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回 明国足球超级联赛(1 / 1)陈虎a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着大明皇宫乾清宫对面的殿前广场的一声锣响,就意味着崇祯一年明国足球甲级联赛决赛的比赛时间已经到了,比赛即将开始。

而参赛的红队-鲲鹏队、蓝队-广厦队这两只队伍的球员也各自做好了接球的准备和防守的准备,拉开了架势。按照中国古代的蹴鞠规则,应该由主裁判或者什么重要人物向足球比赛场地投掷足球。而现在应该由谁来向足球比赛场地投掷足球呢?

在在场的所有人的目光注视下,崇祯一年明国足球甲级联赛决赛的主裁判右手持足球,向坐在中间龙椅上面的大明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走了过去,对明思宗朱由检禀报:“请皇帝陛下主持开球。”

大明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点了点头,就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右手接过了主裁判递过来的足球,然后向在场的所有人宣布:“朕现在宣布:崇祯一年明国足球超级联赛决赛现在开始!”

说完,大明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就把右手中的足球往大明皇宫乾清宫对面的殿前广场的中间一扔,就重新坐回了龙椅上面。

足球落向了右边的蓝队-广厦队的场地,而蓝队的3号球员立刻在足球落地之前,用自己的胸部停住了足球,然后立刻把足球传给了2号球员,而2号球员接到足球后,又把足球颠了颠,踢向了空中。

而此时蓝队的9号球员-也就是场上的队长立刻冲了上来,一脚就把足球给踢进了球门,落向了对方红队的半场,只要足球落到了了对方红队的半场的场地上,那就算是蓝队-广厦队得到了一分,而红队-鲲鹏队则不得分,仍然是零分。

但是红队-鲲鹏队真的肯让蓝队-广厦队就这样得到一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红队-鲲鹏队面对蓝队-广厦队的进攻也不甘示弱,红队-鲲鹏队的一号球员,也就是场上的队长立刻冲了上来,将足球接了下来,紧接着又迅速地传给了场上的9号球员也是负责红队-鲲鹏队进攻的前锋。

红队-鲲鹏队场上的9号球员接到球后,就用自己的左脚将蓝队-广厦队通过球门射到红队-鲲鹏队场上的足球重新踢过了球门,由此看来,红队-鲲鹏队绝不会束手待毙,大家都想获得今年-崇祯一年明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冠军。

蓝队的3号队员看见足球被踢了回来,于是就用右脚将足球往球门里面踢,但是足球并没有进入球门,而是被踢到了门框上,也就弹了回来,蓝队的队长-也就是场上的队长,蓝队的9号球员,看见球又被弹了回来了。

突然从蓝队的人群之中,使出了一招:“旋风腿”,足球就如同像子弹从枪膛里在来复线的作用下飞快地旋转了起来一样也开始旋转了起来,通过了门框上的球门,又越过了红队-鲲鹏队的几名防守队员的身边。

鲲鹏队的几名防守队员都来不及反应,足球就好像是如入无人之境一样,一直飞到了广场对面的墙壁上,盖了一个球印后,这才又被反弹了起来,落在了红队-鲲鹏队的防守区域里了。随着一声锣响,主裁判宣布:蓝队-广厦队1:0领先红队-鲲鹏队!

这时候,终于回到了现在的场景之中了,就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条大街上,一个说书人正在被大街上围坐的六个几岁的小孩子说书:虽然蓝队-广厦队后来又被红队-鲲鹏队追平了比分,比分被改写成1:1平了。

但是蓝队-广厦队毕竟是去年的冠军球队,广厦队的队长吴肥肥马上就想到了一个打破僵局的办法,那个吴肥肥可是获得了去年的明国足球甲级联赛的最佳射手称号,得到了金靴奖。

那个说书先生可能是说累或者是口干舌燥了,天气太热了,他就闭上了眼睛,用右手摇起了手中的扇子,过了一会儿,大概是休息够了,那个说书先生才结束了卖关子,开始继续往下说:“那个吴肥肥可是一个闻名全明国的著名球员,带领广厦队多次夺得明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冠军、最佳射手等等荣誉,当然,全国还有其他著名的球员。”

南京的大街人来人往,六个几岁的小男孩、小女孩继续坐在地上,其中一个胖子已经开始吃起了零食。“啊?”说书人一看围观的小孩子,由于天上下起了毛毛雨,六个几岁的小男孩、小女孩已经开始躲雨而跑到旁边的屋檐下去了,但是他们还是继续听说书人说下去。

停顿了一下,说书人则对毛毛雨无所谓,就闭上眼睛继续说下去:“言归正传,我刚刚说道了吴肥肥来了一招:“旋风腿”,足球就如同像子弹从枪膛里在来复线的作用下飞快地旋转了起来一样也开始旋转了起来。

通过了门框上的球门,又经过了红队-鲲鹏队的几名防守队员的身边,而红队-鲲鹏队的左后卫与右后卫则立刻转身追了过去,但是为时已晚,就这样,蓝队-广厦队在崇祯一年明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决赛得到了第一分,以1:0领先红队-鲲鹏队一分。”

“啊?”说书人张开眼睛一看周围围观的小孩子,但是那六个几岁的小男孩、小女孩已经走了。“喂,喂,你们给我回来。我还没有把发生在崇祯一年明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决赛的故事说完呢。”刚才还在吃零食的胖小孩头也不回地说:“我们与其听你在这里讲关于足球的故事,还不如我们自己去找一块地方踢球呢。”“哎,现在人都走光了。”说书人低下了头。

那六个几岁的小男孩、小女孩来到了南京城玄武湖附近的一块空地,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四根竹竿竖起来,围成了一个井字型,就算是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球门了。

...........

