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六十二、存在的终极目的探讨(1 / 1)紫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说,人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活下去,并且活的更好。这是终极目的和意义的话,那么人的困惑在于,当内部环境和外部发生了改变以后,还能不能活下去,会不会活的不如以前?

那么如何在已经变化了的环境生存并且活的好,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是要识别过去的环境,和我们在其中生存的模式。这是小组的大部分主题和时间去处理的问题。

内部环境包括,心态,经验知识,能力,感受力,自己的身体,心理素质等等。

外部环境,是所有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我们主要接触到的包括家庭,工作单位,行业大环境。甚至气候等自然环境。

这些是一直处于变化中的,如果它是稳定的,持续的,缓慢的变化过程,留给人的适应时间足够长,那么人就会沿着这个模式一直走下去。

直到有一天,内外环境发生突变,或者自己一直沿用的模式本身不够完善,导致累积的问题突然爆发。

人就会陷入崩溃状态,出现无法应对现状,怀疑自己的生存和好的感受是否还能继续下去的恐慌和焦虑。

这时,如果我们识别了它发生的原因,即,一、内外部环境是否发生了重大的突变。二、我过去形成的处理问题的模式是否已经不管用了?我们就可以开始面对,处理这个问题了。

对,两者可能同时发生,或者是只有一方面的因素发生。我们比较少的去考虑内外部环境的突变。其实亚隆的书里所说的觉醒体验,经常是内部环境和认知的突变。而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突变他也没怎么讲。

首先探讨,我们过去的模式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是怎么样的模式,这是我们当下主要做的工作。

如果这一步大致完成,确认了自己在当下对自身的模式,和前一个阶段自身所处环境的定位。

那么可以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处理问题的模式和系统。

首先需要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对于突变的环境,和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环境的模式要怎样处理。

是全部抛弃,建立一个新的系统,还是进行改良,修修补补?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普遍适用的结论。

但是不管是改良,还是抛弃,都需要考虑到时间的有限性,和精力的有限性问题。如果抛弃了重建,或者按我们的说法,打碎了重建,更方便快捷,那么就采用这一种。

如果原先的模式大方向没有问题,就无需打碎,只要去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加载上处理新问题的模块就好了。

活的更好与维持现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