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丘祖确有许多女弟子,她们虽是女流,却是道心坚定,根基深厚,冰清玉洁,不似你等俗人想象!”
那人说罢,对其他三位道士说:
“龙门洞天有三十六洞,今天我们一一看来!”说着,在前方带路。
一行四人离开子孙宫往北走10多米,就见悬崖上有白云洞,数洞相连,俯临峡谷,朝夕常有雾弥漫,景象多幻,昔为道众吟诗栖修处。
白云洞下绝壁间有晚霞洞,用石蹬栈道曲折相通。洞口面西稍北,较晚见阳光故名。
洞内存有前代修道者用过的石床、丹台等物。
过晚霞洞再上可达三仙洞。
此洞高阔盈丈,洞中有石床、石凳,均为天然物。传为八仙中的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的栖居传道处。
由三仙洞攀缘木梯铁链10余米即到雷祖洞。洞口高、宽近3米,深6米。洞内多钟乳岩,肖似人形,晶莹雪白,光亮鉴人。洞中央木龛上供有明代的木雕雷祖像,神态威猛,现移置于北极殿。洞外有古楼凌空伸出,曲俯如虬。
山北湘子湾有朝元洞。此间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峭壁半圈如屏,因洞东、北、西三面各有洞口,故又称连环洞,南侧洞口甚大,洞内宽敞,可容百人。洞中怪石众多,洞顶蝙蝠聚栖,洞底厚积蝙蝠粪便,此粪入药名夜明砂。
东洞口传为韩湘子所居,故亦名湘子洞。洞西石庭为羽士所居,庭北平坦处设有木床,临床有口如窗,由其鸟瞰山下,水鸣山啸,气象万千。
朝元洞石坎下有洞中洞,洞口高近2米,内深5米,形如瓮。洞内侧北向又有一洞,深不可测。1947年夏,有蜀中道士十余人,与龙门洞道院道士张嗣凯、阎兴隆等结伴往探,持松明火把缘梯垂索,下至数十丈时,见两壁钟乳石晶莹闪烁,亦有火光人影蹑步迎面而来,道众惊骇而返。数月后,又有巨蛇盘曲于道院云厨中,道众焚香祈祷,其蛇潜入此洞中,后未复见。
湘子洞北20余米处有谷神洞,洞口靠近道院山庄。
山河滩东断壁下有朱砂洞,高、宽1米多,深7米,内多赤石,多采为药用。
蹑云桥东崖畔有禹王洞,洞口高3米,宽2米,深2米。前庭南侧有水槽,偶有水流下泻。其下为禹王庙遗址,相传大禹治水时曾驻足此洞。
禹王洞右上方10米处有水帘洞,有石蹬通达,洞口高、宽约7米,深约30余米,洞内多钟乳石。有小罅与后山庄房门前水池隧通,相距约3公里,池水多由洞内渗出。
黑虎洞与黑虎潭间的悬崖上有黑虎洞,与早阳洞隔涧相望,由黑虎潭边攀壁可到,深约4米,宽约10米。站在此处,可仰看山峦浮云飘逸,俯视涧底惊涛沸腾。
由黑虎殿去道院的路旁有青霞洞,深涧3米多,于洞内可观定心峰。相传明时道人陈明耀、张三丰曾栖居此洞。
青霞洞左上有丹霞洞,拾级而上至洞口。洞深34米,背风向阳,洞顶有口如天窗,常有道士栖居。
丹霞洞左侧斜上20多米的石壁上有卧云洞,宽7米,高3米。下林深涧,常有云雾。
北极宫大殿的南基阶下有龙门洞。洞口宽近3米,不知其深,传说北通崆峒山。清康熙初修建北极宫时将其封闭,镇以绘有盘龙图案及秀水二字的石板。1949年重修此殿时曾掘开洞口,因洞内冷风袭面,人不敢入,遂原封其口至今。
台上殿左侧天桥石壁上有飞仙洞,相传系南唐时谭峭弟子赵飞仙栖居之处。
王母宫右下峭壁上有列仙洞。下临深渊,无路可及。洞仅能容一人打坐。相传东周时列御寇曾住过此洞。
玉皇阁后石壁上有玉皇洞。由玉皇阁内沿木梯攀壁而上数步,有石壁高近3米,再引索而登即是。洞高、阔3米余,洞内钟乳石多姿,并有洞左右相通,深不可测,可通平凉崆峒山。洞内有凌空梯链可上达三清洞。
三清阁右上侧绝壁上有蜜蜂洞,洞口不足1米,无路可通,不知其深。夏秋季节,有成群蜜蜂出入洞口,弥漫灵台。
混元顶右侧有娄景洞,在诸洞中位置最高,相传为汉娄景先生炼丹之所。
药王殿后石崖间有八仙洞。洞口矮扁,沿洞俯行数步即有巨石挡道,侧身挤入后,或宽或窄,或高或低,钟乳石遍布,深不确知。传有刘姓道人自述,曾在洞中摸索三日,抵达玉皇洞。
定心峰左下悬崖间有莲花洞。由灵官殿下小道可通往。洞顶钟乳石呈莲花状,故名。
定心峰顶侧有心珠洞,洞口近2米,深约7米。
去早阳洞的栈道北端石崖下有青霓洞。洞口扁形,宽3米余。洞内多巨石堆积,形态奇异,甚为难行,狭矮处需躬身侧进。曲俯而下,深不可知,并隐约可闻水声。洞口四季常有雾涌出,遇阳光折射,五光十色,煞是壮观,故名。
龙门峡西朝元峰悬崖上有早阳洞。洞有3孔。主洞高6米,宽5米,深8米。上方有小洞为通气之窗。洞有两窟,内外相连。外洞口镶楹檐为屋,为祀奉药王孙思邈之龛洞,内洞阴湿沁冷。因洞口面向东南,太阳能最先照入而名。此洞位于峭壁之上,下临深渊,洞壁北沿崖架有栈桥铁链,长36米。俯视洞下,杳不见底,只闻峡谷中湍流轰鸣,冷风呼号,令人恐惧。清乾隆年间,甘肃靖远县道士陈明耀曾隐修此洞,行医募化,整修庙宇。石壁上刻有陈明耀诗句:身居早阳洞,云游遇仙桥。后道士刘一明来龙门洞,曾赋诗七绝一首咏此洞景象:百丈悬崖斧削同,危桥一通在虚空,若无大道真仙手,当面问天路不通。
从蹑云桥头西循朝元山麓有范阳洞,有小道沿早阳洞巅南行,跋涉约百米再下折即至。其洞与早阳洞间岩而并列于绝壁上。洞内分上下两层,下洞深3米余,有木梯和蜿蜒隧道可通上洞,上下洞南北壁间凿有窗洞采光。洞中复有小洞,深阔23米,有泉如盆,清澈甘洌,四季不涸。清初有道士范宗理栖此,时称范爷洞,后讹称范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