1524年2月7日,到达东南亚宝它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南纬3度,东经107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7日8点,到达东南亚宝它港。”

在宝它港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宝它港市区游览经商。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鱼肉。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宝它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7日上午,离开了宝它港。”。

1524年2月10日东南亚村落发现火山岩像,是用山的一部分造的石像。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南纬0度,东经117度。

1524年2月12日东南亚村落发现体长1米的白蛇。白蛇,多指身体发生白化现象的蛇类。白蛇一般分无毒和有毒两种类型,其鳞皮大多都是呈乳白色的,无花纹。

有毒的白蛇均属于变异种的眼镜蛇,其毒为剧毒。头形呈圆三角,蛇皮是纯白色与淡粉红色的相间,此蛇眼睛呈金色,舌头为赤红色,体形比较粗大,腹部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里面的内脏。在阳光的照耀下此蛇通体发亮显得格外耀眼,两只金色的眼睛令人望而生畏,还不时吐出它那鲜红而灵活的舌头。

剧毒白蛇与无毒白蛇的外表相似,头部有点像菜花蛇头形的样子,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无毒蛇,但它并非无毒蛇,而是剧毒蛇。这种蛇为杂食性蛇,原本并不是什么异类蛇,而是在孵化阶段发生了变异。

无毒白蛇,无毒白蛇是剧毒白蛇的亚种,身躯比剧毒白蛇要显得细小些,头形比较圆滑;与翠青蛇一样是非常温顺的无毒蛇。白蛇的生活习性,白蛇与其它蛇类一样多于有水塘或比较潮湿的丛林环境中生存,主要捕食青蛙、仓鼠及鸟类。它们于晚间活动,如非受到人类的挑衅,它们甚少会主动咬人。这种蛇在摄氏26度以下的气温情况很少咬人,然而当天气处于摄氏26度以上时,这种蛇的咬人频度就会急增,因为白蛇性情怕热,在偏热的天气下脾气较为暴躁。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15度,东经122度。

1524年2月13日东南亚村落发现食虫植物-二齿猪笼草。二齿猪笼草(学名:hes bicalcarata),又称二距猪笼草,是婆罗洲西北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拉丁文,“bi”意为“二”,“calcaratus”意为“尖状物”,指其两个尖齿状结构。

二齿猪笼草为蚁栖植物,与弓背蚁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关系。因此,其缺少许多猪笼草食虫性特征,包括其不具备粘弹性和高酸度的消化液,捕虫笼内表面不具备蜡质区,甚至可能缺乏功能性的消化酶。

二齿猪笼草为婆罗洲西北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学名意思是“有尖牙的瓶状体植物”。二齿猪笼草的植株是猪笼草属中体型最大的,能攀爬到20米的林冠。二齿猪笼草是婆罗洲的特有种。它一般生长在包括沙捞越(Sarawak)、沙巴(Sabah)、加里曼丹(Kalimantan)和文莱(Brunei)这些岛屿西部沿岸的泥炭沼泽森林里。它一般生长在当地甚为普遍的龙脑香科的红柳桉荫下。二齿猪笼草亦会在荒原森

林,甚至在沙捞越及东加里曼丹的石楠林中生长。它们经常与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在同一区域生长。

二齿猪笼草常生长于阳光充裕且空气湿度极高的原始泥炭沼泽森林中。二齿猪笼草的根系很浅,只分布在最上层的泥炭和落叶层中,大约只有25cm深。在这层之下的土壤含有高浓度的单宁和生物碱,对于二齿猪笼草来说是有毒性的。二齿猪笼草捕虫笼中的蜜腺延伸到唇上,唇上面只有少量或根本没有蜡质区。

蜡质区的作用是让猎物滑入笼子中。研究发现二齿猪笼草的唇在捕捉猎物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空气干燥时,唇对捕捉昆虫是没有帮助的,但空气潮湿时,捕捉率可以提高3倍以上。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3度,东经107度。

1524年2月19日,到达中国澳门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25度,东经119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19日8点,到达中国澳门港。”

在澳门港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澳门港市区游览经商。

澳门特别行政区(Macau),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北邻广东珠海,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临南中国海。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并将此辟为殖民地。经过400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澳门从秦帝国起就成为中国领土,属南海郡和百越地.澳门古称濠镜澳,与广州香山县的历史关系极其密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香山已属百粤海屿之地。约前3世纪(即秦始皇一统中国之时),澳门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420年(晋朝元熙二年),澳门属新会郡封乐县地。590年(隋朝开皇十年),废新会郡改属宝安县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废宝安县,改为广州东莞县辖。自南宋开始,澳门属广东省广州香山县。据史料记载,宋末名将张世杰与军队曾在此一带驻扎;早期在澳门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鱼与务农种植为生。

元代属广东道宣慰司广州路,路治广州,明代属于广州府,清朝后期前属广肇罗道广州府,道治肇庆,府治广州。澳门半岛之有大量华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倾覆之际。当几十万南宋军民从福建败退乘船长驱到达澳门一带,有的可能踏上这片半岛汲取淡水、寻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将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门半岛上名为“永福古社”的沙梨头土地庙,便相传邕建于南宋末年。大约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门半岛上的望厦、濠镜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点了。

自此以后,澳门始稍有人烟,但由于地方细,耕地缺,物产少,立足生活繁衍后代并不容易。直至16世纪中叶,即明世宗嘉靖年间。

1553年,开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这也成为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以1553年算起)。

从1557年开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门的居住权,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设有官府,由广东省直接管辖。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但澳门并不是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殖民地,日本长崎才是第一块。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门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澳门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驰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在地区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经济的运转中发挥重大作用。

澳门这个名字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即妈祖,她又名娘妈,福建莆田湄洲人。据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天后,名为妈祖阁。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从当时明朝广东地方政府取得澳门居住权,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当时葡萄牙人从妈祖阁(妈阁庙)附近登陆,向问当地人这里的地名,因在妈阁庙旁,当地人便回答妈阁,于是澳门便被命名为Macau(妈阁葡萄牙语的译音),大陆多拼写为Macao。

