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百二十六 不妨强硬些(1 / 1)江湖无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卢都统制,久仰大名!”

“虞都训练使,幸会幸会!”

“以后同在东宫,当精诚合作,以求为国建功立业!”

“理当如此!”

见面问候完毕,虞琪卢俊义并其他将官各自落座。

“虞都训练使。”卢俊义道:“恕在下直言,我梁山本部军兵时常操练,都是精锐的很,未知如何训练?”

“好教都统制知晓。”虞琪道:“首先,当宣贯军纪,不教而诛是为暴,在出山之前把军纪说明白了,再有违反时加以惩处,想来也该没有怨言了。”

“此言极是,只是可能保证军纪一般无二?”卢俊义问道。

“当然!”虞琪道:“皆为朝廷军队,必是一视同仁,绝无区别对待的道理。

正是因为你等的担忧,太子特令裴宣李应出任特设军纪使。

另外各营军纪使外,设一副军纪使,皆由你梁山老人担任,也是为了防止执法不公。”

“贤弟,可还有疑虑?”宋江笑着问道。

卢俊义摇摇头,道:“只要能够保证公平,一应军纪理当遵守。”

“以太子殿下品性,定无偏袒。”虞琪道。

“既如此,且把各军纪使、训练使分配下去,早一日成军,便可早一日替殿下分忧。”宋江道。

宋江的节度使还未上任,事实上,这招安也是赵桓先斩后奏。

不过,梁山投入东宫已经不可阻挡。

因为整编已经完成,整训即将开始,虞琪就是整训的总教官。

此次来梁山,他带了五千余人的庞大团队来。

每都两个训练官,负责训练,一个教导官,负责扫盲和思想教育,还负责军纪宣传。

每营一个军纪使,负责督查本营军纪,团设都军纪使,负责处罚违反军纪者,师设提刑使,负责重大违法军纪之判罚,并监督各营团军纪执行。

除了这些,东宫并未在梁山旧部人马中安插军官。

也就是说,整编过后的军队,其大小军官还是梁山老人。

按理说,这并不合适。

因为不插钉子,这部军兵可能失去掌控。

对此,赵桓也是仔细考量了的。

问题不大。

首先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并不是所有人都合得来的,没有一个能够完全服众的,包括宋江!

本来,梁山第一次招安,阮家兄弟截了御酒喝了,并把酒换成了村醪。

要是真的对宋江言听计从,阮家兄弟们干出这等夯事来?

至于说合得来,以孙立的本事,梁山敢说稳赢他的也没几个,然而他的地位相当靠后,心中岂能无怨?

除了宋江,其他人更不可能鼓动所有人了。

至于说鼓动少部分,且不说会不会有人告密,就说赵桓也不可能给他们机会的。

十万人,以营为单位派遣往各处,有个三两年,便也七零八落了。

各统制、都指挥使职权未变,然而细看,卧槽,麾下大多是来自东宫的!

当然,掺沙子是迟早的事。

不过为了照顾当事人的感受,会讲究些技巧。

比如有能力不合格的都头指挥使,当然要拿下换一个。

换的人选,当然是东宫出身的。

你自己人不争气,自然没底气拒绝空降的。

或者有那表现出色的,当然要提拔。

之所以如此温和,实在是宋江的识趣,让赵桓必须有所表示。

千斤买马骨也好,竖木立信也罢,优待宋江并其兄弟,以后招安其他叛贼匪寇时,会更加容易。

反正手段很多,绝不会让梁山大军降而复叛的。

当虞琪带着军官团深入基层时,赵桓正在郓州大营看圣旨。

这是第二道圣旨。

第一道是因为杀了刘延庆父子,赵佶降旨训斥。

大约,对太子如此明目张胆地强夺兵权,赵佶也感觉到了不安。

这道圣旨,是赵佶催促赵桓出兵,立刻绞杀宋江,并给出了一个月的期限。

也就是说,十二月中旬之前,太子不能拿到宋江的首级,只能交出兵权,灰溜溜回京。

接替者赵佶也明说了,那就是种师道。

种师道没有刘法能打,但是官做的很大。

此时,老种相公已经为保静军节度使,着实比刘法强了不少。

对此,赵桓布置可否。

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他也不惮于违背赵佶的旨意了。

大不了,吃两顿斥责嘛。

现在十多万大军在手,太子完全有篡位的能力和实力。

固然,国朝没有太子篡位的先例,让赵桓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赵佶也不敢废了储君,

没有先例是一回事,赵佶也怕逼的太子铤而走险啊!

所以,赵桓有的是底气。

“殿下,尽管招安已定,然须得通过中枢确认任命,还得说服圣上才好。

且,这圣旨也不能视若无睹,还要回奏才好。”翁干劝道。

“如此,便把我等这几日的事情说一遍,告诉父皇并衮衮诸公,梁山招安事情已经确定,绝无更改的可能。”赵桓道。

“殿下,如此是否太过强硬了?”翁干道。

“大军在手,强硬一些其实无妨。”邵翼接了一句,又道:“不如此,朝堂诸公怕是不会重视东宫的意见。”

赵佶坚持要杀宋江,原因当然是赵楷之死,但是,政事堂各位要是强烈劝谏的话,未毕就不能劝的赵佶回心转意,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可以封驳圣旨嘛。

遗憾的是,政事堂的各位相公并未如此做。

大约,他们觉得一个宋江无关轻重,东宫虽然掌握了兵权,但是去了开封府尹,也还是没多大权力。

所以,邵翼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圣旨是皇帝的下的,也有政事堂的印章和签名,赵桓驳回此圣旨,不但是违反了赵佶的意思,更是打政事堂诸位相公的脸。

“如此,怕是郑居中会对东宫产生芥蒂。”翁干道。

“冢中枯骨,何足道哉?”邵翼不屑地说了一句。

郑居中虽然表现的很热情,其实实事办的不多,多是溜须拍马或无关紧要的小事。

可能是习惯吧。

郑居中就是凭借这样的手段做上宰相的。

但是,赵桓已经给他打了个叉。

待登基后,政事堂必然要换掉绝大多数的。

“既如此,不妨更强硬些,便回东宫力主招安,且请赐宋江为海州节度使。”赵桓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