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5章 金台神人(1 / 1)长安安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伴樵牧,嬉游青山绿水,带雨和烟适。妙绝堪珍幽境晚,披雪冲开芦荻。我本忘名,人皆易号,唤作蓑衣客。

他年功满化云,天上无迹。

芸芸众生,所追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修道人追求精神上悠然自得,不为物欲所羁。

又有满庭芳:漂泊形骸,颠狂纵迹,状同不系之舟。逍遥终日,食饱恣遨游。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

争知道,庄周梦蝶,蝴蝶梦庄周。休休吾省也,贪财恋色,多病多忧。且麻袍,葛屦闲度春秋。逐疃巡村过处,儿童尽,呼饭相留。深知我,南柯梦断,心上别无求。

俗人多重高官厚禄,被金钱美女所惑,迷失自己,丧失本性。古往今来,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真人磻溪六载,修至大道,超然物外,可谓贞松为志,岁寒为心,非俗人可猜。”

“渥科!”

孤杆导演竖起三根手指,满意地按灭了镜头。

原来狡猾的导演一直在偷拍,燕玄龙不也计较,无非是俗人的一点小伎俩。

三位道人转身欲离去,此时正值午饭时间,导演见他们并未提及报酬,又有些过意不去,用陕西话喊道:

“莫急着走些,西凤酒、太白酒喝不了,好猫烟、猴王烟抽不成,还不能吃上一碗岐山臊子面、西府扯面再来个文王锅盔,得成?”

说话间,送饭的就端着托盘,里面是海碗油面,香醋辣子,闻得几人都忍不住要咽口水。

燕玄虎二话没说,拿到一碗甩开腮绑子就捞面,一边还偷眼瞟大师兄燕玄龙。

燕玄龙也不含糊,直接就给师妹燕玄飞抱过一碗一锅盔,两人边吃边笑,其乐融融。

导演见他们也不是难说话,便又续上话茬儿:

“出家人也是人,也要吃饱穿暖,也有七情六欲,你们两位演男一号和女一号,还真比正规演员要强,有气场!”

“你让我们演丘祖谈恋爱,开玩笑!你们拍谁谈恋爱不好,非找宗教领袖来拍,这不是没事找抽型的?”

燕玄虎边吸吸啦啦地大吃大喝,边对导演挤眉弄眼。

导演鬼精鬼精,他立即笑咪咪地说:“我们拍的只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已,嘿嘿。”

“无耻之尤!”燕玄飞扔下饭碗,转身走人。

“希望你能尊重道教的先祖!不要以俗人之心度仙圣之腹!”燕玄龙也放下碗,对导演警告道。

“俗!”

燕玄虎把碗上的两个锅盔拿到手上也赶紧闪人。

导演也极逗,他竟然大声地唱起了黄梅戏天仙配的曲子:

“神仙岁月我不爱,乘风驾云下凡来。

飘飘荡荡多自在,人间景色胜瑶台。

万紫千红花似锦,几株垂柳一棵槐。

我若与董永成婚配,好比那莲花并蒂开。

一片深情我怎开口,唤出土地巧安排。”

三位道人骑上自行车向西而去,半小时后,来到宝鸡金台观。

金台观位于陵园半坡,创建于元朝末年,公元1433年和1550年分别重修,为明代道士张三丰修道处。

燕玄虎很快就把无聊导演忘到脑后,他兴味盎然地说:“你们知道吗?

张三丰自称是张道陵天师的后裔,他长相奇异,风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作一髻,手执刀尺。不论寒暑,都是一个斗笠一件道袍,雨雪天披一件蓑衣。因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能一日千里,登山如飞,或隆冬卧雪中,鼾声如雷。张三丰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游魂七日。他料定自己将死,做诗唱颂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过来。

民谚传说张三丰时时不离金台观,天天不离武当山。正所谓:

不为依陈宝,浮云自往来。三峰留玉洞,一杖下金台。海岳归何处?君王召不回。无生本无地,人世漫徘徊。”

说话间,便来到观前,只见金台观,离天只有五尺半。历史上,陕西宝鸡曾有3个著名的道教宫观,即金台观、银台观、玉台观,以金台观最为雄伟壮观而声名远播。

其它两观现己荡然无存。

道观依山就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有山门、玉皇阁、吕祖殿、圣母殿、张爷殿、三清殿、慈航殿、八卦亭、圣母洞、三丰洞、药王洞、朝阳洞等。玉皇阁为二层楼阁,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梁,四周围廊,底层外檐斗拱为三踩出单昂,二层外檐施三彩如意斗拱,出昂瘦削尖曲。

整体结构采用通柱做法,二层施腰檐平座。

远望则光流天际,彩彻云衢,流霞金阁,近观则飞檐玲珑,朱栏璀璨,艳称赤城。分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

登临观中,居高俯瞰,眺秦岭叠嶂,环列如屏,青翠似碧,俯视渭水萦回若带,波流不息。上有大桥拦腰而跨,一览无余。

三丰洞为黄土窑洞式的寝祠,采用发券起箍的做法,洞内有供台、塑像等。洞前建有木结构半歇山顶披檐,洞两侧还有飞天、药王诸洞祠。另有吕祖殿、圣母殿、三清殿、慈航殿、八卦亭、朝阳洞祠。

道观流檐翘角,朴实坚简,幽雅清静,精美玲珑,庭院花木风格自然清新,为宝鸡著名八景中仅存的名胜,称为“金阁流霞”。现存有明诏书碑、金台观金阁碑等14块。原有的三丰犁具、三丰鞋、三丰饭罐均已遗失。

金台观张三丰遗迹记一碑,南阳张用沈识,陈仓刘俊篆额,宝鸣县儒学教渝,罗山张谦书丹,碑文云:

予幼稚时,闻先父均州知州,蹭吏部侍郎。公语曰: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府、鹿邑太清宫出家。吾先世开封之拓城县人,拓城与鹿邑近犬牙。

相往吾家,离官仅十五里,真仙与吾高祖荣相识,常往来于家托为施主,最亲密,亦爱重吞父叔廉公勤学。元末吾父避兵来郊邑,占籍为是邑人,真仙洪武中,亦来邑之西关玉阳观,与道士李白云老先生交甚厚,旅寓数月。

时吾方卜三,在观读书。

真仙问曰:汝谁家子也?吾答曰:故父拓城张叔廉,因避兵徙家于此。真仙曰:我乃张玄玄,昔在拓城时,多扰汝家越月真仙北行。吾同白云先生送至邑之北关外。

别后,见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