“此地特产蚕丝。”。

“此港口是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口。”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鱼肉、珍珠、陶瓷、麻布、蚕丝。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澳门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20日上午,离开了澳门港。”。

1524年2月21日,到达中国澳门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23度,东经114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20日8点,到达中国澳门港。”

在中国澳门港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中国澳门港市区游览经商。

“此地可买女子之物。”。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鱼肉、珍珠、陶瓷、麻布、蚕丝。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中国澳门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22日上午,离开了中国澳门港。”。

1524年2月22日,到达越南河内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21度,东经106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22日8点,到达越南河内港。”。

在越南河内港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越南河内港市区游览经商。河内是越南首都,全国第二大城市,政治中心。面积为920平方公里,人口450余万人。河内地处红河三角洲西北部,红河与墩河汇流处,四周分别与河北省、北太省、永富省、河西省接壤。红河从市区旁边缓缓流过。

河内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从公元11世纪起就是越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文物丰富,名胜古迹遍布,享有“千年文物之地”的美称。河内始建于公元621年,为中国唐朝交州总管府(后为安南都护府)辖下的宋平县,是当时越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别名“紫城”,后又改称“罗城”、“大罗城”。11世纪初,越南历史上的李朝太祖李公蕴认为大罗城位居“天下之中”,物产丰富,人丁兴旺,是实施大越国统治的理想之地。

便于1010年颁布《迁都诏》,将国都由宁平省华闾迁到大罗城。据史籍记载,李公蕴乘船抵达大罗城城墙脚下时,突见一条黄龙腾空飞起,李太祖认为这是吉兆和天意,便将大罗城改称为“升龙”。后来陈朝、后黎朝等许多朝代都曾把这里作为京城,城市名称多次更改,先后称为龙渊、龙编、中京、京都、东郡、东京、中都、上京、北城等。1831年,阮朝的明命帝定此地为陪都,见城市环抱于红河大堤之内,遂改称为“河内”,一直沿用到今天。

河内分为内城(市区)和外城(郊区)两部分。内城又分禁城、皇城和京城3部分。国王、后妃及其子孙、侍从居住的地方称禁城;环绕禁城的是皇城,是朝臣的办事机构所在地;皇城之外的街坊、集市、居民区是京城。昔日,皇城内御苑园林,景色秀丽,禁城内楼台殿阁,金碧辉煌,京城内宝塔高耸,寺庙林立。后来因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战事频发,近千年的李、陈、黎、阮朝的古建筑屡遭破坏,宫殿已荡然无存,城垣也只保存下来不足200米的正北门以及官掌门。

河内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约在公元前3000年河内一带开始有人居住。其城市化的雏形“古螺城”,建成于公元前200年。河内在古代为中国故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交趾郡,河内便在其范围之中。南朝宋时在河内地区设置了宋平郡,治昌国县。隋朝时改为宋平县,为交趾郡的治所。

公元621年,唐朝将交州的治所迁往宋平县(今河内),并修筑城池,后来为总管一方的安南都护府,唐朝后期又成为静海军节度使的驻地,2007年,河内出土了唐朝安南都护府遗址。9世纪末,南诏一度占领交州,时任安南都护兼静海节度使的唐朝大臣高骈为抵御南诏入侵而修筑罗城,交州(河内)遂又称“大罗”。939年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现今河内地区曾为越南李、陈、后黎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誉为“千年文物之地”。

1010年,李朝创建者李公蕴(即李太祖)颁《迁都诏》,从华闾迁都至此,定名“升龙”,是为河内建都之始。李太祖宣称迁都的目的是“以其图大宅中,为亿万世子孙之计”,称赞河内地区“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诚四方辐辏之要会,为万世京师之上都”。

随着城垣的加固和扩大,当时的河内地区已是物产丰饶、交通发达的地区,在此以前所筑之城,均属军事性质的城堡,而李朝定都之后便成为了一座大城市。升龙(河内)分为内城(市区)和外城(郊区),周长约25公里,内城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孙、待从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为皇帝和朝臣办事场所。京城环绕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区。李、陈朝时的61条街坊,黎、阮朝时的36条街坊,都集中在这里。

随着历史的变迁,升龙又先后称为中京、东都、东京、北城。其中,13世纪中叶,蒙古军队曾攻入升龙,对其大肆破坏,并一度在升龙设置了达鲁花赤的官职。1397年,在陈朝权臣胡季犛的操纵下,越南将首都从升龙迁都清化,并将清化称为“西都”,升龙称为“东都”。1407年—1427年间,越南为中国明朝占领,河内是明朝交趾布政使司(交趾省)的省会,称交州府,东关县(今河内)为其府城。后黎朝驱逐明朝以后,河内称为“东京”,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环抱在珥河(红河)大堤之内,最终将这座城市定名河内,并沿用至今。

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河内曾是“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府所在地,从此给河内带来法国风。位于市中心,被称为河内第一风景区。湖南北长700米,东西宽200米。湖岸四周树木青翠,浓荫如盖。湖水清澈如镜,幽雅娴静,平均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玉山寺、龟塔。龟塔位于南部湖中龟丘上,碧波塔影,交相辉映。如今,塔上安装了照明设备,每逢节日,塔身被灯光照得通体辉煌,玲珑剔透,甚为美观。

北部湖中的玉山寺,崇祀佛教和越南民间神祇,有朱红色木结构的“旭桥”将此寺与岸边相连通,桥头有耸立的笔塔。还剑湖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1418年黎朝太祖、越南民族英雄黎利在发动反抗明朝的蓝山起义之前,在湖水中捞得一把宝剑,上刻“顺天”二字,10年后已称帝的黎利乘船游水军湖时,突见一金龟浮出水面,游向船边,黎利拔剑斩去,金龟口含宝剑潜入水底。黎利命人排水寻剑,但水中剑、龟全无,人们说这是金龟要回了宝剑,湖名从此被改为还剑湖。

