,眼下西南民心不稳,新政进展缓慢,朕正为此发愁。可是西域的准葛尔汗国对蒙古草原虎视眈眈,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如此一来西南的安定就格外重要了,蜀王可愿镇守边陲?”

朱至澍心知自己是引火烧身,西南少数民族众多,民风彪悍,朱夔元、王三善、袁崇焕等人已经吃尽了苦头。相反自己在成都有享用不尽的声色犬马和荣宠富贵,何必去这趟浑水,急忙回道:

“承蒙圣上厚爱,本王理应万死不辞。可我是个舞文弄墨的废人,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实在无法担此重任,请圣上另选贤能。”

朱由校心想这只老狐狸反应倒是挺快,眼瞅着他要钻进套里了又让他逃了出来,不禁面露狡黠的笑容,平缓的说道:

“蜀王谦逊低调,朕内心十分钦佩。成都保卫战你是头功,理应给予物质上的嘉奖,但朝廷一直没有落实,诸位亲王们可知何故?”

这是另一个套,众人早已领教了他的老辣,死活也不接话。一个个假装陷入沉思之状,带着一脸的疑问盯着他。朱由校心想别跟我装深沉,今天不出点血谁也别想走,打定主意后继续说道:

“奢崇明在重庆反叛时只有两万兵马,可到了成都竟然扩充到七万多,表面上看他们是反对改土归流,实际上是对朱家王朝的不满。诸位亲王不妨设想一下,倘若蜀王不及时组织百姓抵抗,城破之后贼人会怎么对他?同样的问题,如果京师沦陷朕与你们又会是怎么的境遇?”

这个问题的答案众人心知肚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成了俘虏,也先的骑兵围困北京长达数月,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估计明朝就灭亡了。万历四十六年萨尔浒失利后建虏横扫辽东,北方军民闻风丧胆,各地藩王也是人人自危。

当然这个问题不该王爷们回答,靖难之后他们早已失去了政治权利,对朝局更是绝口不提。眼见众人低头不语,大殿内陷入一种可怕的寂寞,对待可能发生的危险他们只能选择向鸵鸟那样把头埋到土里。与其说这是在自欺欺人,不如说是靖难的后遗症。

朱由校见状放下酒杯,背着手在殿内来回晃动,像是监考的老师随时要抓出作弊的学生,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冲上前去。可他们突然变得异常乖巧,宁肯交白卷也不交头接耳,看来他们是铁了心玩拖延战术了。

好在朱由校早就适应了东林党集体沉默来要挟自己的局面,对于连横之术运用自如,为此他提前召见了世居大同的代王朱鼐钧。这位王爷的封地不太好,不但没有江南的风光和繁华,反而处于西北边陲,长期遭受土默特部的袭扰,喀尔喀部南迁到河套一带后形势更为严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于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宣大防区的民风颇为彪悍,一直是朝廷重要的兵源地。受此影响朱鼐钧也颇有秦兵的虎狼之风,是诸位藩王当中为数不多的主战派,君臣二人虽然相差五十多岁仍觉相见恨晚,彼此惺惺相惜。

眼见众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作死模样,朱由校拍了拍手,这是两人的暗号。朱鼐钧稍作迟疑,假装勉为其难的起身说道:

“圣上能有危机意识是大明朝的福音,本王相信不会再有兵临城下的那天。有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倘若真像圣上所说的京师沦陷,本王会在大同殊死抵抗,绝不做出有损太祖威严的事情。”

朱由校听七十多岁的朱鼐钧竟然有这等血性,心中肃然起敬。当初努尔哈赤兵锋直指辽沈,其子朱鼎渭曾主动请求出关作战,可谓虎父无犬子。想到这里情绪开始高昂,激动的说道:

“代王的话讲的很深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先前朕在辽东披坚执锐,诸位亲王在后方纷纷捐钱捐粮,朕深感欣慰。说到底我们同属太祖一脉,到关键时候血浓于水嘛!”

此话一出众人像是受了当头棒喝,暗自庆幸这个小皇帝能顾念血脉之情,这说明他还不至于为了那三万两捐款的事跟大家过不去。其实这些藩王们表面上风光无限,暗地里却是满把的辛酸泪,由于长期受到皇权的打压,早已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