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自藏经阁第四层阶梯口,向自己走来的金青老道,王禹拱手一礼给出了自己的答复:“师叔祖,后日祖庭传承就要开始了,我此刻时间有限。
当然要先学习那些于我而言较为重要的道法神通了。
待到传承结束,若是藏经阁还允许我等弟子进入,小子自当再来次沉下心参悟各路妙法。”
看着一脸正经回复自己的王禹这回轮到金青老道蒙了:“祖庭传承的日子确实是后天开始,可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那日观你体内的法力,你应已经步入法师境了,可后天开始的是道童境弟子们的比武。
你一个法师境的修士,难不成还要下场跟道童境的弟子们,争夺那一团福地灵气?
此次山门之内,道童境弟子过百。
我等所设下的擂台规则,更多的是让门下弟子们表现出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好让在场的二代弟子们可以群策群力进行针对性指点。
这道童境的擂台比试,以我等预计,最起码要花上十天八天的天时间。
还是说,你也缺那些还不如你的师伯们指点?”
金青老道的话让王禹也蒙了。
难道,他对擂台两个字理解出错了不成?
当初他在东南亚打黑拳时,一场擂台花费的时间从来都没有三分钟的。
百十个弟子打擂台,第一轮加上唱名以及上台下台的功夫,最多三四个小时就能搞定了吧!
第二轮、第三轮之类的擂台人数更少。
整体而言,一天时间怎么算都够了吧!
脑子转了转,王禹明白自己错在那了。
黑拳的擂台是为了设庄家揽赌资杀猪,自然是节奏越快越能吸引人。
而茅山的擂台是为了广撒网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弟子,保证茅山不会真的在大劫中一蹶不振。
这两者本身的立意就不同,形式上当然有天壤之别。
“这么说,我最起码还有十来天的时间?”知道时间充裕以后,闻闻自己身上的酸味,王禹觉得自己该回九叔居住的小院,好好休整一两天了。
他虽然精气神强横到不眠不休七日七夜也不觉得累,可既然并不赶时间,他脑子有病才会这么拼。
对于王禹的提问,金青老道很快给出了回复:“准确的来说,你应该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可以泡在藏经阁里。
道童境的弟子们比试完以后,还有术士境的弟子们比试。
虽然人数少了一大截,但也是要花费时间的。
练师境的比试你小子到是要去看看了,你的那些师伯、师姑们都有一两手独特的本事。
多看看才能增长一些见闻。
这样一来,法师境试炼时,你才不会被我等老朽之辈的各种道法符箓,打的摸不着头脑。”
再行一礼,表示自己受教了以后,王禹目露严肃,看向了金青老道:“师叔祖,小子有一点不解想要请问一下你老人家。
虽然小子是这么多茅山弟子里唯一一个踏足藏经阁的人,也确实将一门道法神通推导至大成境界。
但仅是如此的话,小子应该还当不起师叔祖你如此看重吧?
小子不才,但好歹也是法师境的修士,您老时时刻刻的关注小子还是能感受到一二的。
还请师叔祖给予小子一个合理的答复,不然小子寝食难安哪!”
天眼、天耳两门神通大成的王禹,在这六天里早就发现了金青老道对自己的关注,有些过界了?
只不过,要将诸多道藏印入脑海太过耗费精气神,王禹前几天一时之间还真抽不出精力,去跟金青老道计较这些。
现在,准备暂离藏经阁的王禹有精力了,自然准备把事情问个清楚。
茅山目前的制度,是以掌门为第心,这些祭酒境的长老们更应该关注石坚他儿子石少坚才对。
虽然目前明面上,并没有人知道石少坚是石坚的儿子。
可他也是掌门唯一的弟子,怎么着也应该比他这个普通弟子,更值得人关注吧!
他这个普通的三代弟子虽然天赋出众,可只要石坚还坐在茅山掌门这个位子上一天,这个位子就轮不到他来肖想。
至多,等到他日后年老体衰之时,可以跟金青老道一样,回茅山挂个宿老、长老的名义颐养天年。
对于王禹的发问,金青老道并不以为意,反而觉得更加满意:“心思谨慎,感应灵敏。
小子,我现在是越来越看好你能承继茅山的传承了。
你问我为何要在你身上投入这么多精力,为何会如此看重你。
我可以告诉你,但你必须保证今天的话,出我口入你耳,就此为止,永无第三人知晓。”
对于金青老道提出的条件,王禹未曾犹豫,直接以道途立誓。
他是真想听听这位还不太熟悉的师叔祖,能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来打发自己。
听到王禹直接以道途立誓,金青老道稍稍顿了一下,还是给了王禹一个解释:“我之所以会看重你小子,是因为我在外面那些茅山弟子身上,看不到我茅山能传承下去的希望。
我本以为石坚乃是雄才大略的中兴之主。
可自他因为在祭酒境久久不能再进一步,而选择走上歧路之时。
我便知道,他不是能带领我茅山走过大劫浴火重生之人。
他把所有人都当傻子吗?
那石少坚与他年轻时的神态几乎一模一样,真以为我等老不死看不出那是他的种。
若只是如此,只要茅山能传承下去,家天下一朝岁月,我等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他研究那些我等先辈明令禁止的邪法,却让我忍不下去了。
我茅山历代都有败类不假,可更多的却是斩妖除魔的忠直正义之士。
那些邪法,每一门都需要修炼之人手中沾满鲜血。
他可是茅山掌门人,天下正派里的领军人。
他岂能如此自甘堕落!”
看着说道激愤处,面容狰狞口水乱喷的金青老道,王禹没有稍作安慰,宽抚这位茅山老愤青。
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茅山派里的老人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说的再多,也不能与这位老茅山人感同身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