“此地以丝绸之路繁荣。”。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鱼肉。

道具店出售白虎半月刀。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越南河内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23日上午,离开了越南河内港。”。

1524年2月13日东南亚村落发现遗迹,是12世纪克鲁美族所建,意为首都之寺。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12度,东经102度。

1524年2月28日,到达巴卡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1度,东经105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28日8点,到达巴卡港。”

在巴卡港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巴卡港市区游览经商。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鱼肉。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巴卡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1日上午,离开了巴卡港。”。

1524年3月2日,到达马六甲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4度,东经101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2日8点,到达马六甲港。”

在马六甲港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马六甲港市区游览经商。马六甲(英文:Malacca,马来文Melaka。Jawi:或Malacca),另一个写法是麻六甲,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在马来半岛南部,濒临马六甲海峡。马六甲州的首府也叫马六甲。

曾经的马六甲王国都城,郑和下西洋有六次在此停靠,如今是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咽喉所在。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马六甲河穿城而过。该城始建于1403年,曾是马六甲王国的都城,1511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

1641年为荷兰占据。1826年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一部分。马六甲的居民主要有马来人、华人(华人中基本为福建人)、印度人、葡萄牙人后裔及欧亚混血儿等,多通晓数种语言。马六甲城内以传统建筑最具特色,包括很多中国式的住宅。古代修建的街道,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街道曲折狭窄,屋宇参差多样,很多住房的墙上镶着图案精美的瓷砖,瑞狮门扣,镶龙嵌凤,处处显示出马六甲这个历史古都的独特风貌。

市内汇集有多国风格的文化遗产。华人领袖郑芳杨于1567年建造的青云亭,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庙宇,供奉有观音菩萨、关帝、王母娘娘,至今仍是华人宗教活动的中心。中国之上是一座大山冈,是马来西亚保留中国史迹最完整、最丰富的地方。此外还有纪念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三保山、三保井、三保亭等。

葡萄牙式古迹有圣地亚哥古城门和圣保罗教堂等。荷兰式建筑有史达特斯教堂(现为市政厅),以及由荷兰民宅改建的马六甲博物馆,馆内陈列有国王(苏丹)曼苏尔·沙建国构想图、郑和与公主汉丽宝朝见国王的图文、古代兵器、农村用具等。郊外的东奎那教堂为苏门答腊型式建筑,内有柔佛苏丹的陵墓。

马六甲在汉代至唐代称为哥罗富沙。唐永徽( 650年-655年)中,曾献五色鹦鹉。明永乐三年(1406年,酋长西利八儿速喇遣使上表,愿为属郡。永乐七年(1410年),明成祖命三保太监郑和封西利八儿速喇(即拜里米苏拉)为满喇加王,从此不隶属暹罗。永乐九年(1412年),拜里米苏拉继王位,率领妻子和随从540人来朝,进贡麒麟,明成祖赐黄金相玉带、仪仗、鞍马,赐王妃冠服。九月拜里米苏拉王辞行,明成祖赐宴于奉天门,赐黄金相玉带、仪仗、鞍马,并赐黄金一百两、白金五百两、钞四十万贯。此后直到成化末都多次朝贡。

《榜葛剌进贡麒麟图》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曾以马六甲为大本营,建立城墙、排栅和鼓楼、角楼,并建设仓库储存钱粮百货。郑和船队开往占城、爪哇等国都先在马六甲停泊;由暹罗、忽鲁莫斯等国回程时,也在马六甲聚集,打点钱粮,入库保存,等候信风驶返中国。

至今马六甲还保存不少郑和遗迹,三宝山为郑和船队在马六甲扎营的地点。在山脚至今仍有一间三宝庙及一口相传为郑和下令挖掘的三宝井。马六甲的建立者是拜里迷苏拉,一位在1396年为了对付敌人麻偌巴歇帝国而离开苏门答腊的三佛齐(巨港)王子。

按照流行的传说,拜里迷苏拉打猎时在一棵树下休息,他的一条狗将一只鼠鹿(又名小鼷鹿〕逼到绝境。为了自卫,鼠鹿将狗赶进河里。拜里迷苏拉对鼠鹿的勇气印象深刻,决定在他坐的地方建立一个帝国。他就以在下面休息的这棵树的名字将这里命名为“马六甲“。

拜里迷苏拉在1414年皈依回教,并改名“Iskandar 沙苏丹“(但按照明史书的记载,拜里米苏拉在1414年去世,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开始从渔村成长为该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吸引来自爪哇、印度、阿拉伯和中国的商人,作为两次季风之间中印贸易的停泊点。拜里迷苏拉统治时期,中国帝国和商人的船队,中国人的居留地在中国山邻近地区--马六甲风水(占卜)最好的地方。苏丹沙死于1424年,由其子Sri Maharaja继位。不幸,马六甲的繁荣引来了暹罗的入侵。1446年到1456年,首领Tun Perak试图抵挡。马六甲这时发展和中国的关系,是抵挡暹罗攻击的一项战略决策。

由于它的战略位置,马六甲成为郑和壮观的远航船队一个重要的前哨基地。为了加强联系,汉丽宝公主带500名随从到达马六甲,嫁给苏丹曼苏尔沙(统治从1456年到1477年)。她的随从嫁给当地人,主要住在Bukit a(中国山)。

活跃的贸易导致Peranakan人的扩张,扩散到该地区其他重要居留地。1511年8月24日,马六甲被葡萄牙在Alfonso d'Albuquerque击败印度后征服,并成为葡萄牙人在东印度群岛扩张的战略基地。马六甲最后一位苏丹Mahmud 沙往内地避难,在陆地和海洋打打停停的袭击葡萄牙人,让葡萄牙人吃尽了苦头。最后在1526年,一支由Pedro Mashaas率领的强大的葡萄牙舰队,摧毁了苏丹的基地,苏丹和全家渡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的Kampar,两年以后死在那里。

耶稣会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于1545年、 1546年和1549年在马六甲停留了几个月。1641年,荷兰人击败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得到Johor苏丹的帮助.

