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群峰之上,俯临千仞之余”,最居形胜,此地九峰环抱,碧溪前流,连山巍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洒流,望之雪霏,听之风起。
南宋以来,张紫阳真人等五位祖师,弘扬妙道,天下从之颇众,道风大振,成为中国道教南宗祖庭。
道教第一部藏经“桐柏宫小道藏”的汇集编撰之地。司马承祯等依据桐柏宫小道藏的三洞经文,成为唐开元版道藏经。
天台山和桐柏山原初为一,而道释称谓有别,即释谓之天台,道谓之桐柏。属道教72福地之第44福地。
三国赤乌二年,“道冠两仪之先,各绝万物之始”的太极葛仙翁,高道葛玄真人在桐柏炼丹,诗曰:高高山上山,山中白云间。瀑布低头看,青天举手攀。石梁横海外,风笛落人间。不见红尘客,时时鹤往还。
真人侄孙即是名扬天下的炼丹家葛洪。南明萧梁时,陶弘景于天监七年至十一年居天台山多年,创佛道双修理论。隋唐五代,以天台桐柏观为中心,上清派高道辈出,主要有徐则、王远知、叶法善、司马承祯、田虚应、冯惟良、应夷节、徐灵府、叶藏质、杜光庭、厉归真、朱霄外等。唐代中叶,陶弘景四传弟子司马承祯居天台山30多年,将佛教天台宗止观并重的修习方法融入清派道术,创立“三或”、“五渐”、“七阶”的修炼养生理论,武后、睿宗、玄宗相继四次诏见问道,名重天下。
天台山玉霄宫上清派道士叶藏质募造道经一藏,号玉霄藏,为桐柏道藏,达千余卷,为当地全国两大道藏之一。两宋时期,内丹学说兴起,出生于天台的张伯端代表作悟真篇,主张“先命后性,性命双修”。
以人体为鼎炉,以人体内精、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达到精气神的合一。
此书为古代气功学与道教宗的主要经典。
张伯端晚年居天台桐柏宫,广授道徒,后被尊为南宗始祖,桐柏宫被奉为南宗祖庭。
宋时桐柏宫占地千亩,宫观林立,栋宇交接。桐柏山中有三十六宫、七十二观、一百零八道高。
朝延先后任命曾几、陆游、朱熹等为桐柏宫执事领管。其中朱熹注遍天下文章,解尽世间经书,唯于号称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百思不得其解,时时掩卷长叹。时至1959年,天台县修建水库、发电站,桐柏宫玉沉涛涛之中。
三人登至天台山主峰华顶,放眼望去,周围皆是悬崖峭壁,石梁如瀑。
过拜经台往西,循山崖徒径,可攀至黄经洞。
“这就是当年书圣王羲之学书的地方。”一个年青的女导游说:“王羲之此前从会稽来到天台山,向白云先生学习永字八法。白云先生东晋初隐于天台墟,是高道书法家,俗姓许,字紫真。”
“天台灵墟是被水库给淹了吧?”燕玄虎问女导游。
女导游说:“王羲之有记白云先生书诀一文。书诀云:天台紫真谓予曰:予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大则风神生。把笔抵峰,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王羲之闻听大受启发,裂帛写黄庭经赠老师白云先生,藏黄庭经之洞,后人称之为黄经洞。
大家看,王羲之拜白云先生为师,细细体味师训书诀,汲取山川灵气,受日月光华,钻研苦练,晨昏洗笔,竟使沲水为墨,这就是王羲之的墨池。”
“听说南宗祖庭就在天台山上,如今是不是也沉入水底了?”有一位老者问导游。
导游说:“桐柏宫原名桐柏观、桐柏崇道观,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三国吴赤乌元年,高道葛玄来此炼丹,建院,唐景云二年,睿宗下诏在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观,元和年间,冯惟良又建降真堂、白云亭、悠闲亭、上清室。
太和、咸通年间,徐灵府、叶藏岳先后重修,元稹、刘处静作记。五代后梁开平间,桐柏观升为宫。宋祥符元年,改名桐柏崇道观。如今情况如何呢?1959年政府在原有的桐柏宫位置,兴修了蓄水量1100多万立方米的桐柏水库,桐柏宫从此湮没于水底。目前正在筹建的新桐柏宫选在原位置略往后偏东方向。环境由原来的玄武大月山改成了方瀛山,宫前就是碧波荡漾的水库,其余基本未变。经同济大学专家的规划,规模宏大的设计方案已经出台。这个方案,以林掩其幽,以山壮其势,以水秀其姿,气势非凡。”
老者慨叹地问道:“听说这位重修桐柏宫的主持还是一位美国博士呢?”
导游笑道:“确实是这样。
桐柏宫现任监院、主持张高澄道长是中国道教龙门派27代传人,是谢希纯大师的弟子。他秉赋聪敏,颖悟过人。年轻时就读于成都大学,毕业后,到浙江大学任教。1986年毅然到美国深造,获得电脑博士学位,在美国创办了一家电脑公司,并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啊,原来他这么了不起啊!”人群中发出惊呼声。
导游点点头,继续说:“早在1982年在浙江大学教书的时候,他就拜浙桐柏宫住持谢希纯为师。
他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打算向中外各界募资2000万元,在九峰环抱的大月山旁边划出15亩土地重建宫观。”
三位道人即刻打算拜访张道长,愿意向他请教仙道之事,但不巧的是,听说他现在正外出参访,不免颇有些遗憾。
真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见到这位心中向望的高人啊!
无奈之下,三位道人前往天台另一处神仙窟宅,第六十福地司马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