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无人再提出异议,尚书丁宫,宣读了在董卓授意下拟定的正式文件:
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给宗庙蒙羞。
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
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君丧衰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声美称,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可以承宗庙!
9岁的刘协,从此以后,坐上了龙椅,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少帝被废,位于永乐宫的何后,也是一夜无眠,翻来覆去,异常忐忑不安。
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何后做梦也没想到的。
原本,他们兄妹是一条心,把儿子扶上位,本应该权利荣华享用不尽,可是对待宦官的问题,让两兄妹产生了分歧。
何进要把宦官全部杀光,何后则坚决阻挠,本是一条心的两兄妹,不知不觉,竟走到了对立的一面。
何进征调西凉董卓进京,逼的张让等人铤而走险,把何进给杀了,局面彻底失去了掌控,袁绍曹操把宦官杀的一干二净,结果又被董卓霸占了京师,这一切,一切,何后都没有料到。
现在儿子被废,何进、何苗、都死了,十常侍也被杀光了,茫然四顾,何后发现身边一个帮手都没有。
月光透过窗棂,照出一片惨白,何后闭上眼睛,阴森恐怖的景象放电影一样,画面不停的在脑海中闪烁,一会出现王美人,披头散发,眼神吓人;一会是董太后,张牙舞爪,犹如厉鬼,一会又是凶残嗜血的董卓,无耻而蛮横的压在她娇嫩而高贵的身上,欺凌她的肉体,践踏她的尊严!
噩梦缠身,惊出何后一身冷汗,她厉声尖叫起来“来人啊,来人——”
过了一会,进来几个宫女,屋里的灯也点亮了,何后这才心里稍稍的安静了一些。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王美人的死,董太后的死,都跟何后脱不了干系。
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就算董卓对他动手动脚,玩弄于她,她也不敢反抗,何况她也压根也没有反抗的力量。
何后自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以往不管是面对灵帝,还是十常侍、或者是公卿百官,她都能游刃有余的与之周旋,可遇到董卓后,所有的手段,都毫无效力,董卓软硬不吃,她的美色,她的聪慧,对董卓一点用都没有。
董卓是个十足的武夫,是个野兽一般的男人,何后在他眼里,仅仅是一个猎物。
别说想控制董卓,何后就连跟董卓平等对话的资格都没有。
董卓不按常理出牌,凡事都无所忌惮,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别人犹豫不决,他则是果断干脆。
想用美色迷惑他,只能羊入虎口,白白把自己变成董卓玩弄的尤物。
想用大义开导他,想用舆论限制他,都毫无用处。
这个大汉王朝最尊贵的女人,被董卓的蛮横残暴,彻底压垮了,变成了一个只会哭哭啼啼的女人。
他现在别无奢求,只希望能保住母子两人的性命。
她忍着屈辱,同意了废除少帝。
她忍着仇恨,同意了册立献帝。
她忍着剧痛,交出了垂帘听政的权利。
董卓跟董太后攀上了同宗,这样一来,董卓便有了对付何后的借口。
很快,董卓便把何后打入了冷宫,把她从永乐宫关到了永安宫。
董卓给何后安的罪名“忤逆不孝,逆村姑之礼,无孝顺之节。”
董太后是何后的长辈,是灵帝的母亲,何后对她不敬,事情一旦上纲上线的追究,何后根本无法分辨,因为她的罪状,触犯了纲常伦理。
以前是没人敢动她,就算她和何进密谋杀了董太后,倒也没什么,可现在董卓以同宗之名,替董太后报仇,何后毫无反抗之力。
先把何后打入冷宫,这样一来何后就变成了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女人,而且,还是有罪之身。
就算杀了,也不会招致太多的非议。
董卓行事非常高明,正因为他刚刚进京,立足未稳,所以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在很多人眼里,董卓依旧残暴不仁,恶行发直,但对董卓自己来说,他现在非常克制。
有一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董卓的西凉嫡系,自从进京后军职几乎都保持不变,军衔都很低,牛辅是中郎将,董越是中郎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仅仅是最普通不过的校尉。
换了旁人,掌控朝局之后,都会大行封赏,先把自己的嫡系亲朋封侯拜将,大肆提拔重用。
可董卓却没有这么做,他封的都是外人,自己人却都原地踏步。
李傕郭汜占据长安,跟董卓的做法截然不容,直接索要官职,一上来,就是最显赫的头衔。
董卓的克制,收效显著,至少从废立一事来说,臣僚百官虽说没有公开支持,但也不再反对,算是心中默许了。
暂时董卓和大家,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蜜月期。
这一日,李儒奉命来找董凡,带他进宫执行秘密任务,董凡心知肚明,知道该送何后上路了。
李儒年纪不大,三十左右岁,一身黑色长袍,留着一撮山羊胡,身子清瘦,鹰鼻深目,虽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但总让人觉得不踏实,尤其是那双黑的发亮的三角眼,笑的既神秘,又可怕。
跟牛辅在一起,就算牛辅是个经常带兵打仗的武将,董凡心里也不会担心,哪怕牛辅手上沾了不少人的鲜血,也不会让人觉得害怕。
可是李儒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谋士,却让董凡浑身不得劲,只要目光跟他对视,董凡就感觉在李儒面前似乎一点秘密都藏不住,那双眼睛好像能看穿一切。
李儒对董卓的安排,心知肚明,董卓要借机试探董凡,而最佳的评判非李儒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