1511-1641 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城内有一条三保街。沿着这条街走去,就到了著名的“三保庙“( Teng/Temple ht clouds)。它是为了纪念1405年至1435年间七次下西洋的中国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而建的。郑和曾七次到过马六甲。

当时马六甲王国首领曾25次到中国访问。1411年,马六甲国王拜里米苏刺偕夫人及540名随员到中国南京进行友好访问,明成祖朱棣在奉天门设宴欢迎,并赠给他许多珍贵的中国特产。他在中国住了一年半之外。临行时,明朝政府特地建造了一艘大船赠予他。1943年马六甲国王麻利访问中国,也受到热情的款待。

三保庙四周大树环绕,林蔽树荫,十分清凉宁静。庙的大门绘有两个身披战袍、手执刀斧的将军的画将,威严英武。门柱两旁写着一幅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庙内中央一尊戎装佩剑的郑和像,上挂“郑和三保公“横幅,两旁排列着许多文官司武将的神像,这表达了后人对郑和的颂扬和怀念。

这座庙建于1673年。整个建筑飞檐翘角,红柱粉墙黛瓦,富含中国民族建筑风格。据说,所有建筑物的材料,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

寺内香火甚盛。庙门口有一对金色的狮子,周身金光耀眼。只有狮子的头顶部,金色已脱落。原来信徒们认为:走过狮子身旁,抚摸它的头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三保庙后不远处有一小山,名“三保山“(Bukit a),又称“中国山“。相传郑和当年常到此登山散步,远眺海天,于是后人就在郑和驻足之处修建了一座“三保亭“。

关于三保山,流传着一位中国公主和一口神奇的井的故事。相传在15世纪中叶,马六甲的统治者是一位年轻聪慧的满苏沙时苏丹。有一天,一艘中国船驶抵马六甲,船内到处插满了金针。船长给苏丹送去一封信,声明他奉中国天子之命,语告苏丹:“每一根金针代表我的一个巨民,要是你能数得清有多少根,你就会知道我的权力有多大。“苏丹接到信后,思索片刻,命人送去回信,并在船上装了好几袋谷米。

信中写道:“要是你能数得清这艘船上的谷米,就能准确地猜出我有多少的臣民,也就会知道我有多大的权力。“中国皇帝知道后,十分欣赏苏丹的聪颖,决定把自己的女儿汉丽宝(Hang Li Po)嫁给他为后。中国公主远嫁南洋时,随行的侍女不下500名,而且个个如花似玉。

苏丹大悦,在一块65公顷的山地上专门为汉丽宝公主和她的侍女们修建了宫殿,并把这座山命名为中国山,声称她们居住的地方永远归她们所有。至今,这座山丘仍属于马六甲的华人社团所有。苏丹还为汉丽宝公主在山脚下挖掘了一口井,称为“汉丽宝井“。这井不仅水质清冽甘美,而且不论天气有多么干旱,永不枯竭。当地居民为保护这口神奇的井,特筑起护井围栏,井水至今清澈纯净。

关于这口井的由来,另有一说是郑和下西洋时开凿,而且自从三保公喝了这口井的水,井水才变得如此清澈。传说喝了这口井的水,出门远游或下海捕鱼,遇到风浪会逢凶化吉。如今,它被誉为“许愿井“,据说只要将一枚铜钱投入井内,以后将会重游此地。

跨过马六甲河桥,在河的东岸有一个整洁的广场,广场上有一座红色的针塔和维多利亚时代所建的喷水池。广场四周都是荷兰式的红色建筑物。它们是荷兰人在东方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大约在公元1641年至1660年左右建成。其中最大的一座古老建筑物就是正对广场的荷兰式惹兰叻参红屋(Studthuys)。

它在三百多年来一直是政府机关所在地,直到1980年才改为马六甲博物馆。荷兰式惹兰叻参红屋有厚厚的红砖墙,笨重的硬木门,门前是宽阔的石级。馆内保留了马六甲各个时期的历史遗物,包括荷兰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纪以来的服装,马来人的婚嫁服饰,金、银、珠宝等手工艺品,以及在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类古代船只的图片等。馆内还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钱币和邮票。

葡萄牙城山(Porta de Sangtiago)在马六甲市西南,靠近马六甲河口,是马六甲苏丹拜里米苏拉将中国明成祖赠送的金龙文笺勒石树碑之处。明成祖曾封此山为“镇国山“。此山后又称“圣保罗山“。山上有一个古堡,又称“圣地亚哥碉堡“,是当时的葡萄牙殖民者为防范被击败的马六甲王国军队的反攻而修筑的。

能看到的是一片残墙断垣,只有古堡城门楼依然屹立在门顶。这座高三十多米的城楼,壁上雕刻着当年葡萄牙军队的许多图案。城堡内几块石碑保存完好,给人类留下了若干历史史实。在马大甲郊区的海边,葡萄牙建筑风格的村落仍保存完好,住在那里的是葡萄牙人的后裔。令人惊奇的是,他们至今仍说着16世纪的葡萄牙语。

在圣保罗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圣保罗教堂,是葡萄牙总督阿伯于1511年建立的,是欧洲人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几经战乱被毁,但教堂前全身洁白的圣芳济百雕像,虽历尽沧桑,面目仍然清晰可见。

“这里是东南亚最大的贸易港。”

“此地有肉桂。”锡兰肉桂常绿乔木,高达10m。树皮黑褐色,内皮有浓烈的桂醛芳香气。枝条略为四棱形,灰色,具白斑。叶对生或近对生;叶柄长2cm,无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1-16cm,宽4.5-5.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光亮,下面淡绿白色,两面无毛,离基三出脉,中脉和侧脉在叶两面凸起,网脉在下面呈蜂窝状,革质或近革质。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肉桂,2银币一桶。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马六甲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3日上午,离开了马六甲港。”。

1524年3月4日东南亚村落发现大嘴鸟。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8度,东经96度。

1524年3月5日,到达巴塞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5度,东经96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5日8点,到达巴塞港。”

在巴塞港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巴塞港市区游览经商。

“这里热带雨林很壮观。”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鱼肉。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巴塞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6日上午,离开了巴塞港。”。

1524年3月8日,到达宝兰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9度,东经79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8日8点,到达宝兰港。”

在宝兰港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宝兰港市区游览经商。

“这里海上贸易繁荣。”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鱼肉、麻布、肉桂。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宝兰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9日上午,离开了宝兰港。”。

1524年3月13日,到达印度交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10度,东经75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13日8点,到达印度交港。”

在印度交港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印度交港市区游览经商。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麻布、稻谷。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印度交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14日上午,离开了印度交港。”。

1524年3月14日,到达印度加尔各答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11度,东经74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14日8点,到达印度加尔各答港。”

在印度加尔各答港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印度加尔各答港市区游览经商。加尔各答(英语:Kolkata,旧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胡格利河(恒河一条支流)的东岸。该市有人口4,638,350人,整个大都市区的人口为14,681,589人(2006年1月),属印度第三大大都会区(仅次于孟买和德里)和印度第四大城市。

在殖民地时期,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这期间,该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当时遗留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加尔各答港位于印度(全称:印度共和国THEREPUBLIDIA)东北部恒河三角洲(GAA)胡格里(HUGLI)河左岸,距河口约123nmile,濒临孟加拉(BENGAL)湾的北侧,是印度东部的最大港口,因主要出口黄麻,又有“黄麻港”之称。它是印度第二大港,全印度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之一。又是黄麻工业中心。加尔各答的名称的由来

1.来源于一个村庄的名字卡利卡塔(Kalikata),那一带在英国人来到之前原有3个村庄:卡利卡塔、苏多努蒂和革宾达普尔,卡利卡塔的意思是迦梨女神的土地,村外有一座供奉印度教迦梨女神的庙宇.

2.城市的名称渊源于kali(孟加拉语,意为运河)和kata(孟加拉语,意为石灰),因为其最初的居民点是位于一条运河边上,并且以燃烧贝壳,加工贝石灰著称.在加尔各答附近发现的一个考古遗址,证明了在2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人居住。莫卧儿王朝阿克巴大帝的租册和孟加拉语诗人比普拉达斯的作品《摩纳娑颂》中都提到加利各答的名字。

该市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开始于1690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到达,公司的代理人约伯·查诺克在这里建立贸易站。查诺克在此以前在胡格利河口与莫卧儿帝国官员发生争持而不得不离去,随后他企图立足于胡格利河下游其他地方,但未成功。莫卧儿王朝的官员因不希望失去他们从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中获得的利益,所以允许查诺克回到原处去,查诺克便选择加尔各答作为他活动的中心。

这一地点是经过仔细选择的,西有胡格利河,北有河湾,东面四千米处有盐湖,因而受到保护。敌对的法国、荷兰和其他殖民国家的根据地处于胡格利河西岸,因此从海上进入加尔各答的通道不受威胁,而在胡格利港则不然。而且,胡格利河流经加尔各答处河面宽阔,河水也深,唯一的缺点是这一地区有洼地和沼泽,有害健康。此外,英国人来到之前,从上游被淤塞的萨德冈港迁来的印度商人已选定在当地的三个村子定居。

查诺克选择加尔各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这里出现了这批商人。到1696年,因附件的布德万发生叛乱,莫卧儿王朝的行省当局对着块日益发展的殖民地变得友好起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要求允许其贸易站或工厂筑堡防守,他们得到可以实行自卫的一般许诺,叛乱者被莫卧儿王朝迅速镇压下去,但殖民者的砖土防御工事保存了下来,这就是1700年被命名的威廉堡(旧威廉堡),1698年,英国人获得了授权书,可以购买上述三个村庄的柴达明尔权。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部的恒河三角洲,北纬22度33分,东经88度20分,海拔高度介于1.5到9米之间。该市沿着胡格利河河岸,呈南北向伸展。该市许多地方原来是大片的湿地,花费了数十年才将其改造成适合市民居住的地方。

“此地有豆蔻特产。”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麻布、豆蔻。豆蔻价格18银币一桶。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印度加尔各答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15日上午,离开了印度加尔各答港。”。

1524年3月16日,到达印度果河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14度,东经73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16日8点,到达印度果河港。”

在印度果河港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印度果河港市区游览经商。

“此地是英军驻地。”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麻布、麻。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印度果河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16日上午,离开了印度果河港。”。

1524年3月17日东南亚村落发现眼镜王蛇。眼镜王蛇,英文名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此类蛇分布于东南亚及印度等地,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其平均体长为3.6–4米,体重一般为6千克。寿命在20年左右。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在我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毒性极强。眼镜王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h)是世上体型最长的毒蛇,体长可达5.6米(18英尺)。

分布在印度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一带,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以别的蛇类为食;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由于各种因素,眼镜王蛇被公认是一种相当危险的毒蛇。它也在很多地区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眼镜王蛇属剧毒蛇类,体长120~550厘米,体重2~8千克。

眼镜王蛇体色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条较窄而色淡的横带,尾部为土黄色,腹部为灰褐色,有黑色线状斑纹。

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林区村落附近也时有发现。

眼镜王蛇是毒蛇类中寿命最长的,一般可达25年。它直立起来通常可高达1.80米,几乎可以与一个成年人对视。古代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及马其顿战士曾有类似的描述,似乎只有眼镜王蛇才能办得到。

眼镜王蛇像其他眼镜蛇一样,在受到危险时会抬起身体的前三分之一,然后它会张开嘴,露出毒牙,一面盯着你,一面留意着四周的环境;它还会发出巨大的嘶嘶声,如果敌人还不走,眼镜王蛇就会采取行动,通常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以眼镜王蛇这般大的个头,除人类,不会有动物敢随便挑逗眼镜王蛇的。(就连印度境内的大象,见到眼镜王蛇都会绕路走,尽量避开眼镜王蛇)

而与其他的蛇类一样,眼镜王蛇也是用分叉的舌头作为嗅觉器官。当猎物的气味被探索到时,眼镜王蛇会使用它的绝佳的视觉器官(能在100米外发现移动的物体)及杰出的“智慧”发起攻击。将猎物毒死后,眼镜王蛇会将其整个吞下,慢慢消化掉。

眼镜王蛇的食物通常是其他蛇类,眼镜王蛇的体内有抗毒的血清,所以当其他毒蛇对眼镜王蛇施咬时,眼镜王蛇通常会安然无恙。包括体积适合的蟒蛇,其他种类的毒蛇与无毒蛇,像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鼠蛇等,而当食物不充足时,它们甚至连其他同类也会吃,因此,眼镜王蛇又被称之为“蛇类煞星“。

某个程度上,眼镜王蛇也会捕食其他脊椎动物,如蜥蜴等。饱餐一顿后,眼镜王蛇可以几个月不再进食。虽然它的夜视能力不强,眼镜王蛇仍可以全天捕食猎物,导致人们都认为它是昼出捕食动物。一般隐匿在岩缝或树洞里,有时也能爬上树,往往是后半身缠绕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

昼夜均活动。眼镜王蛇喜欢独居。白天出来捕食,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歇息。它不仅非常凶猛,靠扑咬猎物获取食物,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前沟牙类毒蛇。眼镜王蛇之所以名闻遐尔,是因为它主食蛇类,包括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有毒蛇种,也捕食老鼠、蜥蜴、小型鸟类。

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树木中,常在山区溪流附近出现,林区村落附近也时有发现。一般隐匿在岩缝或树洞里,有时也能爬上树,往往是后半身缠绕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昼夜均活动。

眼镜王蛇生活于密林中,有时亦上树或在溪流附近,白天活动,喜在阴凉处栖息,捕食蜥蜴、蛙、鼠、蛇等,性极凶暴,激怒时前半身竖起,颈部膨胀,“呼呼”作声,袭击人和其他动物。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眼镜王蛇是惟一会搭窝的蛇类,卵径65.5 mm×33.2 mm。

亲蛇有护卵习性。眼镜王蛇性情凶猛,会主动攻击人,咬住人后紧紧不放。其毒液不仅毒性强烈,而且排毒量大,一次可排出毒液400mg(干重100mg),相当于致死剂量的几倍。但有时,眼镜王蛇也会生活在沙漠,被称为“沙漠之金”

蛇是近视眼,耳朵里没有鼓膜,对空气里传来的声音没有什么反应。它识别天敌和寻找食物主要靠舌头。如果你遇到眼镜王蛇,假如它不向你主动进攻,千万不要惊扰它,尤其不要使地面受到振动,最好等它逃遁,或者等人来救援。

眼镜王蛇是一种智商很高的蛇类,它们捕猎其他的蛇,而且能分辨对方是否有毒。在捕食无毒蛇时,眼镜王蛇并不轻易使用毒液,它会随便咬上一口不放,任凭猎物挣扎反抗,直到死后再慢慢吞食。在捕食毒蛇时,它则不会轻举妄动,而是不断挑衅,当对方终被激怒向它发起进攻时。

眼镜王蛇会机警地躲闪,最后猎物身心疲惫、无心恋战时,它看准机会,一口咬住猎物头颈并释放毒液将其杀死。还好眼镜王蛇在野外并不是很常见,一旦与人遭遇,它常会像眼镜蛇一样,招牌式地立起上半身,将脖颈张开,露出喉部鲜明的黄白色鳞片,并不时发出咝咝声,叫人望而生畏。

眼镜王蛇行动敏捷,头部可灵活转动,不但可向前后左右方向攻击,还可以垂直窜起来攻击头顶上方的物体。咬住东西后常不会轻易撒口,毒液中干毒约100毫克,而平均致死量为12毫克,被咬者会在数分钟内引发肿胀、反胃、腹痛、呼吸麻痹,出现言语障碍,昏迷等症状,人在被咬后的半小时内如没有及时的药物治疗必定死亡。

分布在印度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一带,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在中国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以别的蛇类为食。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18度,东经72度。

1524年3月18日,到达印度第宝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24度,东经66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18日8点,到达印度第宝港。”

在印度第宝港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印度第宝港市区游览经商。

“此地古代文明发达。”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麻布、稻谷。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印度第宝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19日上午,离开了印度第宝港。”。

印度第宝港附近村落发现文明古城京达洛遗迹。

1524年3月21日,到达中东阿曼首都马斯喀特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24度,东经57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3月21日8点,到达阿曼首都马斯喀特。”

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市区游览经商。阿曼首都马斯喀特(Muscat),地处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要冲,三面环山。

东南濒阿拉伯海,东北临阿曼湾,依山临水,风景秀丽,战略地位重要。城市神秘和丰富的阿拉伯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海外游客。马斯喀特港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贸易的重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途经阿拉伯半岛的唯一港口城市。马斯喀特(阿拉伯语:????, Masqa?)是阿曼的首都,也是马斯喀特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政府所在地,截至2008年马斯喀特市区共有人口1,090,797人。马斯喀特市区面积横跨大约1500平方公里。

整个市区沿着阿拉伯海岸线自然伸展,形成狭长形状,由6个区组成。早在公元1世纪时马斯喀特就以东西方之间重要的贸易港口而闻名于世,历史上马斯喀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当地部落和外来的入侵者如波斯人和葡萄牙人所统治。在18世纪一股地区军事力量使得马斯喀特的影响力远至东非和桑给巴尔。作为阿曼湾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马斯喀特吸引了来自波斯、俾路支和古吉拉特的商人和居民们前来定居。

自1970年阿曼苏丹卡布斯·本·赛义德即位后,马斯喀特经历了快速的基础建设,并促进了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多种族社会的发展。马斯喀特历来就是经销香料的地方,因而它最早的名称为“米斯卡”,意为“香料之地”。后来,称之为“马斯喀图”,意为“打足了气的皮囊”。上世纪初,阿曼历史学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将它写成“马斯卡德”,其意为“一张皮革”。其后,“马斯卡德”逐渐演变成“马斯喀特”,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东西飘落之地”。

也有人将马斯喀特解释为“圣者之墓”。多石的哈杰尔山(阿拉伯语)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就是石头山的意思,它组成了马斯喀特的主要风景,城市位于沿着阿曼湾的阿拉伯海边上,接近战略要地霍尔木兹海峡。马斯喀特最典型的城市风光是低矮的白色建筑。而马托拉(阿拉伯语)港口区的滨海大道和港口则组成了马斯喀特的东北角。马斯喀特的气候非常炎热、干燥,夏季很长并且非常炎热,而冬季非常温暖,马斯喀特每年的降雨量大约在10mm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三月。

马斯喀特总的降雨量是非常少的,平均几个月都很难看到一场雨的痕迹。气候总体而言是非常炎热的,温度在夏季可以高达49℃,对于马斯喀特的风景名胜来说,最好的游览季节是从十二月到三月,那时的温度非常适中,让人感觉非常舒适,也方便游客四处走动。除非游客们习惯了马斯喀特的天气,否则在三月中旬直到十月份来马斯喀特旅游是不被推荐的,因为一年中的这个时节温度保持在31℃到38℃之间,常常使人精疲力竭,并有发生晒伤和脱水的可能。

马斯喀特位于阿曼东北部,地理坐标是北纬24°、东经57°,北回归线穿过这一地区的南部。城市的西边靠着巴提奈地区的平原,东边则是东部地区,南边则靠着内地地区的内陆平原,而阿曼湾则形成了城市的西、北两个边。沿马斯喀特海岸的地下水非常深,形成了两个天然的港口分别位于马托拉和马斯喀特,西哈杰尔山脉穿过城市的北部海岸线。

马斯喀特地区是非常典型的火山岩地貌,主要由蛇纹石和闪长岩组成,沿着阿曼湾海岸从达塞特地区到易提地区一直延伸长达10到16公里,从达塞特到拉斯吉萨,火成岩组成了马斯喀特的山丘和山脉,跨度大约有30英里(48公里),这些火成岩包括蛇纹石、翡翠和玄武岩,是典型的阿拉伯半岛东南地区的岩石类型。马斯喀特的南部,火山岩地层被分割开来并形成扭曲状,聚集在一起上升至海拔1800米的高度,而在内地地区则拥有杰比尔·阿赫达尔山脉(阿拉伯语意为绿色的山脉),这里也是阿曼海拔最高的区域。马斯喀特的山丘绝大多数都缺少植被,但富含铁矿。

咸水湖类型的沙漠植被在马斯喀特占主导地位。库鲁姆自然保护区包含了像Arthroemum Ma和盐土质的Halopeplis Perfoliata珊瑚礁这样的植物,这些植物在马斯喀特非常常见,而冷珊瑚(Acropora)则存在于马斯喀特的卫星城尤萨和海兰阴暗的海湾中。

加之,小的澄黄滨珊瑚也在海兰生存下来,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平顶的路面,在退潮时就可以看到。螃蟹和小龙虾都可以在马斯喀特地区的水域找到。沙丁鱼和鲣鱼(金枪鱼的一种)也可以在马斯喀特地区的水域找到。而亚洲鲈鱼在淡水河口非常常见,比如库鲁姆自然保护区里。

最东部的马斯喀特区,是古城区,城市最早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城内有壮丽的王宫,小街窄巷深处是传统的阿拉伯小房,并保留有两座古老的城门和一段城墙,因依山临海,山势峭拔多姿,与海水相映,蔚为壮观。1508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马斯喀特,一直统治到1650年。在这期间,先后在附近山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米拉尼古堡和约雷力古堡,马斯喀特古城因此得名。现在古堡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游览。

古城区拥有现代化设备的总统府苏尔塔宫。马斯喀特(Muscat)东南濒阿拉伯海,东北临阿曼湾,据守印度洋通住波斯湾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而在拉斯哈姆拉(Ras al-Hamra)可以发现马斯喀特周围地区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在那里可以发现当时渔民的墓地,墓地保存完好并显示了当时就有葬礼仪式的存在了。

马斯喀特南部的哈拉潘陶器作坊遗址显示了当地与印度河流域文明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早在公元1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就描述马斯喀特作为一个港口而闻名于世了,当时托勒密称这里为 Cryptus Portus,意思是隐蔽的港口,而老普林尼则称其为Amithoscuta。

公元3世纪时,港口遭到处于沙浦尔一世的统治之下波斯萨珊王朝的入侵。在公元7世纪时期,马斯喀特地区的居民改宗***教。而马斯喀特作为一个贸易港口的重要性使得城市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不断发展,并处于当地阿兹德部落的影响下。在公元9世纪第一个教长国的建立使得将各个阿曼部落统一在***教伊巴底教派)旗帜下的愿望迈出了第一步。

然而部落间的冲突仍在继续,使得首都在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派兵征服了阿曼。阿拔斯王朝一直占领这一地区直到公元11世纪,当地的亚赫马德部落将他们赶出这一地区。

而阿曼地区的统治者由亚赫马德部落到阿兹德部落,在他们的统治下,海岸地区的港口城市如马斯喀特等地的居民通过海上贸易使得城市更加繁荣,并与印度次大陆结为紧密的联盟,但却付出了与阿曼内陆地区的居民更加疏远的代价。1552年土耳其舰队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斯喀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